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与哲学 (有删节) 《周易》这部书很古怪,它用筮与卦说明问题,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它有许多问题象迷一样不好理解。西方人说它是东方神秘之书。是不是神秘呢?问题解决之后,可能就不神秘了。据我看,它好象古代哲学领域的中国“哥特巴赫猜想”,虽然难度不小,但是可以解决。现在国内国外出现一股《周易》热,越来越多的人对《周易》感兴趣,想要解决定。这是好现象。我就有这么一个想法,一定把它搞明白。 要把《周易》研究明白,最重要的问题是端正对《周易》的看法。《周易》既有卜筮的形式,又有哲学的内容。卜筮不过是它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但是,从汉代至清代,有许多人把《周易》看成单纯的卜筮之书,他们为了算卦,为了卜筮才研究《周易》。近几十年来研究《周易》的人很多,大体有两种。一是受清儒的影响,讲汉学,讲考据。另一种是受疑古派观点的影响,他们讲《周易》是为了否定《周易》,把《周易》否掉,这是他们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把《周易》否掉,就行了,就算完成任务。按照这个办法搞,永远不能把《周易》搞明白。 《周易》确实是卜筮之书,但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藏着的哲学内容。卜筮这东西你即使把它研究明白,也是非常落后,非常反动的。我们研究《周易》,不是为了卜筮,算卦,我们是要发掘它的思想,研究它的哲学。这是个方向问题,不首先明确这一点,《周易》是研究不了的。谁若要想学算卦,请看《卜筮正宗》、《增删卜易》之类的东西,别来研究《周易》,《周易》是解决不了算卦问题的。 以下谈几个问题。 一、卜筮与哲学 《周易》这书与卜筮有关,是卜筮之书,这没有问题,不可否定。但是应该知道,卜筮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周易》是卜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周易》与原始的卜筮相比,已有本质的不同。《周易》书中包括有“天之道”与“民之故”,好象电脑一样贮存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思想理论的信息,原始的卜筮根本不是这样。 原始的卜筮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不知道,但原始社会就有了。这个东西与万物有灵的观念有关,是一种原始的宗教迷信行为。他们认为竹、草乃至龟甲兽骨都有灵,可以向它们问卜问筮,解决疑难问题。卜和筮不一样,卜重在象,筮重在数。据《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的记载,我们知道龟卜的历史长,在先产生;蓍筮的历史短,后来才有。 首先说卜。据《周礼·大卜》的记载,大卜掌管三兆之法,有玉兆,瓦兆,原兆,有多少“颂”。又据《周礼·龟人》记载,选择龟甲,是很费事的事情。龟有六大类,用龟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是后来发展的情况,早期占卜可能不这样复杂。甲骨卜辞是怎样得来的?据《周礼》,是根据三兆得来的。三兆原来也是有书的。现在,三兆之书没有了,卜辞是怎么得出的,不知道了。《史记·龟策列传》讲一点,那是不够的。现在人们研究甲骨文,只讲文字,对于卜本身反倒不能研究,因为材料没有了。 筮是在卜以后产生的。卜太繁琐,筮比较简单。筮产生以后,也经过很长的发展过程。《左传》僖公十五年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有数,后有筮。筮是弄数的。这一点与卜不同。筮的发展过程,我们知道的也极少。我们知道筮发展的结果是出现易经。根据《周礼·大卜》的记载,易有三种,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三易”有共同之点,“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归藏》二易,春秋时代可能还有。例如《左传》《国语》讲卜筮,有的在今本《周易》里有,有的《周易》里没有,在《周易》以外。《仪礼·士冠礼》中也有反映。例如它讲三人旅占,三人中一人掌《连山》,一人掌《归藏》,一人掌《周易》,三易据筮的结果共同定吉凶。现在《连山》和《归藏》已经不存在了。它们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没办法知道。但是《礼记·礼运》说孔子为了研究殷代的历史,曾去宋国考察。得到一部叫做《坤乾》的书。郑玄认为《坤乾》就是《归藏》。