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几的博客
  民主就是保证反对你的人有说话的权力与有理无理无关
网络日志正文
谈谈方法 – 兼回寡言博 2012-12-26 19:36:07

 

杂谈:谈谈方法 兼回寡言博

 

老几

 

我一直很感趣探中西”文化的方面的异同。用两个字打引号,是因用”的概念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每个人的用概念终其一生也在

 

一部分的原因,是趣需要的化,比如玩具的你是用的,到了成年就不用了,而一旦有了孩子就又用的了

 

另一部分原因是事物本身或境的化,使得原来不用的,用的了。如数学家某些的研究,一开始没有找到用途是不用的,后来发现算机加密解密一关键领域里很重要,就用的了。

 

然而无怎么于什么是“用”个概念本身,在你的子里始终是清晰的。

 

由此不看出,全面探中西用文化的方面的异同度很大,或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唯一可行的,是挑出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相的,简单而又核心的方面,差异比在笔者看来,个方面就是西方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差异。

 

话说老几定的是最简单的比较:方法比

 

熟悉老几的朋友看到儿,上意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作怪。不老几了一圈,用的是“易,不易,易”世界方法。“易”是“用”内容化,“不易”是“用”一概念的恒定不,“易”是观察差异的用”方法的简单易用。

 

最初上网“谈谈方法”,原来是想就工程科技界的“荒唐”(主要是西方社会),谈谈“方法”的重要。谁知开博没有多久,却发现大家都在说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而批判传统文化最起劲的博主们却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都缺乏了解。

 

就是在种情况下,老几这个半瓶子不满,被“国学”了,成了“国学大家”。

 

有人中国人缺乏思能力,缺乏逻辑,缺乏思想,反正中国人一无是老几想一下,是拿自己和周人作比哪,史的河作比若是前者,老几无。若是后者,请这些朋友列举历史事,咱也好学

 

寡言博说“我其实不太懂老几为什么要写“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不了科学的原因”一文“,中西”文化的方面的异同,是起始原因。至于其他原因,我在该文后回帖有详细解释,不再赘述。

 

老几自己不好史,是不善的意思哪些是史的事和哪些是人的推或杜撰,缺乏足的能力心耐心去刨析鉴别寡言博这方面对历史的剖析能力,老几是十分佩服却学不来的。

 

“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不了科学的原因”一文,大量引用名家论证,力图最大程度避免笔者个人的缺陷,同时在对那些“大家论据 “现象” 的肯定,证明结论的否定,基本上说明了历史上没有严格意义上(亦即可以证明)的因果关系,除非引入一公理假设。文中隐含了“万物由需要产生“这个公理,给出了线索。否定该文也很容易,只要证明“万物并非是由需要产生“。

 

以上只是以我个人对休谟因果律的理解,认为可靠的推演历史的方法,并有一定的自信,该方法是可行的。

 

依老几看来,中国人既不缺思想,也不怎么太缺逻辑。有些人缺的是某些思维方法某些操作方法。最明显的是缺乏批判性思维方法(critical thinking)和讨论问题的操作方法或者称为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

 

具体反映是,不能用清晰而简洁的语言提出问题;讨论抓不住要点。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意见。不能对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分类及有效分析;缺乏处理多种前提和条件下,逻辑推理的方法。经常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进行简单否定,而不考虑试图建立并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等等。

 

网上很多“骂仗”也与此有关,当然出于流氓意识的“恶搞”不在此列。

 

博文篇幅所限,词不达意难免,不妥处欢迎指正。

 

(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人会,老几又是跳大神。人,我要“警告”,你在推“封建”迷信。

 

相关文章

老几: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不了科学的原因 

寡言:随笔: 与老几博商榷 

 

 

浏览(1206) (0) 评论(16)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stinger 留言时间:2012-12-27 17:02:59
对不起老几,等吴言看了您可删掉,占您的地太多。
回复 | 0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12-27 16:40:38
兔子什么时候能够谦虚一点,老几没准就帮你把您和老巴老黑的臭毛病指出来。否则您这屎香屁臭的放在一块,神神叨叨地没完,烦不烦人。
回复 | 0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12-27 13:33:00
我再次拷贝如下。请自己阅读。实在没时间再概括了。方法论,我改为“动态逻辑”标题。

=======================================================
第四篇 动态逻辑

47) 大凡一种新理论的建立,都少不了必须有三项内容。它们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方法论,和一些新的结论。范例哲学是一种新理论,如果它想站住脚,它也必须也有自己的方法论。什么是它的方法论呢?就是“动态逻辑”。

48) 逻辑的概念,源远流长,它的发现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功劳。当然,亚氏也不是凭空想到的,而是在前苏格拉第时期哲学家们讨论形而上和本体的“存在”的问题,没有定论和结果后,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既,从问“为什么?”到“怎么样?”,从研究“一”到研究“多”的转变。

第二节 物质与运动

谈方法论,不能不面对物质。不能不回答什么是物质的本质。只有对物质本质的认识清晰,才能确定正确的方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原因。由此黑氏的辩证逻辑在其范畴的体系中,都是矛盾运动,互相取代的过程。马克思将黑格尔这种思想用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提出“对立统一”是一切政策策略的基础,为共产党“阶级斗争”为纲领,奠下理论基础。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社会活动中被普遍抛弃,已是现实。仍然有必要追溯黑格尔辩证法矛盾对立思想主导一切的世界观的错误。

首先,矛盾作为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错误在什么地方?黑格尔这种思想的错误是双重的。一,他夸大了事物的矛盾范围,将事物个别矛盾现象推广到了一切领域。具体细节在下面的“二与分”中有详细的讨论。二,事物的矛盾不都是原因,事物的矛盾现象也可以结果。既,由于事物的运动造成了矛盾。所以,应该看到事物的矛盾和运动,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具体到事物在某一个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是原因,还是结果,必须依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认为,一切都是矛盾造成的。将事物的所有发展状况归结与矛盾的结果,是犯了以上第一条辩证法扩大化的错误。

如果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是造成矛盾的原因,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那么什么是物质运动的原因呢?是什么引起了物质的运动呢?也就是,物质运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人类关于运动本质的思考,“飞矢不动”,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一篇中,由芝诺口出。具记载,芝诺提出类似的悖论有四十多个,主要是为了替巴门尼德辩护。巴门尼德是伊利亚派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观点认为,世界由不变的单一物质组成,与认为世界是由多样化物质组成的米利都学派对立。

“飞矢不动”的主要观点是这样,如果一只箭要射到对面的树上,那么在它飞到树干之前,必须飞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路程。而在飞过这前一半路程时,它又有这一半路程的“一半的一半”需要飞越。如此重复下去,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以至无穷。所以它结论是,飞动的箭其实是一种幻觉。运动是不可能的。

这个观点的实质是,在无限的可分空间里,有限的运动距离如何能够实现?

据柏拉图记载,当时听芝诺说完,据一个“Simplicius” 的人记载,有人立刻默默地移动脚步走到芝诺面前,证明他的看法如何荒唐。但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出芝诺逻辑错在哪里?另一个听众,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距离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空间是无限可分,时间也是无限可分。所以对应每一可分的距离单位,都有一个可分的时间单位,与之完全吻合。所以运动是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将空间与时间连在一起,试图说明他们的关系,不能不是他超人的地方。联系到今天有时空连续体之说的相对论观点,更可以看出亚氏这个猜想的伟大。后来的人,试图用各种方法,包括数学,几何学等,来给出合理的解释。等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物质与运动的哲学概念,已经被质量与能量的物理解释所代替。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 = MC^2”.这就是说,物质与运动是一样的,质量与能量可以互相转换。空间是一种能量充斥的“场”的物理概念。从其他物理学例子,如原子的半衰期,测不准原理,广义相对论高速运动下的“尺缩钟慢”效应等,都指向事物的运动,物质,能量和时间和空间的互相转换性质。

从范例本体的角度看,任何现象都有潜在的原因。而任何潜在和表象所形成的现象,最终或最基础的范畴,不是空间,而是时间的规定性。时间作为第一范畴,其重要性被海德格尔天才地猜到了,是现象界的第一范畴。时间的范畴,可以包括一切定在,思在和存在的维度所有运动。

所以可以说,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如果能量是质量的本质。从它们潜在的状态,到在现象界的出现,在时间的限制中,可以被人类测定,没有逻辑关系。事物的矛盾现象是个别事物发展的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从绝对的范例背景,到呈现为现象界在时间下的规定性中的事物,没有逻辑关系存在。同样的情况适用与思维,思在的一切现象,都是“二级范例”,既,语言的结果。语言这思维中的出现,没有逻辑过程。因为思维同绝对背景的本质一样,是小“一”与大“一“的关系,是水滴和大海的关系。

第三节形式逻辑

A“静态”逻辑

49) 亚氏在其著作《工具论》,《前分析篇》,《后分析篇》中多次提出形式逻辑的诸多概念,如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亚氏集中研究了演绎的推理的各种规则,三段论的各种形式等。康德称这种逻辑为“判断的科学”,认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在亚氏形式逻辑的发现之后二千年间,其形式基本没变,除了补充了“充足理由律”一条,得益于斯宾诺沙和莱布尼茨的工作。直到上个世纪初前后,福雷格,罗素和哥德尔的工作,才将形式逻辑进一步引申。除了哥得尔提出的形式系统的“不完备定理”,数理逻辑,数学逻辑,模式逻辑和其他非正式逻辑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亚氏第一个发明的引进变量研究逻辑形式,逻辑内容与逻辑形式推导无关系,这些重要的思想,在现代逻辑学中都得到进一步继承。

50) 从形式逻辑的外部来看,真正对形式逻辑提出挑战的,是黑格尔编篡为体系的“辩证法”,或称“辩证逻辑”。其实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米利都派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就早提出,“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所以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注意到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动的世界。这种从动态看问题的观点,就是辩证逻辑的来源 – 虽然在前苏格拉底时代,辩证法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种发现对方推理中前提里暗藏矛盾的高级辩论方法而已。在数理逻辑出现前(也称“符号逻辑”,主要是罗素,福来格的工作),只存在有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形式逻辑基于“同一律”。换句话说,形式逻辑是研究“静态”的事物,是将事物的形式,不顾及内容,单纯地抽象出来,成为一点,犹如欧几里德几何公理上的“点”的提出。然后用“变量”,代替这一点,视为不变的,予以研究。

51) 从范例本体论的角度看,形式逻辑,就是研究“定在”维度的任何一个“点”的状况。

C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什么?

1) 辨证逻辑基于矛盾律。辩证逻辑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这样,辩证逻辑可以看成是“动态逻辑”。它不仅包含形式,而且包含内容。当一个逻辑形式脱离了完全形式的框框,看起来好像它更广泛,更全面了,概括的更多了。恰恰在这个时候,盲目的扩大化也就开始了。这就是黑格尔辩证逻辑错误的根源。

2) 辨证逻辑,听起来挺吓人,本来就不是个简单的概念。让黑格尔和马克思给夸大和歪曲宣传的更吓人。辨证逻辑(Dialectics),最早在古希腊叫辨证法。是古希腊人争论中所常用的一种方式。柏拉图称其之为最高的思辩形式,主要是因为它的方法是,一来一往的佶问和反驳,从中找出对方的逻辑矛盾,或揭示前提中所蕴含的定理。作为思辩形式,它比形式逻辑的简单规则要复杂,而且需要极大的洞察能力。既,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或潜在的命题,予以揭示。赫拉克利特是辨证逻辑的创始人。他的名言是:一切都在流动。如要理解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必须提到在苏格拉底以前,一位叫巴门尼德的哲学家。巴氏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证明很巧妙。他认为:

3) 1 自然界存在真理
4) 2 人的思维可以认识到真理
5) 3 如果1,2 都对,真理必然来自两个地方:自然本身,和人的思维
6) 4 真理不可能来自重复的地方,因为上帝不会如此低效
7) 5 所以自然和人的思维必定同一。
8) 就这样,用简单的几个步骤,巴门尼德毫无异议使人信服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质。
9) 在我学习过的大学的哲学系进门,树立着黑格尔的半身铜像。下面刻着一行醒目的句子:”Measure your mind”。在系里教授间,一个公认的看法是,“如果你懂了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学西方哲学你就没有更难懂的了”。我的感觉也是这样。攀上德国哲学大山,登上了黑格尔思想,你再看西方哲学,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 就是这个境地。当然,我觉得不是仅懂德文的问题(在康德以前,普鲁士德国不知哲学为何物),因为德国哲学在笛卡尔时代还是“一片白茫茫大地”。德国哲学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必须懂得从古希腊起的哲学家。但想想,如果西方哲学史不是现在所知道的5千年左右,而是“billions of billions of years”,还有古老的哲学书读吗,还有人会古希腊语,拉丁文吗?历史只能是筛选精华传给后人,如古希腊文化被马其顿人毁灭之后,再到文艺复兴时,由阿拉伯人保存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留存下来。而其他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的著作,阿拉伯人大概认为没有价值,就都失传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都是从柏拉图和亚氏的著作里重述而知,如关于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其实没有前苏格拉底时代的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就没有古希腊这哲学三巨头。掠夺强走希腊文化的蛮族,或者不懂这个道理,或者马驮不下这么多书,或两者都有,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知道的仅此这些。

