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真實:應追求的,應理解的,更應警惕的 |
| 真實,真實。為什麼多年來凡是寫海外生活的書,無一例外地都標榜“真實”?為什麼其它農村、職場、校園、軍事等等題材作品,“真實”的旗幟舉得都沒有海外題材作品這麼高?何者為“真實”,何者為“不真實”?應該說都是“真實”的,但誰也不能說“真實”非己莫屬,也沒人能寫出總體的真實 老高按:這是我12年前應約,為一本中國大陸出版的海外生活紀實文集所寫的文章。當時是約我作序,但後來我沒看到書,也不知是否確實做了序言。 那個年月,堪稱海外中文作家寫手的黃金時代,中國大陸已經出版了若干關於美國和海外生活的書,但還是剛剛起步,在海外不管寫點什麼,國內報刊和出版社都如獲至寶。 從那時到現在,12年間,中國大陸出版的關於海外生活的書呈現爆炸性增長,鋪天蓋地,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從精深研究到家常瑣事,內容洋洋大觀,無所不包,從政治、歷史、法律,到教育、旅遊、娛樂……據說其中頗有印數高達百萬的——當然主要是掏“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的腰包,僅我認識的朋友熟人所撰述出版的都至少在百種以上。這類題材的書,當然遵循市場規律,開始是“物以稀為貴”,出版商見書稿就搶,搶到手就能賺;頗有些人,趕上了這股浪潮,一夜成了“海外著名作家”。到後來市場飽和、超飽和,出國求學探親定居的人越來越多,都在講述自己的見聞,更加上網絡發達,對這些題材的書,書商就避之唯恐不及了。有國內朋友對我半開玩笑地說:海外紀實,別寫了,都臭大街啦! 但是說來多少有點奇怪的現象就是,這類文字,多半還是像下面文章所指出的,標榜的、竭力要讓讀者信服的,還是“真實”二字。 這是為什麼?不知下面我12年前所解釋的原由,是否說得對? 目光投向面前這本《真實的記錄》,首先撲入眼帘的就是這兩個字――“真實”。 由數十個作者講述的數十個小故事,展現了海外學子在特殊的異國生存狀態中真實的觀感:像《車輪滾滾》中黃君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突然車輪脫落的驚險經歷;像《學生悟得》那個洋弟子家中掛有“台灣製造”的巨幅五星紅旗;像《錯褲日》中那個英國小鎮上進行慈善捐款的奇思妙想;像《不尋常的電話》中洋同事們贈送給初來乍到的中國學生一筆越洋電話費作為聖誕禮物……題材有大有小,體悟有深有淺,文筆有巧有拙,可以批評某些文章沒有突破現成教義的框架,可以批評某些作者未能擺脫簡單化的思維方式,但無可否認,它們都是帶有原汁原味的真實的一部分,對於海外讀者,能喚起類似真實感受;對於國內同胞,能提供另類真實參照。 真實,真實。為什麼近年來凡是寫海外生活的書,無一例外地都標榜“真實”?為什麼其它題材作品(例如農村、職場、校園、軍事……),“真實”的旗幟舉得都沒有海外題材作品這麼高? 原因之一在於距離。寫國內同胞身邊的事還用得着特意強調“真實”嗎?誰敢胡編亂造,荒腔走板,怎麼欺瞞得過天天身處同一環境、接觸同一生活的讀者?“真實”早在不言之中了。而相距千里萬里,往返機票動輒數千大洋,更有護照、簽證、海關之類麻煩事……這一切才使出國看世界,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實屬可望不可及。有了這樣的距離,讀者讀海外作品沒法目光如炬、明察秋毫,才事先就以一種懷疑、挑剔的態度問一聲“不是瞎編的吧”,讓作者忙不迭地聲稱“真實”。 原因之二,應該說是需要。國內讀者讀海外題材作品,雖不乏將之作為美的對象來欣賞者,更多的人還是出於各種實用心理動機。自己要出國,或子女在國外,他們迫切地要掌握信息:求學,經商,生存,發展,利在哪裡,弊在何方,從海外各種白紙黑字的規矩,到各種只能私下傳授的慣例、竅門,統統都有好胃口一口吞下。