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青萍劍及其傳人(作者 張慶雲)
青萍劍是古傳劍法之一,歷來為武術界所珍視。據中國刑警學院擒拿格鬥高級教官李德玉先生講,“青萍”原為古劍器名稱。東漢陳琳《答東阿王簽》云:“君侯體高世之材,秉青萍、干將之氣”。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書》也寫到“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文中所提到的“青萍” 就是一種古代傳說中鋒利無比、能切金斷玉的寶劍。青萍劍法即藉此命名,取其所向披靡之意。
青萍劍法歷史悠久,傳說一為明末江西龍虎山潘元圭道長依大周天之數所創,一為宋代李公麟在純陽劍法基礎上編創,皆遠不可考。有記載者,為清中期山東人楊鄂林(字棣園)晚年在河北始傳的四路青萍劍法。楊傳河北鹽山賈雲鶴一支,後演變為六路劍法,世稱賈式青萍劍,傳播較廣,影響較大。楊傳河北滄縣楊雲喬的一支,則稱楊式青萍劍,仍為四路劍法,亦稱“老四段”。楊雲喬得劍法後,傳給孫文勃、戴明典、袁希振等人。袁希振劍法有所變化,後人稱袁氏青萍劍,可惜傳人不多。
孫文勃(1881——1960),字海峰,河北滄縣軍馬站人,幼從其父孫芝譜學習少林螳螂拳,光緒二十一年受父命拜楊雲喬為師學習青萍劍法。到民國二年,孫文勃的劍法在當地已無出其右者,孫文勃與佟忠義、楊春霖在滄縣並稱為“武林三傑”。孫文勃傳王慶齋等多人。
王慶齋(1906——1983),原籍山東掖縣,善七星螳螂拳、少林螳螂拳、青萍劍和羅式斷門槍等。1937年,王慶齋從遼寧大連遷居瀋陽設館授徒。1947年,東北抗日烈士基金會在瀋陽主辦了一場東北擂台賽,王慶齋以高超的青萍劍法殺出重圍,獲得銀盾獎牌。1972年起,王慶齋擔任遼寧省武協副主席。王慶齋在瀋陽傳人眾多,李德玉即為其主要傳人之一。
李德玉,1942年出生,遼寧大連人。12歲開始習武,先後從師李振明、王慶齋、郝斌、楊俊秀、辛延海,學習通背、燕青、摔跤、螳螂和形意拳等。上世紀80年代初因在電影《武林志》中扮演主人公何大海而蜚聲全國。現為遼寧省武協委員,遼寧省螳螂拳研究會副主席,瀋陽市武協副主席,瀋陽市太極拳研究會副主席,瀋陽市武術推廣中心散打部主任、煙臺國際螳螂拳聯誼會理事等,國家武術一級裁判,武術七段。
李德玉少年時期即在省市武術比賽中脫穎而出,多次奪魁。其時,賽程結束後都有老武術家的表演,王慶齋的青萍劍尤為引人入勝,掌聲不斷,令李德玉仰慕不已。1960年李德玉在比賽集訓期間,與一習西洋擊劍者比劍失利,遂向王慶齋請教劍法。王慶齋根據李德玉力量大速度快的特點,傳了蜻蜓點水、力劈華山、大鵬展翼3式青萍劍法。李德玉經過多次實踐,嘗到甜頭,更對青萍劍法傾心嚮往。1968年李德玉正式拜王慶齋為師,開始系統學習青萍劍法。至今,已在青萍劍法中浸淫30多年的李德玉,仍經常跟師弟葛占庫、霍瑞亭等人切磋研習,樂此不疲。
從李德玉演練的劍法,可以看出楊式青萍劍風格獨特:左手不捏劍訣,而是張而為掌,配合右手持劍運動;劍式樸實無華,208個式子招招實用,攻防相寓,沒有一個舞姿造型;進退轉折,快速凌厲,瞬間虛實多變,“來如雷霆收震怒,罷似江海凝清波” 。
關於青萍劍法,李德玉講從第一路到第四路,由淺入深,由簡至繁,尤以第一路基礎,包括點、崩、刺、雲、抹、掛、挑、撩、提、截、劈、攔、撥、纏、抄、掃16種劍法,練時宜準確清晰,穩中求進,不可盲目求快;後幾路起伏多變,虛實閃轉,靈活迅捷,然亦不可草率,以求熟能生巧,人劍合一。至於技擊,青萍劍法善以捷徑截取人腕,劍式多連環,虛實相應,出奇制勝。譜載劍法要言云:
待敵持奇正,迫敵需奪門。莫使人沾身,手起要分明。欲左先攻右,
欲右先攻左。人如分心刺,提爐中攔行。人若照頭砍,揮扇妙無窮。
人若砍我腿,不攔最精明。如橫抹我頸,領衣勢可贏。如取右額角,
閉門下式靈。人如正刺手,沉江法最精,如取內一寸,縮斬必然行。
人取外二寸,閉門外勢精。若取內三存,外撩刺肋行。如取外三寸,
躍鯉勢最工。彼攻內四五,掃城向津沖。若攻外四五,倒山勢風行。
人用外斬手,內挑兼刺胸。下來用滴水,上來撩水贏。埋伏宜近理,
要門識貴精。雙閉四刺劍,豬勢此最精。勢多難盡述,功能自然成。
演練者:楊氏青萍劍第五代傳人遼寧省武協螳螂拳研究會副會長 - 霍瑞亭
覺得這位大爺身法太慢?原因:年紀大了。耐心,等看到他年輕時的錄像自會感悟到“好漢不提當年勇”的內涵了。
洋女孩兒練青萍劍:練這麼糟該打pp了,呵呵。不過看她來“澤畔”舞劍的情趣,劍法應是中國師傅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