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兩大峰: 孔子與康德 老幾 這幾年國學有了點心得。回國,有問能否給年輕人講講國學,老幾謝絕。 現在這個民族主義和西學雙雙泛濫的時期,對青年人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要“教育”,無為而為,讓年輕人在一個無污染的環境中,思想自由成長。 而真正需要教育的,恰恰是那些老東西。在文革餘孽和當年紅衛兵的頭腦中,是非的觀念往往被完全的扭曲。 這一方面是由於五四運動以來的偏激,另一方面是文革後期批林批孔運動的流毒。 前一個造就了產生中國共產黨的土壤,後一個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控制的結果。人類歷史上一個民族對自己思想文化的摧殘,無過於這個時期。 這中間,首當其衝的,就是對孔老二的批判。 老幾下面藉助於與康德的批判哲學的簡單比較,看看“孔老二”的地位。 相同的出發點自由意志康德哲學被稱之為哥白尼的革命,其目的與孔子一樣,是要探求人類生活的意義。這在邏輯上,就註定了康德哲學反科學的本質。 為什麼?因為科學是規律性的,是可知的。如果人生是按照科學規律生活的,那麼就沒有自由可言。如果人沒有自由選擇,都是既定好的,也就無所謂人生的意義問題。 而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也是因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正如孔子的學生所說:”君子遠庖廚“,有德之人,不能夠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 這樣以來,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必然是:人是自由的。 而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五四哪些所謂的思想家高舉“科學”和“自由”的大旗,可曾想過這兩者是矛與盾的關係? 強調道德實踐 孔夫子把道德實踐放在首位。 《論語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康德評價說,理論理性相對於實踐理性(即道德實踐)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可以看出,康德也是更強調道德實踐的,而不是理論。 自律 一個人追求自由,必然要人人都自由,否則就只能當皇上才有可能。這就要求符合一定的規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孔子講克己復禮,康德講絕對道德律,都是強調規矩。 限制手段保障人的自由和道德自律,其目的是出於追求人生的意義。那麼為了一個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不擇手段?康德的答案是否定的。 康德的一句名言,就是“不能夠拿人作為工具”。用孔子的話說“君子不器”。這裡的“器”是祭奠之物,是神壇之物;強調即使是為了一個神聖的目的也不可以。 限制手段是保障規矩,包括了現在時髦的“程序公正”,是自律的邏輯必然。 不同之處由於時代不同,道德倫理的內容自然有所不同,比如古希臘的公平在今天恰恰是不公平,這個無需多講。這裡只大概講一下孔子和康德原則上的區別。 康德道德是建立在純粹理性的基礎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照邏輯方法建立的嚴格的道德體系,彌補了千年以來西方以神學信仰為基礎的道德理性的不足,這一點是非常偉大的貢獻,也是康德哲學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康德的道德,只講出發點,不講利益,要求非常高,難以達到。 孔夫子的中庸道德則相對比較容易做到。首先孔子在重視理性(禮)的同時,兼顧感性(孝慈),符合人類的感性需要。 其次,孔子在講仁的同時,也肯定人性的基本需要。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還有一點,也可能是康德與孔子區別最大的一點,就是康德的絕對道德律,非常重視形式,如不可說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夠違背。而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孔子之學,重視變通,如孟子說,“嫂溺,援之於手。” 由於康德在西方哲學的崇高地位,以及與孔子思想的相近,有些人把康德稱做西方的孔夫子;而由於康德哲學與孔子思想的相異,也有些人認為康德沒有達到孔子的程度。這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強求統一,本身就失去了道德;而高舉道德大棒而不知自律,則與法西斯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