10) 我的一个经历,也许能帮助理解黑格尔。多年前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学期开学时系里来了个马来西亚的和尚作同学,我们住同一宿舍。这个和尚人挺好,也很聪明,唯一使我别扭的是好多天不洗澡,可想而知他的体味有多大。害的系里的女教授告诉我能否跟他提一下。外国人一般是不干涉别人私生活的,看来也是忍无可忍了。我只好扳着脸对他说了洗澡的事,从此他才开始洗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一此在课堂上讲的他们民族的传说。在古老的时代,马来西亚人的祖先,认为地球遭受过两此大的灾难。一次是一个小慧星扫过地球。因为慧星的核有几英里之大,给地球造成了巨大的尘埃,铺天蔽日,几十年不能消失。结果地球表面巨大的动物恐龙,都在这次事件中死了。第二次灾难,是一个行星撞上了地球。这个撞击的力量之大,地球分成了大中小三个。我们人类现在居住的是中间的一个...等等。

11) 回到正题。我们都知道,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的本质是他所说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性”,所以黑氏被我们称为“客观唯心主义”者。如果我们一般人稍微想一想他的这个思想,这不是很可笑吗?我们明明眼前看到有房子,树木,日月星辰,老板,怎么能说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呢?现在就让我用马来西亚人的神话来说明。在前苏格拉底时代,约公元前五六百年时,古希腊靠近小亚细亚的伊拉克半岛一带,有二个主要的哲学学派,米利都派和爱利亚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后者的代表是巴门尼德。前者继承了哲学家泰勒思以来世界的本质是“水”的思想。提出世界的本质是“火”和“不定物(Flux)”的思想。后者巴氏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恒定”,既不变动的。

12) 我们想象一下,地球上的古希腊哲学家要召集一个讨论世界本质的哲学会议,邀请了另外二个大小地球的哲学家参加。在小地球上,一切变动极为迅速,比我们地球的一切时间快一百倍。例如,人也聪明一百倍,但寿命也比我们短,只有我们中等地球人的百分之一。而大地球的情况正好相反。一切变动缓慢得多,比我们中等地球上的时间慢100倍,因此人的寿命也长100倍。不用说,人的反应也慢100倍。我们地球人学一门外语用1年,他们要用100年。

13) 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的本质分成观点对立的二派,如前所述。小地球来的哲学家一致认为,世界的本质,他们同意巴门尼德派,世界是“恒定”的原则,因为一切具体事物,变化非常迅速,不足以是世界的本质。大地球来的人则一致相反,他们同意世界的本质是个体事物的观点,如水,火或不定物。因为在他们哪里,一切不同的事物明明白白摆在面前,千年存在。他们认为大地球上的某一物质,必定是世界的本质。

14) 不用说,每派都有道理。这个关于世界的两种看法,到了柏拉图那里,巴氏的思想,被总结为“形式”。柏认为,形式,是上帝给的。如蓝色。我的裤子和天空都是蓝色。那么蓝色的概念是哪里来的?蓝色是一个“共性”,是一个标准,只能来自上帝。而我裤子的蓝,和天空的蓝,都是上帝规定的“蓝色”形式的参加者。

15)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老师的观点。亚氏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继承下来。自己又研究了语言,自己发现了逻辑学,和将从他老师那里学来的被后人归为“形而上学”。亚氏承认“蓝色”是先天存在的“Being”,如柏拉图老师所言。但人类关于蓝色知识的发现,只有通过个人的经历学习。所以亚氏有了“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讨论。亚氏关于知识的来源虽然很多都是通过讨论和语言,但他认为这些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知识。

16)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Being”的认同,就是以后历代理性主义的出发点。从这点以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叉从此分别在哲学大树上生长,又隔空相望,因为他们是联根错结。德语的Das Sein与英语Being,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用汉语表达为“存在”,或“是”,好像都不准确。因为汉语的“存在”是针对“不存在”而言,“是”是针对“不是”,没有大小写的区别。当Being大写时,意思是一个“根本的存在”,不是一个“个别的存在”与否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可能有“非存在” - 这才是柏拉图和亚氏的意思。我们可以说某物存在与否。但我们不能说“最根本”的基础,如宇宙,存在于否。这是因为它是其他一切个体存在的基础。否定个体存在的母体,就等于一个人否定自己的来源母体(不一定非是“母亲”,如果抬杠)。这个最根本的母体的“存在”,是无“非存在”与之对立的,这个意思汉语似乎没有合适表达的词。这个“根本的存在”的思想,成为后来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

17) 在柏拉图和亚氏之后,在德国哲学家以前,影响黑格尔思想的只有思宾诺莎了。思的主要著作,道德论,完全是拉丁文写成,而不是当时的地方荷兰语。有人评论说,莱不尼滋是世界上唯一读完“道德论”原文的人。由此可想而知此书的难懂程度。道德论除了语言问题,是它的体系。它完全是按照欧几里德公理方法和笛卡尔几何推导的方式写成。但它的庞大系统,是黑格尔体系的直接影响。

18) 哲学进入德国,康德,谢林和费希特,都对黑格尔的思想有影响。康德将知识的来源分为经验和先天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知识材料,另一个部分是知识结构。最后,认为知识不可能完全呈现在人类认识眼前。康称这个完全真实的知识总体为“物自体(Thing-in-itself)”。谢林和费希特,则提供了古希腊苏格兰人的思辩探讨方法,既三段论的“辩证法”,来追求真理/知识的工具。从这两方面,黑格尔大受启发。黑格尔明显不满意康德对认识论的发展,继续保存笛卡尔“二元论”世界观的思想遗迹。黑格尔也不满意亚氏形式逻辑在思辩推理中的“僵化”。他特别欣赏赫拉克立特所说的“变化”是世界本质的思想“没有人能步入同样的河水二次”。黑将这所有的思想揉为一团,加上自我发挥,他的有崭新哲学世界观的“辩证法”,就基本成型了。

19) 黑格尔的伟大,我原来说过,是将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他以前的“辩证方法”,一种通过反拮形式,揭示对方判断中潜在的命题和矛盾的方法,推广应用到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0) 黑格尔是如何作的?他首先有了这种想法,写成“精神现象学”。以后,他又将“精神现象学”,改为“科学的逻辑学”。黑格尔的这里的所谓“科学”,是“形而上学”;这里称为“逻辑学”的,是他创造的“辩证逻辑”,与大家熟悉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完全不是一回事。以后,他又将自己的这个“辩证逻辑”的主要思想应用到其他领域,与是他写了“The Encyclopedia of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 in Outline (1817)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大纲)”,这就是黑格尔的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黑格尔以后又出版了的其他著作,如法哲学。他的历史学,是他的课堂讲稿经后人整理在他死后出版的。黑格尔思想的精华,是他的“逻辑学”。在“百科”一书的这个部分,他精简了以前的“科学逻辑学”,贺麟翻译为“小逻辑”,为中国大众所熟悉。

21) 懂了“逻辑学”,就懂了黑格尔,因为它是黑格尔思想的核心。懂了逻辑学的开头几个范畴,你就懂了“大半个逻辑学”。辩证逻辑的核心思想,是讲述事物发展的“潜在-现实-灭亡”的三步曲的规律。凡是“潜在”的,必然要变为“现实”的。凡是“现实”的,必然要“灭亡”的。所以有,“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大众所熟悉的话的由来。

22) 逻辑学是如何展开上面提的这个事物发展的“三阶段”呢?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另一个“三段法则,正,反,合”。范畴如何开始呢?黑格尔要确定,运动的主体是什么,既,什么在运动?记得柏拉图和亚氏的形而上学“共同点”?“Being”。这个Being,有双重的身份。一个是“个别的存在”,如柏拉图的“蓝色”。另一个是“根本的存在”,既,“一切存在物的存在”。前者,在小逻辑中被翻译为“定在”。好像也不准确,我看干脆用“存在c”,表示"capital B";用“存在s”,表示“small case b”更清晰些。

23) “存在c”,黑称之为“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因为“存在c”是“绝对存在”,没有对应的“非存在”。而“存在s”,是“个别存在”,所以是要经历上面提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存在c,是必然的存在。必然必须转换成偶然来体现自身。所以,存在c个体化的结果,就是存在s的出现。存在s,是首先被确立的概念,或“第一范畴”。因为没有存在,就无话可说了。存在s,是纯粹的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既,没有内容。

24) 人们不习惯这种过度抽象的思维方式,犹如不习惯听到自己不懂的外语。但当你学会了这个外语到一阶段,你会发现你必须时时翻译成母语,才能理解。最后,你可以直接理解外语的意思,不再需要翻译了。逻辑思维也是如此。当你觉得需要时时必须用例子来说明,才能理解原文的逻辑推理,就说明自己的思维抽象程度不够,因而不习惯用抽象逻辑思考。经过一段练习,这个阶段就会得到克服。

25) 接前。当存在s出现以后,就是由“潜在”变成“现在”的过程。那么还有什么是潜在于存在s中的呢?灭亡。死是伴随生而来的。死的实现,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既,早晚的事。所以逻辑学的“第二范畴”,就是“Nothing”,“死亡”或消失。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个存在s,“从生到死”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黑说,这是因为“变化(werden)”潜伏于其中,“第三范畴”出现了。没有变化这一范畴,事物只能保留原来的状态,不会发展,也不会死亡。所有变化是必然要出现的。下面的范畴推演进到“质,量,度”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我就不再细述了。

26) 从事物到概念,从概念到理念,从理念到范畴,从范畴到思维 - 这就是“绝对精神”走过的道路。每一运动,都是“三步曲”。每一趋终,都转到更高的地方,所谓”螺旋上升发展“。将“潜在”,与事物,到思维,联系起来,看成一体 - 黑格尔用此种方法解决了笛卡尔,康德以来的,世界“二元论”之分的矛盾。抓住了这个思路,就容易理解黑格尔的思想了。

27) 总之,我这里只是草草勾划出黑的逻辑推导。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这个所谓“辩证逻辑”和亚氏的形式逻辑有什么区别,我们就会看到,辩证逻辑的立足点是“动态”,而形式逻辑是“静态”。这也就是为什么黑氏嘲笑形式逻辑是“barren(贫乏)”的原因(由此引起波普尔极其不满)。

28)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除了古希腊的哲学来源,尤其是同胞费希特,谢林等已经在他之前就有了几乎一样的推论。黑的伟大是将其归纳成一个系统。然后他又将之扩大化了,用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和科学例子里出了不少洋相 - 孔雀开屏后难免露出后面,因为黑格尔也是人,所以也有人的弱点。

D 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错误在什么地方?