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孔子说:“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孔子说他从《坤乾》这部书看见了殷道,知道了殷代的历史,这说明《坤乾》不是简单的卜筮之书。若不然怎能由《坤乾》观殷道呢!《坤乾》六十四卦,纯坤放在第一卦,纯乾放在第二卦。所以才叫《坤乾》、《周易》与《坤乾》恰恰相反,首卦是纯乾。哪一卦放在首位是有意义的。所以孔子才能从《坤乾》这部书去了解殷代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特点。《史记·梁孝王世家》记窦太后说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亲亲重母统,反映在王位继承制度上,王死传弟。尊尊重父统,王死传嫡长子,嫡长子死,传嫡长孙。《公羊传》也有相似的记载。《坤乾》首坤次乾,反映“殷道亲亲”。《周易》首乾次坤,反映“周道,尊尊”。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坤乾》与《周易》两部书是由卜筮产生的,但不是单纯的卜筮之书,里边包含着深刻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左传》昭公二年晋国的韩宣于访问鲁国,在鲁大史那里看见《易象》与《鲁春秋》两部书,发感慨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看见《易象》,怎么知道周公的伟大品格和周朝得天下的原因呢?说明韩宣子在鲁大史那里看见的《易象》,和我们读《左传》看到的专搞卜筮的一套东西,是不一样的。孔子作“十翼”,主要是讲思想,讲哲学,主要不是讲卜筮。庄子说“易以道阴阳”,说对了,一句话就说对了,说到了要害处。讲阴阳就是讲矛盾,“易以道明阳”就是易以道矛盾。阴阳是《周易》的基础,《周易》离不开阴阳,全部《周易》都是讲阴阳的。有人不承认,说他在《周易》中未见阴阳二字。这个思想方法成问题,讲哲学怎能用这样的思想方法:其实阴阳没有什么神秘,不过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表示对立的统一。用什么表示都可以,叫阴阳,叫天地,叫奇偶,都一样。一个阴天,一个阳爻,构成八卦,构成六十四封,是《周易》最基本的细胞,怎么能说《周易》里没有阴阳呢! 《荀子·大略》说:“《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荀子也认为《周易》是讲理论,讲思想的。司马迁说“易以道化”’“道化”是讲阴阳变化,;讲阴阳变化,就是讲哲学。司马迁不简单,他没从表面上看问题,他看出了《周易》实质上是一部讲哲学的书。 易本是卜筮之书,这一点不能否认。但是发展到《周易》,已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了。不过它的哲学思想隐晦不易懂,孔子作易传,对易经加以说明,《周易》的内在思想,我们才可以理解。孔子有很高的智慧,他在《周易》上下了大功夫。此事很不简单。由于孔子的解说,我们知道《周易》中有辩证法,也有唯物论。《周易》里的辩证法不是偶然的,是真正认识了的。据我看,我们今天才可以了解《周易》,因为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周易》与我们今日的哲学相比较,当然是原始的,但它的确是哲学。《周易》六十四卦,开始是乾坤两卦,以后六十二卦都是乾坤二卦发展变化的结果。《系辞传》讲:“乾坤其易之蕴耶!”易的奥妙就在乾坤二卦。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有了乾坤,就有了易。乾坤居首,其余六十二卦两两比邻,不反则对,全是按此规律排列,这是偶然的吗!最后两卦是既济、未济,表示物是没有穷尽的。这种思想产生于那个时代,很难得。总之,六十四卦的排列,反映哲学思想,这简单吗?绝不简单。《周易》不仅有辩证法,还有唯物论。“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不一样。张载讲“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老子》专讲无,《周易》言有不言无。《老子》是唯心论。周敦颐做《太极图说》,在太极之前加了个无极,与《老子》的“道生一”一样,是唯心论。《周易》言有不言无,把太极看作世界的本原,是唯物论。当然不能说是彻底的唯物论。 《周易》很明显已是哲学,有人偏说它没有哲学,说它不可能有哲学。怎么不可能?古腊哲学家发现了辩证法,认为万物都在流动,都在变化。当然是比较原始、素朴的辩证法。古希腊人发现辩证法,中国古代产生《周易》辩证法思想,并不奇怪。古希腊能有的,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有!