對於多數讀者來講,海外題材“美文”是奢侈品,“真實”才是必需物;“怎麼寫”大可忽略不計,“寫什麼”才是關注焦點。 原因之三,標榜“真實”,作者的潛台詞,多少是認為別的海外題材的作品“不夠真實”。筆者在海外生活,確實屢屢聽到周圍讀者對當下走紅的許多海外題材作品頗有微詞,認為會誤導國內同胞:曼哈頓的那個中國女人真作成了幾筆生意了嗎?北京人跑到紐約真是那麼種生存狀態嗎?“就算不全是胡說八道,至少是以偏蓋全吧!”不滿之餘,就是自己提筆上陣,“告訴你一個真美國”(“真歐洲”,“真日本”,“真澳洲”,“真韓國”……)——急着告訴讀者:本人寫的可不同於別人那些走馬觀花、道聽途說的東西,“真正老王麻子”,是獨家潛入基層底層深層(而且是“洋”的!)摸爬滾打磕得渾身青紫,從高等時尚到黑話俚語鑽研了一個溜夠,才給您端出的第一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您嘗嘗? ——但是別人真品嘗了,唉,大概還是一個“不夠真實”! 多數寫海外題材者之所以在“真實”上受到質疑,或許得歸咎於每個人的經歷和見聞都有局限性,就像我們小學課本上的《盲人摸象》故事。你通過你的親身經歷說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通過我的切身體會偏偏看到了西方官員厚此薄彼,“一碗水端不平”;你遭到過白人對華人的種族歧視、黑人對華人的種族偏見,憤憤然“三等公民”,我天天與人朝夕相處偏偏感覺到不同族裔和諧互助;你周圍的事例,在在證明資本主義國家人情淡漠,我偏偏能舉出好幾件洋人助人為樂甚至捨己救人的感人肺腑實證……何者為“真實”,何者為“不真實”?應該說都是“真實”的,但誰也不能說“真實”非己莫屬,也沒有人能夠寫出總體的真實——一個人一支筆要寫出總體的真實,本身就是不自量力的非分奢望:總體的真實,只能從所有海外題材作品的總體中體現,無數五顏六色的片段才構成海外華人生活總體的斑斕風貌。每個作者,每篇作品,只要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了,用自己的耳朵去聽了,用自己的心去想了,就會給“真實”這一宏偉樓宇增添磚瓦。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前幾天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他剛剛寫完一篇稿件,記述他參加在美國某州首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旗儀式,他即將給國內報刊發去的紀實是這麼結尾的:“五星紅旗升起在藍天,高高飄揚,俯瞰着×××××平方英里的美國×××州大地,讓無數美國人抬頭崇敬地仰望。”——他當然有他不可剝奪的言論自由,他寫的也似乎並不能劃入“不真實”之列;但我要提醒國內同胞:千萬千萬,提防這種“真實”! 對於“真實”的標榜,大概是國門初開時的階段性現象。我想,等到國內相當比例的人對海外有了全面的了解,無人能將海外真實信息、情況當成“壟斷性資源”了,人們對真實的追求就會上一個檔次,會深一個層面吧。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覺得寫海外生活的人多多益善:大家讀,大家寫,打破讀者與作者的界限,讓海內外的信息交流日益廣闊豐富。本書的作者都可以列入“業餘作者”範疇,本書的部分價值,可以說也正在於此吧。 近期文章: 歷史,誰也不能壟斷 回憶大學期間為還債舉辦的社會實踐 2012年的個人總結寫不出來 諾獎得主分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登高壯觀天地間,回望齊州九點煙(組圖) 右派責其左、左派罵其右的宿命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