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篇:二锅头配炸螳螂,泥炉土炕暖洋洋。停杯似赞馒头好,眼角偷瞥孙二娘。 螳螂是一种很古老的昆虫,要考证它究竟什么时候进入了中国文化那是历史学家们的任务,但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已经为中国古人所熟悉, “磨刀霍霍”,但不是“向猪羊”,而是向“蝉”。 | 并出现在几种著名的文献中。 螳螂给汉语留下了两个颇有来头的成语:“螳臂当车”和“螳螂捕蝉”。 其中,“螳臂当车”的现实性最经不住推敲。 大学问家庄子极可能是这个成语的始作俑者。他在《庄子.人间世》中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想像一下庄子笔下的大鹏,翅膀张开竟能遮住太阳,估计这“螳臂当车”也只能是夸张。一是螳螂喜欢在绿丛中停留,到官道的机会很少。二是车在行进中,一碾即过,又怎能看见它挡车的壮举? 无独有偶,汉朝的《韩诗外传》卷八:“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螂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估计这也是跟着庄子学舌。 勃然大怒 (螳螂常常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 | 真正知道“螳臂当车”这句话只是文学的,而不是现实的,并且反其意而用之者,是越王勾践。《东周列国传》(请注意:不是《东周列国志》)说,勾践经过“十年生养,十年教训”的韬晦,终于要向吴王夫差报仇了。进军途中,他居然看到一只螳螂企图用前臂来阻挡行进的战车。于是他立刻下车向这只螳螂鞠躬致敬,以表示对它大无畏的斗志的敬意。越国战士由此而士气高昂。 为什么越国战士由此而士气高昂呢?这得从下车致敬说起。 《东周列国志》(请注意:这次不是《东周列国传》,哈哈。)说到秦国派大将孟明视伐郑,过周天子都城北门,大将孟明视曰:“天子在是,虽不敢以戎事谒见,敢不敬乎?”传令左右,皆免胄下车,前哨牙将褒蛮子骁勇无比,才过都门,即从平地超越登车,疾如飞鸟,车不停轨。孟明叹曰:“使人人皆褒蛮子,何事不成?”众将士哗然曰:“吾等何以不如褒蛮子?”于是争先攘臂呼于众曰:“有不能超乘者,退之殿后。”凡行军以殿为怯,军败则以殿为勇。此言殿后者,辱之也。一军凡三百乘,无不超腾而上者。登车之后,车行迅速,如疾风闪电一般,霎时不见。时周襄王使王子虎同王孙满往观秦师。过讫,回复襄王。王子虎叹曰:“臣观秦师骁健如此,谁能敌者?此去郑必无幸矣!”王孙满时年甚小,含笑而不言。襄王问曰:“尔童子以为何如?”满对曰:“礼,过天子门,必卷甲束兵而趋。今止于免胄,是无礼也;又超乘而上,其轻甚矣。轻则寡谋,无礼则易乱。此行也,秦必有败衄之辱,不能害人,只自害耳。” 闪电一击 (不过,只捉了个苍蝇。) | 后来秦军果败,这是后话不提。 接着相同的话头再往下说,如果认为《东周列国志》是演义,语多修饰,则史记应当可信,司马迁说:“襄公元年春,秦师过周,无礼,王孙满讥之。” 看来这事儿是真的。根据周礼,诸侯军队过天子大门,要卸下盔甲,捆上兵器,下车步行。不能仅仅“免胄”就算数了。“胄”,兜鍪也。“免胄”者,“脱帽”也。当年周天子权势衰弱,诸侯早都瞧他不上了。而今,孟明视命全军脱帽下车,算是够尊敬的了。 吃个带鳞的,增加点儿营养。呵呵。 | 现在回来再看那个挡车小螳螂的派头:你看越王居然下车,这还不算,还向它鞠躬,这其实超过了孟明视对周天子的礼节了。这么敬重,敬什么啊?越王说得好,敬它的“斗志”。你说那越兵能不斗志高昂吗?再不高昂不是连个草虫都不如了。越王勾践,奸雄也。忍人所不能忍,方可为人所不能为。所以,我老狼的人生的经验:遇到能忍的人,你一定要小心,因为这小子可能什么都做得出来。勾践就是尝吴王夫差的排泄物而能忍住不呕,所以后来才得以取下吴王的脑袋。 我可以肯定,勾践要不是自己口袋里装了个螳螂,就是早指示近侍先准备个螳螂,下车后偷偷放到车轮前面,然后才“大惊小怪”地请士兵参观的,要不那螳螂怎么来得这么凑巧? “螳螂捕蝉”可能也是庄子最早说的,在《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中有这样的话:“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情形很逼真,螳前有蝉,螳后有鹊,鹊下有... 这次,尝尝田鸡腿的味道。 | 碰巧了,《韩诗外传》又跟着学舌:“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天上飞的就是比地上跑的好吃! | 刘向的《说苑 卷九 正谏》里,说得就更有情节了:“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当然,余邵鱼更没忘了在他的《东周列国志》里用描述螳螂贪吃鸣蝉这个坏习惯,来警告吴王夫差。夫差不听,这才让勾践的复仇计划得逞。 