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四)
老几 2015.3.8
康德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指对同一个事物所形成的两种学说,虽然逻辑上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康德的二律背反,特指下面四对命题:
正命题一: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中有限。
反命题一: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时间与空间中都是无限的。
正命题二:宇宙是由独立零散的单子组成的。
反命题二:宇宙是一个整体,任何东西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正命题三:宇宙具有自由意志。
反命题三:宇宙没有自由意志,宇宙中任何东西必须遵照自然法则运作。
正命题四:上帝存在。
反命题四:上帝不存在。
以上四对命题,正题是理性派的观点,反题是经验派的观点,都能够从形式逻辑得到证明,却相互对立。
康德对这两派的意见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各自问题的根源:经验派的问题是把现象当作自在之物,理性派的问题是把自在之物当现象。明白这一点,其它的就容易判断了。康德的主要兴趣在命题三“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上,以后有机会在谈《实践理性批判时》再详细讨论。
康德通过总结二律背反,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二律背反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终极真理的自然倾向,即理性总是要追求无条件的条件,无根据的根据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康德认为只要把无条件的条件,无根据的根据当作信仰,而不当作知识,就能够发挥理性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康德的二律背反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这才使得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建立有了可能。
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继承了当时哲学家们的普遍概念,那就是知识来源于判断。比如说“饭粒”或者“粪粒”或者“鬼”等等,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所以不能够成为知识。只有当你说“饭粒”是“粪粒”,或者“鬼不存在”,下了一种判断时,才可以分辨其谬误,从而形成知识。由此也可见康德的判断,是建立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
康德认为判断有两种: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所谓的分析判断,就是谓词的意义包含在主词里面,比如“兔子是有长短的(标准说法叫做“物体是有广延的”)”,“长短”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包含在“物体”这个名词的意义里面的。或者干脆就是主谓同一,如“A=A”。这类分析判断结果一目了然。兔子有长短,A=A,谁都知道,说了等于没说,所以分析判断是不能增加知识的。
真正的分析判断必须是先天的,是必然的,其作用是把已有的知识清楚地说出来。
综合判断就是谓词的意义没有包含在主词里面的情况。换句话说,谓词通过一个句子把其意义附加在主词之上,这就增加了知识。比如“物体是有重量的”或者“2+250=252”等等。
综合判断通常是后天经验的,比如“这个兔子是白色的”。康德认为本来这个兔子无所谓什么概念,是人们根据经验给兔子加了“白色的”的概念,于是我们就认定这个兔子是白色的。后天综合判断可以增加知识,但是没有必然性。“这个兔子是白色的”,下一个兔子可能是黑色的不是白的,我们必须亲自看到兔子才能够知道。而“兔子是有长短的”则不需要看,就可以先天的断定兔子是有长短的。
于是康德哲学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分析判断有必然性,如形式逻辑,A=A,都是大白话,不能够扩展知识。依靠经验的综合判断可以提供知识,但是没有普遍必然性。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判断形式,它既有先天的必然性,形成规律,同时又有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如果没有,那么人类的一切知识是不可靠的。康德的回答是:有,那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康德哲学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前面(三)部分已经做了回答,认识就是感性(the
power of receiving representation)和知性( the power of cognition)通过想象力在时间中的图示作用而实现的,并由理性(reasoning)加以整理,最后形成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在康德哲学中,有些术语是特定的,如理性是指把握总体的能力,经过确立的知识也称为经验,科学也并非专指自然科学等等;同时这些用词也并不固定,需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其所指。)
康德建立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的“知识来源于判断”,其局限性是明显的。这方面的例子我通过生活中的冷笑话做过说明。黑格尔根据思维的规律,推导出“知识来源于概念”。黑的概念,通过其能动性变化为对立面,进而产生判断,形成知识,是对康德哲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