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知青的事,后来的网友们知道多少?
知青上山下乡最早是50年代,毛泽东说过:“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最后一句话在文革后上山下乡运动时很流行,却没多少人知道是毛泽东50年代说的?当时还没有人民公社,只是合作社时期。
60年代有一批自愿上山下乡的知青,称之为“老知青”.有北京的“邢燕子”“侯隽”是典型,多次受到周总理毛泽东接见,当时青年到黑龙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些建设兵团是准军事集团,拿农工工资穿军装(没有领章帽徽)有军事训练,农业生产,这个设想是当年八路军王震359旅那种生产部队形式也有历史上屯垦戍边的意思。在他们这些典型之后,还有许多自愿者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上大学之后蜜蜂有同学就是这种64年的“老知青,”后来我们一代工资跟知青年限挂钩,他的年限工资是整个单位最高的。呵呵!最近他有一本书出版描写当年的知青生活。
真正成规模地政府号召并强制性地大批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第三个年头——1968年,经过文革初期北京高干子弟的红卫兵运动、后来的毛泽东八次接见全国大串联到北京的红卫兵、到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造反派组织,经历了全国性的斗走资派之后,发生了第一轮武斗——保皇派和造反派之间的武斗,中央派解放军制止了;接着又发生了造反派跟造反派之间的第二轮武斗,这场武斗的规模和惨烈程度高于第一轮,也是被解放军制止了;这二轮武斗过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出来表演,全国工业停顿,经济下滑,城市里聚集许多青年学生(无业人员)影响社会秩序。
毛泽东按照发动文革的最初计划想要结束文革,但是已经有失控情况,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毛泽东在1968年夏天训斥了北京搞武斗的5名红卫兵代表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和王大宾。(聂元梓是北大的系处级中层干部其实不是学生,他的嫂子就是刘少奇的前妻王前,他攻击刘少奇当然是很深的私人恩怨!)
中国当时的状况是国家没有能力安排就业,消化这么多年轻劳动力。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强制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上山下乡"知青”主体是老三届,当时是初中以上的学生,大学以上的学生则作为毕业分配到全国各地,所以北京上海许多大学生分配到边缘县级城市。
当时城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知青上山下乡(蜜蜂大哥是其中之一)。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知青走得很远,成都知青到了凉山阿坝西昌冕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表哥表姐去了冕宁),重庆知青到大巴山(蜜嫂就是其中之一)云南贵州,生活异常艰苦。小城市一般就近插队(蜜蜂离家不远),一些就近插队郊区离家近得多生活也相对好一些。
根据集体模式各地还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从69到70年,原有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扩大建制,同时新成立了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0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加上50年代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共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及3个农垦师。这些还是属于准备军事组织形式,有工资的集体生活。一般的人民公社也建立了集体形式的农场,蔬菜、水果、养猪、种茶等,那里的知青有农场干部管理,集体宿舍,轮流煮饭。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经历了知青生活的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蜜蜂为什么说知青上山下乡有强制性呢?因为这是国家政策规定,该上山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必须去,不去就办你爹妈的“学习班”,嘿嘿!
这25年里,发生一些影响很坏的知青问题:生活困难有李庆霖向毛泽东诉苦的信和毛泽东的回信事件,有揭发出来的虐待知青、女知青被奸污事件,有暴露招工招生招兵“走后门”等地方干部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事件。到73年之后,知青政策有一些改变,有病的、独生子女、已经有知青的家庭可以一个子女在“留身边”,也有许多知青靠参军招工招生回到城市。
但是全国各地仍然有多数受家庭成分影响的知青,“三招”不能通过政治审查的,仍然还要更加长期地熬过孤独失落感受、汗流浃背的体力劳动、口粮短缺独立生活的艰难岁月。
77年恢复高考招生之后,逐渐停止知青上山下乡,乡下的知青陆续返回城市。78年全国性的强制性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知青运动是一次解决社会劳动力安排的暂时性政策行为。由于中国社会当时发展不平衡,大部分边远地区农村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活条件艰苦,知青生活艰难是普遍的。7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有一年的最低生活补助(当时民政局照顾孤老最低生活补助标准8元/月)知青到农村,带去了文化和教育,全国农村孩
子获得受教育机会当时的农村社队有了知青这个教育人才资源,中小学校发展迅速,提高了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同时医疗卫生系统也面向农村,社队办起“医疗站”知青许多担任“赤脚医生”,农村一般的小伤小病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农业机械化开始推动普及,知青的知识得到用武之地。 知青也看到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更多了解了中国农村社会,当时的生活水平就那样低那样苦。文化教育也改变了农民新一代,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参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知青确实吃了许多苦,但是我们知青一代从此不再以苦为苦,更加执着更加坚持更加勇敢地投入后来的生活中。
呜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