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首要问题之一。西方最早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巴氏的思想,是通过一首他的叫“自然”的诗篇留下来的。原文据说是有三千多行,只有150行诗句保存到现在。在诗里,巴氏的观点是:
a. 对立的事物其实只是一方和令一方缺失的关系,所以只有一件物质存在,如“冷和热”等。
b. 自然事物与思维的对立,也是虚幻。他们本质是一体,因为真理不可能是一双生子。
c. 世界的真理,因此是“一”。
2) (参见:“Do you believe that necessary and self-evident truths exist? If
3) so, could such truths be diametrically opposed to sense data? Is "becoming"
4) an illusion? Is it possible that what you take as a "given," that things
5) come into being and go out of being that existing things change "accidentally"
6) is ultimately untrue? Is it possible there are two "truths," which are
7) opposites?”http://www.abu.nb.ca/courses/grphil/parmenides.htm)
8) 巴氏的这些思想,不但影响了黑格尔,而且成为黑格尔“一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哲学的支柱。黑格尔将巴的思想贯彻在其“逻辑学”中。他用自己创造的“辨证法”的方法,从存在(being)开始,不断地推导出新的范畴,每次增加新推导的范畴的内容("diversify")。最后,推导出自然世界和思维的同一性质。也就是说,黑格尔的著作之所以重要和深刻引起世界的关注,是因为他系统地“量化”,既,阐述了巴氏“存在与思维同一”的命题。片段摘要如下:
9) “Chapter 1 Being
10) A Being
11) 132
12) Being, pure being, without any further determination. In its indeterminate
13) immediacy it is equal only to itself. It is also not unequal relatively
14) to an other; it has no diversity within itself nor any with a reference
15) outwards. It would not be held fast in its purity if it contained any determination
16) or content which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it or by which i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17) from an other. It is pure indeterminateness and emptiness. There is nothing
18) to be intuited in it, if one can speak here of intuiting; or, it is only
19) this pure intuiting itself. Just as little is anything to be thought in
20) it, or it is equally only this empty thinking. Being, the indeterminate
21) immediate, is in fact nothing, and neither more nor less than nothing.
22) Science of Logic
23) Quality - Quantity - Measure 35”
24) 这一段摘录来自他的“科学逻辑学”的英译本。因为英语与德语非常接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黑氏的原文意思。在这八段话中,只在主客观双方进行“定义”:
a. 客观自身,
b. 客观自身与其他客观存在的关系;
c. 主观感觉;
d. 主观思考;
e. 结论。
25) 黑格尔思想的真理性,来源与巴门尼德的思想的真理性。后者天才地猜到了世界的真理,前者系统地论证了后者的猜想。好像他们配合的天衣无缝。如果巴氏的猜想前提不可怀疑,那么剩下问题是,证明的方法,如同数学证明,也许还有其他的路可走。更重要的是,不像数学,不是用严谨的当代“符号逻辑”证明和语言分析”的成果,黑格尔自己首创的辨证逻辑自身,是否真正百分之百无误?这个辨证逻辑的前提是否无误,具有公理的性质?用范例哲学的本体论的观点来看,黑格尔的错误就错在辨证逻辑的前提上:
26)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是开始于“定在”。黑氏逻辑学的开端是存在。他的存在的定义属于范例哲学的“定在”范畴。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只属于范例哲学的“在”的基础,绝对,的范畴。
27) 为什么黑格尔的存在范畴是“定在”,不是范例哲学的第二个存在,“存在”,更不是范例哲学的“第一存在”,“在”的范畴,呢?因为他的逻辑推演开端的存在范畴,是一个“可以变化,不断增长,内容不断多样化,丰富化”,的逻辑范畴。所以这个存在是“定在”的范畴,不属于“在”的范畴,更不是绝对的范畴。定在范畴中的集合,只是集合因子的数量变化,在数学上,属于实数的范围。所以定在不等于思维 - 不论定在的范畴发展到如何复杂。定在集合的因子永远是可数的,具体和抽象的因子都包括,尽管它的序列可以是无限的。
28) 黑格尔生于二个世纪以前,不知道范例哲学是自然的。但任何错误,都是正确的先导。任何“垃圾” - 用我们网友的话说 - 都是生命的营养。无知和无视,没有产生思想,才是人类文明的“public enemy No. 1” - 因为它是对“人”自身定义的否定。
第四节动态逻辑

在发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缺陷后,不妨对它进行扬弃,丢掉其不合理的成分,保留其合理的成分并进行改造。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为“动态逻辑”,黑氏辩证法所存在的错误就是,黑氏的辩证逻辑,是动态逻辑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较小的部分。具体地说,黑氏辩证逻辑,是当事物发展的“剧烈状态”时,当三种事物的状态之一的情况,“相异,相反,相对“,中最后一种情况时,才会发生的情形。事物只有在发展到相对立的情况,才会出现矛盾。而在事物发展的一般阶段,事物只是存在相异和相反的情况。相对的矛盾状态,既不是必然的事物发展阶段,也不是必须采取冲突的解决方式,非如此不能解决矛盾。自然界的原始的“自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自为矛盾”,有不同的性质和处理方法。不加区分,听任自在矛盾的自由发展,是人类没有对思维的绝对性本质的功能认识的结果。将其放回到其在动态逻辑中应用的位置,是范例哲学的任务。那么范例哲学普遍的“动态逻辑”都有哪些概念呢?
动态逻辑,区别于现代电路设计的同名词,指得是更普遍,更大范围,包含更广的,研究事物在变动中规律的逻辑。动态逻辑-为范例哲学的方法论-将黑氏的辩证逻辑,视为自己的特殊情况下的部分。范例哲学的动态具体具体地包括以下三个的内容:一与多,二与分,三与变。下面分别叙述。
A 一与多
a. 一与多的定义
我给一的概念进行三种定义:1表示一切;2表示数量;3表示存在。下面分别解释。

当我们用一来表示一切时,我们这个一代表人类所知道的所有事物,也就是现象界的所有个体组成,是个全称的概念。不包括的是潜在或没成型的事物,因为它们还未成为事物,经管有成为事物的可能性。

当一表示数量时,一是自然数整数序列的第一个标志,与其后的2,3,4….等相比较。

最后,当一表示存在时,我们对其所表示的数量不重视,而是强调其确定性。如我们说“有一点儿”。这里的一与数字无关,仅仅是肯定的意义。

多,也有这三种定义:全称肯定,数量和存在。

当多作为全称肯定时,多等于一,既多包含所有的个体。当多表示数量时,多代表复数的概念,强调的是否定事物的单一性质。最后,多表示存在时,多是强调其复数的性质。既不是对存在有怀疑,而是强调量的巨大使人无法否定其确切的存在。

b. 一与多的历史

数字,一,的概念,作为一个记量单位,大概从人的科学定义开始就存在了。不论是人类早期的“结绳记事”,还是用手指来表示一,都没有确切的日期记载。而一,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出现的比生活中的数字一晚的多。在维基上,一的出现是在新柏拉图主义时期,“In the philosophy of Plotinus and a number of other neoplatonists, The One is the ultimate reality and source of all existence. Philo of Alexandria (20 B.C.-50 C.E.) Philo regards number one as God's number, and the basis for all numbers ("De Allegoriis Legum," ii.12 [i.66]).”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都表示过一的哲学意义。如“《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都是表示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作为一的根本划分的思想:“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生太极”(百度百科)。”应该注意到的是,一与多产生与西方的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如在《老子•四十二章》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结果。这是东西方思想的区别。

c. 一与多的来源

不论一的概念从什么时候最早出现在世界上,有一点肯定的是,一是人们看到或想到要记录的事物,才出现的。也就是说,一是人类经验的产物,一属于现象界。认识,总是从经验开始,逐渐走向抽象。当人类将一比作世界的一切事物时,作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时,就已经超越了一的功能。因为一不可能不意味着“多”。如果“多”的概念,也就是,2,3,4...等等,如果不随其后,一就丧失了一的数数的功能。也就是,人类就无所谓一或不是一了,因为一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当哲学家将一抽象为代表一切,囊括万物的抽象概念时,一变得与多对立,而不是数学整数的意义了。多这时变成自然界现象的代表,一变成抽象的自然总体本质的代表。一前者表示恒定,后者表示变化。这种情况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古希腊哲学,伊利亚派和米立都派这二个主要派别,都有提到。尤其对数字研究和发现的哲学家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数是世界的本质”,并且将数字与音乐联系起来。他的学派神秘而严格,他本人没有留下任何书面的文字。关于他的传说都是他的学生和后人补充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认为,柏拉图的抽象思想和《共和国》等观点,都受益与毕达哥拉斯学派。

研究一,最终要过渡到多,这在古希腊的哲学初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就是如此。在那个时期,哲学家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形而上的问题。他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如何可能”。存在,在这里作为一,既一个整体看待。比较有名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恒定,不变,是一的,主要有巴门尼德,伊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思的弟子芝诺等。另一派是赫拉克力特,米立都学派。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多,是变化,是火,因为“人不可能同样走入一条河中”。这场争论最后没有结果,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建造了一个人类抽象思维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他们所能到达的思想高度和想象力,对后来西方世界的哲学影响,源远流长,直到现代。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得格尔,才又重新提出他们研究的存在话题,也就是一的问题。

由一的研究,后来引出了多的研究。这个关键的转变得力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二人发现,与其争论没有结果的存在问题,既,一的问题,何不研究多是如何其作用的。当多被作为研究目标时,就产生了真值的问题,产生了逻辑问题,人类的哲学研究开始转为,什么是真理,和如何追求真理的问题。由一向多的思维研究对象的转变,是一个空前的思维方式的革命。这个转变造成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苏格拉底的辨证法,柏拉图的形式真理原则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分类,都是这一转变的直接成果。这个转变最终导致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d. 一与多逻辑基础与性质

范例本体论认为,一是定在的开始。那么,为什么一在定在的范围,不是绝对呢?因为一属于现象界,属于“显现”后的存在的抽象。一是数的抽象,而数是多的抽象。所以既然多属于现象界,一必然也属于现象界了。一,如同逻辑抽象一样,都是形式化的不同种类,所以归于现象界。同样的情况有“零”,负数和虚数。不过虚数属于存在的范畴,不在定在的范畴了。

古代哲学家们开创的对一与多的研究,一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再另一方面,又束缚人们的想象力。当人们将世界中一与多对立起来,将一看成多的对立面时,又使人难以猜测到一背后的东西。这种背景就是范例思想的绝对范畴,作为世界背景的逻辑必然性。
e. 一与多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的意义对思在是极端重要的。人类一切观念的产生,思维的进展,一切自然界所有的复杂事物,都首先是以一的方式出现的。一与多,没有逻辑关系。一与多,既没有充分条件的因果性逻辑关系,也没有必要条件的概率性逻辑关系。当我们说,一个人思想贫乏,或“某某没主意了”,我们都是指得在他们的思维中,无法有效地产生一的情形。无法在思维中建立一个关于思维中的问题的处理结论,或叫“no idea”。也就是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形。在多中发现一,既从纷纭的事物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一,是研究一与多的最终思维训练的目标。

那么一是在思维中如何出现的呢?一在的思维中的产生,不是思维正常的思考阶段的产物。一的产生,是思维的悟性作用的结果。一的产生是完整的一个步骤,是个“hit or miss”的状态,二者必据其一。一的产生,产生的多少,产生所用的时间,表明一个人的联想能力,智力和知识的积累程度,等多方面的能力。换句话说,一是人类认识的“发现逻辑”的结果。这个发现逻辑,就是认识论的第三阶段,最高阶段 - 悟性。悟性,是别于思维正常的处理状态之外的第二种状态。

根据范例的本体论,一是“在”的状态之后。也就是当定在,思在和存在,都是原点之后的状态,都为大于零值时的状态。这时的一,就是从定在作为“一维”,从“在”开始延伸的表示。相对与天体物理学上,宇宙大爆炸时最初的一刻“奇点”之后,产生的。

一的范畴属于思在的范围。一首先表现为思在的主体,思维和意识的整体性。这个整体性,根据斯坦福哲学词典,早就从至少笛卡尔以来,许多哲学家都发现了。笛卡尔明确表示,既然自己没有在自己内心感受到部分,心灵必然是另一种不同与一般物质的物质,他称为“心灵的物质”。从范例的观点来看,一的整体性只能来源与思维的绝对性质,绝对性,也就是一的性质。

B “二与分”

什么是“二与分”呢?就是“二”和其作为“分”的结果,这样两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与哲学的方法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而方法论是思维的指导。所以有必要详细地说明。“二与分”的概念,来源于自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如同“一与多“一样,所以下面的论述分别从历史,来源,性质等几个方面作以说明。
当我说二与分是自然的性质时,是指我们观察到自然界的有些事物被分为二个部分的情形。如动物和人类,被分为阴性和阳性。一部分植物也有“性”的显示,如花粉受精等。我们看到说,性的发展,是物种进入较高级状态的发生的情形。即使动物本身具有的性特征,也是在生命的最高峰显示的最旺盛,而在出生和死亡前,性的功能降低到几乎停止的程度。我这里不是要追溯物种的二性发展历史,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找到人类思想方法“分”的自然基础。分的思想在中西方的文化中都存在。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中国,分是一次的人为行为,如同自然界存在的性功能一样。而在西方,表现为“不断分析“的思维方式。下面还会详细讲述这两种情形。首先让我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二与分的概念。
a. “二与分“的历史
如果说“一与多”,包含着“分”的思想,那么在一与多中并不明显。多,往往作为自然的事实被接受下来。但在“二与分“的概念中,则非常清晰,特别是在东方,这种思想集中表现在“一分为二”的表述上。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帝内经•太素》撰注者隋杨上善已提出:“一分为二,谓天地也。”北宋邵雍在解释《易传•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时,曾用此语(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上》)。南宋朱熹在说明“理一分殊”时认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在这里,我们看到,分的对象,有几种情况。首先是某物被视为“一“。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次是某个模糊不清的事物被视为分的对象。如,在“浑屯“中产生天地。三是”空虚“的事物被视为分的对象。如,“太极生两仪”。

