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纽约时报》辩论会:中国强硬姿态的利弊 |
| 通过提出领土主张,甚至在附近海域造出陆地,中国在地区内的强硬姿态已经引起邻国的敌意,促使一个反华联盟的形成,同时它还顶着美国的反对,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强硬,是否符合其长远利益?纽约时报辩论会各抒己见
中国的强硬姿态符合其长远利益吗?
纽约时报中文网,时报辩论会 2016年8月30日
南海是一片中国湖
撰文:珍妮弗·林德
珍妮弗·林德(Jennifer Lind)是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政治学副教授,著有《对不起国——国际政治中的道歉》(Sorry States: Apologi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
中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强硬。几十年来,北京一直在就东海和南海提出领土主张。但是现在的北京在捍卫这些主张;飘扬着中国旗帜的船只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争议水域,开采资源,威吓其他有领土主张的国家的船只。此外,中国正在建造人工岛,并对其进行军事化,提出自己在这些地方享有超出国际法允许范围的海事权利。这些行动引起了邻国的愤怒,但迄今为止,北京向强势的转变基本上是成功的。 中国的邻国面对侵犯并没有做出抵抗。近年中国的行动所针对的大多是经济规模不大、国防预算很少的国家,比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小国。可以想象,它们是不愿意和中国对抗的,这是个日渐强大的军事大国,也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在它们中间,菲律宾的反抗是最剧烈的,但主要是在法庭,而不是在海上。日本是该地区唯一有望与北京抗衡的大国。但从近来的表现看,东京对其防务立场哪怕做出一丁点改变,都会引起争论,这个国家缺乏组织区域抗衡行动的意愿。 最后只剩下美国。在东海,华盛顿已经承诺会保护那些日本和中国之间的争议岛屿。但在南海,其立场相对没有那么强硬,只是通过海军调动来强化航行自由的原则。通过将问题置于自由航行的框架下——比如通过东亚水道的权利——美国显然回避了谁拥有这些岛屿的问题。事实上,美国的行动可能在强化中国的主张。华盛顿在这一问题上回避中美对抗也许是明智的。但北京正在轻而易举地赢得优势。 对北京来说,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成果,亦或只是象征性的胜利?经扩建的岛屿、新的驻防以及防空识别区(中国已经宣布了一个识别区,未来可能还有其他的)尚未改变军事平衡。一旦发生战事,这些孤岛前哨很容易被切断联系,或遭到轰炸。 但中国的成果更多地是在政治而非军事,在长远而非当前。新的军事设施、空域管制以及离岸资源的经济开发决定了该地区的常态和日常实务。随着各国日渐习惯于遵从北京的主张,发起挑战的举动就会越来越像是一种危险的挑衅。南海将成为中国的一个湖。
中国必须找到力量与合作的平衡
撰文:于铁军
于铁军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和国际关系副教授。
近年来,中国在地区关系中强调了友好、坦诚、互惠和包容的重要性。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关系正在恶化。 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然而朝鲜仍然在发展核武器,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以及一系列导弹试验。因此,自习近平主席和金正恩(Kim Jung Un)掌权以来,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一直没有会面,这是两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朴槿惠(Park Geun Hye)上任以来,中韩关系被认为是中国的“睦邻外交”的典范,然而韩国近日同意美国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erminal High-Altitude Area Defense,简称萨德)后,这种关系也出现动摇。 围绕钓鱼岛的领土争端再度激化后,中日关系在2012年降至低谷,直到现在都颇为冷淡。 蔡英文上台后拒绝公开承认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令原本相对稳定的台海关系显出令人担忧之势。 在中国开始向东盟各国发起“魅力攻势”十年后,一个国际仲裁庭做出裁决,否认了中国的南海主张,中国的声誉以及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因此受到损害。 中国的东亚政策的设想和结果之间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北京方面认为是美国的转向东亚政策导致的,是该策略在鼓励其盟国和中国对抗,让中国无法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美国及其盟友说,是中国日渐强硬的姿态在破坏东亚稳定。 以这一战略为背景,双方阵营都会出现阴谋论盛行的趋势。然而,如果双方不死盯着对方最坏的地方,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危机管理上,这样的感知差异是可以缩小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看到,邻国对它只有恐惧。美国人也许想被人看成善意的霸主,但正如已故的周恩来所说,中国也想成为一个“友好的大国”。然而,没有一个稳定而繁荣的东亚,作为中国首要目标的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就不可能实现。
霸凌只会给中国带来短期优势
