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子餵燕子,晏子喚,燕子歡
“晏子餵燕子,晏子喚,燕子歡。”是一位網友出的下聯,構思很巧,兩個“晏”,連兩個“燕”,“晏”“燕”與“喚”“歡”各自諧音,但最難對的還是那四個“子”字。有網友這樣對: 對上聯: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 出下聯:晏子餵燕子,晏子喚,燕子歡。 細看對得不工:“咸”和“嫌”都是形容詞,而上聯的“喚”和“歡”是動詞,但這點尚可“寬容”。但“丫頭”在句中的位置與“晏子”的位置不同,這就有問題了。最後,再雞蛋裡挑骨頭:“咸嫌”都是平聲,“喚歡”分別是仄聲和平聲。從整體上看呢,“啃鴨頭”也沒上聯的“餵燕子”的意境雅。 下面對得就妙多了: 對上聯:胡蝶捉蝴蝶,胡蝶追,蝴蝶墜; 出下聯:晏子餵燕子,晏子喚,燕子歡。 但“墜”字意淺,俺給他改個“惴” 對上聯:胡蝶捉蝴蝶,胡蝶追,蝴蝶惴; 出下聯:晏子餵燕子,晏子喚,燕子歡。 這樣,“惴”與“歡”,無論在聲韻和含義上都形成對比。 估計晏子自己也想不到,兩千多年後,他自己竟然在網絡里餵起了燕子!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晏姓名人,卻真得對燕子情有獨鍾,他就是宋代著名詞人晏殊。說來頗有傳奇意味,晏殊的成名全靠燕子的幫襯,一句“似曾相識燕歸來” 竟令同代詞人嘆為絕唱。全詞如下: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從“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這三句中,不難看出詞人的情緒正處於低落,而詞填到這兒,正需有峰迴路轉的筆力,否則全詞就沒了生意。晏殊何許人也,幼號神童,長而飽學,果然,一句“似曾相識燕歸來”就帶出了“柳暗花明”的氣氛,既與首句的“新”字相呼應,又給末句的“獨”字一點兒慰籍。 寄人檐下暫忘愁,猶勝臥薪作楚囚。(俺給這句詩改了一個字,是哪個字?:)
(二)黛玉語錄:“看那大燕子回來,把帘子放下來,拿獅子倚住 ...” 在中華文化中,尤其在古詩里,燕子的涵義遠超過生物學對它的解釋。它就像詩人筆下的月亮,梅花,大雁,白雲一樣,代表着詩人心裡特定的意象。什麼是“意象”?分之則為意為象,合之則為詩人的意中之象,情中之景。山賊見中秋月道:“真tmd亮哪!今天歇工了”。蘇軾見之祝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屈原見蘭草,紉以為佩;牧豎見之,刈以飼牛。焦大見黛玉嘻曰:“原來也是一個鼻子倆眼兒。” 薛蟠見之,軟了下半身兒。意象之動於情,竟有如此之別。 詩人筆下的燕子常被用來抒發“注重情義”的意象,即俗語中的“念舊”。燕子是候鳥,秋天到了,一對燕兒飛走了,春天回來了,它倆也回來了,居然還能找到去年住過的那戶人家!於是先修補一下舊窠,就心安理得地住下來了,就像海外的遊子回老家一般。燕子們長得都差不多,再說,半年過去了,模樣兒也有了變化,如此一來家裡人就有點拿不準了:它們真是去年的那一對兒嗎?聰明如晏殊,對這點也犯了嘀咕,所以才寫出“似曾相識燕歸來”,好個“似曾相識”!多像曾經的你啊:在碼頭,在機場,在酒肆,在市廛,又看到了擦肩而過的她,心裡不由一動,可又拿不準,是她嗎?這“似曾相識”常以衝動為始,以惘然為終 ... 燕子也是愛情的象徵,《古詩十九首》裡就有“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的感人詩句。而燕子那伉儷頡頏,出入成雙的模範夫妻形象更成了歷代戀人們的榜樣。 由此想起《紅樓夢》片段:大觀園第一才女林黛玉很喜歡燕子,有次寶玉又“得罪”了她,她就拿燕子說事兒來冷落他: “... 剛到了院中,只見寶玉進門來了,笑道:" 好妹妹,你昨兒可告我了不曾?教我懸了一夜心。" 