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这是他以剑的寓意来激励人主的志向。
而现实中的剑大多是下面这个样子:
需要说明是,剑刃在磨砺时,顶部,中部和下部不同:顶部,也就是靠近剑尖的部分,刃磨得薄而锐利,适于刺,挑,削等攻击动作,而中部刃要厚,适于劈砍。下部刃钝而粗厚,或不开口,适于格挡。
上图:剑
剑重量轻,刃窄背薄,武林中常言:“剑走轻灵。” 它与以重量和坚刚为长的锤,锏等短兵器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图 锤
上图:锏
单刀也是轻型兵器,但其技击原理与剑有很多不同。这主要是形状和结构各异所造成的: (一)刀的刃,一边有刃,另一边则是刀背。而剑两边都有刃,两刃中间为背。 (二)刀的刃可加宽,刀的背可加厚,除加强了坚固性外,还使重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刀的整体威力。如水浒人物鲁智深,武松所用之戒刀,因专门铸造,都比常人 的要重。而剑在宽厚重量方面都难以专门增加。某武侠小说称某大侠之剑,其刃有巴掌宽,重几十斤。看了不觉捧腹。而西方人那种双手才能“挥舞”的大剑则是另 一回事儿。 上图:单刀
刀和剑各自的外形结构决定了它们技击方法差异: (一)刀的刃一面有背,背向自己时,刀可以更贴身地完成攻防动作。如“叶(腋)下藏刀”,“缠头裹脑”等。剑则须相对地与自己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因两面 有刃故也。剑不能“缠头”,恐切到自己头上。另外,剑也不能自己头上方架敌方兵器,万一架不住,则剑也伤到自己。咱们现代人称有“副作用”的计谋或行动是 “双刃剑”就是来源于此。所以,武术套路中,有“地躺刀”而无“地躺剑”。 (二)刀较剑厚重,可大力劈杀,很解气。想想武松血溅鸳鸯楼,一气杀了几十口,作者让他用的就是刀,从而烘托了复仇的气氛。剑轻巧,多先挑削敌方之手脚, 再实施最后一击。当然,出奇制胜,一剑封喉,也多为用剑高手的得意之作。《三国演义》中对马超一剑斩落韩遂一臂的描写,颇不足信。菜刀切肉,斧子断骨头, 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刀之刃有背,可“踊跃地”格挡敌方的兵器,而剑则多闪避。武侠小说《续小五义》中有个例外的描写:白眼眉徐良的大环宝刀跟白菊花晏飞的紫电剑尽力一磕,火 光四迸。两人不约而同地退出圈外看自己的兵刃,结果,晏飞的剑有了个豆粒大的缺口。为什么晏飞敢跟徐良硬磕?因为他的剑本削铁如泥,惯断敌方的兵刃,岂 知,徐良的家伙儿也是削铁的宝刀,这下碰上对头了。 刀的刃一边是背,可格挡,是一利。但这个背却少杀伤力,又是一弊。武功中所谓的“空手入白刃”,常讲“空手夺刀”。扬州评话《武松》里,就有狮子楼上西门庆空手夺刀的描写。空手夺剑?想必难多了,因两边皆刃,无从下手也。 剑多有鞘,有单剑、双剑、短剑、双手剑之分,也有长穗剑、短穗剑之别,剑穗又称为剑袍。根据钢的弹性,还有硬剑和软剑的区分。剑通常多为硬剑,软剑有特殊 的鞘,可围系在腰间。有些剑,剑刃上有装潢,如嵌入七个紫铜粒,成北斗布局,世称“七星剑”是也。其实,剑之杀人,端赖剑客的手段如何,与剑之“贵贱”无 关。真剑客,一物在手,无论竹枝荆条,皆可成剑。若到了剑侠的境界,则无剑之剑,方为至剑。 铸剑需良铁。早年之好钢,有大马士革钢,日本钢和咱们中国的镔铁。鲁智深、武松的戒刀都是镔铁打就。 按武林门派分,则有“少林棍”、“武当剑”的说法。其实,各个门派都有剑的训练,多不胜数。如螳螂拳中竟有“螳螂剑”。较负盛名的剑法之一有“青萍剑”,招式实用,无花架子,早年曾成为军校的训练科目。 一篇短文,挂一漏万,只涉及了剑学的皮毛。其中恐不无谬误之处,愿就教于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