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老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面这是《论语》第一章开头,是人们广为熟诵而又不知其所然的三句话。
宋代大儒朱熹说第一章《为学第一》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按照朱熹的意思,一般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也不怨恼,不正说明是君子吗?”
这样解释这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有人不服,认为朱熹将“时”解释为“时常”是不对的,应该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样就把这三句的意思解释为: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即便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演习,我也会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这种解释看起来很适合孔子这个政治教育家,自圆其说。习大人从曲阜带回去说要好好学习的论语解释版本,大致就是这种意见。
具体如何判断,这就需要对《论语》的结构有个概念。《论语》本身虽然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其章节的名字也是简单地以首句前两个字来取的,但其每一章,都是有一个固定的话题的,是有其一定的内在逻辑的。《为学第一》这章并非讲的为学,而是论事理。 这样看来,似乎后面这个解释就是对的。
伟大领袖说过:“世界上的事怕就最怕认真”,共产党最“不”讲认真(引号是老几加的:-))。
稍微认真一下,上面有一个关键问题没说,即“学”指什么?老几弱弱地问一下:孔老夫子为人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哪里有什么“学问”可以“习”“乐”?连说了一辈子的仁,都“不知”,又怎么“习”“乐”?
因此只要读过,都知道孔子是没有“学说”可以“习”练,那么这里的“学”“习”是什么?老几上小学时就知道:克己复礼!老夫子说的“学”明明白白的是周朝的“礼”“乐”,没有别的。你说整天音乐声中,礼来礼去,能不乐吗?。事实上《为学第一》这章用的名词最多的就是个“礼”字。(正文附后)
《论语》是弟子们在孔子死后,根据回忆来整理的。按理怎么说?当然是先回忆老师在世时的教导和“幸福时光”,来为全书的开篇。所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老师说了:学礼习乐,经常练习,音乐声中,彬彬有礼,能不乐乎吗?有朋友大老远来一快儿学习礼乐,能不乐乎吗?人家初学乍练,音乐礼仪弄错了也不要生气,这不正是君子应该做的吗?
潜在的意思是号召同学们来继续孔子在世时候的实践,也是给参与记录编辑《论语》的弟子们先上的心灵鸡汤。当然如何用词可以斟酌,意思是这个意思。
总之,有人从本章提出以学习知识为乐事,那是爱学习知识的人的实用主义,是在哄人。不喜欢动脑子的人(如老几自己:-)),对学习是乐不起来的,还硬逼人家“时习”,不仁道嘛。孔子重德过于学是有据可查的。孔子为政是因事而论的,也没有固定的学说,这可以从他回答问政次次不同就知道了。
孔老先生是个十分有趣的人,有很多证据,不仅仅是体现在《论语》里面。实用主义,把夫子搞成个泥圣人,随意揉捏,比较无趣。
附原文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