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之道的异同老几 老子明道,孔子践行。 共通的自由观老子讲无为,孔子讲礼让,都是反对强迫,倡导自由,而其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老子从无欲入手,孔子从有欲入道,途不同而道通。 老子讲道,即天道,其法“自然”,自然而然;是自觉觉它的绝对“自”“由”。 孔子讲仁,就是人道,其法重“礼”。礼者自律,避免它律,随心所欲,不逾矩,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相对自由。 不同的出发点在人类社会如何能够做到自然而然?老子的主张是“无欲无为”使“万物自化”。具体点说,对于国家,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简单说就是要君主无为而使民众有为,让“ 万民自化”,不是“它化”。 “无为”,就是老子治国的利器。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以此字面来看,很容易得出老子和孔子主张的仁义相对立的的结论。这点过去的胡适冯友兰,当今的易中天等等,基本上都是这样解说的。然而这种解法是庸俗的,结论是错误地。 老子说的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其目的是“利民”,“ 孝慈”,而这难道不也正是孔孟的主张?!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把老子摒弃的“仁义”又重新捡起来?时不同也! 这里要从孟子的一句话来理解: “孔子,圣之时也。”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是“无可无不可”,即不臆想,不专断,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道还的“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文,对此有非常透彻的论述。 孔子这种顺应时势而不固执偏颇,不僵化不变的做法,正是易经的变易之道。 那么孔子看到了什么问题?世风日下,春秋末期“无欲”已不可能,特别是要求君王“无欲”是彻底不可能了,也就是老子说的“无为”的基础“无欲”已经不存在了。 “反动”的孔子“反者,道之动”,既然求“无”不得,孔子只好求“有”,自然而然。 从道德经很容易理解“无”是道,其实“有”也可以是道。老子说“有无同出而异名”,用黑格尔的话说“纯有就是纯无”。 那么孔子的“有”是什么?孔子的“有”就是仁;孔子的 “有欲”就是“欲有仁”。何以见得?孔子说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请问孔子这讲的是什么?自由意志!!! 正是认识到人有自由意志,所以孔子讲易“不占而己矣”。 今人学孔子学不懂自由,是问道于盲。 孔子从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出发,发心于仁,束之以礼,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引胡适先生语),一以贯之,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相对自由。 孔子这种思想不仅对西方文艺复兴破除宗教迷信有过贡献,即使在今天高度文明的西方,也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孟子说孔子是“金声而玉振”,实无半点虚言。 孔子之“仁”简单说一点孔子的“仁”。 首先要清楚,孔老孟三人与先秦诸子,都是帝王师,都是对帝王宣化的,虽然对万民也适用,但首先是对帝王的。这个次序不能够错,错了就乱套了。下围棋次序错了就可能崩盘,治国更难,次序错了就会失国。孔子说的“仁”,首先是君主要仁。不仁就不是孔子眼中的君主,这一点孔子没说,孟子替他说了,不仁就是独夫民贼。有西方人解说孔子的君指“leader”不是“ruler”,是非常准确地。 象形文字,意思表现在字面上。孔子说“仁”,是二人,大人背小人,君主承担草民,这是中庸之道的平衡要求的必然。责权利要平衡,首先是对领导者问责。比如文化大革命,无论你说毛主席动机如何高尚,你领导的运动造成的劫难,必须首先承担责任,无论是领导责任,还是领导无能的责任。历史上帝王有失,常常不得不发罪己诏,这是谁的作用?儒生。 今天儒家灭完了,出事了,咱官老爷不仅不再用罪己了,咱开坦克进京,甚至可以表功。 你说我反右错了?没关系,我平反,怎么样,伟大光荣正确吧? 文革错了,没关系,我伟大光荣正确,拨乱反正。 六四怎么样?留着下一次伟大光荣正确? 几曰:好一个无耻了得?! 孔子之“关系学”孔子和老子一样(我称之为政治科学家),他们不讲“平等”,因为“平等”是不科学的,孔子讲的是对等,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公平。孔子讲的是对等,不是简单的对等,是仁为基础的对等, 孔子不讲“以德报怨”,那是不对等的;孔子也不讲“以怨报怨”,那是小布什的强盗逻辑,是不仁的;孔子讲“以直报怨”,主张的是公平正义。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双向对等的关系,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此等等,被人简单归结为等级思想加以批判。可就是这些人制造了户口制度,规定奥运会外地人不能进京等等。 笑话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