国内外的螳螂后代们可以自豪了,它们的祖先在中国历史战争风云中居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痕迹。 糖狼篇:本是一只羊,面具画成狼。咖啡苦着喝,从来不放糖。 生物学迄今为止的研究结论是: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 (后面省略657页。) 螳螂有“糖”的一面,很甜蜜。比如在没事儿的时候,它的样子很和平,总是把双臂捧在胸前,就像祷告上帝一样。这不,把英国佬给骗了,给它起个英文名字叫“praying mantis”,“praying”,即祷告也,连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祷告中的螳螂”。它的虔诚也征服了德国人,所以德文名字叫“Gottesanbeterin”,意为“向上帝祷告的女士”。其实,螳螂祷告的样子里却藏着无限杀机,那是进攻前的预备姿势。想一下拳击吧,拳手在出手前都是把双手抱在胸前,护住自己的脸。 螳螂公主的美貌、高贵和虔诚 (这是兰花螳螂。) | 螳螂的“糖”还体现在相貌上,有的螳螂生得很美。如“兰花螳螂”,它们模仿着兰花的颜色和姿势,不仔细看的话,就像是兰花的一部分。还有小绿螳螂,小时候在老家,常到向日葵叶子底下找小螳螂,绿绿的,不太容易跟叶子颜色分出来,它们很顽皮,逃跑速度极快。老家把螳螂一概称为“刀螂”,向日葵则被称为“转脊莲”,因它像莲花,又绕着太阳转故也。现在你要是在天津农村听到有人说:“孩子在‘转脊莲底下逮(念作‘dei’,三声。)刀螂’了”,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螳螂是个益虫。它可捕杀大约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等。当然,在午睡前偶尔逮个把知了吃吃,也是不得已,因为那鬼玩意儿叫得实在太响了。哈哈。螳螂的卵在中药里被称为“桑螵蛸”,性味甘、咸、温、无毒,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功能。桑螵蛸的市场价格约60-80元/千克。除桑螵蛸以外,螳螂也可入药,即将其成虫干燥入药,有滋补强身、健肾益精等功能。 另外,螳螂也可以吃!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用昆虫。当你劳累了一个星期,周末了,到 supermarkt 买半斤活螳螂,回家炒个辣子,大补!当然,自己也可以养几只来观赏,应该比养蛇或蜘蛛更有意思。烦了,不是还有个下酒的菜儿? 最后,说到螳螂真正“糖”的地方,那就是它们对爱情的追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男螳螂身上。男螳螂的个子都比女螳螂要小很多,(在生活中,我们也往往能看到这样的人类配偶:女的高高大大,像位贵妇人,而她的小男人,多猥琐不堪,像个跟包儿。)当在诚惶诚恐地获得女螳螂的同意后,男螳螂就缩手缩脚地从后面爬到女的身上去。这时候考验就来了,如果女的刚吃过蝉,自然幸运了。如果她连早点还都没吃,那就要出大麻烦了。爱的过程中,阴阳交合,其乐融融,刚说形势一片大好,谁知女的回过头来,一口,把男的头给咬下去了。到这个地步了,男的欲罢不能,只好玩儿个“刑天舞干戚”,等到精尽身亡的时候,连上身儿都进女的肚子里了。 比较而言,男螳螂确有点儿傻。南美有一种大黑蜘蛛,女的也喜欢在枕席之欢中杀夫,故得了个“黑寡妇”的雅号。不过那男蜘蛛却乖,求爱前从不忘奉献礼物,比如一只苍蝇或是一只黄蜂什么的。如此这般,就能在指头儿告了消乏之后全身而退。看来螳螂得引进南美蜘蛛的knowhow了。 诗人顾城专门写了一首诗,尽情地讴歌了螳螂们对爱情的执着: 螳 螂 的 婚 事 (Hochzeit einer Gottesanbeterin) 作者 顾城 (Autor: Gu Cheng)
Die grosse Gottesanbeterin spazierte kraftvoll im brachliegenden Gras. Zufaellig traf sie ihren armen Ehemann, seine duennen, kleinen Fluegel sahen aus wie zwei vertrocknete Bambusblaetter, seine gruenen Augen waren sehr gross, wie zwei Traenenperlen. Ihre kleinen Fuehler streiften seine traurige Stirn. Er legte seine Beine zusammen, als ob er um Hilfe bat. An einem Nachmittag im spaeten Herbst, als die Sonne in das tiefe Tal sank und die Graeser leicht wehten, liebten sie sich. Der Wind war etwas kuehler, Die