西方人的“分”,表现的最彻底的是笛卡尔的“分析”的概念。在笛卡尔之后,又有洛克,莱布尼兹,康德等跟随。笛卡尔以其通过分析发现的平面坐标几何而闻名。他将事物首先分成小的部分,可以方便处理,然后逐一解决。如果在分析之后还有困难,则说明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成更小单位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就这样一个听起来十分简单的思想,确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起源之母。分析的重要性,花费了从欧几里德综合的几何开始到笛卡尔分析几何的时代上千年的历史,才最终被人们认识到。笛卡尔的思维方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巨大,它的特点可以被总结这样几条。

1 唤醒心灵的怀疑精神(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2重新审视所有过去被接受的所有概念(范例的重生定律的应用:由自然和原始状态,向人为的理想状态过度)
3 在新的眼光下建立新的知识标准(首先从更高层次的“形式“的角度建立标准)
4 以新的标准来重建新的信仰体系(将这些标准用来衡量新的知识内容)
5 将新的信仰应用到具体研究中(建立平面坐标几何)

总之,笛氏所创建的分析方法,不是如同中国人那样,只用一次(自然本能的应用),就不再顾及。而是有意识地将分析上升到认识论的角度,反复分析反复使用,直到得出新的成果。

b. 二分的逻辑对象基础和来源

不论东方中国人的一分为二思想,还是西方人分析思想,当分的概念开始的时候,都是面对“一”的整体事物。这种人的思维方式,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首先是自然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自然界,中国人认为从浑屯的宇宙中产生了天地。在地上,有百草和动物的分别。动物又有人兽之分。人又有男女之分。无论男人女人,又都有肉体和心官之分,等等。所以“二分”的思想来源于这些人类自身周围的自然事物。

虽然分的对象,中西方人都是一,也只能是一,但西方人分析的思想不同于中国人地方在于,西方人要“连续的对二进行区分”,而中国人只作一次就认为够了。西方人如此的分法,这就产生了前面所说的分析思维,不断分析直到解决问题和有新的发现新。这也就导致了西方自然科学的成功。

c. 二分的性质

为什么对事物进行分,或分析,显然为了辨认,区分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那么摆在人面前的事物是什么样的结构呢?黑格尔的辩证法错误地认为,事物的本身就是矛盾的代名词,认为矛盾无处不在。这种看法是夸大其辞,违反了事物本来的自然状态。区别的目的是为了辨认,所以事物本质是分为三种情况:
相异,相反,和相对。

1 相异事物的普遍性

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已经隐含了事物容易出现相异的情形,提醒人们注意保持前后所指的意义连贯。反过来看,事实上,相异事物是世界的最大多部分。莱布尼兹说,“天底下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和“天底下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他前一句就是描述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相异性质。后一句是形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的性质。人类就是要永远不断地追寻新的相异的事物。而在新事物中找到与旧事物的关连,以此来认识新的事物。

必须指出,相异事物的本质是静态看事物的观点。相异事物彼此并不产生直接的联系。但不等于说,事物在其本身发展运动和变化中,不会改变自己原来的性质,而产生新的现象,形成新的型式。一切相异认识的基点,必须从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中作判断。当时空条件变化时,原先的相异情况必然也随之变化。这是不可不注意观察的。相异事物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最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范围。事物的相异性,是人的认识能力必须投入最大注意力的部分,因为它是最广泛,最大范围的存在。

2 相反事物特殊性

在相异事物的普遍集合中,存在一个子集合,既,相反事物的集合。也就是说,事物除了有相异的普遍状况,还有一小部分的事物,既,局部的事物,呈现出相反的情形。相反的定义是功能的不同,彼此事物在功能上没有联系,尽管在其他方面排除有联系。例子如:黑白,男女,勇敢懦弱,等。在相反的一对事物中,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可以容忍其他事物的存在。用集合的语言说,就是相反事物不是交集。如,黑色的反面是白色。但白色的对立面并不是黑色,而是“非白色”。因为非白色,可以是灰色,而灰色与白色不是相反关系。 相反事物的本质,是突出自己的独特功能。各自相反的一方并于对方没有必然的冲突。事实上,相反事物的反向发展,在许多情况下是必要的:因为无相反就无相成。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社会中,相反事物是如此多样,我们甚至可以从事物的相反情况推出一个定理:反向定理。

A 反向定理

反向定理的解释就是,首先用中国古老的智慧“一分为二”,或叫“太极生两仪”,或“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将事物看成一个整体的。然后将这个整体的分为“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注意,这两个方面,可以只是“不同”,可以只是“相反”,也可以是“矛盾对立”。顺便提及,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的错误,就是延续了黑格尔的哲学错误,将前边三种分歧的情况,都认为是“对立斗争”。所以夸大矛盾的根子
从黑格尔那时就种下了。后来的马克思,在二十几岁抛弃哲学转为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更是无限夸大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扩大化错误,为其政治理论服务。

范例哲学的除了重新和详细地解释“一分为二”的思想,其独到的地方是强调“分
开之后”作为双方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范例哲学方法论,“2+1”,表达式的来源。
范例哲学从“分为二”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反向定理”。我称其为范例哲学在,
第一定理,“重生定理”,第二定理,“思不定定理”,之后,的第三定理:“反向定理”。

反向定理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当一个整体事物,被分为二个方面后,不是没有其他的事可作,而是被分开的双方要:“各自朝向自身相反了的方面发展并推向顶端”。

例如,首先以自然物为例。人,我们知道,被上帝从身体上分为男女。作为自然的物质(身体)状态,男女性别一般不可改变了。但是作为思维和精神的成长,男人要培养自己的
“雄性”一面,女人要培养自己的“雌性”一面。不用说,培养包括精神和身体方面。有多少时候,人们抱怨“中国男人不像男人”,“西方女人不像女人”?就是人们还不懂和没有范例哲学的意识的结果。

再如,人从出生,可以分为“身体和思维都需要成长”的二个方面。身体上,人的器官,肌肉愈来愈复杂成熟。但在精神上,我们的心灵需要向宗教和哲学教导的那样,逐渐去掉不好的东西,逐渐净化,直至我们在真理面前(不论是宗教,哲学还是自然科学),像“孩子”那样诚挚,那样单纯,甚至到达“于真理几乎化为一体”。这种精神的境界的成长,与身体的物质成长,完全走相反的道路:一个越来越复杂,一个越来越单纯。

最后再举“形式与内容”的例子,比如我们人类有自己的语言。我们首先将语言分为“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既,语法和语义(syntax and Semantics)。然后,我们要求语法部分越简练越准确,越有利于计算机信息处理,越是高效的语言。在语义方面,我们要求它,越包含的信息内容量大,越容易容纳外来语,越富有表现力,越是高效的语言。
所以在如何改变我们自己的语言方面,有范例哲学思想指导,语言的改进和变化就会朝愈来愈科学和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总之,原则上朝相反方向的一个整体事物的双方,不单是一种简单和静止的“异化(马克思)”,而是事物相互关系的重要一环。越是朝相反方向发展到顶端的整体事物,越是符合和体现了事物本质的整体性质。既,“越是相反越是相成” - 这起源于古希腊的辨证法,直到今天,由范例哲学明确的表述出来为其第三定理:“反向定理”。

3 相对事物的个别性

在局部的相反事物中,还有更小的一部分事物,再次构成一个附属的子集,就是相对事物集合。相对事物的定义是矛盾的事物。凡矛盾的产生,都是自然状态,既原始状态,发展到事物剧烈变化的时期出现的现象。这种自然状态不是理想的状态,是没有人为干扰解决处理妥善的结果。也就是说,自然的原始状态,是产生冲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产生冲突的充分条件。矛盾不是必须产生。产生以后,也不是必然导致对立方面的死亡,非如此不得已化解矛盾。在矛盾的自然原始状态,只有在这一小部分情况小,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作为动态逻辑的特殊情况,有其真理性。这里就不再重复。

4 事物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
A“辩证与诡辩”之辨

在中国,一种经常提到的问题是,中国人被马列辩证法毒害了,如何区别诡辩和辩证的问题。我觉得这里有一笔糊涂帐。
““辩证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同阴阳五行差不多,永远无法对其证伪。根本没有逻辑性可言。” “当我们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时,总有个故作老成的人充满智力优越感的说:你要辩证的看问题,民主不是万能的,民主有民主的缺陷……当我们说强拆是个坏东西时,那个“智者”又跑出来说:你要辩证的看问题,强拆有强拆的作用,不强拆怎么发展……当我们批评官员的腐败风气时,“智者”又开口了:你要辩证的看问题,官员也很不容易……“你要辩证的看问题”还有个一样无敌的姊妹句式──“你太偏激了”。更厉害的是“辩证的看问题”发展到高级阶段后,你连发表观点的必要都没了....”(引言)

辩证法,从古希腊一种精明高深的思辩术来探求真理的方法,到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式的辩证运动,再到马克思那个“合理的内核”,要“改造世界”的行动纲领,最后是列宁斯大林的“辩证运动,矛盾斗争,对立统一”,和中国的毛泽东的“矛盾论”,“斗争哲学”。这一系列的关于辩证概念的解释和发展,究竟是那里出了问题?究竟是“经”错了,还是和尚们是“歪嘴”?

这是因为二个原因造成的。一,在于理解“量与质”的关系(这又是黑格尔的思想)。二,不可忘记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

逻辑判断的本质,我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是“隔(割)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含糊。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又说,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不矛盾吗?我举一个科学的例子。

物理学上,光的本质的“波粒”之争,从牛顿到近代三百多年间,都没停过。双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之相伴的关于物理本质的争论,既爱因思坦等和哥本哈根派关于“上帝是否在抛骰子?”的争论。现今关于这两个争论,“基本”上都尘霭落定了。前者的共识是“波粒二象性”,后者是量子的“统计学规律”为主。

中国人古代也认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毛泽东不也认为“粒子无限可分”。这些观点都叫作,只知“量的变化”,不懂质的变化”。

在一定“量”的范围内,形式逻辑畅通无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混淆者无疑是个糊涂蛋。但到了“极端”的范围,这个“量”,要发生“质”的变化,既不可清晰地区别“一和二的界限”。

从黑格尔开始,将“极端的例子”推广的“普遍的规律”,这就是将“辩证法”扩大化,极端化的嫌疑。他的弟子们,后浪推前浪,一个更赛一个,直至将辩证法推到荒唐的境地,中国人到今天还在吃不了兜着走 - 这就是近代世界的政治历史悲剧。

“天才和蠢才的界限仅在:前者知道界限在哪里”。判断一个人和判断一个理论的真理性,都适用同样的道理。
B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事物是变化的事物。任何变化的事物进程都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当人们用变动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一个整个过程时,就必然涉及动态逻辑,而不是静态的形式逻辑。必须特别提出的是,无论事物在相异时,相反状态,还是对立时刻,都必须注意几点。一,事物的发展不是必然遵循这条“相异-相反-相对“的道路。所以将事物矛盾扩大化的观点,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错误的。相异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相反事物是相异事物的子集合,是属于小范围。相反事物不是必然走到相对的阶段。相反经常是“相反相成”,成为互补的结果。相对事物是相反事物的下面更小的子集合,是更小范围的事物。即使在事物呈现对立的性质,仍然不是必然以“冲突”或牺牲一方的方法为唯一出路。在自然中,对于相对的事物,如动物的事物链条,也许互相取代是必需的。但在人类社会,人类完全可以选择更为合理,更为理想的方法,来纾解冲突情况下的事物。这种理想方法的发现,正是上帝造人的意义所在,正是思维的功能所在。如果人类完全按照自然的方式,原始的方式,来处理冲突中的相对立事物,人本身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看待二分事物双方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牢记双方的功能强弱的区别。也就是,二分后的部分在主导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的区别。一方必然占据主要的位置,另一方处在次要的位置。分析者的眼光首先应该主重主要方面的一方。待解决了主要方面的问题,然后次要方面则易于解决。当然,不是说这种主要和次要方面的划分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是范例最根本的两个范畴。
无论在任何情形下,相异-相反-相对,都是有主要与次要方面的区别。都有貌似平衡,而平衡很快被一方取代的情形。关键的问题在,认识到这些造成双方位置变化的条件,时间和空间,和其他社会地理人文的因素,能预期这些变化,而采取正确的方法,是理解事物的主要与次要方面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5 对分析方法的责难
西方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发现的分析方法,转变了西方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最终成为西方自然科学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西方的分析思想介绍到中国来后,中国人不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分析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合一”思想正相抵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君臣合一”,总之,合比分好。在当今占统治的意识形态上,则认为西方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剥洋葱“的方法;二是”见木不见林“。这些批评没有学术意义,因为没有学术研究的例子支持,只是一种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目的是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专制思想对学术交流的影响毒害深远,因为它是中西的交流失去了共同的规则和背景。以致于东西方对一些共同的研究项目,如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的各种问题,严重是走到”鸡同鸭讲“,互不了解的程度。
在中国,除了前边所述的“一分为二”的思想,还有一个“合二为一“的思想。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中,还发生过因学术而导致的政治斗争。从单纯学术的角度来看,合二为一思想的哲学价值非常有限。因为它缺少哲学深刻性意义的支持。本来当事物被分析成二个以上的部分,是为了提高对事物的结构了解,是逐一研究所被分析的事物的特殊方面而必须的。尽管可以举出功能合二为一的例子,如“鱼雷” – 结合了“鱼和爆炸物”的功能为一体;“坦克”- 结合了“矛与盾”的功能而为一体,等。这些只是在经验的范围有便利的用处,无法上升到哲学的普遍的指导意义上。
C “三与变”

