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開日內瓦會議解決印度支那紛爭,中共反對越共提出的武力解決方案,這一立場,使得越共方面在其內部檔案中,將中共描述成出賣越南利益的外國集團,尤其以黎筍為代表的越共南方派更是耿耿於懷,這也成為日後越南反華的導火索之一 老高按:昨天轉介的李丹慧的文章中提到毛澤東幾次提到越南領袖胡志明,口氣不甚恭敬,稱之為“胡老頭”——1957年7月18日的青島會議上,鄧小平發言,毛插話就說過:“不能像胡老頭一樣,罪己詔千萬不能下。” 而當時中共對國民的宣傳,在老百姓心目中塑造的胡志明的形象,是既偉大又親切——中國人就稱之為“胡伯伯”,不知道幾年前風行一時的“習大大”是否受到了四十年前的啟發。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人對幾個國家有了固定的標籤,談到日本,就是“一衣帶水”,談到朝鮮,就是“唇齒相依”,談到越南,就是“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這就是胡志明所寫的漢詩。 胡志明1969年9月2日病逝,終年79歲。 用水晶棺保存進行了防腐處理的領導人遺體,是信奉唯物主義的共產國家特別熱衷的一件事。近一個世紀以來,躺進水晶棺的,除了毛澤東之外,有列寧、斯大林、季米特洛夫(保加利亞領導人)、胡志明、喬巴山(蒙古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哥特瓦爾德(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還有若干第三世界國家如安哥拉、圭亞那的革命領導人。這些遺體,很短時間就因為政治更迭或技術失敗而無法保存的居多,像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哥特瓦爾德後來“入土為安”或火化了;列寧的遺體保存時間最長,但防腐技術抵不過自然規律,據稱現在遺體只剩下10%,其餘都是人工製品;不過胡志明的遺體保存,據說是最成功的,到今年整整半個世紀了。這算得上是越南人創造的一個奇蹟,因為他的遺體保存過程,經受了最多的磨難—— 在他生病的1967年,北越領導層就背着他秘密派人去蘇聯學習遺體防腐技術,代號75A工程。胡去世後,蘇聯專家攜帶設備到了越南。此時美國與越南打得不亦樂乎,河內天天挨炸。為安全起見,越南人在距河內30公里的熱帶叢林中修建了一座臨時陵墓,把胡志明水晶棺藏在那裡。不料不久美軍在距陵墓2公里的地方投下傘兵,尋找被擊落的飛行員。越南人只好趕快將水晶棺轉移到一個山洞裡——為此專門修了一條山路,修一段,載有遺體的裝甲車就走一段;然後把走過的路毀掉,以免被天上的美機發現。水晶棺在山洞裡秘密保存了五年多,直到將美軍趕走。1975年8月29日,胡志明陵墓落成,水晶棺才正式移入陵墓。 我對越南的知識和感受,在1975年之前,就是“胡伯伯”所說的“同志加兄弟”:一本《南方來信》、一位烈士阮文追的事跡,讓我和周圍多少同學熱淚奔涌!而在1975年到1978年,“戰友”逐漸蛻變,到1979年之後的十來年,越南徹底變成了“敵人”。非友即敵,都是相當簡單化的。直到最近十來年,越南的體制轉型,才讓中國人變得五味雜陳。我相信,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都與我有類似的心理體驗。前幾天讀到清華大學秦暉教授的一篇演講錄音的整理文字稿,對中越關係錯綜複雜的程度才有了一些了解。 中越間的歷史情結
