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真实:应追求的,应理解的,更应警惕的 |
| 真实,真实。为什么多年来凡是写海外生活的书,无一例外地都标榜“真实”?为什么其它农村、职场、校园、军事等等题材作品,“真实”的旗帜举得都没有海外题材作品这么高?何者为“真实”,何者为“不真实”?应该说都是“真实”的,但谁也不能说“真实”非己莫属,也没人能写出总体的真实 老高按:这是我12年前应约,为一本中国大陆出版的海外生活纪实文集所写的文章。当时是约我作序,但后來我没看到书,也不知是否确实做了序言。 那个年月,堪称海外中文作家写手的黄金时代,中国大陆已经出版了若干关于美国和海外生活的书,但还是刚刚起步,在海外不管写点什么,国内报刊和出版社都如获至宝。 从那时到现在,12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海外生活的书呈现爆炸性增长,铺天盖地,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精深研究到家常琐事,内容洋洋大观,无所不包,从政治、历史、法律,到教育、旅游、娱乐……据说其中颇有印数高达百万的——当然主要是掏“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腰包,仅我认识的朋友熟人所撰述出版的都至少在百种以上。这类题材的书,当然遵循市场规律,开始是“物以稀为贵”,出版商见书稿就抢,抢到手就能赚;颇有些人,赶上了这股浪潮,一夜成了“海外著名作家”。到后来市场饱和、超饱和,出国求学探亲定居的人越来越多,都在讲述自己的见闻,更加上网络发达,对这些题材的书,书商就避之唯恐不及了。有国内朋友对我半开玩笑地说:海外纪实,别写了,都臭大街啦! 但是说来多少有点奇怪的现象就是,这类文字,多半还是像下面文章所指出的,标榜的、竭力要让读者信服的,还是“真实”二字。 这是为什么?不知下面我12年前所解释的原由,是否說得对? 目光投向面前这本《真实的记录》,首先扑入眼帘的就是这两个字――“真实”。 由数十个作者讲述的数十个小故事,展现了海外学子在特殊的异国生存状态中真实的观感:像《车轮滚滚》中黄君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突然车轮脱落的惊险经历;像《学生悟得》那个洋弟子家中挂有“台湾制造”的巨幅五星红旗;像《错裤日》中那个英国小镇上进行慈善捐款的奇思妙想;像《不寻常的电话》中洋同事们赠送给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一笔越洋电话费作为圣诞礼物……题材有大有小,体悟有深有浅,文笔有巧有拙,可以批评某些文章没有突破现成教义的框架,可以批评某些作者未能摆脱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但无可否认,它们都是带有原汁原味的真实的一部分,对于海外读者,能唤起类似真实感受;对于国内同胞,能提供另类真实参照。 真实,真实。为什么近年来凡是写海外生活的书,无一例外地都标榜“真实”?为什么其它题材作品(例如农村、职场、校园、军事……),“真实”的旗帜举得都没有海外题材作品这么高? 原因之一在于距离。写国内同胞身边的事还用得着特意强调“真实”吗?谁敢胡编乱造,荒腔走板,怎么欺瞒得过天天身处同一环境、接触同一生活的读者?“真实”早在不言之中了。而相距千里万里,往返机票动辄数千大洋,更有护照、签证、海关之类麻烦事……这一切才使出国看世界,对于多数国人来说实属可望不可及。有了这样的距离,读者读海外作品没法目光如炬、明察秋毫,才事先就以一种怀疑、挑剔的态度问一声“不是瞎编的吧”,让作者忙不迭地声称“真实”。 原因之二,应该说是需要。国内读者读海外题材作品,虽不乏将之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者,更多的人还是出于各种实用心理动机。自己要出国,或子女在国外,他们迫切地要掌握信息:求学,经商,生存,发展,利在哪里,弊在何方,从海外各种白纸黑字的规矩,到各种只能私下传授的惯例、窍门,统统都有好胃口一口吞下。对于多数读者来讲,海外题材“美文”是奢侈品,“真实”才是必需物;“怎么写”大可忽略不计,“写什么”才是关注焦点。 原因之三,标榜“真实”,作者的潜台词,多少是认为别的海外题材的作品“不够真实”。笔者在海外生活,确实屡屡听到周围读者对当下走红的许多海外题材作品颇有微词,认为会误导国内同胞:曼哈顿的那个中国女人真作成了几笔生意了吗?北京人跑到纽约真是那么种生存状态吗?“就算不全是胡说八道,至少是以偏盖全吧!”不满之余,就是自己提笔上阵,“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真欧洲”,“真日本”,“真澳洲”,“真韩国”……)——急着告诉读者:本人写的可不同于别人那些走马观花、道听途说的东西,“真正老王麻子”,是独家潜入基层底层深层(而且是“洋”的!)摸爬滚打磕得浑身青紫,从高等时尚到黑话俚语钻研了一个溜够,才给您端出的第一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您尝尝? ——但是别人真品尝了,唉,大概还是一个“不够真实”! 多数写海外题材者之所以在“真实”上受到质疑,或许得归咎于每个人的经历和见闻都有局限性,就像我们小学课本上的《盲人摸象》故事。你通过你的亲身经历说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通过我的切身体会偏偏看到了西方官员厚此薄彼,“一碗水端不平”;你遭到过白人对华人的种族歧视、黑人对华人的种族偏见,愤愤然“三等公民”,我天天与人朝夕相处偏偏感觉到不同族裔和谐互助;你周围的事例,在在证明资本主义国家人情淡漠,我偏偏能举出好几件洋人助人为乐甚至舍己救人的感人肺腑实证……何者为“真实”,何者为“不真实”?应该说都是“真实”的,但谁也不能说“真实”非己莫属,也没有人能够写出总体的真实——一个人一支笔要写出总体的真实,本身就是不自量力的非分奢望:总体的真实,只能从所有海外题材作品的总体中体现,无数五颜六色的片段才构成海外华人生活总体的斑斓风貌。每个作者,每篇作品,只要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了,用自己的耳朵去听了,用自己的心去想了,就会给“真实”这一宏伟楼宇增添砖瓦。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前几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他刚刚写完一篇稿件,记述他参加在美国某州首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旗仪式,他即将给国内报刊发去的纪实是这么结尾的:“五星红旗升起在蓝天,高高飘扬,俯瞰着×××××平方英里的美国×××州大地,让无数美国人抬头崇敬地仰望。”——他当然有他不可剥夺的言论自由,他写的也似乎并不能划入“不真实”之列;但我要提醒国内同胞:千万千万,提防这种“真实”! 对于“真实”的标榜,大概是国门初开时的阶段性现象。我想,等到国内相当比例的人对海外有了全面的了解,无人能将海外真实信息、情况当成“垄断性资源”了,人们对真实的追求就会上一个档次,会深一个层面吧。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写海外生活的人多多益善:大家读,大家写,打破读者与作者的界限,让海内外的信息交流日益广阔丰富。本书的作者都可以列入“业余作者”范畴,本书的部分价值,可以说也正在于此吧。 近期文章: 历史,谁也不能垄断 回忆大学期间为还债举办的社会实践 2012年的个人总结写不出来 诺奖得主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登高壮观天地间,回望齐州九点烟(组图) 右派责其左、左派骂其右的宿命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