Abenddaemmerung kam. Die Gottesanbeterin schuettelte ihre Fluegel, spannte ihren dicken Bauch. Sie drehte ihren Kopf um, als ob es ein letzter Kuss waere, biss sie den Kopf ihres Ehemannes auf ein Mal ab. Sein Todesblick war noch hell und leuchtete auf alle bunten Dinge. Die im Gras zerstreut liegenden Fluegel, abgebrochen, wollten noch leicht auffliegen. Die Liebe der Gottesanbeterin wird fuer immer einmalig und treu bleiben, nicht wie die der Menschen, mit so vielen Vorfaellen und Veraenderungen.
| 雌性的大螳螂 在荒草问威武地漫步 不小心遇见了 她可怜的丈夫 瘦小的翅膀 像两片干枯的竹叶 绿眼睛很大 像两颗泪珠 她的小须 扫过他悲伤的额角 他并起双足 像是求助 他们相爱了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 草木悉悉瑟瑟 太阳在走向深谷 风有些凉了 天色将暮 雌螳螂振动纱衣 束紧肥大的小腹 她转过头 像是行最后的亲吻 一下子咬下了 丈夫的头颅 回光还亮着 照着彩色的万物 散落在草间的断翅 还想轻轻飞舞 这螳螂的爱情 将永远从一而终 不像我们人间 总是许多变故 | 曾有一位爱好螳螂拳的朋友作了个首页,请我写几句话做序。想起男螳螂的“幸运的”命运,我就写了下面这几句: One summer day, a young prince walked into the deep woods and reached a high water fall, where a girl was swiming in the pool at its foot. She was damned beautiful. It was a fanscinating experience to swim with her, but not a luck, as she was the daughter of the monster of Praying Mantis. Though the young man gallantly waited till the girl dressed and ready with her two strangely saw-like swords, the girl hadn't rendered any mercy in the fight. He fell... Finally after dropping his tidy skeleton on the ground, the girl raised her face, her lip, still so attractive, is as red as the descending sun on the back of the romote mountains... 谁知,之后不久,朋友告诉我,访客反应热烈,都问那个 daughter of the monster of praying mantis 后来怎么样了,看来见色忘死者,还是大有人在啊! 现在说螳螂的“狼”,螳螂的“狼”性虽无很多的内容可说,但也断不能一笔带过。只有在了解了螳螂的“狼”性可怕后,才能更珍惜螳螂的“糖”性的可爱。先看看螳螂的食谱,就已经可以令人大吃一惊了:蚊子,苍蝇,壁虎,青蛙,蛇,老鼠,蜂鸟,野猪,哈哈。 “糖”和“狼”的同谋 | 蚊子,苍蝇,偶尔来个壁虎增加些营养,当然也不过份。吃青蛙就得拣小的了,否则斗脱了力,却也不智。吃蛇就玩儿得过火点儿了,要不是看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有记录,谁敢信?聊斋志异里是这样描写的: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再说螳螂吃老鼠,谁信哪?还是看了YouTube才信。至于说吃蜂鸟,它这不是要疯吗?嗯,想想也许有原因,该不是在苦练九阳真功,功成之后来报那黄雀偷袭之仇?那廝总是乘别人捕蝉之际,来求一逞,实小人也。 唐郎篇:春困秋乏好梦长,冬寒夏热枕头香。昨日缚鸡扭了手,逢人却诩武唐郎。 螳螂在文学中的份量终究很轻,两句开山的成语,时光到了今天,再加上衍生的,总共才八个成语而已。而蛇就多了,有七十四个成语。雀也有六十个之多。不过,在武学中的份量,雀就不行了:谁听说过有“雀拳”?蛇虽在武学中占了一席之地,但跟螳螂拳比,也逊色多了。不光是螳螂拳影响面大,在世界范围,学练的人很多,单说螳螂拳的起源,也来得辉煌。螳螂拳谱中有这样的话头: 螳螂很好斗贪吃,有时,也捕捉同类。 | 明鲁人王郎学拳于少林寺,艺成出游。