三,在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意义有所不同。在中国,三意味着西方哲学意义的“多“。而三,在西方意味着”变“,下面逐一叙述。
A 历史追溯
在中国,三的概念来源于古典,“《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首先,应该注意到,中国古人认为道的概念应该早于数的产生。这与范例本体论的观点,“在”,有共同之处。因为在,在范例本体的几何解释中,是三个维度,定在,存在和思在,都位于“零”的状态。其次,三是在分之后,既,二之后才有的。而二的概念已经是分离的结果了。最后,三,明显还不是”万物”,但三是万物的开始。这样三,和西方文化对三作为变的解释,本质是一致的。
三的思想在西方世界,表示完美,变化等。如在宗教中,有“三位一体“的“圣父生圣子圣灵“。在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中,有开首的”存在,无和变“的三大范畴。按照黑格尔的思想,当一个三位一体的范畴完成之后,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完成了事物自身运动的一个完整循环,而开始了下一论的新的开始。
B “三与变”的本质关系
为什么三代表了”变(Becoming)”的思想呢?因为三来自第二位的”无(Nothing)”。按照黑格尔的意思,空无是由于否定“纯粹有“的概念的结果,也就是,变作为运动,已经潜伏在早期的“有和无”的命题之中。一句话,无是运动的结果。变作为三,是在无的基础上的再次运动,既可以看出“加速度”的运动,因此产生了其他的范畴,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这就是多的由来。变,就是由一变为多的状态。
首先,如前指出的,变,不像黑格尔辩证逻辑蕴含的对立面必须是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关系。变完全是“良性”的自然开始和终结的过程,而不诉诸剧烈的动荡。其次,造成变的动因不仅完全取决于内部的因素,而且外部的因素也起作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平衡丧失所造成。其主导变化的因素必然是内部或外部的主要强势方面所起领先。
D“二加一”

“二加一“,或“2+1”- 是范例哲学的核心方法。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智者所见,也是略同。比如就世界观来说。中国古老的朴素辨证思想,认为世界是“一分为二”的。如<<易经>>中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等思想。无独有偶,西方哲学总体来讲,也是将世界看成二个部分,两种思想交互相应,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一条是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道路。另一条,是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道路。西方哲学二千五百年来,都是沿着两人的思想延伸的结果。甚至从叔本华开始的心理研究的倾向,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直感的满足(direct satisfaction / pleasure)”。

按照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人物,库恩,的见解,一种新的“科学革命”的思想,或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如果能引起思想的革命,它必然不能完全抛弃过去的理论中合理的成分。新的理论只能将旧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小的部分,而自己承担起指导和解释世界的主要力量。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既对世界根本看法的态度,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如以上东西哲学对世界的“一分为二”的看法,现在到了这样一个转折时期:这就是范例哲学的开始。范例哲学的灵魂,是将世界的本质看成“范例”。这个世界或范例,不仅仅是“一分为二”,如迄今为止东西方哲学都认为的那样。范例哲学认为,我们的世界的本质是“2+1”。

“2+1”,一方面,继承了“一分为二”的古老哲学思想。另一方面,“2+1”看到了世界“动态”的一面:所以世界的本质,应该用一个算术的表达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当我们运用古老的辨证法,将世界看成二个部分时,其实我们是将二个部分看成了彼此分开,静止的各部分:这就是“2”。其实,这个“2”中的各部分,不是仅仅分开就完了,而是要“发生关系”,既,存在一种“功能”,将这两者连系起来,来完成事物分开后的“功能”。不考虑“一分为二”的后果,仅仅强调一方面的作用,用之于指导一切,是以往哲学家的错误。无论是仅仅强调来自柏拉图的“理念”或“形式”一方面;还是强调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感觉数据”的方面,都是片面的,都不能正确地解释真正自然界的“动态性质”。

当黑格尔在他的“科学逻辑学”中,将“变化”作为“合题”,用来完成“正题”与“反题”的逻辑推导,他就在“下意识”中,将前边二者的“关系”体现出来了。“关系”或“功能”,毕竟与“分开的事物”不一样。正题与反题,都是“静止”的。所以当他将“变化”放到逻辑推论的结尾,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但有使人感到
“变化”毕竟是事实。因为黑格尔认识不到“变化”的哲学本体论上的意义,所以不可能从“2+1”的高度来认识世界本质的问题。这个“关系或功能”,是不可见而生动的,又是隐秘在“一分为二”的背后。所以这个“1”,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例如,太阳与月亮,男人与女人,不是“分开”就完事了。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看到他们的“共同的功能”,才是完全地把握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
他们本身的分开。

动态的“2+1”,不是“静态”的“一分为三”。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将世界看成一个“表达式”,而不是眼前可见分成的“三大快儿”的原因。

谈到分,不能不谈到数学上集合的概念,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罗素悖论,”剃头师悖论”。剃头师因为声称,只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所以无法判断是否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而陷入两难。用数学语言说,一个最大集合是否包含自身作为成员?不包含,就应该包含。否则,就不是最大集。包含,就不应该包含。因为包含自己,违反了最大集的定义,最大集是只包含那些不包含自己作为成员的集合。

这个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悖论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罗素自己的解决办法是“修补式”,既建立一个“集合与类别”的金字塔结构。最下层是具体事物的集,在上面的是抽象事物的集,每一层都只包括可以列举穷尽的所有同类事物。这样就绕开了罗素悖论的问题。那么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思坦,对此如何认为呢?维干脆认为罗素悖论,用后来的话说,是个“伪问题”。在<<逻辑哲学>>中论罗素的悖论,
维认为,“陈述句不可定义自身(“No proposition can make a statement about itself, because a propositional sign cannot be contained in itself,”)。

其实,罗素悖论的本质,就是英语中常说的“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这怎么可能呢?再形象点,就是问,世界上有没有这么一把”刀”能切开一切?包括切开自己?听起来这象个”矛盾”,一把连自己都能切开的”刀”,还是刀吗?你别说,还真有。不但有,还人人自带,上帝公平颁发的。

这把刀叫”思维”。思维这把刀,能分割一切,包括自己,还非常锋利,象魔术一样,这就是“思维对思维的思维”。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流派,主要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分析学派,心智哲学派,和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到其延伸出的“后现代派”,“后结构派”等,我们就会注意到一个情形:它们都指向人类的语言对思维关系的研究,颇有百川归海的趋势。前者,从维特根思坦,诺迪,到现在仍在世的乔姆斯基,都将哲学的问题集中到语言本身。语言的本质是什么?不用说,是“思维深化”的工具,这是福雷格早就发现了的。用瑟尔教授的话(美国伯克利大学哲学教授),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大厦的砖瓦”。在源于“存在主义”一边的欧洲大陆哲学,从海德格尔将“存在S”,既,“个别存在”,到“人的存在(human being)”。到萨特的“存在
先于本质”,再到前不久的法裔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无不将哲学问题指向人类本身,个人,和语言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为什么人类的理智,哲学思考,会有这种现象?这就好像二十世纪物理学进入量子物理阶段,人类无法再将“观测与实体”截然分开一样。哲学的思维,也无法再截然将“定义与被定义物”,一刀二段了。这种“无独有偶”的现象,其实是人类理智成熟和伴随的人类文明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正是在这种僵化的“一分为二”的古老思想碰到自己的“界限”之壁后,范例哲学的“2+1”思想,才产生了。范例哲学强调的,就是我们不能在仅仅看到被分开的“二”的两边,视其为彼此之间无关的东西。而在这个分开后,要看到隐藏在分割背后的“联系”,既“+1”。而这个“1”是如此重要,我们已经到了干脆不能“割开”,而必须看成一个“联系着的整体”的时候了。作为一体,这就是哲学历史到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融合,就是到了“形而上学本体论与经验论”的融合的阶段。一句话,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范例(Instance),一个“Package”的时代到了 - 它就是“范例哲学”。

“二加一”,或“2+1”,简要地讲,就是我们发现和辨别事物的二个主要方面后,我们必须在它们双方的背后寻找第三个因素,这就是“1”。这个“1”,就是事物的联系和功能。离开他我们必然不能取得对事物的全部认识,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在AI领域,智能工作者以为机器对数据,语言符号等处理能力极高,就等于意识。在对人的基本需要分析认识上,以为“食,色”就概括了全部人性,看不到联系双方的思维,所起的作用。或将人的性情分为“善,恶”二方,而看不到它们的关系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在哲学上,我们将人们的认识分为唯心或唯物论,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形式或内容,而看不到在这些划分之后的联系和功能。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语法现象从语言抽象出来,便认为是找到了人类“普遍适用的语言”,等等。
用范例哲学的这种“2+1”方法观,看传统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存在问题,就不难看出“存在的概念”,有一个结构,而且是一个“三层”的结构。既不仅看见“存在”与“定在”,还必须看到它们的背景,背后的逻辑根据,这就是“在”的存在。我在这里,试图再用这种“2+1”方法来看待意识,以其分析出新的结论。

意识是人人都有,但迄今为止人类知之甚少的领域。现在国外的的分析一般将意识视为“有目的的活动(intentional act)”,然后分析,如哲学的“现象学”。我将独辟蹊径,将意识分为“前台的成形”概念和“后台的背景”概念,然后再加“1”,既“前台与后台”的关系。

“什么是前台成形”呢?前台成形,意味着它是思考/意识的目标形成,既“显性(become positive)”。表白意识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所以这个概念可以称为思维的目标。“后台的背景”,就是意识还在“暗中”,还没有成熟,没有成形,还不能成为一个个别的概念。“前台与后台的联系”,是说,思维注意到自身的这种辩别区分两者的动作,既思维对自己的辨识行文有反思功能。

这个目标“前台成形”,又可以具体地分二类。一类是“经验”和“经验的构架,范畴”,然后再加上“经验与范畴的联系”。经验是我们经过感官搜集材料到的材料,容易理解。经验材料只有在范畴得到正理,然后才有意义,就是康德等人列出的范畴。康德认为它是人的先天能力所致。经验与范畴的联系,是说经验对范畴的依赖。好比范畴的出现,是经验根据环境“强迫”范畴形成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意识不受周围世界的限制,则范畴可能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如我们在梦中一样。

第二类,是意识的“逻辑”方面。根据“2+1”的方法。我们可以也在意识中看到,“个别概念”,“一般概念”,和从“个别概念上升到普遍概念”的路径,这三种状态的存在。比如欧几理德通过对“点,线,面....”的个别概念定义,就可以推导出几何判断的一般规则,普遍适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由个别上升到普遍。再由普遍推到个别。而这两套逻辑通道的弱点和优点,只有统过对同道双方的单独认识,才能辨别。这就是“+1”的联系功能。

“第三哲学”与范例哲学

看到这个名字,如果读者感到陌生,是正常的,因为是我第一次这么称呼哲学,如果不恰恰与其他人巧合的话。关键的问题是看是否说的有道理,留待读者评判。

哲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他所说的“第一哲学”,指的是研究“物理学以外”涉及的学问,如形而上学,道德学,和心理感受(心理学的起源)等。具体来说,他
意指柏拉图所谈的存在,既根本的存在,或称一切“具体存在的存在”,也叫上帝。
我称这个存在为“存在C”,既,大写的存在。存在C,是不庸质疑的。因为它是“质疑”的基础。所以如果要质疑存在C,这个疑问句本身就是个矛盾。第一哲学,同名也叫“本体论”或“形而上学”。

在存在C之下,还有一个“个别事物”的存在,或叫现象界的存在,用康德的话说。我称这个存在为“存在S”。既,个别存在,或小写的存在。存在S的存在,是偶然的存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谈的存在(Das Sein),或“human being”,
就是这个具体地存在,既"存在S"。不论存在C也好,存在S也好,既然都是谈论存在,所以都可以统称为“第一哲学”的对象范围。

