道,可道,非常道
老几
《道德经》开篇对老子思想做了总体解释,告诉读者怎么样看待全篇所论的“道” ,表明了万物同源的宇宙本体观,以及探索“有”“无”的方法和意义。对于这首章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老子思想的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首先说的是“可道; 可名 。”其次才是 “非常道; 非常名 。”古今解道,多见重“非”轻“可”,实属自迷迷人,离道远也!
从文章句子结构上来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对应于“非”:非常道,非常名。
“有”,对应于“可”:“可道”,“可名”。
“无”是道成事物显现前的状态,比如婴儿没有生出来的时候,这时候是存在着的不存在,是不存在的存在,不能说出具体,或者说出来不能对应具体事物。“无”又如同树的根枝,看不见摸不着,却明白存在,所以是“非常道,非常名”。
“有”,是道成事物显现后的状态,如婴儿出生后,这时候是现实的存在, 可以具体描述对照。“有”又如同树的枝叶,看得见摸得着,明白存在,所以是“可道”,“可名”。“万物之母”是个“集合”的概念,是指把万事万物都归类到“有”这个说法,即所有的现实存在都归类于“有”。
老子第70章里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以认为“甚易知,甚易行”是指“有”而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对“无”而说。大家都知道争“有”的宝物,不知道“有”的宝贝后面跟着随时可能的强盗“无”的祸害。人人都知道钱多了是祸害,却没有人能够不想多钱。 只看见“GDP”这个“有”的好,看不见伴随着追求GDP后面是对环境的破坏这个“无”。
因此说,知“无”才能知“道”。用老子首章这里的话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老子当然不否定对“有”的观察,所以“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徼是边际,引申为形状范围。 观察“有”的表象,“有无相生”,才能明了“无”的道理。所以32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70章说“言有宗,事有君”。总之,“无”乃“言之宗,事之君”,是错不了的。就比如无论你做多少力学题的“有”,都必须要符合牛顿定律这个“无”一样。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在这里定义了“玄”,说明对“玄”重视。这个“玄”就是老子的“整一”,是道的本体概念的另一种说法。“同出而异名”,强调的是“有无同一”,是老子的绝对本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是有无相生之妙,是明了自然法则的“门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用白话一下大致可以翻译为: “道”是可以說可以行的,但道不是恒常不变的;“名”是用来说明道的,但道的名不是恒常不变的。无,是道在天地起始之前的名;有,是道成万物后的名。 所以,经常从道的“无”的角度体察,可以揣摩道生万物的奧妙;而常从道的“有”的角度,可以观察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轨迹。 “有”与“无”两者同出一源,而說法不同。这种“有无同一”的道理,就叫做玄。 玄之理所以玄妙,因为它是探索宇宙奧妙的法门。
强调说明的是,由于老子思想的深邃,古文的高度简练,汉文字的变迁,人们在对《道德经》的解释上逐渐产生了分歧,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人们在各个时期从各个角度的补充和转承,只要符合老子思想的基本原则,都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
然而任何严格精确反映老子思想的解说,则必须要符合我在冯友兰先生所说的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两种途径上,所发展出的“照,接,证, 易”这四项基本原则。这里首先强调的就是“照着说”,就是在文字上要符合原意。因为《道德经》是思想高度一致,逻辑前后联贯的精确描述,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况且老子谈论的是自然法则,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理解老子的真实思想并不困难。
现在提倡持续发展观,老子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持续发展观。今天学习老子,并非拾遗守缺,而是重回山里取宝。
(本文老生常谈,是对网友所提问题的一并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