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方和郭盛在《水浒》里很不醒目,有关的场景大多是阵前一边一个护卫着宋江出现在认军旗下。这二人使用同一种兵器:方天画戟。此二人的江湖名号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历史上传说的用戟名将有三国时的吕布,还有唐代东征高丽的元帅薛仁贵,吕方称为“小温侯”是因为他祖上吕布的封号是温侯,用个“小”字就像英美父子同名时儿子就加个junior一样,是对长辈的尊重;郭盛的号“赛仁贵”自然是追慕薛仁贵的英名,其实他们郭家祖上也有用戟的,那就是郭子仪,也出在唐代,只是武功的名声似乎不及薛仁贵而已。
说吕方和郭盛是《水浒》中的花瓶,得先说说方天画戟这种兵器的来龙去脉。看过新老《三国演义》连续剧的,肯定都看清楚了吕布手中的戟:长杆子,前端一个矛头,侧面用两个横支再安上一个月牙状的刃。矛可以刺,而月牙刃可以砍和勾。只有一侧有月牙的称为单戟,学名是青龙戟,如吕布所用的即是;而两侧都有月牙刃的称为方天画戟。《水浒》里吕方和郭盛用得正是这种画戟。根据考古证实《三国》连续剧那种样式的戟到了明清才出现,而古代的戟却不是这样的。
戟在春秋战国就出现在战场上,它其实就是矛和戈的结合体。矛就像红缨枪头,以刺击为主,而戈有点像现在的镰刀,可以啄击或搂砍,二者都装在长杆上使用。如果在一个杆子上既装了矛头,又装上了戈,就可以同时刺击或搂砍,而这种兵器就是古代的戟。它可以一矛一戈,也可以一矛两戈或三戈。不过都主要在战车上使用,故柄用长杆。
然而,戟上战场的辉煌年月大约到了秦汉就终止了,之后就变成了军帐庙堂的仪仗,被称为“方天画戟”。传东方朔身体高大英武,每逢仪典,汉武帝就让他执戟侍立,其作用也就是个花瓶,可称得上是吕方和郭盛的前辈了。
而历史上传说的项羽用戟,郭子仪,薛仁贵,乃至吕布用戟,都无实据。正史上甚至没有三英战吕布这场战斗,而历史上的关羽也不使青龙偃月刀。戟退到二线的原因主要是战阵形式的变化:战国之后基本上不用战车了,而戟无论是马战还是步战都不便捷,于是被长刀或槊(长矛)取代,汉之后的出土文物里几乎没有戟就是一个旁证。那么连续剧《三国演义》里吕布的那个样式的戟又是哪儿来的呢?是明清时代来的,只是它的造型比古代更先进了。
到了明末清初尤其到了清代,由于冶炼锻造等技术的进步,又产生了很多新兵器,如董海川的鸳鸯钺,鸡爪锐等,都需要“先进”的打造技术才能造出来。还有什么青龙偃月刀,三尖两刃刀,该进型的戟等都在此时出现。甚至还造出了“手枪”:一种可单手使用的火枪,江湖上当年称为“铁公鸡”,因为其弯柄上方的火帽像鸡冠子。可惜后来没能发扬光大,把手枪的发明权白白让给了外国人。那时战场上真正广泛使用的兵器还是刀和矛。
综上所言,施耐庵让吕方和郭盛拿着戟出场,就注定了他们只能是花瓶的命运。为什么要给宋江安排两个花瓶呢?第一个原因来自于演义小说的习惯,颇像《包公案》里老包出行,总跟着王朝马汉;而《岳飞传》里的岳飞马前也有个张保和王横,一个使混铁棍,一个使熟铁棍;不幸的是,《水浒传》也有这个俗套:于是逢宋江出战,两边就得有吕方和郭盛护驾。第二个原因估计是为了给108条好汉凑数。108条好汉,不好找啊!连白日鼠白胜,活闪婆王定六都是一条好汉,幸亏宋江还有个窝窝囊囊的弟弟铁扇子宋清,要不估计他老爸宋太公也得加上。呵呵