那么有没有“第二哲学”呢?首先,这个“第二哲学”的词又是我发明的,目前还没有别人这样称呼。什么是“第二哲学”的定义呢?我认为,第二哲学应该是关于“形式”的讨论。从柏拉图开始,古希腊哲学就将世界上的事物分为本质与现象的作法,虽然当时的用词和概念并不是如此明确。关于“形式”的思想,在柏拉图以前,就有毕达哥拉斯“数是一切”的思想。毕本人没有留下来自己的言论,但从他人的记载中,毕达哥拉斯派的神秘,不仅是数学,还涉及到音乐等,及追随者众多,都说明了这一派别在当时已是声势浩大。

从事物的数学的形式,到亚里士多德自己发现的语言的形式逻辑,既,真值形式,都是关于“形式”的研究。关于形式的研究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形式是真理的本质。事物的形式是不变的,内容是变动的。只有抓住了事物的形式,才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所以形式重要的思想二千多年来一直在西方哲学中流传下来。不论是关于数学的研究,如公理系统的发现,还是近代福雷格开始的数理逻辑的发现,包括哥德尔的对形式系统的“不完备定理”,一直到维特根思坦关于语言的研究,都是这种研究形式古代思想的继续。现代计算机思想的核心,“图灵机”的本质,就是一个处理形式的机器。所有这些研究,都可以看成“第二哲学”,既,关于形式的研究。

最后,什么是我所谓“第三哲学”呢?第三哲学,就是“研究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间的关系及功能”的哲学。第三哲学,就是“绝学”,或称“范例哲学”,也就是一分为二后的“2+1”。它的核心思想,是研究“思维的本质”。既,思维如何将分开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思维如何看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存在C和存在S的关系,存在S的产生,消失,在变化过程中的联系和功能。第三哲学研究的不是静止的,被分开的两个世界,无论是“存在C和存在S”之间,还是“形式与内容”之间,还是
“语法与语意”之间,还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间,这些各自分开的领域。而是研究这分开的双方,如何联系在一起,如何体系其各自与对方关系间的功能。比如,人的研究,可以单独研究男人与女人。他们各自都有自己很多特点和功能。这些各自的单独特点和功能,都是“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研究的对象。第三哲学,既,范例哲学或绝学,重点是研究“男女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间联系,存在什么样的功能。

只有进入了第三哲学,我们才能发现上例中类似的关于人的最为重要的特点,延续生命如何可能的问题。这就是懂得范例哲学,这个“第三哲学”重要的意义。再比如,不懂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AI工作者和图灵本人,认为单纯的形式处理机器,就等于人的意识的错误来源。






















绝学引出定律一:“重生定律”

借用大陆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流行词,叫做“被和谐”。你还可以“被喝茶”,“被旅游”等。这里不谈政治的话题,而是借题发挥一个“被”字的思辩意义。
被,指得是一个特定的环境,你在其中而非你自愿的选择。我们是不是“被出生”,“被教育”,“被文化”,最后,我们将“被(上帝)遗弃”呢?
有些“被”,是不得已的,如出生。但另一些,我们确是可以选择,而且应该选择。
除非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决定,而被“被”了一辈子,直到被(时间)遗弃。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没有考察过的生命不值得继续。这就是说,一个人,不是一个猪。人生必须自觉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主动地谋求去改变这个世界。
从新的哲学,绝学,角度讲,人有一个思维,这个思维必须在生命结束前的一个时
刻,认识到思维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古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这个重
新认识,就是“重生”。思想需要“重生”,道德需要“重生”,社会需要“重生”
- 简言之,一切与人有联系的事物,都需要“重生”,这就是“重生定律”。
因为物质的“重生”,我们一代比一代的汽车造的更好,我们有了互联网,物质文
明一直前进。因此我们的精神生活,也需要“重生”,我们的思维方式,也需要“重生”。我们干脆将“重生”视为一条“定律”:没有“重生”的生命,不值得继续。
“重生”,使我们返朴归真,使我们回到了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使我们真正实现了,人的精神生活作为人生的最高意义。使我们脱离了人的“食色”,这一无异于动物本性,的原始定义。
我们这样作是为了取悦谁呢?是想让上帝在收回我们时夸夸说,“看来是没有白借给你一个我自身的拷贝呀”?不是。是我们作为一个“有限物质和无限物质结合”的唯一自然物,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在离开之前,已经将这个世界变得比我们出生的时候更好些了。
再谈范例哲学的“重生定律”
我以前谈过,范例哲学的“重生定律”,意味着这一切“自然状态”,既与生俱来的观念,在思维成熟后,都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义,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例如英国霍布斯谈到的人类处在野蛮状态时,在开始组织第一个政府前的“自然状态”中脱离出来。其实,不仅是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的认识所面对的一切自然状态,都需要这个重生定律,以重新确定认识对象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如同苏格拉底所说:“A life without examination is not worth living.(没有思考过的生活不值得继续)”。
重生定律的上述意思,可以看成熟是“对外”的行为。重生定律还有一个“对内”的意义,既“思维与身体的关系转变"。
思维,或心灵,在一个人从儿童成长为大人期间,随着身体的成长,思维也在不断成熟。什么是思维的“自然状态”呢?就是心灵一直寄托在身体躯壳的庇护下,成长之今。身体是在喂养心灵,心灵是在关注身体的“物质需要”,如人的吃喝拉撒睡等。在思维逐渐成熟之后,心灵开始了自己的觉醒,如同女子的生理变化一样,这是不以人的愿望而转移的。但这一转变能够走多远,因人而异。总的来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灵的“觉醒”状态,属于低级阶段。思维或心灵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不仅是保证身体的需要,这么一个自然状态的无限延伸。心灵开始找寻自己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在这个阶段,心灵开始发现自己与普通动物的区别。这种人占大多数。
第二阶段,心灵的“向往”状态,属于中级阶段。思维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越来越不满意与身体需要的自然关系,开始轻视身体的要求,而逐渐增强了心灵的需要。但如果思维与身体的欲望产生矛盾,在心灵与欲望之间必须二中取一时,心灵最终还是屈服了身体的物质要求。表现为心灵的“叶公好龙”现象。这种人数较少。
第三阶段,心灵的“投入”状态,也就是最高阶段。思维在这个时期,完全认识到了自己身体躯壳的偶然性。自己的身体,好像是运载灵魂飞翔的多级燃料箱-一但完成功能,就可以完全抛弃。心灵认识到自己的“全部意义”,就是与绝对/上帝/必然,合为一体,融入一具。除此以外,世界没有其他的意义。思维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才完完全全地从身体的偶然性形成中,解放出来,完全意识到自己的使命。
第三种人,如苏格拉底,中国的圣人们,老庄孔孟等,张志新,林昭类似的人。其他人(如动物兔子),还是浑浑噩噩的大多数。糊里糊涂而来到这个世界,有一天又要糊里糊涂离开这个世界 - 永远也没完成心灵/思维对身体的依赖,永生永世都是自己身体欲望的奴隶。
哲学家这样看我们:世界的一个偶然性而已。我们也是这样看自己脚下的蚂蚁。
这本质上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为一个家庭正常的父母所不为,何况一国人?国民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河里捡到一个金戒指,其他人就呆在河里不出来了,再往前走,倒霉的事是必定要发生的。人不是动物,人应该聪明些,看的远些,在没渡河前就已经对河的情况了如指掌才对。

我要解释的“绝学世界”的图解附此:



2 对世界的基本划分

人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中,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自己周围的一切。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产生了:人既然经常发现新的事物,说明这些事物在自己发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人们没有认识到罢了。同理,人所认识到的世界,也许象这些个别的发现一样,只是我们已经发现了,有没有我们未知的世界呢?未知的世界不也同样地已经存在了吗?人还发现,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一个过程,既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什么是导致起这个过程的原因呢?

这些追根究底的疑问,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的问题。他们是人类智慧的终级问题,对世界“绝对性质”的疑问。这就是新的哲学,被称为“绝学”研究所探索的领域。

绝学探讨的这类问题,并不是自己特有的问题,而是经典哲学和哲学的起源,宗教,都在研究的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终级问题。所不同的,仅在于绝学称这个“根本的原因”,为“范例原型”,宗教称为“上帝”,“神”,中国文化称为“天”或“道”,等等。这个“根本原因”或“终级动力”,是一切研究人类智慧的学说或理论或猜想等,最高疑问所得出的共同的答案。

在绝学看来,“范例原型”不是人类思维逻辑链条的“最终一环”,因为“因果逻辑”不能到达对世界本体的认识。这个认识只有超越理性的范围,由人类智慧中更高级的“新发现”的思维认知,既“悟性认知”,才能达到。这就是“范例原型”如何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从“范例原型”这个词的产生来看,它是因为在范例原型以下的一切,都是一个“范例”。范例,如同计算编程中的一个概念。一个计算机程序要运行,必须要有程序员写出一套功能。用现在流行的编写方法(OOP),程序多半是在范例下运行。而范例的规定(CLASS),已经事先编排好了。程序运行时,如果这些功能不发挥作用,则这些CLASS可以视为根本不存在。但如果计算机需要运行这些功能,则必须首先启动范例(Instance)。随后所有所需要的指令,都由这些范例完成。当程序最终完成之后,范例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被毁掉。

如果以上例子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可以把范例看成一个“章”或“印记”。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章子”的重要。多年前,人们说出国等于“扒一层皮”。许多要出国的人就是为了几个章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才能办成。现在好一点了,但章子在大陆的功能还是很大的,如果想回去办企业,最好不要轻视它。

(待续)

我对“绝学新世界观”的解释(3)

范例的世界,从绝学上看,来自范例原型。范例原型产生范例,如同Class产生Instances。
范例是“条件和本质”的一个共同体。范例的存在,不仅仅是"das Sein" (being/存在),
而且首先是一个“Package”。这里强调的是它的条件性。没有条件,就没有"das Sein"
。如果你要问,黑格尔不是已经讲了,das Sein 是第一个属性,是没有“任何规定
性”的属性的吗?我的回答是,条件,作为范例这个"Package"的前提,首先是“潜
在”的前提。没有这个潜在的条件,就不存在这个"das Sein",既范例。

所以范例是一个“Package”,强调的是“条件和存在”的一致性。不可不谈条件地去谈存在。因为“存在”和“本质”是同一的。否定条件就是否定存在,"没有条件的存在"和"没有存在的条件",都是无稽之谈,如同"没有本质的存在"或"没有存在的本质"一样。

从范例原型出发,条件的规定性,决定了范例的本质。范例的本质表现在图上为,范例A,范例B...等,直到范例N-1,范例N。这就是“范例的集”和范例原型的关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和“元世界”的关系。我们只有有限的知识对于范例A。只有“有
限的感觉”对于范例B,范例C等等。后者也许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或是在梦中,或是在数学,几何或逻辑学的演算中,或在我们死后等等,我们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任何确切的知识。我们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到,在我们的感觉以外,似乎还有存在着别的
世界,它们和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不同。但这些世界也是有一定的“规定性”,如同我们的世界一样,它们不是混乱的,不是没有任何规律的,只是我们对它们所知甚少罢了。决定它们规定性的因素,同样是范例原型。不过,我们并不知道范例原型是如何规定其他的范例Packages,如同我们也不知道范例原型是如何决定了我们范例A的Packages一样。

在我们范例A的Package中,我们范例A的最基本条件,最少是一对“共扼”量,既,
时间和空间。我们无法逃出时间或空间,来认识范例A以外的任何无形物质,使用自
然科学的手段。因为我们的一切观测仪器和我们人类的生理构造,决定了我们只能
生活在时空之中,因而只能认识时空中发生,可以出现至少一次以上的事物的过程。

在我们所知道的范例A的世界上,不可能出现别的更高智慧或身体结构不同的生物。
因为人类已经从普通范例进展到高级范例。高级范例已经突破了普通范例的有限性。
所以人类在范例A中,已经达到了“有限中的无限”。范例原型的必然性,已经通过
范例A,在它的世界中以“人类”的方式的偶然性,体现了出来。对于范例原型决定
具体范例时所面临的无限大可能性时,突破普通范例的相对性而达到“无限与绝对
的范例原型自身性质”的拷贝,已经在“人”所存在的范例A中得到了唯一一次机遇
的实现。

在探讨范例和范例原型关系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范例原型,宗教的最高主宰,如神,上帝,造物主等,都属于同一范畴。这些最高范畴来自人类古老文明起源的四大河系中的三个: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的佛教文明和尼罗河的埃及文明。但不包括中国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尽管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明至今。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仅仅达到“道”的高度。“道”的本质无论指”阴阳”还是指“规律”,都属于时空范畴之内。“天”,“地”,“气”等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是在普通范例的
范围。道的观念,是抽象于自然宇宙的概念。中国人没有宗教,因而没有探求到更深远的问题:如,是什么决定了了“道”?“道”背后还有什么支配的力量。而这些进一步的问题,只有在宗教中才能得到答复。这就是其他三大文明区别于中国文明的地方。

(待续)
科学产生是必然还是偶然?