《周易》还把辩证法应用于自然,应用于社会;应用于实际,这更不简单。 卜筮这东西是原始的宗教迷信,它怎么会产生哲学呢?会产生哲学。马克思说:“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会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周易》的情况同马克思讲的一般规律完全吻合。它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它是在卜筮的宗教形式中产生,并在卜筮这种宗教领域内活动。 古人对《周易》的看法,从先秦时期就分为两派,自汉以后更加明显。秦始皇焚书,未焚《周易》,据说是因为《周易》是卜筮之书。汉代初年传易的主要是传卜筮一派的东西,特别是孟喜、京房等人,传的就是卜筮。汉人迷信,他们研究《周易》是为了占卜、算卦。而《周易》本身不能用作算卦,他们就给《周易》加上了“卦气”、“纳甲”、“爻辰”这些原来没有的东西。加上这些东西,《周易》就可以用来卜筮了。这就是所谓汉易,汉易的目的就是卜筮。汉人不只讲《周易》要卜筮,讲《尚书》洪范五行,实际也是要卜筮,讲《春秋》灾异,也是卜筮,甚至齐诗讲五际六情,也是卜筮。不过汉人也并不都是—种观点。《汉书·艺文志》把《周易》列在《术数略》中,又列到《六艺略》中。列在《术数略》,表明把《周易》看作卜筮之书。列在《六艺略》,表明把《周易》又看作经书,是讲思想的, 至魏晋时代的王弼,给《周易》做注,把汉人讲的象数一套东西全不要了,他专言义理。王弼这个人了不起,一是见识高,二是胆量大。他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这话讲得是极深刻的。他还说:“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这讲话得十分大胆,前人没人敢这样讲。因此遭到后人的批评,以为是庄子“得鱼忘签,得兔忘蹄”的翻版,不是《周易》的观点,等等。一般说来,《周易》思想与老庄是不一样的,王弼把老庄思想引进《周易》,是他的一个缺点。但是王弼说“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两句话,是对的。语言是表达象的,象是表达思想的。王氏的意思很清楚,治易主要是弄明白它的思想,不要在象上面绕圈子。王弼不重象数重义理,是正确的,极得《周易》之真谛。唐人做“五经正义”,《周易》采王弼的注本,是对的。后来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又重把汉人的东西搜集起来,我看是不对的。宋人研易尊崇王弼,但宋人加入了河图、洛书之类,就不对了。邵雍搞先天图后天图,朱熹搞十九势变图,也是不对的。朱熹做《周易本义》,他取名“本义”,强调《周易》本是卜筮之书。我看这是朱熹的方向性错误。但是,朱熹还是继承了程传的。程颐发展了王弼的注而为《周易》做了传。程传是讲义理的,也就是把《周易》看作哲学。朱熹的《周易本义》有对程传感到不足的地方。朱熹的书在过去是权威著作,但我认为,他的《本义》不如程传。因为它肯定《周易》是卜筮之书。 宋人治易的很多,大都是义理派。据我看,讲易还是宋人讲的好,是比较可取的。汉人重象数,讲卦气、纳甲、爻辰等等,不好,不可取。清人打出汉学旗帜,有皖派吴派之分。皖派首领是戴震,吴派首领是惠栋。惠栋治学,凡古的东西,一切都好。他治易也最讲古,著有《易汉学》、《周易述》。其他有张惠言著《周易虞氏义》,孙星衍著《周易集解》,焦循著《易学三种》以及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等等,都是回头讲汉易。张岱年同志说请人讲汉易是倒退,我看是对的。这些人在当时有势力,影响大。梁启超作《清代学术概论》,极力加以吹捧,说焦循作《易通释》是,“凿破混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汉人用卦象研究《周易》,清人又搞文字通假,不可能把《周易》研究明白。 清代治易,除一些人讲汉学以外,也有讲义理的,不过没有讲汉学的那一派影响大。清代康熙年间搞了一套所谓“御纂七经”,其中关于《周易》的一部,搞得比较好,叫做《周易折中》。它偏重思想。里边主要是介绍朱熹的《本义》和程传。程传之后有“集说“,选取各代较精辟的观点,而以宋人之说为主。最后加编者“按语”,对前人诸说略加折中。这部书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周易》来说,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附后:标题及文中加重号为编者所加。 来源: http://www.enweiculture.com.cn/dsptext.asp?lmdm=03000503&wddm=0001&file=200252103000503000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