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神学大全》第一部主要条目、人名和概念的译注”[1],本文译注圣Thomas Aqunis/トマス・アクィナス/ㄊㄛㄇㄚㄙ·ㄚㄎㄨㄧㄋㄚㄙ/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的The Summa Theologica[2]/《神学大全》第二部第一部分[3]主要条目、人名和概念。 前言:人作为Deus/God/ㄍㄚㄉ/上帝/神/天主的形相,是自己诸行动的本原,有自由选择和对自己行为控制的能力。 一、论最终目的(问题1-5) [问题1]人的最终目的:幸福(共8条)。按照Aristotle/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亚里士多德,“人的行动的本原是目的”(第1条),“幸福是最终目的的达成”(第8条)。[问题2]人的幸福由什么组成?财富、荣誉、名声或荣光、权力、身体健壮、高兴、灵魂充实、任何造出来的好处(共8条)?都不是。 [问题3]什么是幸福(共8条)?幸福是造出的(第1条);幸福是一种operation/活动、操作行为(第2条);幸福不(只是)由感觉活动组成(第3条);幸福不是由意愿组成,而是由对于ㄍㄚㄉ/神的知识--即一种智识行为--组成(第4条);幸福由一种思辨行为而不是现实的智识组成(第5条);人的最终幸福不是由思辨学问/智慧组成的(第6条);人的最终荣耀或幸福只在于ㄍㄚㄉ而不是天使(第7条);最终和完美的幸福只在于神圣存在的远见(第8条)。本文只是简要列举ㄚㄎㄨㄧㄋㄚㄙ对幸福的思考方式,而没有费力去区分、展开ㄚㄎㄨㄧㄋㄚㄙ的概念或逻辑。 [问题4]幸福的必要条件(共8条):乐趣、远见(比乐趣还重要)、理解、正直的意愿是幸福的条件(第1-4条);身体不是(第5条)、但完好的身体是幸福的条件(第6条);外在的财富、朋友的情谊都不是幸福的条件(第7-8条)。 [问题5]论幸福的达成(共8条):人能达成幸福(第1条);一个人会比另一个人幸福(第2条);人在此生不幸福(第3条);幸福是永恒的,一旦达成(如圣者们那样)就不会失去(第4条);人不能靠本能获得幸福(第5条);人不能靠天使达成幸福(第6条);幸福通过善行获得(第7条);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第8条)。 二、论人的行动(问题6-48) 1.适合人的行动 1.a.自愿行动的性质总论 [问题6]自愿与非自愿(行为)(共8条)。既然幸福必须通过某些行动获得,我们就得考虑人的行动。“强制下的事情是非自愿的”(第5条,引用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和John Damascene/John of Damascus/Ἰωάννης ὁ Δαμασκηνός/Ioánnēs ho Damaskēnós/ㄧㄛㄢㄋㄜㄙ/大马士革的圣约翰),“非自愿行动值得怜悯和赦罪,而且做得令人遗憾”(第7条,引用ㄧㄛㄢㄋㄜㄙ)。 [问题7]人的行动的环境(共4条)。“环境是人的行动的诸个别偶然事件(的总和)”(第1条)。引用ㄧㄛㄢㄋㄜㄙ和Gregory (of Nyssa)/Γρηγόριος/グレゴリオス/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贵格利:“对环境的无知造成的行动是非自愿的”,“但非自愿性免除于sin/ㄙㄧㄣ/原罪,对ㄙㄧㄣ的思考属于神学者,所以环境也应该被神学者思考”(第2条)。 [问题8]论意愿—关于意愿什么(共3条)。“邪恶在意愿的范围之外”,“所有事物都愿望良善”(第1条,引用Dionysius the Areopagite/Διονύσιος ὁ Ἀρεοπαγίτης/ㄉㄧㄛㄋㄧㄙㄨㄙ/狄奥尼修斯)。“如果(拉丁语)voluntas/volition/主观意志是关于目的的,它也是关于手段的”(第2条)。 [问题9]论什么驱使意愿(共6条)。意愿驱使自身(第3条),但也来自外部(第4条)、却不是天体(第5条)而是自然、ㄍㄚㄉ(第6条)。[问题10]论意愿被驱使的方式(共4条)。ㄍㄚㄉ没有必要驱使人的意愿(第4条)。 1.b.被引发出来的自愿行动的性质 [问题11]论作为一种意愿的行动的享受(共4条)。“享受是为了自身而愉快地依附某种事物”(引用引用圣Augustine/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アウグスティヌス/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所以,即使没有占有,也可能享受目的”(第4条)。 [问题12]论意图(共5条)。