秦暉,友朋會 本文系秦暉教授加勒比遊學錄音整理 越南和朝鮮一樣,屬於漢字文化圈,同樣受到了儒家文明的影響。並且在中日戰爭前,朝鮮和越南一直是清政府的藩屬國,可這兩個國家卻各有不同。如果這兩個國家都去過,便會發現,朝鮮南北方差異不大,過去朝鮮的李氏王朝,首都是漢城,不僅是中國的藩屬國,而且其執政者有意保持臣屬關係:一、朝鮮有國王,但不稱帝,使用中國皇帝年號,最有意思的是,在明朝滅亡後,朝鮮依然沿用崇禎年號至清朝乾隆年間。二、朝鮮國王不僅在國內從不自稱皇帝,在與中國來往的信函中,甚至自稱國主。我們都知道國主這個詞在中國歷史上是有特定含義的,等於承認了對方擁有你的最高主權,你是其下一級。關於這個概念,歷史上有例證,當年南唐政權快被北宋滅亡時,南唐李後主向北宋皇帝上表稱臣,並自稱國主;另外西夏李元昊同樣稱自己為國主,向北宋稱臣。 可是,越南完全不一樣,越南的丁朝、陳朝大概是我們的宋、元時期。在那時,他們便開始獨立了,並且在獨立後,越南統治者作為藩屬,中國歷代都冊封其為國王,但其在國內從“丁先皇”起就自立稱帝,設置年號,並不認為是藩屬。越南另外一個重要不同,是我們如今稱之為“越南”的這個名詞,是清朝之際才形成的。我們常說,越南是漢語文化圈中的一員,並且官方也曾使用漢字,盛行儒家文化,在教育上實行科舉制,宗教上繼承漢傳佛教,但這裡要注意,這一切描述的是北越。在南北越統一之前(鄭阮時期),僅北越是越人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南越卻不是,南越的一部分地區在當時叫占城,或者占國(Champa,137-1697年),即占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而湄公河下游這片區域,在歷史中叫做下高棉,居民是高棉人。 高棉人和其北邊的占族人,均未接受過漢文化,卻受印度文化影響頗深,吳哥窟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另外,占城在南宋與中國也是有來往的,這一時期,占城的水稻傳入中國,雖然考古發現,中國河姆渡時期便有了水稻;但在南宋時期,由於引進了占城稻,使得南宋的水稻品種產生革命性的改良。以南宋為分水嶺,南宋前後的中國水稻,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水稻傳入了中國,但占城並不接受儒家文化和漢傳佛教,這個國家和吳哥柬埔寨一樣,原先信仰的是印度教,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伊斯蘭文明傳入東南亞,最早把印度文化改為穆斯林文化的是馬來人,接着便是印度尼西亞人,在印度尼西亞,大家知道有個古代東方四大奇蹟之一的佛教遺址——婆羅浮屠,可以說是印度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的遺存,在整個國家伊斯蘭化後,僅有巴厘島一隅尚未改變,至今保留着印度教的傳統。 我們再次回到占城,隨着十三世紀馬來西亞伊斯蘭化後,占城也跟着信仰了伊斯蘭教。所以十四世紀的占城王國,是個穆斯林國家。占城王國與越南一直不和,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直至明朝末年,越南才滅掉了占城國,國家覆滅後,占城王室逃亡至中國海南島,由於他們是穆斯林,所以在來到中國後,被中國人認為是回民。如今三亞地區的回民,便是占城人的後裔。所謂回民,就是講漢語的穆斯林,一般的回民是沒有具體語言的,但是海南島的這些回民卻是個例外,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些回民仍然有人是說占語的。 越南征服了其南部包括占城在內的幾個政權,並且攻占了下高棉,這也是越南與柬埔寨是世仇的一大重要原因。現在的紅色高棉和西哈努克,一直堅信湄公河下游到西貢,都應是上高棉,屬於柬埔寨的領土。當越南取得了占城和下高棉之後,便開始逐漸往南移民,但由于越族人口稀少,最初去開拓南部區域的,卻是一群華人。至於原因,其實很簡單,占城滅亡時,中國國內正好處於明清易代,廣西廣東出現了擁護朱由榔稱帝的南明抗清鬥爭,後來清軍逐漸攻克這些南明的領地,南明粵西欽、廉、高、雷幾個總兵只好帶着部眾流亡廣南,這批人里,有幾個名人,其中之一是陳上川,字勝才,1673年,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後,陳上川帶着三千餘人乘船前往峴港,越南的阮氏王朝雖然接納了他們,但不允許這批華人軍民居住在越南北邊,要求他們前往南越,為阮氏王朝鎮守邊疆,對付高棉人。