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的源头在山东的崂山。爱喝青岛啤酒的网友对崂山不会陌生,无崂山矿泉水,就无青岛啤酒。崂山海拔一千多米,耸立黄海之滨,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到这儿求过仙,而道教成名人物丘长春、张三丰也在此修过道。甚至有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看,都敢跟五岳之首的泰山叫板了。
沿着历史的足迹往回走一点儿,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写过一篇《崂山道士》,他讽刺俗人成仙妄想的笔墨,也为他自己家乡的这座名山增添了色彩。然而,崂山的灵秀之气还是在明代因一位叫王郎的人的到来才真正得到焕发。王郎何许人也?螳螂拳创始人是也。
话说那王郎乃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士,自幼好武,犹喜实战搏击,罕遇对手。闻崂山有个叫单通的,功力过人,就专程进山寻斗,谁知斗了几日,皆屡战屡败。这日正躺在岩前树荫里少歇,睡眼朦胧中蓦见脚边垂枝上倒挂着一只大螳螂,一双刀臂舒展及地,地上正盘旋着一条小蛇,昂首吐信,酣战螳螂。说时迟那时快,突见螳螂左采右刺,正中蛇目。王郎大惊,遂持草根戏与螳螂斗,孰知须臾间,竟顿悟螳螂双臂之“勾、搂、采、挂、刁、缠、劈、按”诸招式,遂起身复挑战单通,大胜。
或有网友说:“青萍剑客,你太能忽悠了,螳螂那么小,咋能跟蛇斗?”问得固然有理。不过俺也没说螳螂能跟大蟒蛇斗,:D 请看下面的视频便知俺所言不虚:
王郎因结庐崂山,专饲螳螂,以察其技击之妙。数年后得其精髓,始创螳螂拳。此时的螳螂拳只有一个套路叫“八肘”,分三趟,总共才不足二十个招式。即螳螂拳门人常说的“古传八肘”。这个“肘”字非专指肘尖,乃指从肘尖到手腕整个小臂,充分发挥了螳螂一双刀臂前勾后锯的特点。常听媚外的人说,中华武术不实用,泰拳才厉害,因为能用肘打人。其实这类人所知甚少:中华武术不仅善用肘,且自古就没忽略过用肘。不仅螳螂拳有“八肘”套路,中华武术另一名拳 - “八极拳”更有“六肘头”套路,专来练习用肘击人。
王郎的“古传八肘”不重象形而在取意,侧重螳螂体、太极手和寒鸡步的锤炼,以势偏骨正为宗法,更以劲道蛮拙、身力遒劲为风格;远不像当今赶时髦的螳螂拳,摇头晃脑,竭力下势,借模仿螳螂形象以迎合观众眼球。试问武术象形的目的何在?在于有效的技击。然摇头晃脑能让敌人眼花否?尽力下势进退能更快捷否?且螳螂除双臂外,共有六条腿,还有一个大肚子,如何象形?再给自己装上四条腿?一笑。
其实螳螂虽腰身快捷,双臂凶猛,但却肚大腿弱,是其劣势。此优劣之别,王郎当年自然观察到了,所以他在创立螳螂拳时就把螳螂的六条细腿换成了两条马猿腿以改进螳螂下盘的弱势。现在看到的螳螂拳步法多是前腿弓、后腿半跪的样子,就是王郎当年创始的“马猿步”。有些螳螂拳门人美之为“麒麟步”,反倒朦胧了王郎本意。
王郎的“古传八肘”有几个明显的特色:
这正是螳螂搏斗时的四个特色,尤其是对踢腿的保守使用,既避免了频繁起腿自身不稳的风险,又能恰到好处地尽情使用近似暗腿而招招伤人的下盘腿法,其实“八极拳”中的“震脚”和“八卦掌”中的“踩跺”都与之异曲同工。而那唯一的起腿踢的招式“临行鸳鸯脚”却又因是在收势回身时起腿而极稳极毒,颇有回马枪的味道:稍高可崩点软肋,稍低则弹踢阳根儿。哈哈。当然腿上功夫高明的也可相机踢矮个敌人的下颌。
螳螂拳无论在拳理上还是在技法上,其科学性和巧妙性都不是常人所能思及的,后代传人们在演练螳螂拳时,常不由地惊叹他们的祖师爷王郎是如何想出那些高招的。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独领风骚数百年。”王郎其人乎?
