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悖論 老幾 月彎兒大展才華,引領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辯論,共產主義能否實現等等,將老隨企盼已久的政論引向高級階段。 大家眾說紛紜之下,看得老夫是眼花繚亂。 在老幾看來,有些觀點明明是一致的,卻相互爭論不休。 問題在於各人對公有私有制度的定義不同,現實與理想認知的不同。從哲學上,這是個“名實”和實然與應然的問題。小老穆這次蒙對了一半。 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很多,幾乎都是從之前共產主義實踐的失敗總結得來的經驗。而單純的經驗並不可靠, 並不能說明以後的共產主義實踐一定不能夠成功實現,更不能說明共產主義的理想有問題。 站在海哲同學這種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上說,共產主義是科學共產主義,是得有個探索的過程,666農藥的試驗在665以前都是不可能的。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對我來說,所謂的“真理”是個過程,不是結果。不像嘎拉哈同學那樣急功近利,因為以前的啟蒙有問題,就歸結為“山寨啟蒙”。否則,我們吃飯,只用吃那個讓你感覺吃飽的一口,別的都不用吃了。 老隨從經濟的角度批判馬克思。老夫不懂經濟,相信琢磨錢的人過日子沒有什麼問題。但要說研究石頭之餘,就能夠批判馬克思這樣的大家,那把哲學家的思維看得也太簡單了。 皮將軍獨戰群雄,指出馬克思主義消滅私慾,違背人性。然而,幽幽用簡單的例子就說明人性是可變的,不足為憑。何況,這只不過是國學派的邏輯推論,不可以用來推翻對方的觀點。 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實踐的失敗,並沒有能夠從實然的角度加以否定,也沒有從應然的角度加以否定。 我們要遵從蘇格拉底的教導:智慧者用對方的邏輯來說服對方,愚蠢的人用自己的邏輯來說服對方。 其實馬克思哲學有一個解決不了的悖論問題。 人的特性是不滿足現狀。馬克思有個著名論斷:人是將存在變為非存在,把非存在變成存在的動物。 按照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共產主義不是能不能實現的問題,而是一旦實現,人就會立即着手準備將其推翻。這樣人的本性與理想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悖論。 馬克思作為偉大的哲學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所以馬克思說自己什麼都是,就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那麼馬克思這個悖論有解嗎?大概是沒有。
中國人認為,物極必反。“有無相生”,“反者,道之動”,自然法則,誰也沒有辦法。 所以老子的主張是:“弱者,道之用”,無論幹什麼,都不可以強制,要適應人性的節奏,一步一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必須認識到,公有制也好,私有制也好,都不過是個形式,是理性的工具;人真正追求的內容,是自由幸福快樂,這卻是個感性的結果。而各人對自由幸福快樂的感受是不同的,只有把理性的形式與感性的結果有機的結合為一體,人類才能夠真正幸福安康,“長生久視”。
這種融為一體應該是水流歸大海的“同一”,而不是一團死水的“統一”。這也是馬克思的觀點:一個自由社會的整體,必須以保證每一個人的自由為前提。
由此可見,現實中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者,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反馬克思的。
名不符實,掛羊頭,賣狗肉,古今同。所以孔子講政治,首要“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