陳上川帶人來到南越後,經多年屯墾發展,百姓富足,政權穩定,日後被阮氏王朝封為勝才侯,至今在越南南方仍有許多紀念他的勝才侯廟,是越南明鄉族的祖先。所以在越南南部,早期是占人和華人為主,到了後期局勢穩定後,越人才逐漸遷入。 這個阮氏王朝和後來的越共一樣,對於民族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考慮,越南同中國相似,全國共分八十多個民族,原來的華人,被分成了三個民族,其中之一稱為華族,主要居住在越南北方,以廣東話為主;而客家人被稱為艾族;當時幫助越南在南部打天下的這批華人,由於他們思鄉心切,所以,被稱為明鄉族,這便是越南的三個華人民族。我國境內的廣西壯族,其實在越南是僅次于越人的第二大民族,但越南人為了好管理,把越南境內的壯族劃分為五個民族:岱族、儂族、拉基族、布標族、山齋族。 在歷史上,越南可以說處處提防中國,從漢朝開始,中越戰爭此起彼伏,這一點上,朝鮮也是一樣的,朝鮮在歷史上,對明朝有很大的好感,當時的抗倭援朝,中朝雙方都出現了類似鄧子龍、李舜臣的英雄人物,並且在明清交替過程中,朝鮮長期以來支持明朝抵抗清朝。當時的明朝軍隊,對後金軍有一個很大的威脅,為什麼呢?因為朝鮮的一個島嶼:皮島,租給了明朝政府,作為反清基地,由明軍將領毛文龍長期駐守,這個皮島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位於現在的鴨綠江口一帶。如此一來,但凡滿洲軍隊進關作戰,皮島明軍便會趁機襲擊滿洲後方。我們都知道明末抗清的將領中,袁崇煥是含冤而死,雖然通敵之罪實屬誣陷,但袁崇煥在接管遼東的軍事指揮權後,殺了毛文龍,結果導致皮島的毛文龍部下投降清軍,使得清軍掃除了後顧之憂,這是袁崇煥的一個重要錯誤。 有一點我要指出,越南、柬埔寨、老撾、古巴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都屬於“地下黨”,而且不只是在敵占區,哪怕是在根據地,共產黨人都以其他身份進行活動。在波爾布特打下金邊之前,我們從來沒聽說過紅色高棉,只知道以西哈努克為首的柬埔寨民主團結政府。越南同樣如此,1954年之前,越共控制的勢力一直叫越盟,也就是越南獨立同盟,創建者是潘佩珠(原名潘文珊,號巢南子),而且這位潘佩珠是越南國民黨創始人。這裡補充一點,中國和越南同樣有共產黨和國民黨,兩國同黨派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中國有國共合作,越南也同樣也有國共合作期。越南最早的國共合作也就是我們說的越盟。當時的越共一直活動于越盟的內部,越共中有名的領袖胡志明,包括印度支那這批共產黨領導人,都曾在法國留學,他們起初加入的是法國共產黨,並非本國共產黨。 所以說,印度支那的共產黨組織,其實就是法國共產黨的支部。後來胡志明被列寧看中,吸收進入共產國際,當時的胡志明在黨內有很高的地位。胡志明不僅建立了越南的共產黨組織,甚至包括整個印度支那的共產黨組織、馬來亞共產黨組織也是胡志明建立的。1930年共產國際派胡志明為代表,傅大慶為翻譯兼副手,來到馬來亞建立黨組織,這個傅大慶是中國老資格共產黨人,當時他既是中共南洋工委的人,也是共產國際遠東局的特工,他就是著名作家戴晴的父親。 胡志明等人到馬來亞後,最初的黨組織是在馬來亞的海南人群體裡建立的,雖說傅大慶被安排做胡志明的翻譯,但胡志明的漢語非常好,尤其擅長廣東話,並且對潮州話、海南話也聽說無障礙。那麼為什麼共產國際還要派傅大慶去做翻譯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共產國際對胡志明的能力很放心,但在某些層面上,也是存在戒心的。所以傅大慶的一部分任務,便成了監視胡志明。馬來亞共產黨建立後,傅大慶也是早期領導人,他和黎光遠、李啟新等馬共早期負責人一樣,都是中共南洋工委和共產國際兩條線的人。 在1945年以前,以胡志明為代表的越共主要人物,同時作為共產國際的成員,主要活動區域在蘇聯和中國,當時的中國,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是持反殖民的意識形態支持越南抗法。