王郎之后,他的传人们逐步丰富了螳螂拳的内容,在“八肘”基础上又有了“乱截”、“崩补”及“摘要”等套路。习练者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习身法之变;以“八肘”为母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锤炼诸多精华手法。
如今的螳螂拳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荣列中华武术十大拳种之一。由于历代传人在螳螂拳上的造诣侧重面不同,再加上传衍地域越来越广,于是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简要分述如下:
(一)太极螳螂拳
有以太极心法入拳者,求拳法刚柔相济,此派为“太极螳螂拳”。
(二)梅花螳螂拳
有以招式迅捷连贯为要者,出手皆三招或五招组合,如梅花朵朵五瓣儿,此派为“梅花螳螂拳”。
(三)七星螳螂拳
有练功强调所谓七星身法者,即以身体七个部位,头、肩、肘、拳、膝、胯、脚组合出种种技击手法,此派为“七星螳螂拳”。
以上三派特点,“七星螳螂拳”与“梅花螳螂拳”接近,“梅花螳螂拳”与“太极螳螂拳”接近,故亦有人称后者为“太极梅花螳螂拳”。而“太极螳螂拳”又最循“古传八肘”之原始风格。
“六合螳螂拳”与“梅花螳螂拳”及“七星螳螂拳”比较,前者被称为“软螳螂”,后二者被称为“硬螳螂”。
以上是螳螂拳的“四大流派”,此外还有从“硬螳螂”衍生出来的四个较小的流派,它们分别是:
(五)光板螳螂拳
此派轶闻最具武侠小说色彩:传其创始人右手四个手指天生相连,如鸭蹼一般,练拳时根本不能捏成螳螂勾,只好右手平伸像个光板那样。谁知这位创始人竟巧遇一位道人,二人交厚,道人遂传了他太乙内功心法,从此他的光板右手反而功力超人,妙招叠生。这还不算传奇,更逗的是他的传人为学得他的光板右手功力,入门皆须把四指缝在一起。哈哈,传说总是传说,估计不过是其它螳螂拳流派揶揄“光板螳螂拳”练拳时那古怪的光板手型罢了。此派的独门兵器也很怪异,还带有道家太乙门的浓厚色彩,如“龙胆拂尘如意钩”,“大小十星指”,“臂钩手斧”,“捆手招魂钹”等,请见下图:
捆手招魂钹:一手一钵,中间皮绳可捆敌人之手臂。此类独门兵器,除光板螳螂拳本门外,迄今无一外传
(六)摔手螳螂拳
此派拳法以摔手为精髓,所谓摔手乃侧身探臂,用前臂抖摔手腕,以手背着力向前远击的动作,发劲若雄鸡啄米,突至如蜻蜓点水。摔时温柔,击中狠辣,出手为掌,回手成勾。因此派的基本技法源自“梅花螳螂拳”,故又称“摔手梅花螳螂拳”。
(七)秘门螳螂拳
此派说来可怕,它的创始完全是为对付螳螂拳的。螳螂拳的手法快,它的手法则更快,其招式也处处以螳螂拳招式为破解目标。当年为了不让螳螂拳门人发现而群起报复,此派宁愿以秘密组织形式存在,收徒须先“政审”,之后都成了“地下党”,故称为“秘门螳螂拳”。
(八)八步螳螂拳
此派乃民国初两位分别精通螳螂拳和八卦掌的大师联手创始的,这两位大师名为姜化龙和王宗庆。“八步螳螂拳”的基本动作皆由八个式子和八个步法组成,有如八卦掌的身形圆转,技法则讲求连削带打。
现今“秘门”和“八步”二派主要在台湾省流传。
上面所言之四大四小八个流派几乎囊括了螳螂拳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个别武林门派里也有螳螂拳套路,如
但这些螳螂拳都没有自己的特点和完整体系,而与前述八个螳螂拳流派大同小异,实在难以称派,故不再介绍了。
最后还需一提的是“南派周家螳螂拳”。这个拳种无论从拳理和技法上看,都与螳螂毫无关系,反与南拳十分像似。所以仅因这个拳种的存在,而把螳螂拳分成“南派”和“北派”实无必要,而所谓的“北派螳螂拳”其实就是中华武术中螳螂拳的全部:它的起源圣地是山东崂山,创始人是明代王郎,兴盛之地是号称“螳螂窝”的山东莱阳(现“莱阳螳螂拳”正在申请文化遗产。),光大之地是山东全境,而流行之地已几乎是全世界了,就连欧洲比利时这类小国都有螳螂拳武馆。
“太极螳螂拳”有一套很出名的双手剑法,其中一招称作:“崂山瞻日”,足见其门人不忘源流之忱。若能站在崂山之巅,面向东海看日出,当为人生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