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
一、渊源及流派
八极拳,名之为拳,却非单一拳种,而是一个门派。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回族吴氏祖先说起。
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朱棣即位,降旨迁民,“以实空地”。明永乐元年(1403)回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诏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由安徽省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户旺,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吕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骅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地大量田产,分庄立户。
其中,四世(以祚永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生四子,名安、泰、评、琏。泰之子(六世)三统、三槐、三善迁孟村,琏之孙(七世)师孟迁后庄科。即孟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后庄科师孟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吴钟,字弘声,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幼丧父,衣食无靠,襁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村族人。在其年长族侄(十一世)允明及本族众亲共帮之下,在孟村安家落户,长大成人。
吴钟自幼聪慧,淳良忠厚,勤奋好学,痴迷武术。8岁入清真寺学经习文,15岁弃学习武。业经多师,以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创成独绝之术。此术在套路编排上,皆以“两仪顶”即“吴”字篆书象形为根式(起式)。诀称:“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一切招势皆由“吴”字变化而出。这是八极拳命名冠以“吴氏”的重要标志。
雍正十三年(1735),吴钟23岁,只身南游。于福建晋江少林寺(拳谱原著为“浙江少林寺”,实“浙”与“晋”在当地发音相似,故此笔误),以一杆大枪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折服长老,长老赠其锦镖一囊。从此“神枪吴钟”成名。
时向以武功盖世自居的抚远大将军、康熙帝十四子恂勤郡王爱新觉罗·胤闻后,立召吴钟进京较量。切磋中,二人以“殳”(练武用长杆)为器,殳端涂以白粉,以身着白粉多者为败。未战几合,胤眉间被涂白粉而不觉,疑为幻术。复涂面糊于殳端,再战,面糊再涂胤眉间,而仍未觉。使胤折服拜师,从此留于恂勤郡王府中执教。时称“南京到燕京,大枪数吴钟”。但“八极拳”此时尚未定名,当时武林中对这样一个新兴门派叫不出名字。故在史料中俱称其为“异术”。
乾隆四十年(1775),吴钟年逾六旬,返回孟村,侍母尽孝,并在吴氏家族中传授武艺(时称“吴家拳”)。当时族人习练者很多,成名传人主要有三位,即其独生女吴荣、世孙吴钟毓、世曾孙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奉师命始撰第一部八极拳谱《武术》,将“异术”正式定名为“八极拳”。从此结束了八极拳无名为“异”的历史,标志着八极拳创立正式完成。在《武术》序中明载:“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为八极……尊癞为一世。”这就更加明确地证明了在此之前,在中国武术史上从无“八极”之称;“癞”也是被“尊”为一世,而不是真正的一世。这是界定“八极拳”创立时间、创始人和称谓形成原因的重笔和证据。此后,于1930年、1936年由八极拳五世传人吴会清两次主持修谱和1984年七世传人吴连枝主持的修谱,均对此点给予重述和肯定。
八极拳在吴荣、吴钟毓、吴三大传人之后,由“吴氏家拳”开门授徒,回汉齐修共练,渐在不同地域形成不流派。
遗憾的是,八极门祖师吴钟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名荣。吴荣为尽孝道年近30而婚,适配海河长拳名家戴月一为妻。后生二子:邦安、邦宁。邦安、邦宁原从吴姓,后月一过世,戴氏缺后,吴荣携子同归戴家。吴钟为解晚年孤单,按当地可过继爱子、爱孙(即非亲兄弟子、孙)之俗,念及幼年多得年长族侄允明照应,允明之孙吴又为自己得意门生,故过继吴为后,并将所会悉传吴。
