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子喂燕子,晏子唤,燕子欢
“晏子喂燕子,晏子唤,燕子欢。”是一位网友出的下联,构思很巧,两个“晏”,连两个“燕”,“晏”“燕”与“唤”“欢”各自谐音,但最难对的还是那四个“子”字。有网友这样对: 对上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出下联:晏子喂燕子,晏子唤,燕子欢。 细看对得不工:“咸”和“嫌”都是形容词,而上联的“唤”和“欢”是动词,但这点尚可“宽容”。但“丫头”在句中的位置与“晏子”的位置不同,这就有问题了。最后,再鸡蛋里挑骨头:“咸嫌”都是平声,“唤欢”分别是仄声和平声。从整体上看呢,“啃鸭头”也没上联的“喂燕子”的意境雅。 下面对得就妙多了: 对上联:胡蝶捉蝴蝶,胡蝶追,蝴蝶坠; 出下联:晏子喂燕子,晏子唤,燕子欢。 但“坠”字意浅,俺给他改个“惴” 对上联:胡蝶捉蝴蝶,胡蝶追,蝴蝶惴; 出下联:晏子喂燕子,晏子唤,燕子欢。 这样,“惴”与“欢”,无论在声韵和含义上都形成对比。 估计晏子自己也想不到,两千多年后,他自己竟然在网络里喂起了燕子!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晏姓名人,却真得对燕子情有独钟,他就是宋代著名词人晏殊。说来颇有传奇意味,晏殊的成名全靠燕子的帮衬,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 竟令同代词人叹为绝唱。全词如下: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三句中,不难看出词人的情绪正处于低落,而词填到这儿,正需有峰回路转的笔力,否则全词就没了生意。晏殊何许人也,幼号神童,长而饱学,果然,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带出了“柳暗花明”的气氛,既与首句的“新”字相呼应,又给末句的“独”字一点儿慰籍。 寄人檐下暂忘愁,犹胜卧薪作楚囚。(俺给这句诗改了一个字,是哪个字?:)
(二)黛玉语录:“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 ...” 在中华文化中,尤其在古诗里,燕子的涵义远超过生物学对它的解释。它就像诗人笔下的月亮,梅花,大雁,白云一样,代表着诗人心里特定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分之则为意为象,合之则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情中之景。山贼见中秋月道:“真tmd亮哪!今天歇工了”。苏轼见之祝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屈原见兰草,纫以为佩;牧竖见之,刈以饲牛。焦大见黛玉嘻曰:“原来也是一个鼻子俩眼儿。” 薛蟠见之,软了下半身儿。意象之动于情,竟有如此之别。 诗人笔下的燕子常被用来抒发“注重情义”的意象,即俗语中的“念旧”。燕子是候鸟,秋天到了,一对燕儿飞走了,春天回来了,它俩也回来了,居然还能找到去年住过的那户人家!于是先修补一下旧窠,就心安理得地住下来了,就像海外的游子回老家一般。燕子们长得都差不多,再说,半年过去了,模样儿也有了变化,如此一来家里人就有点拿不准了:它们真是去年的那一对儿吗?聪明如晏殊,对这点也犯了嘀咕,所以才写出“似曾相识燕归来”,好个“似曾相识”!多像曾经的你啊:在码头,在机场,在酒肆,在市廛,又看到了擦肩而过的她,心里不由一动,可又拿不准,是她吗?这“似曾相识”常以冲动为始,以惘然为终 ... 燕子也是爱情的象征,《古诗十九首》里就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的感人诗句。而燕子那伉俪颉颃,出入成双的模范夫妻形象更成了历代恋人们的榜样。 由此想起《红楼梦》片段:大观园第一才女林黛玉很喜欢燕子,有次宝玉又“得罪”了她,她就拿燕子说事儿来冷落他: “... 刚到了院中,只见宝玉进门来了,笑道:" 好妹妹,你昨儿可告我了不曾?教我悬了一夜心。" 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 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一面说一面又往外走。宝玉见他这样,还认作是昨日中晌的事,那知晚间的这段公案,还打恭作揖的。林黛玉正眼也不看 ...” 宝黛二人的心事自然不关此文的主题,单言曹雪芹对这燕子的描写就非常贴切:当年在老家,关门前都习惯地看看燕子是否回来了,否则,就留门等着。俺老家当年的土房是典型的“一明两暗”,明间是中间开门的这间,进屋后,左右有门通向暗间。那一带的燕子属家燕类,一点也不怕人,巢一定要垒到屋里的梁上,绝不在外面屋檐下将就。它们颇好聊天,“呢喃燕子语梁间”确是逼真的描述。他们也很淘气,要方便时,从来不在窠里就地解决,非把小PP转到外面才开始。这就有问题了:一者屎落到地上不洁,再者一家人常围着矮桌在梁下用餐。不过,燕子们还是通情达理的,当一家人已经接近忍无可忍的边缘时,它们就要走了,因为,秋天又来了。 看来黛玉的确很喜欢燕子,她在《葬花词》里说道: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看“三月香巢初垒成”,可能在春天里,她与宝玉的婚事已说定了八九,《红楼梦》前面的章节里也能看出相关迹象。后来却发生了变故,自然是薛家动了手脚。悲愤之极,于是燕子,这素日至爱之物竟成了至恨:一句“梁间燕子太无情”,撕心裂肺,情何以堪?“人去梁空巢已倾”更伏下了黛玉之后“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决心。可怜的燕子,真不知来春再到潇湘馆,还有人呵护否? (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古代诗人笔下,燕子不仅仅是一只只穿着燕尾服的小鸟儿,它们常常被当成象征来抒发诗人的不同情感。最著名的借燕子说事的一首诗乃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里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俺个人认为此诗应属古人咏燕诗词之首。字面意思很简单,说乌衣巷里的望族王家和谢家都已成过去,堂榭塌颓,连当年的梁上燕也只能到寻常老百姓家里去栖身了。但诗句里所蕴涵的沧桑反复人生无常的哲理,却余味无穷。每当自己或看到他人的境遇发生变化而有所感的时候,常会想起这首诗,而每次感受都有不同。 当然,在古诗里,燕子主要还是春天的象征,如果燕子没来,你会觉得春天的视野里丧失了动感。这类诗词很多,诗人苏轼有一首《蝶恋花》,说的虽是暮春,燕子在词里也只是配角,但词却实在写得太潇洒了,所以,就用这首词来结束这篇小文吧: 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本不是一首情诗,可人们却偏愿当情诗来读。大男人失恋了,几杯酒下肚,突然想通了:于是一拍桌子冒出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后再接着哭。其实苏东坡笔下就是一幅暮春景象:柳絮是快吹干净了,可暮春初夏之时水盛,到处都长满了芳草。“芳草”句后面应是感叹号,而不是问号。这句体现出了苏轼的达观,他不因柳絮飘尽而悲,却以到处芳草而喜。最后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则几乎是苏轼的顽皮了:他在墙外看不见里面,空听着佳人的娇笑声,如何不急?心里说,佳人哪,快拿梯子到墙头看看,大诗人苏轼在外面呢!谁知她却“笑渐不闻声渐悄”,可气不?这时苏轼自我解嘲:“这回我算让你个不知长什么样儿的傻丫头给气坏了。” 谁知后来,这句话先进了西厢记,再进了红楼梦,竟专门服务于爱情了。呵呵 燕子呢?燕子在哪儿?在这儿呢:“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到了水已经多得能环绕人家了,夏就要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