一日游于山林遇单通(其人天生通臂,其臂能左右相通〕。二人较技三日夜,不得及通之身。憩于树下,苦思破敌之方。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草杆戏之。草杆触之则转头闪身,将草杆顺出,草杆虽长而不得及其身。一再试之,观其动作,闪动灵活。二足时左前右后,时右前左后,似是一钩一打,转动有度,顿悟以短敌长之方。再与通战而败之。 遂携螳螂返寺,朝夕以草杆试之,观察摹仿,不数月澈悟螳螂勾,搂,刁,采,崩,砸,挂,劈,粘,贴,靠,赚,腾,挪之动作。 又一日练习于树下,见一猿猴,取其衣而去。王即尾随追之,但无法近猿猴身。追半日,猿方弃衣而去。但王郎已筋疲力尽。自思己之步法并不后人,而不及此猿猴,奇之。乃案看猿猴之足迹,摹仿练习,得其奥妙,并与螳螂手法合并,即所谓螳螂手,马猿步也。遂成一家,名噪一时。 螳螂拳最基本的身法:螳螂臂和猿猴腿。 | 一再传之,至第三代则有七星,六合之分。盖因老师因人施教,亦有学者各本心得,个人所好,各取一端之故。七星螳螂由赵举传山东莱阳姜化龙。第四代传人姜化龙在山东烟台传人甚多,其著名者有曹作厚,季春廷等人。七星螳螂因七星步而得名,又有梅花螳螂之称,因出手三五手连在一起,喻为梅花五朵,有称为硬螳螂者,以其较六合螳螂刚硬之故。 六合螳螂第三代弟子魏三(因魏三自称为王郎之再传弟子,向不言师名〕传于山东招远穿林村林世春家。林世春为拳术世家,黄县丁家慕名聘之。至黄县所传之人,有第五代丁子成,王吉臣等人。所传之人都是富家弟子,以强身自卫为本,不事教拳为业,故六合螳螂传之不广,只传于招,黄二县。 曹作厚蓬莱人,与黄县为邻县,颇钦慕六合螳螂,而丁师亦闻七星螳螂之深奥,二人乃彼此交换。自此之后,七星六合二支分而复合。七星螳螂刚中寓柔,六合螳螂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合一炉而熔之,意味颇为深长。 近古以来,螳螂拳术几经传衍,虽因人秉赋异同,或因身段不同,或因手法上有上中下三路之分,或因口诀之著重有别,修练传习下来,渐有分歧,然各有特色,而多离不开螳螂之法理。螳螂拳宗之十二字诀,八刚十二柔,八打八不打,七长八短之法,仍为共同之圭臬,使螳螂拳成为刚柔兼蓄,手步齐全之拳技。 从上面拳谱中的介绍可以看出,螳螂拳的传衍以山东为最。武术家、电影演员于海,就是七星螳螂拳第四代传人林景山先生的学生。于海当年与于承惠,李连杰联手,在大陆首部武打片《少林寺》里扮演武僧们的师傅,在片中演练的螳螂拳出神入化。李连杰则扮演他的徒弟觉远。还没看过这个片子的网友,该找来看一看,此片绝非现在金钱炒作出来的武打烂片可望项背的。 螳螂拳大师、武打电影明星 - 于海在演练螳螂拳。 | 截至到目前,螳螂拳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 北派螳螂拳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发劲的形式划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属"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属"软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但这个螳螂拳种技击原理,并不是在象形螳螂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南拳各派相似。 如前面螳螂拳谱中业已说过的,北派螳螂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郎所创,之后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此三大派,逐派叙述。 (一)梅花螳螂拳及其特点: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钮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七星螳螂拳的拳法及技击特点。 (二)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一只来自山东烟台的武林小螳螂。 | (三)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上,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靠、闪赚腾挪并多缠绕 一只喜欢击剑的武林螳螂。呵呵 | 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的劲造。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螳螂、糖狼、唐郎,音同意不同。可再看,又有点儿相同。 黄袍老狼 07年5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