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转载海内外各家中文媒体的报导,会不会撞上版权问题呢?何频与编辑绞尽脑汁来避免可能的知识产权纠纷。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付钱,可是,多维草创,资金不宽裕,不允许大手大脚,好钢只能用在刀刃上。于是用了多种办法,也招致很大的争论 第二章 创建媒体不难,打造专业化媒体才难(中)
《多维十年》连载之七 高伐林,《外参》月刊2010年 (续前)在信息洪流中避免撞上版权暗礁 记者纷纷出外采写新闻,而当时的多维编辑,主要职责,就是要大量涉猎海内外各家中文媒体,将其中比较重要的报导,加工后,在多维网上转载。 转载会不会撞上版权的问题呢?当然会。何频与编辑绞尽脑汁来避免可能由于知识产权产生的纠纷。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付钱,可是,多维草创,资金并不宽裕,不允许大手大脚,好钢只能用在刀刃上。于是用了多种办法: 第一,与有代表性的关键媒体,如中国大陆的新华社、中新社,台湾的中央社,以及路透社等接洽,签订商业合同,付出费用,合法转载。 这一点后来招致很大的争论。抨击的声浪来自两方面阵营。对中共深恶痛绝的人士,看到多维网上居然出现新华社的稿件,善意者会来规劝:不能帮助中共传播谎言;恶意者更以此作为多维是“变相的中共喉舌”的铁证——“多维肯定从中共那里拿了钱”;而另一方面,中央社的稿件有他们的特定的口吻,一些读者看到口口声声“陈总统”“马总统”,也认定多维是站到了“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上——“台湾当局肯定付钱给多维了”! 这让何频哭笑不得:一些人总期望多维是一个、或者做一个传声筒,其实,我们作为一个市场运作的媒体,跟这些新闻机构,是商业上的合作关系,“哪里是中共和台湾给我们钱?恰恰相反,是我们向新华社、中央社付钱,买下转载权!”转载人家的稿件,当然要尊重其原文原意。新华社、中央社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当局的喉舌这不假,他们也正因此而具有了各自的代表性,我们既然以“多维”为宗旨,怎能刻意将如此重要的一维排除在外呢?任何读者,即使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义上,也应该了解各方面的思路和说法吧! 第二,从多方开拓信息渠道,选择希望有人转载其信息、传播其声音的来源,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媒体和网站,例如美国国务院所办的《美国参考》,还有一家每周在网上出版一期的中文版《华盛顿观察》,都成为多维的消息来源;一些民运和人权团体的刊物也授权多维合法转载; 三是在转载的各媒体稿件中,一定要注明出处和作者,等于是帮原发媒体和作者做一点推广; 四是采取综述体裁,对某些新闻事件和选题,将各家媒体的报导或看法,摘要集中在一篇。这或许要算“灰色地带”的权宜之计吧,严格来说当然也有可议之处。不过,互联网上侵权迄今仍然司空见惯,平心而论,多维当时的做法,已经算难能可贵了。 至于那些已经和可能引起版权纠纷、比较难缠的媒体和作者嘛,多维自然就敬而远之! 尽管未雨绸缪,多维后来还是被卷入过几起版权笔墨官司,都是由多维新闻网附设的“大家论坛”引起的。“大家论坛”是开放给网友自由发表意见的园地,有些网友贴上自己激赏的文章,或者在自己文中引用了一些别人的文字当作论据,原作者竟将一肚子火撒到多维的头上,抨击多维“侵权”。多维的管理人员只好将所有涉及原作者的网帖,统统删除了事。虽然没有引起什么更大的风波,但是也给何频敲了警钟,提醒他和多维所有编辑记者,在版权问题上更加谨慎小心。 多维没有层层审稿的环节 我为多维第一次写稿,就被“雷”到了:多维新闻网与一般媒体的生产工序大相径庭——居然没有层层审稿的环节! 过去,虽然我没有在任何媒体工作过,但是打过很多交道,我知道无论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还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程序都差不多: 记者采写完成稿件之后,交给编辑; 编辑将稿件删节修改之后,签上意见和名字,呈送到编辑组长(或称部门主任)的写字台上; 组长把关后签上意见和名字,呈送给编辑部主任审阅; 编辑部主任在第二道关把守,签上意见和名字,再上报给总编辑或者值班的副总编辑最后审定。他认可了,这篇过五关斩六将的幸运的稿子,才送到了排版编辑的桌上排队。 不用说,在层层送审的每一道关口,都会有若干百分比的稿件,被判处死刑、淘汰出局。记者个个都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眼看着自己心血的结晶闯关夺隘。 中国也好,西方也好,以上环节大同小异:在中国,每个把关人都要“讲大局,讲政治,讲正气”,把关把的是政治关,捅了娄子,宣传部或者新闻出版署会兴师问罪,吃不了兜着走;在西方新闻自由的环境中,把关人也得考虑“政治正确”,不要在种族歧视、弱势群体等问题上“失足”,更主要的,还是要查证信息来源、事实依据,还是要推敲怎么表述得更准确、更到位,以及如何更好地服从本期媒体的总体方案来考虑。