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主要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

人类的古代文明,曾有过四大河流域的发展历史。可是只有古代巴比伦文明一支,导致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其他三支,都没有产生严格的科学。如同人类历史上其他次级小的文明和失去的文明一样,如南美洲的墨西哥马雅文明,秘鲁印伽文明,北极圈的爱思基摩人的文明,都先后发生过,又自行消失了或局限于很小的地域。

可以说,人类多数文明的产生,都没有导致今天的自然科学的产生。那其他三大文明是否也同那些小的自行消失的文明,没有本质的区别,既对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不起决定的作用?

如果我们今天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偶然发生的,那么其他文明也会或迟或早地导致自然科学。所以对以上问题的答案,其他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无所谓。如果今天的自然科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其他文明,我主要关心的是起因黄河流域的我们祖宗的文明,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走到这一步了。

在我看来,自然科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它体系了人类抽象思维的成熟,和思维逐渐走向清晰,明确,和精密的历史趋势。这个必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十大步骤如下:
1语言, 2宗教, 3哲学, 4逻辑, 5几何/数学, 6公理, 7经验, 8结合, 9预测,10证伪。

语言的要求,主要是必须产生一种符号性语言。它可以简化,并有明确的结构功能,使他准确地代表自然世界的物质的二个方面:现象和本质。(菲尼基人的字母)

宗教的要求,需表达一种“等级”的观念。从一到多,从最高权威到下属的系列。(古希腊多神教)

哲学是人类思维思辩方法发展的结果。它需要继承宗教的背景,而用非神话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和自然。(古希腊哲学)

逻辑的要求是,首先开始于对“真值”的探求开始于语言中。明确语言中推演和归纳的规则,全称特称的区分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几何/数学的要求。基于思辩逻辑的发展,寻求数量化和几何求证自然,经济中的问题。(埃及,希腊)

公理系统的建立,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它开创和代表了逻辑和几何的结合的范式方法,为逻辑和数学在以后的结合立下榜样。(古希腊欧几里德)


5 范例哲学
5.0 灵魂
“2+1”- 范例哲学的灵魂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智者所见,也是略同。

比如就世界观来说。中国古老的朴素辨证思想,认为世界是“一分为二”的。如<<易经>>中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等思想。无独有偶,西方哲学总体来讲,也是将世界看成二个部分,两种思想交互相应,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一条是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道路。另一条,是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道路。西方哲学二千五百年来,都是沿着两人的思想延伸的结果。甚至从叔本华开始的心理研究的倾向,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直感的满足(direct satisfaction / pleasure)”。


按照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人物,库恩,的见解,一种新的“科学革命”的思想,或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如果能引起思想的革命,它必然不能完全抛弃过去的理论中合理的成分。新的理论只能将旧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小的部分,而自己承担起指导和解释世界的主要力量。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既对世界根本看法的态度,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如以上东西哲学对世界的“一分为二”的看
法,现在到了这样一个转折时期:这就是范例哲学的开始。范例哲学的灵魂,是将世界的本质看成“范例”。这个世界或范例,不仅仅是“一分为二”,如迄今为止东西方哲学都认为的那样。范例哲学认为,我们的世界的本质是“2+1”。

“2+1”,一方面,继承了“一分为二”的古老哲学思想。另一方面,“2+1”看到了世界“动态”的一面:所以世界的本质,应该用一个算术的表达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当我们运用古老的辨证法,将世界看成二个部分时,其实我们是将二个部分看成了彼此分开,静止的各部分:这就是“2”。其实,这个“2”中的各部分,不是仅仅分开就完了,而是要“发生关系”,既,存在一种“功能”,将这两者连系起来,来完成事物分开后的“功能”。不考虑“一分为二”的后果,仅仅强调一方面的作用,用之于指导一切,是以往哲学家的错误。无论是仅仅强调来自柏拉图的“理念”或“形式”一方面;还是强调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经验”,
“感觉数据”的方面,都是片面的,都不能正确地解释真正自然界的“动态性质”。


当黑格尔在他的“科学逻辑学”中,将“变化”作为“合题”,用来完成“正题”
与“反题”的逻辑推导,他就在“下意识”中,将前边二者的“关系”体现出来了。“关系”或“功能”,毕竟与“分开的事物”不一样。正题与反题,都是“静止”的。所以当他将“变化”放到逻辑推论的结尾,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但有使人感到“变化”毕竟是事实。因为黑格尔认识不到“变化”的哲学本体论上的意义,所以不可能从“2+1”的高度来认识世界本质的问题。这个“关系或功能”,是不可见而
生动的,又是隐秘在“一分为二”的背后。所以这个“1”,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例如,太阳与月亮,男人与女人,不是“分开”就完事了。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看到他们的“共同的功能”,才是完全地把握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他们本身的分开。

动态的“2+1”,不是“静态”的“一分为三”。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将世界看成一个“表达式”,而不是眼前可见分成的“三大快儿”的原因。


“2+1”- 范例哲学的灵魂(2)

”剃头师悖论”说,剃头师因为声称,只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所以无法判断是否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而陷入两难。用数学语言说,一个最大集合是否包含自身作为成员?不包含,就应该包含。否则,就不是最大集。包含,就不应该包含。因为包含自己,违反了最大集的定义,最大集是只包含那些不包含自己作为成员的集合。

这个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悖论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罗素自己的解决办法是“修补式”,既建立一个“集合与类别”的金字塔结构。最下层是具体事物的集,在上面的是抽象事物的集,每一层都只包括可以列举穷尽的所有同类事物。这样就绕开了罗素悖论的问题。那么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思坦,对此如何认为呢?维干脆认为罗素悖论,用后来的话说,是个“伪问题”。在<<逻辑哲学>>中论罗素的悖论,维认为,“陈述句不可定义自身(“No proposition can make a statement about itself, because a propositional sign cannot be contained in itself,”)。

其实,罗素悖论的本质,就是英语中常说的“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这怎么可能呢?再形象点,就是问,世界上有没有这么一把”刀”能切开一切?包括切开自己?听起来这象个”矛盾”,一把连自己都能切开的”刀”,还是刀吗?你别说,还真有。不但有,还人人自带,上帝公平颁发的。

这把刀叫”思维”。思维这把刀,能分割一切,包括自己,还非常锋利,象魔术一样,这就是“思维对思维的思维”。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流派,主要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分析学派,心智哲学派,和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到其延伸出的“后现代派”,“后结构派”等,我们就会注意到一个情形:它们都指向人类的语言对思维关系的研究,颇有百川归海的趋势。前者,从维特根思坦,诺迪,到现在仍在世的乔姆斯基,都将哲学的问题集中到语言本身。语言的本质是什么?不用说,是“思维深化”的工具,这是福雷格早就发现了的。用瑟尔教授的话(美国伯克利大学哲学教授),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大厦的砖瓦”。在源于“存在主义”一边的欧洲大陆哲学,从海德格尔将“存在S”,既,“个别存在”,到“人的存在(human being)”。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再到前不久的法裔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无不将哲学问题指向人类本身,个人,和语言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为什么人类的理智,哲学思考,会有这种现象?这就好像二十世纪物理学进入量子物理阶段,人类无法再将“观测与实体”截然分开一样。哲学的思维,也无法再截然将“定义与被定义物”,一刀二段了。这种“无独有偶”的现象,其实是人类理智成熟和伴随的人类文明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正是在这种僵化的“一分为二”的古老思想碰到自己的“界限”之壁后,范例哲学的“2+1”思想,才产生了。范例哲学强调的,就是我们不能在仅仅看到被分开的“二”的两边,视其为彼此之间无关的东西。而在这个分开后,要看到隐藏在分割背后的“联系”,既“+1”。而这个“1”是如此重要,我们已经到了干脆不能“割开”,而必须看成一个“联系着的整体”的时候了。作为一体,这就是哲学历史到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融合,就是到了“形而上学本体论与经验论”的融合的阶段。

一句话,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范例(Instance),一个“Package”的时代到了 - 它就是“范例哲学”。
回复 | 0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12-27 13:30:58
史语兄

嘎子虽说是先批判了再说,至少还看,说你跳大神什么的。

兔子就是不满可以不需要思维。“老几这篇我没细看,因为扫了一眼似乎不对我的思路”这种无聊作风下“所以推荐其它一篇针对他的玄学思维。”
”但愿我说的明白了",能明白什么?“有问题再讨论”放着现成的问题不讨论,讨论什么?除了饭粒,没有别的。

兔子饭粒也并非像嘎子所说全都一无是处,有些概念好像还蛮有道理。

但是其饭粒的两大基础绝对概念和语言等于思维,早就被嘎子和老几批的体无完肤,却从来也不知检讨,让人如何敢相信其余?
回复 | 0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12-27 13:04:05
兔子欣赏水平也就只配暗夜里寻灯吧。

老几倒要诚心推荐几位真正懂中国文化的文章,除了史语近期的以外,下面是从比较像样文章里的链接:

五大自由:也谈所谓中国文化的优劣
五大自由:小议关于文化的几个问题兼答网友
五大自由:为信奉“文化优劣论”者进一言
史语:文化的含金量与拿文化说事
欢乐颂:中国文化不是优秀文化,So What?
落基山人:从五四的分野看今天的文化之争
白凡: 基督教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涂鸦与种族灭绝政策
白凡: 我们为何研究中国文化?
回复 | 0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12-27 12:50:45
吾丁啊
您要不经常这么说中国人怎么改进哪!知道老几为什么对吾丁青眼有加?吾丁从来不装,大部分时间讲理,不耍流氓。吾丁对中国文化的讽刺,对老几这种愚笨自信民族自豪感超强的家伙有清醒作用。也许真理有时就在你那边。

“中国人对概念的模糊,对推理的误用,不能正确地表达因果关系,偷换概念等等,都是其整体思维能力低下的表征。”
不幸的是这是人类的通病。史语都已经说过了,不多说了。

“中国近代出现过几位思想家?有什么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思想么?”
别的说了吾丁也未必知道,毛泽东知道吧?毛泽东思想知道吧?虽然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和毛泽东相比,东西方同时代就没有思想家。

随便说一句,吾丁要骂老几尽管公开骂,把老几与那个“牛二”并列,太恶毒了。
回复 | 0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12-27 12:22:42
谢谢史语兄支持点评,代为答疑。
“有网友没读过国学经典,竟可以大谈中国文化,其实这些人对西学也是一知半解。”
同感。
“当然,言论自由,你挡不住任何人胡侃。”是的,盲人摸象,人家没准摸到象屎亦未可知,哈哈。

“逻辑和推理即使完全正确,也只是思维的一部分,或许离真理尚远。大部分真理实际掌握在那些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手里。”
是啊。孔老夫子最臭的一句话“君子不器”,却被兔子当成座右铭,杯具啊杯具!
回复 | 0
作者:史语 留言时间:2012-12-27 12:11:11
兔子:你对方法论有不同与前人的新观点吗?可否用几句话说明?如果没有新东西,谁去看你的大作?
回复 | 0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12-27 11:53:40
史语,

您似乎非要我说点什么。我的想法简要如此。

首先,方法论是《论范例》其中的一章,我会归纳过去写的有关文章成集。

其次,关于方法论,一般是从科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谈。科学的方法开始于伽利略小球落体实验,是数学与经验数据结合的方法。这来源于哲学从笛卡尔开始的分析方法。笛的分析方法的发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形式逻辑,公理系统为基础。

还有古代的辩证法一线,到黑格尔夸大了许多,马克思推向极端。我做了些修正,以后会在方法论一章中出现。感性,理性,悟性,这些严格说是属于认识论的。方法论是更具体的东西。

大略基本如此。老几这篇我没细看,因为扫了一眼似乎不对我的思路,所以推荐其它一篇针对他的玄学思维。

但愿我说的明白了,有问题再讨论。
回复 | 0
作者:史语 留言时间:2012-12-27 11:18:04
兔子:按你上文的逻辑和行为,可推论:不满可以不需要思维。
回复 | 0
作者:stinger 留言时间:2012-12-27 10:36:47
看来是史语明白我的意思- 不过我不是将大家当傻瓜,而是不满老几的作法。老几一不定义,二不举例,无视人类思维方法的结晶,问这种三岁孩子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讨论,用西方人的话说,是"insult on other's intelligence". 这是我为什么不参加讨论的原因。
回复 | 0
作者:史语 留言时间:2012-12-27 10:14:31
兔子:大家在这里讨论,你没有自己的思维,在这里写下哪怕一个完整的句子,却把大家当傻子,要大家去看别人的文章。按吾丁的逻辑,你一定是中国人了。
回复 | 0
作者:史语 留言时间:2012-12-27 09:39:55
仅看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每位候选人讲话过后,媒体都有评论,总统候选人的讲话中充满概念混淆,偷换概念,逻辑不清等等吾丁在这里指出的问题。按吾丁的逻辑,一个社会的精英如此,每篇讲话都出现类似的问题,那么,吾丁可以进一步推论,所有的政治人物乃至西方国家的人民,都智力低下。
回复 | 0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12-27 09:23:45
老几,

推荐你一文:

科学、艺术、玄学与社会(暗夜寻灯)
回复 | 0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时间:2012-12-27 00:36:32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思维能力,缺乏逻辑,缺乏思想,反正中国人一无是处。老几想问一下,您这是拿自己和周围人作比较哪,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作比较?

