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拉哈同志在Rabbit中转站里说《黄帝内经》荒诞不经,让我解释一下“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意思,兹将我的回答转贴到老几园子里,算是助个兴。 嘎拉哈: 我先前没有明白你的意思,以为你已经为《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给折服了呢,原来你还是认为它荒诞不经。那就让我给你解释一下“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意义和临床意义吧。 有点水准的中医就知道《素问》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也很有道理的,且对临床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解经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已经解经”,这个解经原则无论是对《圣经》,还是对《黄帝内经》都一样。因为经书有着一体性,经书的作者不会跟自己相矛盾。因此,要解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经文,用《素问》本身的经文最可靠。 《素 问-五常政大论篇》日:"帝日: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日: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 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 肢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治之奈何?岐伯日: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日:气寒气凉,治之 以寒凉,行水责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帝日:善.……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 天,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岐伯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西北寒凉,东南温热,是因为天气有阴阳,地势有高低,其中都有太过与不及的差异。在治疗上, 岐伯认为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这是 所谓"同病异治"。所以气候寒凉的地方,多内热,可以用寒凉的药治,气候温热的地方,多内寒,可治以温热的方法,以加强内部阳气的固守,治法必须与该地的 气候相同,才能使之平调。《素问今释》也认为:“天代表阳,地代表阴。气候温热为阳,气候寒冷为阴。西北方比较寒冷,阴寒有余,阳热不足,故谓‘天不足西 北’;东南方比较温暖,阳热有余,阴寒不足,故谓‘地不满东南’。此指自然界气候而言。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大部份广东人脸黄黄的,大部份东北人脸 红扑扑的,两地的人很难掉个个,原因是什么?广东虽热,但寒体多;东北虽冷,火体多。按说广东人一年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热天下,会从自然界吸收蓄积更多的 阳气,但应为出汗和常喝凉茶的缘故,广东人寒体的人站大多数;反之,东北人西北人,应该从自然界吸收蓄积更多的阴气,而实际上却火体多。中医有个很著名的 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针对“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意思是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来养生治病,在春夏阳气旺盛的时候要注意摄取阳气,保 护阳气。湖南夏天很热,但湖南人有三伏天吃子姜爆炒牛肉的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广东中医院的院长来美国时我跟他交流,他是肺科专家,他说他在广州行医最常 用的治则是“温肺”,而在北方治疗肺部疾病,含有极其寒凉的生石膏的麻杏石甘汤却比较常用。 我先前说过,外行否定的中医,是否定他们脑子里杜撰出 来的中医,而不是真正的中医。同样,当一个人连这段经文的意思都不懂,就斥之为荒诞不经,这种现象本身就荒诞不经。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黄帝内经》居功至 伟。不熟读经典,读懂经典,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中医。现在的中医越来越差劲,就是因为他们藐视经典,一味盲从西医思维方式。 还有,老嘎你说你 “因久住西方,又临西北。因而阴气太多, 长发脾气。俺接受批评。 只要别双规就行,否则俺现在就去闯大使馆。你信不?”其实恰好不是阴气太多,而是火体的缘故,所以常发火,呵呵。忘记说了,北方人冬令膏滋进补,恰好是针 对火体来的,老嘎你得记住冬天要膏滋补阴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