在把关的层级数量上,各家媒体不一样,有三道关,有两道关,就算再简单,稿件也得有一到两个关口的审阅。 但多维不一样。 每个值班的编辑都是主编 记得我第一次写好一篇分量不轻的采访稿(写的什么?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给何频打电话说,我的稿件完成了,大概四五千字。是用e-mail发给你,还是发给谁来审稿? 何频说,别给我,你自己在多维网上发表出去。 自己发上网?你们都没人把关,都不看看?这…… 何频在电话上指导我怎么发表出去:这是多维的编辑工作后台的网址,给你密码,你就拥有了进入的权限……好,进入了这个页面,你看见“发布新稿”的按钮了吧?对,一按……好,这个页面上,你先选你发布的信息是归于哪个栏目……标题,提要,是不是配图?配图的方法,我另外再教吧,现在先别管……对了,你要发 在首页的要目上吧?发第几条?你自己选…… 我真的吃了一惊:发不发要目,发第几条要目,都由我自己选? 对呀,你自己决定。好,都弄好了吧?你再检查一下,你的操作程序是否都对?下面有个“发送”的按钮,你按它。 我按了。 稿件就发表了——瞬间,我的文字,没有经过任何审查的眼睛,就直截了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记得第一次发稿,我心里有点发虚,没敢发到多维新闻网的首页头条,我发到第二条。 何频叮嘱:你在多维网站上看到了你刚发的稿件了吧?你再去看看,是否都对了?不对的话,你再到后台修改。 我说,你是不是因为了解我是文字工作的老油条了,所以对我网开一面、大胆放权?你对所有编辑都是这样? 何频说:都一样。 在多维,编辑和记者居然对稿件都是无须送审,直接发上网。 用何频的话说,在多维,每个值班的编辑都是主编。他(她)自己决定什么稿件该上,什么稿件该突出,该放在首页头条。 何频竟不看稿审稿!他这个总编辑当得可真是省事啊! 这也是拜网络媒体的特点所赐,不像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拍成了就难以修改;也不像报纸杂志,印好上了报摊,收回就要花大成本了;而网络媒体,一条信息发出去之后,可以随时修改——也可以撤下。 撤下的事,很少发生。发生撤稿的事,多半也并不是因为内容敏感,而是因为编辑们都各自为战,何频作为多维的总编辑,有时要出面调节一下,避免特别有意义、有份量的独家稿件,在同一时间段一窝蜂“倾巢而出”,而要“削峰填谷”,撤下一些时间性不那么强的热门稿件,挪到相对“清淡”的时段。后来,多维内部做了调整,对“多维专稿”“专访”“特稿”的发稿时间,统一安排协调。 “每个值班的编辑都是主编”,都不经把关、直接发稿的做法,在我看来,也会带来一定弊病(今天看来,不是“一定”弊病,而是“相当大”的弊病。——老高注)。但是,十年来,多维确实就是这么做的,以致何频不时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人当他的面指斥多维竟然转发某篇“颠倒黑白”的稿件,或者盛赞多维竟然冒着风险刊出了某篇打抱不平的报导,何频都瞠目——他根本没有看过别人所说的“多维的重头稿件”——多维网绝大多数稿件,何频都没看过内容! 稿件无须送审,也是被“网络媒体都必然是全球媒体”这一特点逼的。杂志是一月一期,报纸是一天一出,而多维新闻网是全天不间断地发稿,所以多维的编辑,除了在纽约长岛公司总部编辑部的,还分布在美西、欧洲、香港、北京等地,保证了24小时都有人值班。试想,如果稿件都非得按传统程序,层层上报给总编辑来过目把关,总编辑岂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昼夜连轴转? 记者和编辑写好了稿无须送审就直接发上网络,这对记者和编辑的素质当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内容和文字要自我把关更严,不得有重大失实,也还需要他(她)对这篇报道的分量有清醒的评估,是否该放网页的头条、第二条还是第三条?是不是会有人自视甚高,将自己的文字高悬最显著位置,凌驾于其它其实更重要的文章之上?我还真没有发现这样的事发生。毕竟,多维的主管和编辑记者还是会有业务讨论的,读者更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出反馈——包括以浏览量和跟帖这样的方式来表态。这样的事在某位编辑、记者身上发生多了,岂不反而说明他(她)作为记者和编辑的眼光有问题,在同事、同行和读者那里丢分嘛!再说,作为网站,信息的不断流动更新是其生命力的象征,就算有某篇文章不那么合适地置顶了,最多也就是“各领风骚一小时”,别的编辑记者发的稿会将它挤下去。(未完待续) 近期图文: 多维创办人何频告别多维的一段秘辛(《多维十年》之一) 多维创办人后台金主是谁?人们各有答案(《多维十年》之二) 揭一揭多维创办人何频的老底(《多维十年》之三) 媒体在左右夹攻中挣扎求存的一次预演(《多维十年》之四) 他脱口而出:就叫“多维”吧(《多维十年》之五) 多维创始人招兵买马,聚拢一个杂牌团队(《多维十年》之六) 造访纳粹德国集中营的样板——达豪 一个“红色接班人”的另类义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