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大峰: 孔子与康德 老几 这几年国学有了点心得。回国,有问能否给年轻人讲讲国学,老几谢绝。 现在这个民族主义和西学双双泛滥的时期,对青年人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要“教育”,无为而为,让年轻人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中,思想自由成长。 而真正需要教育的,恰恰是那些老东西。在文革余孽和当年红卫兵的头脑中,是非的观念往往被完全的扭曲。 这一方面是由于五四运动以来的偏激,另一方面是文革后期批林批孔运动的流毒。 前一个造就了产生中国共产党的土壤,后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控制的结果。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对自己思想文化的摧残,无过于这个时期。 这中间,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孔老二的批判。 老几下面借助于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简单比较,看看“孔老二”的地位。 相同的出发点自由意志康德哲学被称之为哥白尼的革命,其目的与孔子一样,是要探求人类生活的意义。这在逻辑上,就注定了康德哲学反科学的本质。 为什么?因为科学是规律性的,是可知的。如果人生是按照科学规律生活的,那么就没有自由可言。如果人没有自由选择,都是既定好的,也就无所谓人生的意义问题。 而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正如孔子的学生所说:”君子远庖厨“,有德之人,不能够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 这样以来,康德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必然是:人是自由的。 而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五四哪些所谓的思想家高举“科学”和“自由”的大旗,可曾想过这两者是矛与盾的关系? 强调道德实践 孔夫子把道德实践放在首位。 《论语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康德评价说,理论理性相对于实践理性(即道德实践)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可以看出,康德也是更强调道德实践的,而不是理论。 自律 一个人追求自由,必然要人人都自由,否则就只能当皇上才有可能。这就要求符合一定的规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孔子讲克己复礼,康德讲绝对道德律,都是强调规矩。 限制手段保障人的自由和道德自律,其目的是出于追求人生的意义。那么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不择手段?康德的答案是否定的。 康德的一句名言,就是“不能够拿人作为工具”。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不器”。这里的“器”是祭奠之物,是神坛之物;强调即使是为了一个神圣的目的也不可以。 限制手段是保障规矩,包括了现在时髦的“程序公正”,是自律的逻辑必然。 不同之处由于时代不同,道德伦理的内容自然有所不同,比如古希腊的公平在今天恰恰是不公平,这个无需多讲。这里只大概讲一下孔子和康德原则上的区别。 康德道德是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照逻辑方法建立的严格的道德体系,弥补了千年以来西方以神学信仰为基础的道德理性的不足,这一点是非常伟大的贡献,也是康德哲学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德的道德,只讲出发点,不讲利益,要求非常高,难以达到。 孔夫子的中庸道德则相对比较容易做到。首先孔子在重视理性(礼)的同时,兼顾感性(孝慈),符合人类的感性需要。 其次,孔子在讲仁的同时,也肯定人性的基本需要。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还有一点,也可能是康德与孔子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康德的绝对道德律,非常重视形式,如不可说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违背。而建立在易经基础上的孔子之学,重视变通,如孟子说,“嫂溺,援之于手。” 由于康德在西方哲学的崇高地位,以及与孔子思想的相近,有些人把康德称做西方的孔夫子;而由于康德哲学与孔子思想的相异,也有些人认为康德没有达到孔子的程度。这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强求统一,本身就失去了道德;而高举道德大棒而不知自律,则与法西斯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