嘉庆七年(1802)十月十五日未时,吴钟无疾而终,享年90岁。因吴钟之父天顺公之墓足下无人,吴遵嘱亲将吴钟“埋体”(亡人)送回后庄科,葬于天顺公足下。吴归真前,严遵过继之约,立嘱“自立茔地,不入家坟,世为吴钟之后”。此后,其后人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皆遵其嘱。故在吴嫡孙八极拳五世传人铁巴掌吴会清1930年主修的谱书中,称“清者,钟之后裔也……”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吴及其后人与吴钟的亲情和嫡传关系。
二、八极拳名释与原理
任何武术门派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些名字,或借用创始人之讳,或源于发祥地之称。《孟村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皆非武术用语。“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附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之所以以“八极”命名,与其基本理论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武术门派,八极拳有着自己独特、完整、系统的理论。其整个理论系统大致可由意理、武理、力理、医理、德理五部分组成。
“意理”是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门派所有拳、械行为的总体理论。“意理”主要源于《天经》和《易经》。由于创始人吴钟系“天方教”(即伊斯兰教)人,自幼学习《天经》(古兰经),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深受伊斯兰教“阴阳”理论和“无形”理论影响。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吴钟正是以此理论破译道家《易经》,解释“太极”与“八极”,追求无形境界。他认为:“太极”阴也,为“文”;“八极”阳也,为“武”。“文”之为“静”,武之为“动”;“静”之“天下则安”,“动”之“乾坤可定”。天下安,乃万物生存之本;乾坤定,生万物演化之力。二者相辅相成,可谓“安”生“定”,“定”生“安”也。即易理所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变化至穷极(八极)。”使整个宇宙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浑然一体;将有形化无形,复归《天经》之理。使武术境界高达“意无定向,招无定形,力无定处”。令对手感到攻击之力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故门内谚语称“有招有式皆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奥妙深”。
在这些深奥的理论指导下,八极拳以火爆、猛烈与太极拳的稳健、柔和相对应,以八八六十四手与太极拳的八八六十四卦相对应。
“武理”,是八极拳技击之术的变化理论,是在“意理”指导下的具体行为理论。其主要内容为“六大开”“八大招”,合称“六开八招”或“六开八打”。“六大开”即“开门出手,六力合一”。以“肩、肘、手、胯、膝、足”六个不同部位所产生的“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力量,左右相生相合,首尾前顾后盼;重心为轴,六力相协,守则分,击之合,力增数倍。“八大招”亦称“八打”,是“手、眼、身、法、步、意、气、力”的运用原理,而不是套路或招式。
“力理”是指“武理”以外的力学理论。是招式、动作设计的理论依据。八极武术不求虚美,注重实践,每一个动作、招式,都是一个稳固的支撑架和发力架。招招相衔、环环相扣,形成冲撞力、爆发力、提抱力、下劈力、上撩力、前推力、后靠力、胯打力、别子力、缠绕力的巧妙结合。
“医理”,即强身健体之理。八极拳《谱规范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武术者本为操练身体,保卫国家者也。”而“操练身体”本身就是医学理论的行为反映。八极拳讲究“以意推力,意催力行,吐纳哼哈二气(行气)”。有人说八极门有四大绝招,叫做“点穴、定身、挫骨、分筋”。且不说这四大绝招是否真的存在,但在其各种招数中大量运用了经络学和骨科学是不容置疑的。此门历代传人都善推拿、正骨之法,六世传人吴秀峰的“捏耳看手”诊断法堪称一绝。
“德理”是道德理论。八极拳的德理来源于伊斯兰教和儒学,是人德与武德的综合。八极门明确规定“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不可贪图小利害及同胞;不可自恃武勇罹杀身之祸;不可呈自身之刚,强灭他人之志;不可因比试之胜负引类呼朋,以致同室操戈;入门拜师须父兄亲领,并行拜师之礼;为师授徒须先教以仁义,再教以忠勇;凡同谱之人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师灭祖,或为匪作恶者,一经查明,先去其谱名,然后群起而攻之……”这些道德理论,代代相传,成为八极门人的立世基石。