我曾經在台灣看到過國民黨在民國時期的外交檔案,其中便有對越盟的調查,檔案顯示在抗戰時期,胡志明曾到過重慶,與國民政府進行過會談。胡志明並沒有稱自己是共產黨人,而始終堅稱是越盟領袖。表明越盟的最終目標是爭取越南獨立,且越盟的行動同樣在越南境內受到越南國民黨的支持。中國的國民黨對此事做過詳細調查,查明胡志明(阮愛國)就是共產國際的人。但蔣介石覺得,現在正處於抗日階段,無需計較其黨派,哪怕是抗戰後,越南對抗法國人爭取獨立的行為,我們也是要支持的。但蔣介石沒想到的是,越盟在幾十年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越共的一個外圍組織,而原先越盟中以潘佩珠為代表的越南國民黨慢慢被排擠出局,所以到了最後,越盟實際成為了越共的幌子。有意思的是,印度支那地區都是如此,抗日統一戰線造就獨特的現象,就像西哈努克親王成為紅色高棉的表皮,而實際的領導人是波爾布特。蘇發努馮親王成為老撾人民黨的象徵領袖,而大家都知道,老撾實際的領導人是凱山·豐威漢。 無論是越共也好,越盟也罷,在越南北方的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南方則相對積蓄了部分實力。中共與越共的關係一直很好,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共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很大,早在胡志明建立馬來共產黨之前,中共便有了南洋工委,並且在馬來華人中時有活動。 1945年以前的越南,有中國支持的反法、反日武裝越盟,其表面上是統一戰線的抵抗組織,但實際是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當時的越盟力量很薄弱,《波茨坦協議》簽訂後,對盟國部隊接受法西斯軍隊投降的受降區域,作出明確規定。中緬印戰區,中國軍隊的受降範圍包括除台灣、東北外的中國全境,以及越南北方。我認為,這恰恰成為越共能夠在北方站穩腳的重要原因,因為在日軍投降後,越盟迅速控制了日軍占據的城市,同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的廣場上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但此時,越南還是法國殖民地,根據《波茨坦協定》及有關理解,軸心國占領的原盟國列強的殖民地,在二戰後必須先回歸宗主國以示戰勝,然後可以與宗主國談判尋求獨立,那時非殖民化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但說實話,非殖民化是美國人倡導的,再加上美國在盟國中的首腦地位和蘇聯同樣倡導的非殖民化,英法等其他國家也不得不接受。可根據上述協定:日占區的殖民地,需要先恢復和原宗主國的關係,再由宗主國使其獨立。也就是說,越南想要獨立,必須先恢復法國殖民地的身份,再爭取獨立。受降之時,中國代表盧漢等人曾請示蔣介石,如何對待越南自行成立的民主共和國,得到的回答是:基於國際關係,我們不能承認,但是我們支持越南的反殖民鬥爭。保證在中國軍隊受降期間,法軍不得踏入一步。 與此同時,英軍在越南南部的受降是與法軍一同進行的,這在越南南北方產生了很大的差異,中國軍隊在北方控制的非常嚴格,甚至在受降儀式上,僅允許法國代表只身前往,不允許一兵一卒進入北方。這樣一來,法國人沒法踏入越南北部,便導致越盟大量接收日軍物資和武器。法國人非常氣憤,結果幾個月後,法國軍艦開到海防港,要求登陸,可遭到盧漢堅決拒絕,隨後中國軍隊開炮擊傷兩艘法艦。我在書中也介紹過這段歷史,可以說盧漢的這次受降,是中國軍隊海外出兵,並且實現了戰略目標的歷史第一次。 此後,隨着中國軍隊的撤出,法軍捲土重來,雖然占領了包括河內在內的一些大小城市,但此時的越盟,羽翼已豐,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但越南南方,由於英國軍隊支持戴高樂,雖然南方的越盟力量本來不弱,但始終無所作為,這場越南抗法戰爭一直打到1954年奠邊府戰役後。