“事关意愿时,目的的意图是与手段的willing (volition)/意志力同样的运动”(第4条)。[问题13]论作为事关手段的、一种意愿的行动的选择(共6条)。“选择是在我们的能力中的诸事物的愿望”(引用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但愿望是一种意愿的行动,所以选择也是”(第1条)。“意志力是关于目的的,但选择是关于手段的”(引用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第3条)。“选择是一种合理的能力的一种行动”,“人不是出于需要、而是自由地选择”(第6条)。 [问题14]论选择之前的counsel/劝导[4](共6条)。“每一个劝导是一个问询,但不是每一个问询都是一个劝导”(引用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第1条)。“劝导不是关于目的,而是关于手段”(引用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第2条)。“我们在发生在我们之中并且可以作的事务方面接受劝导”(引用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第3条)。 [问题15]论作为事关手段的、一种意愿的行动的同意(共4条)。同意行动只属于更高的灵魂/理性(第4条)。[问题16]论作为事关手段的、一种意愿的行动的利用(共4条)。“没有谁公正地利用ㄍㄚㄉ,但只是享受他”(引用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但只有ㄍㄚㄉ是最后目的,所以我们不能利用最后的目的”(第3条)。“利用跟随选择”(第4条)。 1.c.被指令的自愿行动的本质 [问题17]受意愿指令的行动(共9条)。“指令是理性的行动”(第1条)。“当一件事通过理性成为另一件事,只有(同)一件事”(引用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但除非只有通过指令的理性才会有被指令的行动,所以它们[指令和被指令的行动]是同一的”(第4条)。“意愿的行动是由我们指令的”(第5条)。“敏感的欲望行动服从理性的指令”(第7条)。 1.d.人的行动的划分 [问题18]总论人的行动的善与恶:这里列举的11条论题的有一些用语不知所指,不过从文本中可以理解,如“地点是一个环境,但地点在一个某种恶的种类中具有道德的行动。因为在一个神圣的地点偷窃是一个亵渎,所以一个环境使得一个道德行动具有特别的善或恶(性质)”(第10条)。 [问题19]论意愿的内在行动的善意与恶意(共10条)。“在意愿的行动中的善与恶适当地来自诸目标”(第1条),“意愿的善意与恶意不取决于环境,而只取决于目标”(第2条)。“意愿的恶意是ㄙㄧㄣ的根源”,所以,“意愿的善意取决于永久律法”即神圣理性(第4条)。Catholica/Catholic/カトリック/ㄎㄚㄊㄛㄌㄧㄎㄚ/普遍(或至公或天主)教会以外的教会人士可能对此论不同意或不以为然,也难以追溯ㄚㄎㄨㄧㄋㄚㄙ的推理:“我们因此必须绝对地下结论到:每一个处于与(无论对错的)理性不同的意愿总是邪恶”(第5条)。作为手段的“意愿的善意取决于目的的意图”(第7条)。 [问题20]论人的外在行动的善意与恶意(共6条)。“意愿的行动是…外在行动的一种形式,…所以只有一种(同为)内在和外在行动的善意”(第3条)。[问题21]论以善意与恶意为理由的人的行动的结果(共4条)。 2.论作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共通行动的激情 2.a.总论 [问题22]论灵魂的诸激情的客体(共3条)。“很显然地,激情的概念更多被适当地发现在感性愿望的行动,而不是理智愿望的行动中”即意愿中(第3条)。[问题23]各激情如何彼此不同(共4条)。 [问题24]论灵魂的激情中的善与恶(共4条)。“Stoic/ㄙㄊㄛㄧㄎ伦理学派认为所有的激情都是恶,而Peripatetics/(以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为师的)逍遥学派[5]坚持说适当的激情是好的”(第2条)。[问题25]论诸激情之间相对的秩序(共4条)。欢乐、悲哀、希望和恐惧是四个首要的激情(第4条)。 [问题26]论灵魂的诸激情,特别地,首先地,论爱(共4条)。[问题27]论爱的原因(共4条):善、知识、喜欢。[问题28]论爱的效果(共6条):有四种:常人之间的结合和同居、宗教性的ecstasy/狂喜(失去自我的状态,甚至suffer/遭受狂喜)和狂热。 [问题29]论憎恨(共6条)。