撰文:艾伦·L·弗罗斯特
艾伦·L·弗罗斯特(Ellen L. Frost)是东西中心(East West Center)高级顾问兼研究员、美国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特聘访问研究员,她曾任副助理国防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顾问。本文仅表达她的个人观点。
中国在进行一项长远的博弈,挑战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它利用了各方害怕局势升级的心理,同时又不用发起全面战争。它在南海抢占礁石、吹沙造陆,还建起了经过加固的机库,这些行为拓展了它的领土控制,但在战略上却是事与愿违的。 华盛顿正在加强其军事存在。美国与其东亚、东南亚的盟友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也前所未有地牢固,新的安全合作关系正在确立。联合国仲裁庭的裁决否定了中国的主张。亲善是一项战略资源,但这种资源正在被中国挥霍殆尽。 习近平和他的高级顾问们也许考虑到,受制于政治失能、增长缓慢和对恐怖主义的过分恐惧,美国对中国的任何动作都不会采取军事措施加以应对。如果是这样,他们可能低估了美国的行动意愿,一旦中国有过火的行为,美国会向其盟友提供支持。 中国在尖阁诸岛(Senkakus,中国称钓鱼岛。——译注)问题上对日本发起的挑战,已经促使奥巴马总统明确宣布,这些岛屿是受到日美安保条约保护的。其双边安全合作得到了扩展。 然而观察人士预计,尽管有这些挫折,中国在其主办的G20峰会结束后会有更多挑衅举动。为什么中国要采取一种在战略上适得其反的政策呢? 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领导层有着不同的目标,在使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成败。中国1979年入侵越南的行动被认为是失败的,但北京仍然宣告自己是凯旋而归,这说明,单单只是保持一种凶悍、不屈服的姿态,已经足以达到它的目的。这种战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对仲裁庭裁决的愤怒反应,以及它在南海主张上的强硬立场。 此外,这也有可能是为了安抚国内的强硬派,分散公众对本国问题的注意力。在有意营造了一种被害者的感觉后,领导层发现大众民族主义对它的决策自由是一种限制。但和多数人一样,中国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本地的经济状况,而不是外国扩张,没那么容易被蒙骗。 中国的这种看起来起反效果的行为,可能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原因,即领导层的认知。习近平及其高层同僚对权力平衡持一种过时的看法。他们试图对全球金融机构做出调整,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举措,这些是理所应当的,但他们还没能认识到,亚洲的权力平衡已经不再是一种零和博弈。形象的正当性和软实力是很重要的。在亚洲,霸凌可以实现短期的战术成果,但终归是一种失败的战略,该地区稳定的根基是由美国作后盾的区域主义及和平常态。中国没有真正的盟友。互信的朋友是用市场规模和优惠贷款都买不到的。
中国的战略正在开花结果
撰文:休·怀特
休·怀特(Hugh White)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战略研究教授,著有《中国抉择——为什么我们应该分享权力》(The China Choice: Why We Should Share Power)一书。
多年来中国一直很努力地想让亚洲邻国安下心来,不必害怕它的“和平崛起”。如今它已经把这些抛诸脑后,开始就南海等问题摆出强横立场,邻国因此担心中国会使用其日渐强大的力量,对它们呼来喝去。 如果你认为中国的目的是交朋友,那么这些举动就是愚蠢的。然而如果它是想削弱美国在亚洲的领导角色,申告其自身的地区主导地位,那这就是聪明的。因为中国的霸凌是在考验美国,要看看它在替朋友和盟国出面与中国对抗这件事上,到底有多坚决。北京赌的是华盛顿会在言论上保持强硬,但并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以免挑起对抗,最终发展成一场结局不可预测的冲突。 到目前为止,他们是赌对了。严厉的言辞和非决定性的巡航自由行动没能阻止中国,甚至在近日海牙仲裁庭的裁决后,北京看起来也不为所动,一心要继续挑战极限。 这让美国显得软弱,损害了该地区国家对美国力量和意志的信心。本着权力政治的零和逻辑,这会让中国显得强大。在成功抵制美国——尤其还是在美国一向有绝对优势的海上——之后,中国宣扬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型大国关系”之下中国所享有的地区领导地位。 用与地区邻国的友谊受损来换取这样的成果,是划算的。而且北京显然相信,这些友谊随时都可以修复:即使经济放缓,它手头依然有的是胡萝卜。 当然,中国也许低估了它所面临的问题。也许这些霸凌之举令亚洲各国太过担心,以至于它们更愿意去支持美国,以制约中国。华盛顿有许多人是这么认为的。 可惜,证据显示不是那么回事。亚洲各国都不愿意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之下,所以大家都希望美国留在亚洲,平衡和限制中国的权力。但没有哪个亚洲国家——包括美国的最亲密盟友澳大利亚——愿意以牺牲与中国的关系为代价,去支持美国对抗北京的行动,尤其是考虑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问题让美国显得更加缺乏决心了。 这意味着,中国在外交上的胡萝卜加大棒,迄今仍是成功的。美国要给出更有效的回应,首先需要承认这一点。
翻译:经雷
近期图文:
义和团信奉什么“神”?今天呢? “日军小队长磕头谢罪”神话如何出笼 人类仍未走出丛林,但总算正不断往外走 南海仲裁案大讨论中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这批老人的遭遇解读了中国为何国际法落后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