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武术学者、武术家松田隆智先生经过考察与研究,在其专著《中国武术史略》中曾写道:“八极拳的特征是发劲刚猛。在中国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它的打击威力可说是最大的。”这个结论是否准确,可以由时间和实践继续验证。“八极拳的特征是发劲刚猛”,这句话却是慧眼独具,一语破的。 八极拳动作爆烈,刚劲有力,气势雄浑,与打拳时的力、气、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八极拳的力 八极拳的力主要有10种: 1.顶力:肢体水平向前冲撞的劲力,体现出炮弹出膛般的力量,如“崩捶”。 2.拽力:肢体水平向后顿拉的劲力,体现出泥坑倒车般的力量,如“牵羊”。 3.坐力:肢体自上而下的发力,体现出石梁坠地般的力量,如“劈山掌”。 4.提力:肢体自下而上的发力,体现出抛砖上房般的力量,如“冲天提”。 5.挎力:由内往外横向抛发、展放的劲力,体现出手甩飞盘般的力量,如“摔挎”。 6.抱力:由外往内横向揽扣合拢的劲力,体现出抱柱不放般的力量,如“圈抱掌”。 7.弹力:一遇外力触碰,肢体刹那发出的崩弹之力,体现出惊马挨鞭般的力量,如“三单手”。 8.缠力:肢体旋转缠绕发出的粘连之力,体现出蟒蛇盘绕般的力量,如“大缠”。 9.挣力:肢体的一侧发出向前的力,另一侧相应地发出向后的力,体现出开了拉弦般的力量,如“卧立炮”。 10.滚力:肢体在横向的滚动中兼有纵向的前冲之力,体现出钻头穿物般的力量,如“滚靠顶”。 武术界认为,运用肢体某一部位发出的局部力量是“力”,而调动全身的力量从肢体的某一部分发出的整体力量才是“劲”。按此区分标准,笔者上面提出的10种力,指的都是“劲”。为了遵循习惯说法和阐述方便,本文提到的“力”都是指“劲”,为避免误会,笔者特做此简要说明。 从力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增大动能质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扩大发力动作的肌肉范围;2.提高拳脚运动的速度。《八极架论》中指出:“要六合发力,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根在足,发于腿,主于腰,达于臂出于手”。这段话是说八极拳发力不只是手臂运动,而是内外合一,上下协调,由脚到腿,由腿到腰,由腰到躯干,由躯干到手臂,全身各部分的有关肌肉都配合运动,产生有效质量,最后才由手上发出最大的整体冲力。这种发力动作,显然是符合第一个条件的。八极拳名师丁玉林在《六大开练法》中说:“要大胆向前闯步,急进用突力,突进要跟上后足。前手拧劲突出,又要带上胯步,后肘发力催前手”。著名八极拳师赵福江与高宝发,在合著的《论六大开及八达功法》中要求“技击八疾:(1)神如箭驰;(2)意如电闪;(3)身如旋蛇;(4)手如法魔;(5)进如风钻;(6)闪如火灼;(7)避实击虚;(8)抢位攻中。纵横往来似神龙隐现,令对方目不暇接、防不胜防”。这种从意念到动作的“闯”“突”“催”“驰”“闪”“进”“抢”,运动速度能不快吗?由于八极拳手的训练方法符合力学原理,如经过长期反复实践,便有可能打出崩撼突击的“炸”力,使人过目不忘。 二、八极拳的气 八极拳的发力离不开特定的呼吸方法。历代八极拳者对常人的自然呼吸和用力情况加以研究,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形成规律性的主动呼吸,有意识地运用于拳法之中,提高了八极拳的击打威力,同时又强化了自身的抗击打能力。 八极拳要求“吐气发力”。“吐气”不同于普通的呼气。人们自然呼气时,主要依靠腹腔内脏器官向上挤压,膈肌提升,同时配合吸气肌的松弛。气体不受阻碍,被动地排出体外,八极拳的“吐气”则是“以意领气”,腹部肌肉猛然由松到紧,肚子膨胀,“气沉丹田”,向外鼓荡,喉部声门微启,让气流在压抑中喷出。这种呼气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短促有力,一放一停跳跃性地分次呼出,我们称之为“顿气”;还可以在呼气时适当地憋住,我们称之为“屏气”。这种呼气方法是在不同的动作与情势下加以巧妙运用的,属于主动性的呼气,是“以气促力”,可以使人体产生巨大的力量,例如八极拳中常出现的“卧立炮”、“扑面掌”等动作的使用就要求这种主动性的呼气。 为了更好地把气与力结合起来,打出最佳效果,八极拳要求“沉气于丹田而发于腰腹,生力于足跟而贯于四肢,放力于八方而达于极远”。“气沉丹田”可以使胸部宽舒,使腹部充实,使腰部松柔,利于稳定和发力。“顿气”和“屏气”使呼气受到阻挡,肺部的气体不能快速呼出,造成胸腔内压增加,与胸部腹部肌肉的绷紧鼓胀相配合,为五脏六腑各固其位,为发力肌群快速运动提供了稳固的支撑体。发力的大肌肉群的起点大都在肩部和髋部。肩部肌肉的作用是协助完成上肢的屈伸动作;股部肌肉起于髋骨,作用是协助完成大小腿的屈伸和内外旋转动作。发力肌在大强度的运动时,都必须有稳固的支撑体,八极拳的呼气方法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力量产生于何处才能发挥至最大?常人打拳是靠胳膊发出的力量,身体的其他部分基本上不动,也没有主动的呼吸配合,这种力量的强度不可能很大。