憎恨的原因和目的是邪恶(第1条);“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说所有感情都是由爱引起的,而憎恨是一种感情,所以憎恨也是由爱引起的”(第2条);但憎恨不如爱强烈(第3条)[6];“没有人恨自己的身体”(第4条);人会恨真实/真理(第5条);有些事(如偷窃、背后诽谤)会遭到普遍憎恨(第6条)。 [问题30]性欲(共4条)。性欲可以是无限的(第4条)。 [问题31]论pleasure/愉快/高兴本身(共8条)。高兴与joy/快乐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说非理性的动物高兴,但不说他们快乐(第3条)。精神的和智识的愉快高于身体的和感性的高兴(第5条)。感性接触到的愉快大于别的途经感受到的愉快(第6条)。[问题32]高兴的原因(共8条)。希望与记忆可以使人高兴(第3条)。但是,“Ps. 41.4写道:我的眼泪成为我日夜的面包。而面包意味着高兴的干粮,所以,因悲哀而出的眼泪可以使人高兴”,即悲哀使人高兴(第4条),这里的引用[7]和推理都令人质疑。行善是一种愉快的原因(第6条)。[问题33]论高兴的效果(共4条)。因为“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说高兴毁坏了谨慎的判断”,所以高兴会阻碍理性的运用(第3条)。但“不是每一个高兴都阻碍理性的行动;只有身体性的高兴才(如此)”,高兴使操作完善(第4条)。[问题34]论高兴的好与坏(共4条)。高兴是判断道德善恶的规则和标准(第4条),但ㄚㄎㄨㄧㄋㄚㄙ在这里借用“目的”和“休整”达到的推论不令人信服。 [问题35]论痛苦和悲哀本身(共8条)。“正如欢乐是高兴的一种,悲哀是痛苦的一种(表现)”(第2条)。“高兴与悲哀彼此对立”(第3条),但“不是每一个悲哀都与每一个高兴对立”(第4条)。ㄚㄎㄨㄧㄋㄚㄙ赞同ㄧㄛㄢㄋㄜㄙ,把悲哀分为四种:懒惰、苦恼(或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所说的焦急)、怜悯、嫉妒(第8条),与现在的心理学分类不符。[问题36]论痛苦或悲哀的原因(共4条)。ㄧㄛㄢㄋㄜㄙ说“恐怖的邪恶造成恐惧,邪恶的出现是悲哀的原因”,失去善不是悲哀的原因(第1条)。“欲望是悲哀的一个原因”(第2条),“渴望结合与爱也造成悲哀”(第3条)。[问题37]论痛苦或悲哀的效果(共4条)。痛苦剥夺一种学习的能力(第1条);悲哀成为灵魂的负担(第2条);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说“高兴完善行动”,与此同时,“悲哀妨碍行动”(第3条);悲哀比别的情绪更有害于灵魂(第4条)。[问题38]论对悲哀或痛苦的补救方法(共5条)。“最大的愉快在于对真理的沉思”,而每一种愉快减轻痛苦,所以对真理的沉思减轻痛苦(第4条)。[问题39]悲哀或痛苦的好与坏(共4条)。“悲哀是有德行的善”(第2条),“悲哀有用”,正如《旧约》传道书7.3所教导的:“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8](第3条)。 [问题40]论irascible/易怒的激情,首先,论希望与失望(共8条)。ㄚㄎㄨㄧㄋㄚㄙ在此列出希望与失望、害怕与大胆、愤怒为易怒的激情,不符合现在的分类。“希望与失望或贪心不同”(第1条)。“经验是希望的一个原因”(第5条)。“爱由希望引起”(第7条)。“希望由于其本性是行动的一种帮助,使行动更加激烈”(第8条)。 [问题41]论害怕本身(共4条)。ㄧㄛㄢㄋㄜㄙ把害怕适当地分类为懒惰、惭愧、羞耻、惊异、恍惚和焦虑(第4条)。读到这样的论辩,读者不由得会问道:这与经书的联系紧要吗?[问题42]害怕的对象(共6条)。“ㄧㄛㄢㄋㄜㄙ说害怕(的对象)是未来的邪恶”(第1条)。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说“最可怕的事是死亡”,所以害怕的对象是自然的邪恶(第2条)。ㄙㄧㄣ的邪恶不是害怕的对象(第3条)。人会害怕自己的害怕(第4条)。[问题43]论害怕的原因(共2条)。“爱是害怕的原因”(第1条)。[问题44]论害怕的效果(共4条)。“害怕不妨碍善的行动”(第4条)。 [问题45]论大胆(共4条)。“大胆随希望而生”(第2条)。 [问题46]论愤怒本身(共8条)。“愤怒的对象是善”(第2条)。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说“愤怒有时听从理性”,“所以愤怒在某种形式需要理性的行动”(第4条)。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说“愤怒比性欲自然”(第5条)。愤怒远不如憎恨强烈(第6条)。愤怒只针对那些与公正/不公有关的人(第7条)。