其实从其它方面来证明吕方和郭盛是花瓶也不难。首先他们用的是方天画戟,兵器本身就安排错了。前面说过,方天画戟(就是最前端一个矛头,两侧各有一个月牙刃的那种)几乎只用于仪仗,长杆子上画的红红绿绿的甚是好看,矛头下面总要拴些个下垂的装饰品。有网友会说:“红缨枪不是也有红缨?”是,但那不是为了好看,是了吸血,尽量避免血都流到杆子上滑手。”单刀的柄后面也有栓红绸子条的,也不是为了好看,为了方便揩血而已,以便时时能握紧刀柄。选择红色正是为了血色不突出,免得杀斗之后让闲人吃惊。可吕方和郭盛二人的戟装饰就不如此了,先来看《水浒》里的描写:
吕方是“骑一匹胭脂抹就如龙马,使一条朱红画杆方天戟。”,而郭盛呢则“穿一身白,骑一俏白马,手中也使一枝方天画戟。”再看戟的装饰品,吕方戟上是“金钱豹子尾”,郭盛戟上是“金钱五色幡”,都纯属装饰,毫无技击意义。结果二人一动手,“却搅做一团,上面绒绦结住了,哪里分拆得开?”一个豹子尾巴,一个小长条旗子,能不搅成一团才怪!施耐庵下笔自有用意啊:让他们搅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为了让花荣用箭来射,如此则这二人不就有机会归顺宋江了吗?既能做宋江出阵时的花瓶,又凑了108的数,且一下字就凑了两人。
另外画戟因为两侧都有月牙刃反而不适合技击。因为戟通常的技击动作是:逢刺必挂,意思是戟刺出后,只要对手用兵器挡架,马上扭转杆子,让月牙转向对手的兵器,往回钩挂他的兵器或手臂。可这方天画戟两面都有月牙刃,在向前刺击或翻转时反而自己碍事儿!而用单戟(只一侧有月牙的那种)就得心应手了:刺击时没有月牙的那侧朝着对手内侧,对手只要一挡架则马上把月牙翻过去再钩挂回来。想想看:画戟的两边都有月牙,怎么翻身儿?所以画戟生来就是仪仗,求个对称好看而已。
再从吕方和郭盛在战场上的表现上来讨论其花瓶性质:
按梁山伯座次二人分别为:地佐星小温侯吕方,地佑星赛仁贵郭盛,排名在五十四和五十五。俺非常怀疑,就这个位次,也是因为担任了宋江的卫士长受偏袒才得到的。
而二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更平平了,平常吧从不敢离开首长身边半步,到真出场时,又好打群架,往往两人一起出场打人家一个,还打成平手。招安之后,要打其他的强盗了,战斗多了,吕方和郭盛也只好出阵,也算有了点滴战绩:打方腊时,吕方居然用他那拖着豹尾的画戟月牙刃斩了敌将厉天佑!后来还勇敢地出马单挑石宝,但战了五六十合就落了下风。结果老调重弹,郭盛又上来打偏手儿,两个人非常地“顽强”,居然又跟石宝战平了。后来吕方还跟敌将白钦交过手,当然也是战平。平了就念佛吧,他不,后来又去挑战人家白钦,结果二人同归于尽了,窝囊吧?郭盛死得就更没劲了:偏就被敌人从山头上推下来的大石连人带马一块儿砸死。
其实,花瓶就是花瓶,让他们二人当花瓶正是施耐庵的本意。最后的五十回里,让他们上战场血战违背初衷,可见这后五十回很有可能是别人续写的,而非施耐庵。
演义小说里需要花瓶,陪衬总是缺不了的。连现代的金庸都借《水浒》里的这对花瓶说山,居然说郭靖是《水浒》里郭盛的后代,俺算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