训练有素的八极拳手,由丹田发出浑元之力,好似猛烈的核爆炸,引起强大的裂变反应,“使意、气、力四通八达体内,……每个部位的发力作用为八方发力”,“全身各部之力已融为一体”,“形活气力贯,发力气撼山”(引自赵福江、高宝发合著的《论六大开及八达功法》)。这种“丹田鼓荡气催力”的全部过程是:在意识的指挥下,深呼一口气,全身各部分的相关肌肉协调一致地参加发力准备。攻击指令在脑海中闪现,下肢即记得做碾步、闯步等步法,作用于地面,骤然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启动并加快身体运动的速度;腰胯做拧转弹捉的加速动作,增加力量;上肢送肩旋臂,把全身的力量汇集于拳头,在“吐气”的瞬间崩撼发出,在意念上还要有透体穿墙般的感觉。这样发力是“元气化力”“气力合一”,这种发力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出人体最大的潜能,打出充实饱满的整劲,产生惊人的力量。“慢拉架子快打拳”是八极拳“烂熟于耳”的要诀,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它就是要求由静到动的练拳节奏的形态。其实,这句要诀的深意含有八极拳的呼吸方法。“慢拉架子”时要吸气饱满,蓄力待发;“快打拳”时要“吐气发力”,根据拳打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而适当“屏气”或“顿气”,打出“寸劲”或续力连击。 八极拳的“吐气发力”,不仅会使人体产生巨大的力量,而且能使身体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击打能力。在意念的引导下,丹田气发,通达表里,胸部腹部肌肉收缩,其他部分肌肉协同,遍固内外,使全身成为气与力高度集中的一个整体,起到抵抗外力击打、保护内脏与外体的良好作用。这就如同车辆的轮胎,没有气体存在于内,则寸步难移,如果充气饱满,则可载重运行。 三、八极拳的声 八极拳气力合一,迸发而出,伴随“哼哈呵噫”的发音,声助拳势,给人以劈山开洞、惊雷震撼的感觉。这是八极拳讲究行动气口的结果。 在生物界,发力出声可以说是野兽的本能反应之一。猛兽在捕食和厮斗的时候,喉咙中都会发出充满杀机的吼声,双目怒睁,凶光前射,助其发力,威吓对方。虽然人已经进化为高等智能动物,但潜在的兽性也并没有完全根除,在生死攸关或搏力较技之际,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异常的神色和声音,激发出平时难以见到的超常力量。八极拳先辈深刻认识到这种发力出声的重要作用,去粗取精,加以升华,结合拳法,研究出本门拳种的发声方法,形成八极拳“吐气发力”“声助拳势”的独特风格。 具有一定武术功底与武术知识的人都知道,培元固本乃气力之源。“刻苦习练气功养生术,使其内气充盈,内力雄浑,方能促其功法八达,一经触其部位、某点,即可气促其力,功促其效”(引自赵福江、高宝发合著的《论六大开及八达功法》)。因此,八极拳要求门徒练站桩,如两仪桩、十字桩、阴阳桩、乾坤桩等,目的是练气养力。气足力大,发声自然通畅。当然,站桩还有稳固底盘等作用。八极拳要诀中说:“气自丹田吐,力发须开声,喉憋不为妙,口鼻喷敌惊。”这是前辈们发声的经验之谈。要诀中的前两句不难理解,后两句则要真正弄懂,否则会影响发力效果,甚至对心肺不利。“喉憋”是指吸气后,咽部的声门紧闭,胸部腹部的肌肉收缩,用力呼气,可是肺部的气体被封住又无法呼出。这是呼吸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人认为这样呼吸能够帮助发力,可以引起肌肉紧张,增大力量。其实,这种看法具有片面性。前辈们凭实践感觉到憋气发力会“气血上涌”“气短力虚”,容易造成内伤。生理学靠科研证明,憋气发力能使内压升高,使心脏和大脑暂时缺血,使肺部循环不畅,容易造成头晕耳鸣、心律紊乱等不适症,长期憋气发力,会影响心肺健康。由此可见,“喉憋”确实是“不为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憋气固然不好,但发力时呼气不讲方法,会造成力量不易集中到某一点上,也会降低身体的抗击打能力。这就是八极拳强调“要讲究行动气口”的原因。八极拳要求呼气要“口鼻喷”,是说气由喉头处憋住,在拳脚攻击目标的一刹那,由喉部深处猛然喷发出低沉有力的“哼哈呵噫”之音,随着声、力迸发,腹腔猛地向外膨胀,立刻又向内一松。这种“口鼻喷”的气是由丹田发出的混元之气,它分作两股:向外出于喉头,向内鼓于胸腹。这样出拳吐气发声,头顶项竖,发立目张,可以神聚觉警,可以增大劲力,可以畅流气血,并且能使敌方闻声胆怵、动作减速,使我乘隙而入,增加获胜的机会。不同支流的八极拳对发声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大喝一声,有的要求口放鼻哼,还有的要求只吐气不出声。他们发声的表面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吐气发力”,都符合八极拳“讲究行动气口”的要求,都符合拳脚击打(行动)与呼吸(气口)节拍一致的要求,都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八极拳在演练与实战中都讲究“应意生力,以气催力,发声助力”,合理运用力、气、声,把人体的潜力发挥至最大,把惊人的力量很好地应用于攻守之中,确实体现出松田隆智先生说的“八极拳的特征是发劲刚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