---我就经常这么说。
中国人对概念的模糊,对推理的误用,不能正确地表达因果关系,偷换概念等等,都是其整体思维能力低下的表征。
缺乏思想么,就更明显了。中国近代出现过几位思想家?
有什么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思想么?
回复 | 0
作者:史语 留言时间:2012-12-26 20:43:43
同意老几。国内出来的人,随便一位,不管从前在国内学文学理,甚至没有得到正规学位,到了海外,大都可以搞计算机编程。编程需要精确的逻辑思维,足可证明国人并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国人讨论问题时,往往缺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老几所举例子,有网友没读过国学经典,竟可以大谈中国文化,其实这些人对西学也是一知半解。

当然,言论自由,你挡不住任何人胡侃。其实,逻辑和推理即使完全正确,也只是思维的一部分,或许离真理尚远。大部分真理实际掌握在那些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手里。
回复 | 0
我的名片
老几
注册日期: 2009-05-03
访问总量: 1,092,00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反对人身攻击
反对人身攻击
版权所有
最新发布
· 神奇的美国,神奇的中国
· 原始佛法的传承 上
· 习【杂阿含经】第1经 (第1卷)
· 耶稣与佛教
· 小议孔子与康德的道德哲学
· 兔子的范例简介
· 智能机杀人,谁该负责?
分类目录
【老几论科学】
· 谈谈引力波的测量
· 未来科学的突破点:经络学说
· 宣教士论中医
· 中国传统文化被科学点中死穴(4)
· 中国传统文化被科学点中死穴(3)
· 中国传统文化被科学点中死穴(2)
· 中国传统文化被科学点中死穴(1)
· 从盲人摸象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 点穴功夫真实存在吗?
· 试论东西方文化在求知上的区别
【智慧道德解1】
·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 道虽小天下莫能臣
· 道,可道,非常道
·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再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不宜过度解读《道德经》
· 老子的道德观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
·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启示
【智慧道德解2】
· 漫谈老子的道法自然
· 老子评定君主的标准(上)
·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 不尚贤,使民不争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老子的知常曰明
·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无身无患 - 老子的荣辱观
【谈谈方法】
· 数字谎言与因果倒置
·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
· 唯物论对笛卡尔上帝的反驳
· 一根筋与小国寡民
· 人类的“道德”不能至上
· “我思故我在”与“我在故我知”
· 用休谟定律判断ABC事件
· 谈谈方法,笛卡尔,王阳明,枪(4)
· 谈谈方法,笛卡尔,莫言,枪(3)
· 谈谈方法,笛卡尔,莫言,枪(2)
【自然逻辑】
· 从丛林规则看逻辑学的问题
· 黑格尔与老子的三
· 黑格尔与老子思想的异同1
· 斯宾诺莎对笛卡尔科学上帝的挑战
· 连接真假与美善的斯宾诺莎
· 从阿波罗事故分析看美国人的笨
· 关于双重标准的逻辑问题
· 自然逻辑漫谈
· 自然逻辑才是终极真理
【传统文化】
· 小议中西哲学(2)从毛泽东现象
· 小议中西文化的本源 (1)
· “道”为什么不能够说清楚?
· 谈谈孟子的“四端之心”
· 老子的道德与基督教义异同
· 价值困惑及其“反”动
· 追根溯源中国思想文化
· 庄子的天籁
· 孔子与老子之道的异同
· 围棋,易经,及自然道德
【儒家选读】
· 小议孔子与康德的道德哲学
· 临丧不哀,无以观之!
· 什么是文明?
· 与Huixiang论孔子
· 糊涂的「中庸」
· 年末谈谈中用之道
· 名不正则言不顺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君君臣臣是为了统治阶级?
【戏说休谟】
·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休谟因果律7
·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休谟因果律6
·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休谟因果律5
·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休谟因果律4
·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休谟因果律3
·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休谟因果律2
·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休谟因果律1
【戏说黑格尔】
· 对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误解
· 例解辨证与诡辩
· 漫谈黑格尔的真理与真实
· 漫谈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 黑格尔的“存在”
· 黑格尔小三“存在”1
· 黑格尔的小三哲学
【胡思乱想】
· 孤胆英雄赵云和文鸯
· 道德是内裤?
· 小议政治正确
· 简评阿妞不牛和冯胜平的酱缸思维
· 这个老师思想有问题
· 浅议科学实证主义
· 老孔大旗迎风飘扬
· 凡所学,皆有梦乎?
· 为什么那么多人恨美国?(中英文
· 新西游招魂篇
【提倡批判性思维】
· 兔子的范例简介
· 中国有没有哲学?
· 小议科学真理爱国道德大棒子(上
· 从“以三流人物的识见揣摩一流人
· 对批判于丹者的批评
· 中国社会需要学会批评思维
· 从对莫言的攻击看当今华人思维逻
【随想】
· 神奇的美国,神奇的中国
· 阿妞牛不?真牛!
· 有恒产者有恒心
· 马克思的悖论
· 国庆随感:爱国
· 对中军哲学评述的感想
· 逻辑随笔(1)
· 从存在与时间说起
· 歧路亡羊的哲学
· 一种简易的意识训练方法
【康德哲学】
· 小议孔子与康德的道德哲学
· “我思故我在”的逻辑分析
· 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四)
· 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三)
· 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二)
· 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一)
【希腊古典哲学】
· 理性的放荡
· 古希腊哲学的万物之源
· 帕拉图的形式 (1)
· 魔戒,帕拉图,与实用
【易经道德经】
· 周易漫谈之二:卦象
· 周易漫谈之一:概论
· 筮与哲学-易理与像数之争(zt)
· 《周易經傳》的哲學知識學探究(z
· 新年伊始话太极
· 易经的形成和作用
· 关于“流产”问题答何网友
· 再论东西方的哲学存在
· 无极和太极的区别
· 东西方哲学概念上的惊人相似
【易经乱弹】
· 漫话混沌科学与算命仙(四)
· 漫话混沌科学与算命仙(三)
· 漫话混沌科学与算命仙(二)
· 漫话混沌科学与算命仙(一)
· 一个凳子“阴阳”所引发的血案
· 易经符号之“道”(2)
· 易经符号之“道”(1)
【职场杂记】
· 轻松一刻:三笑获奖
· 职场胡侃:业奴与清洁工
· 职场嗅事
【环境问题】
· “阴霾”到底是个啥?
· 应对环境变化中的碳排放
· 以忽悠加霸道为主的科学
【生活空间】
· 智能机杀人,谁该负责?
· 多患难,少浪漫
· 丙申年献辞
· 吃饭吧唧嘴关你嘛事
· 新时代英语写作(1)导言
· 《大卫的诗》送别亡友
· 难后的真话几则
· 铁屋为大风所破歌
· 送别寡言博
· 送给爱抬杠的网友
【素月诗抄】
· 【醉花间】思亲
· 七律·悼林昭
· 七律·游北戴河
【天南地北】
· 快讯:澳网半决赛李娜又赢了!
· 澳洲一面倒支持叶诗文
· 中华医学在澳洲被正式承认
【时事政治1】
· 洪洞县里无好人
· ZT:道法自然——老庄的治国理政思
· 真理是个“坏”东西!(微博)
· 西方民主完全不适合当代中国
· zt 毛泽东谈历史:如果再度请回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行政治制度(4)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行政治制度(3)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行政治制度(2)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行政治制度(1)
【时事政治2】
· 闯王不纳粮,床铺不纳税
· “思出位”之不列颠
· 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 从“把在中国的每个人杀死”说起
· 再谈胡温(围脖)
· 评“胡温10年之害甚于文革”
· 美国是不是精英政治?
· 精英主义是新时代的愚民思想
· 试问今日中国谁主沉浮?兼回寡言
· 奇怪,为什么停止追究温家宝贪腐
【自言自语】
· 吐槽
· 知行合一与人格分裂
· 想要使坏不容易
· “倒送”撒切尔夫人
· 主席不如乡长
· 民主的要害在于“思在”
· 从狗改不了吃屎说起
· 外星人,咱能不能不吹牛?
· 人类不是橡皮泥
· 李娜赢球,我又被中国了!
【参考文章(转贴)】
· 论存在结构与语言结构
· 《公孙龙子》的逻辑正名思想
· 《公孙龙子》的逻辑正名思想
· 《梳理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
· 赵林:论莱布尼茨的神学思想
· 诗经时代的君子淑女zt
· zt康无为: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
【佛法 解脱道】
· 原始佛法的传承 上
【写作心得】
· 新时代英语写作(4)信息ABC之C
· 新时代英语写作(3)信息ABC之B
· 新时代英语写作(2)信息ABC之A
【时事政治3】
· 孔子版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 六四 -真正的暴动
· 时代对领导人的道德要求
· 澳洲大选,正在投票
· 旧文一篇祭奠毛泽东
· 老子61 - 论国际关系准则
【不了母子情】
· 老子的做人之道:自胜者强
· 思念
· 思亲-感蜉蝣之暮兄之生命何辜
· 【醉花间】思亲
· 不了母子情
【知识探索】
·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思想家
· 从科学角度看道的确定性与非确定
· zt 宇宙文明时代人类的新哲学思
【宗教信仰】
· 习【杂阿含经】第1经 (第1卷)
· 耶稣与佛教
· 清明节与复活节的文化信仰
·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牛人
· “不好拿儿女的饼给狗吃”
· 哲学家们的上帝 (3)
· 哲学家们的上帝(2)
· 哲学家们的上帝(1)
· 改转布袋和尚歌
· 《金刚经》里面的哲学
存档目录
2020-09-10 - 2020-09-10
2019-08-18 - 2019-08-18
2018-11-19 - 2018-11-19
2018-09-16 - 2018-09-16
2018-06-19 - 2018-06-24
2018-05-12 - 2018-05-18
2018-02-05 - 2018-02-22
2018-01-12 - 2018-01-25
2017-12-03 - 2017-12-17
2017-11-25 - 2017-11-25
2017-08-05 - 2017-08-26
2017-07-28 - 2017-07-28
2017-06-02 - 2017-06-02
2017-04-16 - 2017-04-16
2017-03-12 - 2017-03-12
2017-02-04 - 2017-02-18
2017-01-07 - 2017-01-29
2016-12-10 - 2016-12-31
2016-11-06 - 2016-11-13
2016-10-01 - 2016-10-29
2016-09-04 - 2016-09-11
2016-08-15 - 2016-08-15
2016-07-01 - 2016-07-01
2016-06-04 - 2016-06-29
2016-05-24 - 2016-05-24
2016-04-01 - 2016-04-04
2016-03-04 - 2016-03-20
2016-02-07 - 2016-02-28
2016-01-09 - 2016-01-30
2015-11-27 - 2015-11-28
2015-09-05 - 2015-09-25
2015-08-05 - 2015-08-11
2015-07-01 - 2015-07-29
2015-06-11 - 2015-06-30
2015-05-31 - 2015-05-31
2015-04-09 - 2015-04-16
2015-03-07 - 2015-03-15
2015-02-01 - 2015-02-22
2015-01-02 - 2015-01-26
2014-12-20 - 2014-12-31
2014-10-02 - 2014-10-15
2014-09-05 - 2014-09-21
2014-08-01 - 2014-08-31
2014-07-04 - 2014-07-27
2014-06-01 - 2014-06-29
2014-05-09 - 2014-05-31
2014-04-05 - 2014-04-26
2014-03-02 - 2014-03-30
2014-02-08 - 2014-02-28
2013-12-01 - 2013-12-18
2013-11-01 - 2013-11-29
2013-10-07 - 2013-10-29
2013-05-04 - 2013-05-14
2013-04-03 - 2013-04-30
2013-03-01 - 2013-03-31
2013-02-01 - 2013-02-28
2013-01-01 - 2013-01-29
2012-12-01 - 2012-12-31
2012-11-01 - 2012-11-28
2012-10-30 - 2012-10-31
2012-09-01 - 2012-09-15
2012-08-05 - 2012-08-30
2012-07-02 - 2012-07-31
2012-06-29 - 2012-06-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