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袍剑”究为何剑?一柄古代名剑?剑入鞘后还得再装入布套(袍)里珍藏的剑?只能和“绨袍”相佩戴的仪仗剑?一种古代剑法的名称?
只有最后一个回答是对的:“绨袍剑”是一套古传剑法的名称,而这个名称又涉及了一个更古老的传说。这得先从唐朝说起:
唐朝有位大诗人叫高适,他是位儒将,边塞的鞍马生涯给他的诗涂满了饱经沙场的胆色和风采。他有一首咏史诗说: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咏史诗”大多会涉及典故,这首也不例外。前两句说的就是战国故事:
话说魏国派须贾、范雎二人出访齐国,齐王看重范雎的才能,赠了他许多银子,却没给须贾一两。也许这是齐王的反间计吧,反正须贾真吃醋了,回国后立马向中央政治局打小报告,诬陷范雎暗通齐国。这种涉外的事儿,政治局一时也难查出真相,可范雎怕受迫害啊,于是就伺机出逃到米国(呵呵,笔误,是秦国),还化名张禄,谁知倒鬼使神差地当上了秦国总理,秦国更因他的治理而逐步成了能威慑其他六国的强国。真是冤家路窄啊,须贾出访秦国了,范雎故意穿着单薄破烂的衣服装成落魄的样子去求见须贾,须贾那里知道他就是明天要拜会的秦国总理“张禄”啊,不过当他看到自己的这位故人如此可怜,就当即送了他一件绨袍(粗丝绵的袍子)挡寒。次日,须贾看到范雎就是秦国总理“张禄”后,吓得大惊失色。而范雎呢念他终究没忘故人之谊,也没杀他。
后两句则是高适的议论,他说须贾双目如豆,竟然没看出范雎早成了天下知名之士,还把他当成个穷文人呢。
诗给人的启迪很多,如:背后诬人,报在自身;人不可貌相,海不能斗量;最贱他乡之客,最贵故人之情等等。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告诫人:君子做人要取大义而不拘小谅。在这一点上须贾和范雎二人做得都很出色。假如须贾见到衣着褴褛的范雎反加嘲笑,脑袋可能就搬家了。要是他傲慢地赠给范雎五十两黄金呢?估计脑袋也很难保住。可是他没那么做,却拿出了粗丝的袍子来给他挡寒。为什么?因为他给了范雎的是故人之谊!以前打小报告逼走了范雎的事比较而言只是“小谅”,而故人之谊才是君子“大义”。范雎也没杀须贾,终让他完成使命而归。君子啊,君子。若范雎没有君子之心,看须贾竟自己送上门来,俺此番岂能饶了你丫挺的?于是就会惹天下讥,更会坏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长远目标。
难的是,大凡君子为人都很两难。比如:所谓的以德抱怨只能对君子,若对敌人就是迂腐了,对敌人则只能亮剑。这也就是为什么“绨袍”跟剑扯上了关系:
剑者,兵中君子也。以道义为柄,以智谋为脊,以胆勇为锋。唯君子方得其用。夫先修心以养德,后炼神以悟术。当其用也,鞘不轻出,出或流血五步而惊天下,或沃尸千里而奠庙堂。故“绨袍剑”,君子之剑尔。
没有时间再考证中华武术里何时何地何人创立了“绨袍剑”法,还是请看看下面的视频吧。演练者是两位海外华人,平心而论,这二位的功力都差了些,非得回中国重新镀镀金才能再唬外国鬼佬儿了。:)
绨袍剑 (演练者:新加坡周桐)
提袍剑:人在国外待久了,汉字就生疏了,于是“绨”就成
了“提”,甚至还有人称“披袍剑”。再过些年估计就得成
“穿袍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