雙方後來經過協定,以北緯17度線為界,雙方暫時偃旗息鼓,越共將南方的力量撤回北方。 人雖然撤走了,但越共是不甘心的,畢竟在南方的力量原本就強於北方,以黎筍為代表的這批人,都是南方人,那麼為什麼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在北方,而不是原本力量充實的南方呢?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是中共,大家都知道1949年後,中共奪取了大陸政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對越共來說意義非凡,從戰略角度看,整個共產黨中國等同於成為北越的大後方,可以提供強有力的戰爭支持,包括後來的奠邊府戰役,中國更是派出了軍事顧問團,直接參與指揮作戰。 可換個角度,我覺得越共最應該感謝的,應該是蔣介石,如果沒有當初的1945年受降,法國勢力便可以捲土重來,越南北部更是不可能有越共存在。所以蔣介石在越共的生存方面,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但正是因為蔣介石拒不讓法國軍隊踏入北越,以至中國國民黨從此與法國結下了梁子。1949年12月,解放軍解放了廣西,國民黨軍桂系白崇禧一部2.7萬人從兩廣地區撤入法占越南,原本蔣介石計劃從台灣派軍艦將這批近兩萬人的部隊轉運至海南島,可法國人記仇,同樣用當年盧漢對待法國軍艦的方式,炮轟靠近的國民黨軍艦,並且將這批中國士兵轉運至越南最南邊的富國島,在島上的營地里一關就是幾年,最終全部繳械後,送回台灣。畢竟當時的西方世界還是承認中華民國的,法國也不好做得太過分。另外一件事,新中國成立後,法國是西方國家裡第一個同中共建交的國家,也可以說是報蔣介石當年的一箭之仇吧。 當然,蔣介石在越南問題上的做法,歷史上很難評說,但至少可以看出,蔣介石的意識形態是非常堅定的,至少,中國達到了其戰略目的,成功的將法國勢力擠出越南北方,遠離中國邊境。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其實早在1920年代的華盛頓會議上,已經提出逐漸歸還列強在華租借地和租界的問題。後來英國歸還威海衛、日本歸還青島,但法國則是對歸還租借地和租界最不情願的國家,已經答應將廣州灣歸還中國,但一直到二戰爆發都拖延交割,所以,蔣介石始終對法國很反感,認為其殖民主義最頑固。 1954年,法國的實力下降,再加上奠邊府戰役的失利,法越雙方開始謀求和平解決,在日內瓦會議上,雙方達成協議,簽訂《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以北緯17度線為基準,南北分治,另一方面,中國為了緩和與西方國家的國際關係,特別是緩和與法國的關係,在越南問題上,做出了一定的讓步,這使得胡志明非常生氣,胡認為奠邊府戰役如果一直打下去,他甚至可以收復南越。客觀上看,胡志明的想法是有些理想化的,如果單純以武力解決,在沒有制海權保障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攔腰截斷,同時期的朝鮮戰場,朝鮮人民軍的失利,便是很好的例證。所以中共方面在會談期間反對越共提出的武力解決方案,中共的這一立場,使得越共方面在其內部檔案中,將中共描述成出賣越南利益的外國集團,尤其以黎筍為代表的越共南方派更是耿耿於懷,這也成為日後越南反華的導火索之一。 近期圖文: 一個幽靈,民粹主義的幽靈,在世界飄蕩 一本從群眾運動角度研究文革的專著 毛澤東在林彪事件之後的自我檢查 21世紀的在線“天天讀”是什麼滋味? 剝去“社會主義”這層皮看毛澤東時代 《走向未來》叢書的往事和中國的未來 中國開始學習西方的時機非常不幸 不信任華為的背後,是不信任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