ㄧㄛㄢㄋㄜㄙ把愤怒适当地分类为激怒、狂躁和深仇(第8条)。[问题47]论引发愤怒的原因以及对愤怒的补救方法(共4条)。“所有愤怒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粗暴对待(别人)”(第2条)。“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说:优越使人容易愤怒”(第3条)。[问题48]愤怒的效果(共4条)。愤怒造成不完善的愉快(第1条)。愤怒阻碍理性的运用,正如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所说:“愤怒撤走理解的亮光,鼓动而扰乱了大脑“(第3条)。 三、论习性[9](问题49-89) 1.总论 [问题49]关于习性本质的总论(共4条)。第3条:引用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和“注释者” Averroes/Ibn Rushd/ㄧㄅㄣ·ㄌㄨㄒㄉ/伊本·鲁世德[10]:习性暗示对一个行动的指令。 [问题50]论习性的主体(共6条)。第1条:引用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身体的健康和不可抑制的疾病被称为习性”。同时从Simplicius/ Σιμπλίκιος/ㄙㄇㄆㄨㄌㄧㄎㄧㄛㄙ[11]引述Porphyrius/ Πορφύριος/Porphýrios/ポルピュリオス/ㄆㄛㄦㄈㄨㄌㄧㄛㄙ(232-305年)说:“激情或感情的品质、性格倾向与习性在身体上因强度和减弱而不同”[12]。 [问题51]论习性的原因,关于它们的形成(共4条)。[问题52]论习性的增加(共3条)。[问题53]习性如何被瓦解或消失(共3条)。[问题54]论习性的区分(共4条)。 2.特论 2.a 好的习性,即品性[13] [问题55]论品性,关于它们的本质(共4条)。[问题56]论品性的主体(共6条)。[问题57]论智识品性(共6条)。思辨智识的习性是品性,它们包括智慧、学问和理解力(第1、2条)。Art/技艺是一种智识品性(第3条)。Eubulia/讨教、synsis/知晓、gnome/提炼[14]可以作为依附“慎重”的品性(第6条)。[问题58]论道德品性与智识品性的不同(共5条)。“并不是每一个品性都是道德品性”(第1条);道德品性与智识品性不同(第2条);道德品性与智识品性互不可缺(第4、5条)。 [问题59]论道德品性与诸激情的关系(共5条)。“道德品性不排斥诸激情,但与它们相处”(第2条);作为道德品性的“公正不能没有激情”(第5条)。[问题60]道德品性之间有什么区别(共5条)。[问题61]论首要品性(共5条)。道德品性也被称为首要品性,按照Ambrose/ㄚㄇㄅㄌㄛㄓ/安波罗修或安布罗斯,它们是禁欲、公正、慎重和坚毅(第1条)。[问题62]论宗教品性:信仰、希望、慈善(共4条)。[问题63]品性的原因(共4条)。一些品性由习惯获得,但宗教品性由ㄍㄚㄉ注入给人,两者不同。[问题64]论品性的mean/中庸、适中、中间(共4条)。这一用语在这个问题中的引用费解,大概是出于ㄚㄎㄨㄧㄋㄚㄙ对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的理解不足,或者反映出运用到基督教教义上的困难。[问题65]论诸品行的联系(共5条)。[问题66]论诸品性之间的平等性(共6条)。“智识品性比道德品性好”(第3条),“公正是诸品性中最优越的”(第4条),“智慧是诸智识品性之首”(第5条)。[问题67]论诸品性在来世的持续(共6条)。道德品性在来世依然存留,因为“正义是永存不朽的”(第1条)。“信仰在荣耀的来世不存留”(第3条)。“慈善永远不消失”(第6条)。 [问题68]论天资/天赋,包括:智慧、science/学问、understanding/理解力、counsel/劝导、坚毅、虔诚、敬畏(共8条)。“这些天资被赐予给人协助品性、补偿某种缺欠,…所以比品性优越”(第8条)。 [问题69]论beatitudes/μακάριοι[makarioi]/ㄇㄚㄎㄚㄌㄧㄛㄧ/八项祝福的准测(虚心、哀恸、谦和、饥渴慕义、怜悯人、清心、使人和睦)[15](共4条)。“ㄇㄚㄎㄚㄌㄧㄛㄧ不同于品性和天资”(第1条);ㄇㄚㄎㄚㄌㄧㄛㄧ适用于今生(第2条)。 [问题70]论圣灵的诸果实(共4条)。人行动本身被称为果实(第1条);圣灵的果实有12种(第3条)。 2.b 恶习,即恶意 [问题71]恶意与ㄙㄧㄣ本身(共6条)。恶意与品性(德行)相反(第1条);ㄙㄧㄣ可以与德行在同一个主体内相处(第4条);ㄙㄧㄣ可以没有行动(第5条);按照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ㄙㄧㄣ是违背永生律法的言词、行动或欲望”(第6条)。 [问题72]论诸ㄙㄧㄣ的区分(共9条)。按照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在致命的ㄙㄧㄣ中,有五种是精神上的,两种是肉欲上的”(第2条)。按照Isodore/Ἰσίδωρος[Isídōros]/ㄧㄙㄉㄛㄌㄛㄙ,ㄙㄧㄣ被分为三类:违背ㄍㄚㄉ、违背自己、违背邻人(第4条)。[问题73]ㄙㄧㄣ之间的比较(共10条)。[问题74]ㄙㄧㄣ的主体(共10条)。理性里是否存在morosa delectation/the habit of dwelling with enjoyment on evil thoughts/沉湎于邪恶想法的习惯之ㄙㄧㄣ[16]?按照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是的(第6条)。这里可以看出ㄚㄎㄨㄧㄋㄚㄙ的思考深入人性的本质。consent to pleasure/得到同意的享乐是否是致命的ㄙㄧㄣ?按照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是的(第8条),但读者也有理由更赞同被批驳的论点。 [问题75]概论ㄙㄧㄣ的诸原因(共4条)。按照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意愿是ㄙㄧㄣ的原因”(第2条)。[问题76]特论ㄙㄧㄣ的诸原因(共4条)。按照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有一些ㄙㄧㄣ通过无知(产生)”,也就是说,无知也是ㄙㄧㄣ的(非直接、偶然的)原因(第1条)。“无知是ㄙㄧㄣ”(第2条),但“无知减轻ㄙㄧㄣ”(第4条)。 [问题77]从感官部分论ㄙㄧㄣ的诸原因(共8条)。“由激情引发的ㄙㄧㄣ应该被称为软弱的ㄙㄧㄣ”(第3条)。“自爱是每一个ㄙㄧㄣ的原因”(第4条),这使人联系到佛教对感官自爱的无微不至的分析,而基督教没有沿着这条思路深入展开。肉体的欲望、眼睛的欲望、生活的傲慢是ㄙㄧㄣ的原因(第5条)。 [问题78]论造成ㄙㄧㄣ的恶意,即从意愿部分论ㄙㄧㄣ的诸原因(共4条)。[问题79] 论ㄙㄧㄣ的外部诸原因(共4条)。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宣布:“ㄍㄚㄉ的意愿是每一个运动的原因”,“所以ㄍㄚㄉ的意愿是ㄙㄧㄣ的行动的原因”。ㄚㄎㄨㄧㄋㄚㄙ在这样的看起来有违常识的的论辩中借助希腊哲学的术语(包括自由选择),结论到:“ㄍㄚㄉ是ㄙㄧㄣ的行动的原因,但他不是ㄙㄧㄣ的原因,因为他没有造成带有缺欠的行动”(第2条)。“ㄍㄚㄉ是精神上的盲目与心肠僵硬的原因”(第3条),这里的论辩与第2条类似,费解,读者必须顺着经院哲学的逻辑才能理会。 [问题80]论与魔鬼相关的ㄙㄧㄣ的原因(共4条)。“ㄙㄧㄣ的原因不可能是魔鬼,而只能是人的自身意愿”(第1条)。“并不是所有的邪恶想法都由魔鬼引起,有时候它们来自我们选择的运动”(第4条)。 [问题81] 论与人相关的ㄙㄧㄣ的原因(共5条)。[问题82]从本质论原初的ㄙㄧㄣ(共4条)。原初的ㄙㄧㄣ只有一个(第2条);原初的ㄙㄧㄣ是天性自然的ㄙㄧㄣ,但每人的天性相等,所以ㄙㄧㄣ在每人都是相等的(第4条)。[问题83]原初ㄙㄧㄣ的主体(共4条)。[问题84]论一个ㄙㄧㄣ作为另一个ㄙㄧㄣ的原因(共4条)。正如使徒在I Timothy/Τιμόθεος[Timótheos]/テモテ/ティモテオス/ㄊㄧㄇㄛㄊㄜㄛㄙ提摩太前书第六章10[17]所说:“所有邪恶的根源在于对金钱的欲望”,所以贪婪是所有ㄙㄧㄣ的根源(第1条)。“骄傲是所有ㄙㄧㄣ的开始”(第2条)。自负、嫉妒、发怒、sadness/tristitia/伤感、贪食、情欲也是致命的ㄙㄧㄣ(第3、4条)。 [问题85]论ㄙㄧㄣ的效果(共6条)。按照Bede/Bēda Venerābilis/ㄅㄟㄉㄚ/比德[18],软弱、无知、恶毒、欲求是犯下ㄙㄧㄣ的天性伤痕(第3条),ㄙㄧㄣ剥夺了灵魂的mode/形状、species/特征和秩序(第4条)。死和其他疾病是ㄙㄧㄣ的结果(第5条),而不是人的自然结局(第6条)。[问题86]论ㄙㄧㄣ(在灵魂)的污迹(共2条)。[问题87]论惩罚的负债(必须承担)(共8条)。ㄙㄧㄣ的效果是必须承担的惩罚(第1条)。[问题88]论轻微与致命的ㄙㄧㄣ(共6条)。轻微的ㄙㄧㄣ不会变为致命的ㄙㄧㄣ(第4条)。[问题89]论轻微的ㄙㄧㄣ本身(共6条)。 四、论法(问题90-108) 1.总论 [问题90]论法的本质(共4条)。罗马法学家Ulpian/Gnaeus Domitius Annius Ulpianus/ウルピアーヌス/ㄨㄦㄆㄧㄚㄋㄨㄙ/乌尔比安[19]说:“Whatsoever pleaseth the sovereign has the force of law/元首的话就是法律”[20]。