三、八极拳内容、特点及法则
一个完美的武术门派,不但要有完整的理论,还要拳械相兼,并有固定、独特的套路和法则。这是区别于其他门派和单拳散手的要素和标志,同样也是八极武术独立门户的根本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生命源。
吴钟初创时期,八极武术主要有“三拳”(八极小架、八极单双打、四郎宽)、“三枪”(六合大枪、六合花枪、六合洪枪)、“两刀”(提柳刀、春秋大刀)、“一棒”(行者棒)。吴钟之女吴荣出嫁后,将夫家(戴氏)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长拳套路引入八极门,并贯以八极拳理。至五世,传人吴会清进一步改革套路,新增黑虎拳、六合刀、四门刀、双刀、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棍对棍、剑对剑、八棍头对打、双进枪、九宫纯阳剑。至六世,传人吴秀峰再创开拳、四连手拳、十二形抱拳、单形拳、扶手、四封四闭、八棍头(1~8路)、罗汉功、青龙剑等。至七世,传人吴连枝在继承发扬前人技法套路的基础上,将现代力学、人体学,科学地运用于八极拳研究,使八极拳理论与技法不断完善。
在八极门一系列套路中,“八极小架”为最基础的套路。“八极小架”,亦称“八极架子”,此套路只有16个动作组成,是以“两仪”为基本架子搭起的套路。其动作朴实,内涵深奥,初学易练,老死难精。八极小架称之“小架”,并非另有“八极大架”。八极拳也并无大小之分。凡持“小八极”“大八极”之说者,皆为误传。
“八极单打”(对打)亦称“八极单摘”(对接),是八极拳术的代表套路。此套路由24个动作组成,为“两仪”之纵向“四象”变化和“六开八招”变化的总体现。单练称之为“单打”“单摘”,双练称之为“对打”“对接”。初练者先学单打,再习对打。学习对打时,先者一攻一防,后者一防一攻,24式重复无休。始为你一招,我一式,慢慢入门,称之“喂手”;熟练后体知“六开”之方,初掌拆招应变之术,称之“拆手”,“拆手”由慢而快,由粗而精,“六开八打”动用自如,称之“枪手”;由“枪手”之必然变化进入条件反射之自由变化,称之“无招无式”,即入“无形”之境。
“四朗宽”,为“两仪”之横向变化。全套共分两路,称“四郎宽”和“四郎提”。此套路原为孟村吴氏一脉嫡传,至今旁系八极门仍然少得传承。但近年八极拳七世传人吴连枝为弘扬中华武术,也已将此套路录成光盘,奉献于社会。对此套路,谱载其论有六言:“拳起叠手左右翻,拳落定梁锁下盘;点裆腰步三点手,亮翅顾后亦盼前;狮子张口挂塌进,童子拜佛是单连。”恕不祥解。
“八极拳”不仅拳械套路丰富,而且无论从总体还是身法、手法、步法都有着鲜明的门派特点。
“开门”是八极门派的总特点。故称之“开门八极拳”。何为“开门”?其意有四:1、“门”者,“始”也,即始立门户,独树一帜;2、技法变化讲究“六开”,巧也,猛也,开门无阻也(见前文);3、开门入窍,慧入心脑,晓理、悟性、明德,以一理生万变,以万变为自然;4、开门不闭门,独立不独存,提倡外传内引,开门交流,取长补短,永无止境。
“十大形意”是八极拳的身法特点。所谓“十大形意”,就是运用龙、虎、熊、蛇、鸡、猿、鹿、鹏、鸵十种动物在搏击中所善用的“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十大劲别,体现于八极拳中。以提高练者稳步、快捷、多变、勇猛、涵蓄、虚实之效。
“八大手型”是八极拳的手法特点。是在运用“掌、拳、勾”等传统手型的基础上,由六世传人吴秀峰先生根据“锤、瓦(刀)、斧、杆、刺、叉、锛、镰”八种劳动工具,创出三锤手(锤)、三超手(瓦)、三起手(杆)、三把手(斧)、三按手(镰)、三刺手(刺)、三钗手(叉)、三扑手(锛)等多种手法技巧。这是在其他门派和八极门初创时期没有的。
“提击拨闯”是八极拳的步法特点。除马、弓、赴、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另盘提步、击步、里拨提、外拨提、闯步等很多灵活多变的步法。抬腿举足讲究行若趟泥,进如闪电,动静分明,落地生根。
除以上特点外,拳法要求:上盘“云、掳、提、按、叼、抱、缠、战”;中盘“挨、崩、挤、靠不容迟缓”;下盘“吃根、埋根、毒蛇摆头”三盘合击,硬闯中门,无力可抵。
在防守方面,讲究保“中心”、稳“重心”,手护头、肘护肋,膝护裆,脚护身。
在技击方面,讲究“半步拳法”(让步不上步,进退只半步)、“三力攻法”(跺、碾、闯),“六行合术”(猛、刚、挑、穿、空、领相合)、“八部进击”(头、肩、肘、手、胯、膝、足、尾),“六不输”(输手不输肘,输肘不输肩,输肩不输头,输头不输胯,输胯不输膝,输膝不输足)。实战要求:动有“意、气、力”,眼有“精、气、神”,出手“稳、准、狠”。秀峰先生概其精要,总结一诀:“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变化急,命意源泉在腰间。”
八极拳“劲出刚猛,暴烈骤变,崩撼突击,哼哈作气,动若绷弓,发若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冲蹿跳跃,以势险夺人;贴身进发,以节短取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四、八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八极拳理论深奥,技法精妙,文化内涵丰厚,为国内外少有的优秀武术门派。