林黛玉便回頭叫紫鵑道:" 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紗屜,看那大燕子回來,把帘子放下來,拿獅子倚住,燒了香就把爐罩上。" 一面說一面又往外走。寶玉見他這樣,還認作是昨日中晌的事,那知晚間的這段公案,還打恭作揖的。林黛玉正眼也不看 ...” 寶黛二人的心事自然不關此文的主題,單言曹雪芹對這燕子的描寫就非常貼切:當年在老家,關門前都習慣地看看燕子是否回來了,否則,就留門等着。俺老家當年的土房是典型的“一明兩暗”,明間是中間開門的這間,進屋後,左右有門通向暗間。那一帶的燕子屬家燕類,一點也不怕人,巢一定要壘到屋裡的梁上,絕不在外面屋檐下將就。它們頗好聊天,“呢喃燕子語梁間”確是逼真的描述。他們也很淘氣,要方便時,從來不在窠里就地解決,非把小PP轉到外面才開始。這就有問題了:一者屎落到地上不潔,再者一家人常圍着矮桌在梁下用餐。不過,燕子們還是通情達理的,當一家人已經接近忍無可忍的邊緣時,它們就要走了,因為,秋天又來了。 看來黛玉的確很喜歡燕子,她在《葬花詞》裡說道: 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看“三月香巢初壘成”,可能在春天裡,她與寶玉的婚事已說定了八九,《紅樓夢》前面的章節里也能看出相關跡象。後來卻發生了變故,自然是薛家動了手腳。悲憤之極,於是燕子,這素日至愛之物竟成了至恨:一句“梁間燕子太無情”,撕心裂肺,情何以堪?“人去梁空巢已傾”更伏下了黛玉之後“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決心。可憐的燕子,真不知來春再到瀟湘館,還有人呵護否? (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古代詩人筆下,燕子不僅僅是一隻只穿着燕尾服的小鳥兒,它們常常被當成象徵來抒發詩人的不同情感。最著名的借燕子說事的一首詩乃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裡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俺個人認為此詩應屬古人詠燕詩詞之首。字面意思很簡單,說烏衣巷裡的望族王家和謝家都已成過去,堂榭塌頹,連當年的梁上燕也只能到尋常老百姓家裡去棲身了。但詩句里所蘊涵的滄桑反覆人生無常的哲理,卻餘味無窮。每當自己或看到他人的境遇發生變化而有所感的時候,常會想起這首詩,而每次感受都有不同。 當然,在古詩里,燕子主要還是春天的象徵,如果燕子沒來,你會覺得春天的視野里喪失了動感。這類詩詞很多,詩人蘇軾有一首《蝶戀花》,說的雖是暮春,燕子在詞裡也只是配角,但詞卻實在寫得太瀟灑了,所以,就用這首詞來結束這篇小文吧: 花退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本不是一首情詩,可人們卻偏願當情詩來讀。大男人失戀了,幾杯酒下肚,突然想通了:於是一拍桌子冒出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之後再接着哭。其實蘇東坡筆下就是一幅暮春景象:柳絮是快吹乾淨了,可暮春初夏之時水盛,到處都長滿了芳草。“芳草”句後面應是感嘆號,而不是問號。這句體現出了蘇軾的達觀,他不因柳絮飄盡而悲,卻以到處芳草而喜。最後一句“多情卻被無情惱”則幾乎是蘇軾的頑皮了:他在牆外看不見裡面,空聽着佳人的嬌笑聲,如何不急?心裡說,佳人哪,快拿梯子到牆頭看看,大詩人蘇軾在外面呢!誰知她卻“笑漸不聞聲漸悄”,可氣不?這時蘇軾自我解嘲:“這回我算讓你個不知長什麼樣兒的傻丫頭給氣壞了。” 誰知後來,這句話先進了西廂記,再進了紅樓夢,竟專門服務於愛情了。呵呵 燕子呢?燕子在哪兒?在這兒呢:“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到了水已經多得能環繞人家了,夏就要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