但是,法依据理性,因为lex/法一词来源于ligare/约束一词, obligare/使人有义务责任行动,而人的行动的规则和标准是人的行动的首要原则-理性(第1条)。按照Isidore of Seville/Isidorus Hispalensis (560–636年)/イシドールス/ㄧㄙㄉㄛㄌㄨㄙ/依西多禄的20卷百科全书式巨著Etymologiae/《语源》:“法律执行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市民们的共同利益”(第2条)。 [问题91]论法的各种类别:永恒法、自然法、人为法、神圣法(包括旧约的法、新约的法)和作为ㄙㄧㄣ的fomes/ㄈㄛㄇㄧㄙ/吸收转换体的法(共6条)。[问题92]论法的效果(共2条)。引用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每一个立法者的意图都是创造良善的公民”(第1条);按照ㄧㄙㄉㄛㄌㄨㄙ的《语源》:法规分为命令、禁止、容许和处罚(第2条)。 2.特论 [问题93]论永恒法(共6条)。按照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永恒法是主权/元首型的,我们必须总是遵守之”(第1条),“永恒法的知识烙印在我们之中”(第2条)。所有的法出自永恒法(第3条)。自然界的偶发事件也服从永恒法(第5条)。所有的人际事务都服从永恒法(第6条)。 [问题94]论自然法(共6条)。所有的道德行动由自然法规定(第4条)。自然法保持不变(第5条)。[问题95]论人制的法(共4条)。按照Tully/Marcus Tullius Cicero/[kɪkɛroː]/キケロ/ㄎㄧㄎㄜㄌㄛ/西塞罗,每一个人制法都出自自然法(第2条)。[问题96]论人制法的力量(共6条)。人制法应该为普遍情形而不是特例制定(第1条)。人制法不抑制所有的恶意(第2条)。人制法规定所有的道德行动(第3条)。人制法制约人的良心(第4条),这可能是教会法与近代世俗法的显著区别之一。所有人都服从法(第5条),但法律之下可以考虑法的意图/精神,不拘泥于法律字面意义(第6条)。 [问题97]论法的变化(共4条)。习惯可以获得法的效力,也可以废除法(第3条)。[问题98]论旧法(共6条)。按照ㄉㄧㄛㄋㄧㄙㄨㄙ,有一些异邦(非犹太)人没有遵守旧法也得救了(第5条)。这种见解与犹太教坚持的旧约违背。[问题99]论旧法的律令(共6条)。旧法包括道德、仪式、司法/审判的律令,并以世俗的许愿和威胁诱导人们遵守。 [问题100]论旧法的道德律令(共12条)。所有旧法的道德律令属于自然法,所以也适用于外邦(非犹太)人(第1条)。旧法的道德律令涉及所有的品性行动(第2条)。所有的旧法的道德律令都可以归于十诫(第3条);十诫不可或缺(第8条);旧法也可以包括别的道德律令(第11条)。遵守旧法的道德律令是否使人具有品性的正当性?按常理,是的。但ㄚㄎㄨㄧㄋㄚㄙ引用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对II Cor.3.6[21],指出有两种品性/德行:一种靠自身努力,另一种靠来自ㄍㄚㄉ的恩典注入,后者才是真正的(解救)正当性(第12条)。这个神学论争其实很头疼:十诫本来就是ㄍㄚㄉ的律令,完全遵守十诫的生活的普通信徒,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ㄍㄚㄉ的恩典呢?ㄚㄎㄨㄧㄋㄚㄙ在下面的“论恩典”一节(问题109-114),特别是问题112第5条,更详细地展开。 [问题101]论诸仪式律令本身(共4条)。诸仪式律令是比喻性的(第2条)。旧法的诸仪式律令适当地分为牺牲、神圣诸物(如tabernacle/希伯来语מִשְׁכַּןmishkan/ㄇㄧㄒㄎㄢ/意为幕屋/ㄍㄚㄉ所居之处/移动式神殿、教堂)、圣餐/圣事、纪念/庆典(第4条)。[问题102]论诸仪式律令的原因(共6条)。诸仪式律令既有文字的、也有比喻的原因(第2条)。[问题103]论诸仪式律令的存在期间(共4条)。旧法的诸仪式律令没有正当性,否则基督死得冤枉(第2条),旧法的诸仪式律令在基督降临时就停止了(第3条)。基督受难以后,固守旧法的诸仪式律令就是犯致命的ㄙㄧㄣ(第4条)。 [问题105]论诸司法律令(共4条)。诸司法律令指导人与邻居的关系(第1条),诸司法律令是比喻性的(第2条),旧法的诸司法律令不永远有效,因为最高祭司职能从Aaron/ㄚ-ㄌㄛㄣ转到基督了(第3条)。[问题105]论诸司法律令的理由(共4条)。旧法关于统治者们的诸律令是适当的(第1条),诸司法律令适用于人际关系、外族人、家族成员(第2-4条)。 [问题106]论福音书法规(即新法)本身(共4条)。