八极拳发祥于孟村,创立于回族吴氏。但是,它和任何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并非某人、某姓、某族的私产。它不仅是沧州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环境的宽松,八极武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包括外国人在内的研究者、爱好者和优秀门人。他们出国讲学,开办武校,创立八极品牌,发展八极事业,为弘扬八极文化、振兴中华武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武术界也同其他领域一样,难免在发展的缝隙中冒出一丝丝“假冒伪劣”“争抢名牌”“见利忘义”“欺世盗名”等歪风。八极拳这块金字招牌,也必然地招来那些“假先生”“冒先生”之流的青睐。
有的略知皮毛,自封“大家”,自立门户,大吹大擂,抬高身价,招生敛财,误人子弟。
有的扭曲原形,鼓吹创新,包装自卖。
有的见利忘义,编造历史,自封正宗,牟取不仁之利。
有的以学者之名,行玷学之实,先是假借“研究”,到处为吴钟“寻师”,替八极拳“探源”,企图搅乱历史;随后混水摸鱼,亮开自家“包袱”,抖出自家“品牌”,成为武林笑谈。
于是,一度出现了“八极原称是‘巴子拳’‘吕红八下’‘岳山八极’‘癞八极’……”,“八极拳始于和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张士诚为避难,巧扮‘赖披娑和尚’流落孟村,将八极拳传于吴钟”,“八极拳发祥于河南月山寺,月山寺第二代主持苍公和尚是沧州人,武举出身,怀才不遇,愤而出家,于月山寺月山洞中,研究天下武学,创成八极。后由癞僧传于孟村吴钟”,“八极拳源于陕西乾县癞蓝天,癞于‘天地会’失败后入浙江少林寺削发为僧,根据八卦学说创成八极拳”,“吴钟师于棱罗山的赖魁元”,“吴钟与孟村吴姓同姓不同宗”等很多奇谈。
其实,这些奇谈根本不值一驳的。八极拳博采众长,先由无名“异术”而后定名“八极”,史册明载,何须再煞费苦心为其寻找什么无名之名?八极拳尊“癞”为一世,“癞”是何人,历史无载,或为隐姓埋名之士,或为“托古”之称。所谓“尊为一世”何不直称一世?显然是一谦词。硬是把那些捕风捉影的“张家癞”“李家癞”都搬出来“赖”在八极拳上有啥意思!
张士诚是元代人(1321~1367),也从未到过孟村。吴钟是清代人(1712~1820)二人相差391岁。而张士诚死去360年后(吴钟15岁)又来孟村将八极拳传授给吴钟,这都从何谈起啊?
河南博爱县月山寺不仅堂而皇之地挂起“八极拳发祥地”的招牌,修建景点,招揽游客而且其《月山寺简介·月山寺与八极拳》中,对八极拳的介绍几乎是“孟村八极拳资料”的翻版,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抄袭。其中《拳理歌诀》实乃六世传人吴秀峰先生自编,却被月山寺这个所谓“八极拳金代发祥地”奉为先祖传承。
武术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艺术科学,无论是练家还是赏家,都应持平稳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每一个有理智的国民,都应练之而豪,观之为耀。有人说:“心态、意识是人的形象调节器,良向使人高大,逆向使人矮小。”我赞成日本武术研究家松田隆智先生的态度,松田今年66岁,来中国研究中国武术,特别是研究八极拳长达30余年,也曾听过一些谣言,走过一些弯路。但是,当他对中国八极拳所有流传地区和流派进行反复考察后,于2003年9月25日给吴连枝先生来信,阐明自己的态度。信中称:“经过了许多年月,八极拳普及各地。有发展,有堕落,生各种各样变化。可是,明确的是八极拳开祖是吴钟公,发祥地是孟村。今有欺师灭祖之人,就是本末倒置……约30多年我漂流中国武林,半路上碰见了许多八极拳武术家。(我)认识(的)‘八极拳’武术家里有反吴家之人,或人(阴)谋利用我,而想达到野心。本来我不求名声,不求钱,只求真实,所以绝交抱坏邪心之人。”
不久前《沧州晚报》连载了一部小说《八极拳传奇》,把八极拳祖师吴钟写成吴玉钟,甚至在这位回族祖师家里还养着猪,引起了回族群众、吴氏家族和八极弟子的强烈不满。报社领导发觉后,立即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影响,不但及时化解了矛盾,避免了一场严重事端,而且加强了报社与回族群众的联系和感情。
八极拳本来就是大家的,大家何不携起手来共同将“八极”事业搞起来呢?愿我们先人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在大家的共同关怀呵护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永放光彩!
(资料来源于万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