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拳”的“太祖”指的就是那位“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的趙匡胤。傳老趙年輕時血氣方剛,武功十分了得,專好行俠仗義,曾千里迢迢護送一位叫京娘的大美女還鄉,途中無論山陰水側還是荒村野店,都對京娘彬彬有禮,目不斜視,堪稱一位好青年。誰知等老了他倒成了奸雄,尤其是得了天下之後,連生活作風都有了毛病。
由於趙匡胤自己是武人,而且是靠武功得的天下,所以他對朝中武將十分戒備,不僅心裡提防,而且在行政上也採取了措施,那就是:軍隊裡從上到下都是文官領導武將。(頗像毛澤東的政委領導司令一樣,而且黨支部都逐級下設至連隊一級的低層,即“黨領導槍“是也。)所以《水滸》清風寨里,儒雅英武的“小李廣”花榮也必須得接受那個酸臭無能的爛文人劉知寨的指揮,而他自己只能做個付知寨!這樣的軍隊能打仗麼?結果:宋朝就成了中華歷史上對外敵作戰必敗的一個朝代。從北宋敗到南宋,兩任皇帝被金國掠走背了靖康之恥的罵名不算,還弄了個大冤案殺死了民族英雄岳飛!
不過宋朝終究還是給國人留下了兩樣東西:一是宋體字,二是太祖拳。
太祖拳最初是如何傳出來的無人知曉,趙匡胤的第一代弟子是誰更無史書記載。比較明了的是:時至今日,太祖拳的傳承大致分成了兩派,一南一北。筆者北人,對南派了解甚少,不敢妄談。北派拳譜里說,太祖拳是清康熙年間一位癩頭和尚傳入滄州的。此說大不可信,就像其它拳種的傳人一樣,從不花氣力對本門武功詳加考證,動輒找個癩和尚、醉道士當始祖,增加神秘感,而年代也多選在康乾盛世,圖個熱鬧。參考歷史資料並初步考證,筆者認為太祖拳應該在宋明這二個朝代傳入滄州:
一是宋代:宋時的滄州還是邊疆(而宋與金國的邊境在天津,以天津海河為界河),那時軍中戰將若犯了罪,多被發配到滄州做“賊配軍”,如《水滸》裡的林沖即是。宋代的滄州,那叫個荒涼,山野水急,黃蘆苦竹,罕見人煙,頗能震撼初到的外地人的心靈。:“大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這句話是誰最早說的?正是林沖!哥們兒一直生活在大都市,哪兒見過這邊塞的荒涼?於是一腔英雄淚,盡灑襟懷。等林沖這幫配軍們在這兒呆長了業餘生活就顯得太單調了,怎麼發泄呢?就傳授武功。傳授給誰呢?附近小村子裡的年輕人。一是自己願意教,為得是抒發一下內心的抱負;二是村人也願意學,真功夫誰不想學啊。林沖何許人也?八十萬禁軍教頭!那武功豈是等閒能學到的?滄州“武術之鄉”的美譽是誰給的?其實正是宋代的“賊配軍”們給的。
二是明代:明初有段兒“燕王掃北”的歷史,這裡的“北”又恰巧是滄州附近,而燕王呢就是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當年他為了跟他侄子建文帝爭奪帝位,就駐紮在滄州附近招募武師訓練士卒,以備大舉。這也無疑從根本上促進了滄州武術事業的繁榮。(而這位燕王呢,日子一長竟對北方產生了感情,所以當了皇帝之後就在北京建都。因曾經渡了一次天津海河,就把天津附近的區域命名為“天津”,意為“天子渡過的河”。他甚至還把祖墳定到北京以北的十三陵,做為一個戰略部署以確保後代子孫不丟失北部的疆土,因為在古代祖墳是比性命還重要的,要是淪入外敵之手,子孫就不齒於人類了。)
如上所言,太祖拳應該在宋代和明代傳到滄州,之後逐漸傳衍到天津、北京乃至東北。而最早在天津傳授滄州太祖拳的正是筆者的師爺。他老人家於壯年到天津謀生,地痞欺生致斗,他一怒力斃數人。時舊政府推行新政,頗嘉師爺之勇,佯不聞,遂得立足授徒。可惜的是,待筆者到學武之年時師爺已90多歲,未得點撥太祖門功夫之真髓。
滄州太祖拳所傳拳械套路大致如下:
拳術:
一路太祖拳,二路太祖拳,十八趟羅漢拳,
遛腿架、遛腳式、八打二十式、太祖長拳、
行步拳、六節拳、十二趟彈腿等
器械:
長器械有:
太祖棍、三節棍、少林棍、十二連槍、
梅花槍、四門大刀、方便鏟、雙手帶等
短器械有:
梅花刀、梅花雙鈎、萬勝刀、應戰刀、
青龍劍、龍泉劍、二郎劍、雙鉞等
器械對練則有:
對打太祖棍、三節棍進槍、單刀進槍、
大刀進槍、子母錘對打等
下面的視頻是哈爾濱的太祖拳前輩孫元金(78歲)演練的太祖門六節拳,龍泉劍和梅花槍。套路簡潔精煉,招式遍伏殺機,動作樸實無華,全無當今時髦武術的花哨表演。贊!
太祖門六節拳
太祖門龍泉劍
太祖門梅花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