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善恶观 - 浅议中西哲学本体的演变(三) 老几 当今之人经常会把人脸谱化政治化道德化,这样的结果就容易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与坏人。然而我们看到所谓的“好人”会做恶事,所谓的“坏人”也偶尔行善。这说明人是多面的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 从哲学上看,这些所谓的好坏善恶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本体观:一种是本体“善”的哲学,或者叫“有”的哲学;一种是本体“无善”的哲学,或者叫“无”的哲学。 东西方“善”的概念“善”的概念,在西方最早是由苏格拉底提出来的,原本是作为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他的学生帕拉图将其延伸,提出“善”为万物的本源。以后的西方哲学虽然庞杂,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帕拉图打转。 人既然创造出了“善”的本体,难免会追求“全善”。帕拉图善的理念,促成了基督教神学全能全善的的上帝的概念。这种观念,不仅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方文化的基础,当今全面西化的中国,也是这种世界观。 中国古代的信仰天道,本体上是“无善”的。这个观点虽然是老子最先明确提出,由孔子继承的,但这种观念早就存在。广为人知的女娲补天的故事,《黄帝内经》里讲“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天地尚且不能够完善,何况于人?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善”的观念?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善”,不是从人的角度说的,是从“道”的角度讲的,是现象,不是本体。古人讲天人合一,符合天道(自然法则)的是善,不符合天道的是不善。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先贤讲善与不善,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 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孔子讲的君子与小人,不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所做出的道德伦理判断。也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孔子讲的君子儒与小人儒在现代指的是什么,才能知道于丹之类随意胡解,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小人。 《三字经》里讲“人之初,性本善”,是后世儒家限制皇权教化民众的一种实用主义做法,并不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它源自于孟子的人性“向善”说(这点与帕拉图的哲学有类似之处),“向善” “本善”,一字之差,现象与本源,意思相差何止万里? 西方“善”念的世界西方 “善”的哲学,本体论上更进一步说是“有”的哲学,或者说是“有善” “向善”的哲学,类似于孔子说的“欲有仁”。“欲”今天话说就是“欲望”。“有善”的哲学,反映的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实现自我的欲望,以黑格尔的学说讲述得最为透彻。 自我实现的欲望,激励的是开拓,奋进,拼搏,积极进取,惩恶扬善的精神状态。这是“有”哲学的正面意义。人类今天的文明成果,大都是“有”哲学的结果。 “向善”当然是好的。问题是“善恶”的标准是人为制定的,而人人的善恶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各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冲突。当“善”走向极端,不能调和时,就只有武力相向。黑格尔为人类所找的出路就是这样,战争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手段。 “物极必反”,求善得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有”哲学的负面作用。一神教,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民猪主义,虽然的主张不同,方式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但道理上都同属这一种哲学观。 “物壮则老”,老庄在两千多年前就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提出了“无”的哲学。 孔子也说“有”,“欲有仁”,强调人的道德性。但是孔子清楚地知道其后果,所以强调礼让,限制个人膨胀,避免走极端。 西方当然也有对抗“有”的思想。不仅有康德的道德自律,更有基督耶稣的宽恕爱人。中世纪近千年的黑暗,其实也有其正面意义,那就是限制人的欲望。 中华传统的中庸思想我们的祖先主张天人合一,人的本性符合天道。天道即本体。老子讲天道不仁,孔子讲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都是在表明无善无恶(或者说又善又恶)之理念。中国这种中庸之道,与西方基督教原罪所表现的人性恶的极端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具体表现在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是宽容的,儒释道可以共存,而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尽管信仰同一个上帝,文化上却很难相容;同一教内,不同教派之间,更是形同水火。 中庸之道思想影响下的人,比较达观,容易满足,注重和谐,向往和平。“宁当和平犬,不做乱世人”。即便在全盘西方的今天,不论何种情况,中国人也很少走极端成为恐怖分子。 当然中庸之余,容易转为平庸,甚至甚至精神颓废,麻木不仁。这正是“天道不仁”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庸之道与基督的宽恕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可见挂羊头卖猪肉的的有多少。 耶稣揽妓女,孔子见南子,又岂是俗人所能想像的?!(此处打史语一巴掌:-)) 善恶观看世界的小人凡是以善恶观论世界的都是“小人”,因为充斥的都是情绪。当年文革残余,红卫兵,一般都是这种观念。一味歌颂的,一味咒骂的,都是同一思路,不同立场而已。 以西方善恶观论世界的,问题不在于容易使人失去理智,而在于他们掩盖了原来问题的所在。比如赞颂毛的人,完全无视毛的做法所带的灾难;咒骂毛的人,完全无视毛的智慧和一些正确的主张。双方争论的目的,无非是说光荣和错误都是个人的,跟制度无关。这其实就是中宣部的目的,都是“自干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