正如Cōnstantīnopolis/ㄎㄛㄣㄙㄊㄢㄊㄧㄋㄛㄆㄛㄌㄧㄙ/君士坦丁堡大主教Chrysostom/ Χρυσόστομος[Chrysostomos]/クリュソストモス/ㄎㄌㄧㄙㄛㄙㄊㄛㄇㄛㄙ/约翰一世/“金口”圣若望解释的那样,新法将持续到世界的终点(第4条)。 [问题107论新法与旧法的比较](共4条)。ㄍㄌㄜㄍㄛㄌㄧㄛㄙ解读Ezekiel[ɪˈziːkiəl]/Yəḥezqē’l[jəħɛzˈqel]/エゼキエル/ㄧㄗㄎㄧㄜㄦ以西结书 I.16: their construction seemed as though one wheel was inside the other/“都是一个样式,形状和作法,好像轮中套轮”[22],说明新法被包含在旧法中(第3条)。另外,Habakkuk/“ㄏㄅㄚㄎㄨㄎ2:4的这句话在《新约》Roman/罗马人书1:17、Galatians(地名Galatia)/ㄍㄚㄌㄚㄊㄧㄚ/加拉太书3:11、Hebrew/希伯来书10:38再次被引用、ㄆㄟㄒㄜㄦ注释,宣告ㄧㄜㄙㄛㄨㄙ作为基督(救世主)的到来,显示《旧约》先知预言中的新约启示意义”[23]。 [问题108]论新法中包含的内容(共4条)。“新法必须禁止某些外在的行动、规定别的行动”,但是新法被称为“完美自由的律法”,因为它只约束或回避那些反对拯救的行动,而且它让我们自愿地遵从这些律令(第1条)。新法确定了对于外在和内在行动充分的规定(第2、3条)。 五、论恩典(问题109-114) [问题109]论恩典的必要性(共9条)。人靠自己不需恩典可以知道真理(第1条),但是,没有恩典不能做善行(第2条)、不能履行神圣的戒令[24](第4条)、不能永生(第5条)、不能从ㄙㄧㄣ中解脱(第7条)、不能回避ㄙㄧㄣ(第8条)。[问题110]论ㄍㄚㄉ的恩典的本质(共4条)。[问题111]论恩典的区分(共5条)。恩典适当地被分为神圣恩典(如ㄍㄚㄉ把儿子送给我们)和无需报酬的恩典(第1条),神圣恩典比无需报酬的恩典高贵(第5条)。 [问题112]论恩典的原因(共5条)。ㄍㄚㄉ是恩典的唯一原因(第1条)。没有人知道他是否得到神圣恩典(第5条)。[问题113]论恩典的诸效果(共10条)。凡人的得救是宽恕/减轻ㄙㄧㄣ(第1条),为此需要恩典的注入(第2条)、需要自由选择的活动(第3条)、需要信仰的活动(第4条)。凡人得救靠圣灵的神圣恩典造成,所以是突然瞬间完成的(第7条)。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甚至引申到:“从一个ㄙㄧㄣ犯者造出义人,比造出天空和地球还伟大”(第9条),但这不是神迹,因为这属于人的天性(第10条)。 [问题114]论作为共同操作的恩典的效果的merit/功德回报(共10条)。恩典是通过仁慈(而不是其它品性)的功德回报的首要体,永生的回报主要在于仁慈(第4条)。现世的所有品不属于功德回报(第10条)。 通过这些经院神学/哲学的论辩题目和逻辑,我们得以深入地一瞥基督教文明的大厦的内在精神基础,进而才能理解随之展开的理性启蒙等西方思想运动的价值和意义。 【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2020年2月18日第一稿】
[1] 赵京,2020年1月13日修订。http://cpri.tripod.com/cpr2020//aquinas1.pdf [2]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9-20 Aquinas I-I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1st Printing, 1977. 本文按此书编译的章节标题译注。 [3]第二部包含第一、第二部分,问题各自编号,与第一部、第三部平列,所以可以认为全书共分四部,本译注系列也照此分为四文。 [4] 在基督教里,意味着来自基督、圣徒们等的教导,虽然不具有律法地位,但可以指导人获得道德的完善。 [5] “逍遥”的译法有点浪漫,其实应该译为“漫步”学派。 [6] 英译本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9 Aquinas I-I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1st Printing, 1977. p.746: “Therefore hatred is stronger than love”是印刷错误。 [7] 《诗篇》第41篇4为:我曾说:“耶和华阿,求你怜恤我,医治我,因为我得罪了你。”(圣经公会1919年出版之中文译本-和合本) [8]圣经公会1919年出版之中文译本(和合本)。 [9]译注第三节时参考了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联合发行、碧岳学社出版《神学大全》第五册:“论德性与恶习及罪--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九题至八十九题”(民国97年)。这一册译者为刘俊余,审阅者为周克勤。编辑说明:主要根据拉丁版Summa Theologiae, Biblioteca de Autores Cristianos, 1961, Madrid, S.A.并参考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即西班牙文版本做部分修正。 [10] 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版按照拉丁化的名字译为“亚威洛哀”,完全掩盖了他的阿拉伯思想家身份。 [11] Simplicius of Cilicia,490-560年, 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版译为“辛布里秋”。 [12]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版译为“波菲里说身体上的被动或被动性的品质、配备及习性,是按强弱相区分”,可见译者没有理解“激情”、“感情”和“性格倾向”等词的意义。 [13] Virtue一般译为“德行”,但从这一节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它包括的内容不止“德行”的含义,还含有“品行”、“品德”等含义。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版译为“德性”。 [14]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版译为“谋略”、“正常判断”、“特殊判断”。 [15]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Εὐαγγέλιον κατὰ Ματθαῖον/Matthaîon/マタイ、マトフェイ/(参照日语和既存中译,只译出前半部发音)ㄇㄚㄊㄚㄧ/马太福音第5章第3-12节所记“山上宝训”,被认为是基督徒言行及生活规范的准则。 [16]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20 Aquinas I-I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1st Printing, 1977. p.132译为lingering pleasure,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版译为“姑息性快乐”。 [17]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圣经公会1919年出版之中文译本-和合本)。 [18]天主教译为圣伯达,圣公会译为圣贝德,672-735年,著有《英吉利教会史》等,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英吉利教会史》编年法按基督降生,区分为Before Christ/B.C./公元前与Anno Domini/A.D./主后/公元。 [19]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版译为“柴尔苏”,约170-223年,Justinian I/查士丁尼第一下令编纂的Digesta/Pandects/《法学说汇编》有三分之一是ㄨㄦㄆㄧㄚㄋㄨㄙ的法学说。 [20]这句名言也被认为是关于sovereign/主权的最早宣言。 [21] Corinthians/Κορινθίους/コリント/ㄎㄛㄌㄧㄣㄊㄧㄨㄙ/哥林多后书第三章6:“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圣经公会1919年出版之中文译本-和合本)。此处“精意”原文pneuma/灵,应为“精义”,可以是spirit/普通灵魂或Spirit/圣灵。 [22]圣经公会1919年出版之中文译本-和合本。 [23] 赵京:“死海古卷译注初步1:Habakkuk注释的新约启示”,2019年4月29日第一稿。 [24] 反驳被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击败的英国教士Pelagius/ペラギウス/ㄆㄟㄌㄚㄍㄧㄨㄙ/伯拉纠(约360 – 418年)的教义Pelagianism/Pelagian here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