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谈诗配画和蒙太奇 |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佚名”“花开好人家。-顾城”中国诗歌从古至今一目了然的画面感从来就紧密相关。诗是语言艺术之一,是韵律化的语言;画是形象艺术,是二维空间形象的再现。诗采用韵律化的语言描绘故事、场景、和人物;画采用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故事、场景和人物。诗的描绘需要人们去想象和经验的补充,但是画直接呈现形象使观众一目了然;诗是语言艺术受到语言种类的交流局限,但是画却直截了当有目共睹不需要谁在旁边唠唠叨叨........。语言艺术是离不开唠唠叨叨的,嘿嘿!但是,诗却是提炼过的精彩的语言,所以它才可以方便阅读记忆传播留存,才能芳香永存历久弥坚。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完全可以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古往今来意念梦幻你都可以展现无穷无尽。画是在二维空间展现的形象空间感,是采用透视和清晰度制造出来的错觉,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和近大远小,近清晰远模糊造成空间感,形象至少要具体化(抽象画是不同形式的具体化);中国画不采用焦点透视,而采用心意透视,所谓的“散点透视”,目之所及随心所欲,在画面上经营位置,远近高低墨色浓淡造成空间感,造型上一开始就是抽象派,哈哈!........。中国画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空白处提写诗词加盖印章,这就形成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因为这种文化环境熏陶,我们看见画就想到诗,读了诗就联想到画。我们再读一遍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白居易的诗非常具像化,读一遍他的诗你是不是看了一场电影?在这里仅仅画就不够表现了,必须用到更高级的综合性的艺术手段——电影。照相术是1839年法国人发明的,电影紧随其后1891由美国的T.A.爱迪生完成。电影是综合艺术连续的画面,达到24幅/秒画面中的形象就会动起来,运动的画面后来发展到“蒙太奇”组合,就成为现代电影。"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建筑学组装、结构。电影里是"画面剪接"的意思,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狭义地讲: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一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组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而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蒙太奇不是一种照相术, 蒙太奇是将拍摄得到的画面进行组装的规则,属于一种影视符号系统中的修辞手法。 广义地讲: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电影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并且极有可能永远适用。这里有一个链接,蜜蜂也是从这里面获得现成的资料,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更完整的解释如果说白居易就是一个电影剧本作者,编辑和导演,他完全当之无愧,他的诗就是一场电影。因为他有画面形象和“蒙太奇”这种“艺术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在写诗的时候,培养和学习具有了形象化和蒙太奇的艺术思维,我们的诗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