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文表示里导入汉音元素的提案”[1],沿引“ㄏㄛㄇㄜㄌㄛㄙ史诗中的希腊英雄”[2]、“希腊神话新译尝试”[3]的部分翻译,本文尝试新译古代希腊的主要人名、地名与历史事件。 图1是一个希腊世界边缘地域Macedon/ㄇㄚㄙㄜㄉㄨㄥ(马其顿)的20岁登基的年轻将领Alexander/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ㄦ(亚历山大)在13年间(公元前336-323年)统率3万多士兵从西北角向东南直到印度部落征服的广阔疆土,达到泛希腊世界[4]的政治军事顶峰。为什么他没有、也不可能往别的方向的地域如此轻易扩张?因为这是古希腊人已知的文明和野蛮的整个世界。实际上,文明的传播正好相反,从东南方向的印度经历Persia/ㄆㄜㄦㄒㄧㄚ/波斯[5]、Egypt/ㄧㄐㄧㄝㄆㄨㄊ/埃及、地中海、Aegean/ㄟㄐㄧㄢ(爱琴)海传到希腊(包括ㄇㄚㄙㄜㄉㄨㄥ),这包括贸易、财富、神话、希腊字母,甚至ㄏㄛㄇㄜㄌㄛㄙ史诗。本文无力详细地展开这个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过程,只略为简单地介绍围绕ㄟㄐㄧㄢ海展开的主要人名、地名。 图2划分出围绕ㄟㄐㄧㄢ海的古希腊的方言分部,大致可以想象在不同时期从欧洲南下的不同部落在ㄟㄐㄧㄢ海遭遇、吸收、改进从Orient/ㄛㄌㄧㄣㄊㄜ[6]、Asia Minor/小ㄟㄒㄧㄚ传播来的文明的影响。实际上,在ㄟㄐㄧㄢ海南部的Crete/ㄎㄌㄜㄊㄜ(克里特)岛为中心产生的Minoan/ㄇㄧㄋㄛㄢ[7] (约公元前2700–1420年)正是欧洲发达文明的桥头堡。希腊神话中的主要角色Zeus/ㄗㄡㄙ、Apollo/ㄚㄆㄛㄌㄛ、Artemis/ㄚㄦㄊㄜㄇㄧㄙ(ㄚㄆㄛㄌㄛ的孪生姐妹),还有Theseus/ㄕㄟㄙㄟㄜㄙ(传说中跨越人神两界的雅典国王)等都来自ㄇㄧㄋㄛㄢ文明。公元前1420年,从希腊本土入侵的Mycenean(名词Mycenae)/ㄇㄧㄎㄜㄋㄜ(迈锡尼)文明推翻ㄇㄧㄋㄛㄢ文明,成为欧洲本土上的第一个发达文明。为夺取金羊毛皮率船队远征的英雄们就来自ㄇㄧㄎㄜㄋㄜ文明的地域(领头Jason/ㄧㄚㄙㄨㄥ来自Argos/ㄚㄦㄍㄛㄙ/阿尔戈斯),他们远征的尽头是黑海东岸的Colchis/ㄎㄛㄦㄎㄧㄙ(科尔基斯)。ㄏㄛㄇㄜㄌㄛㄙ史诗《ㄧㄌㄧㄚㄉㄜ》中的英雄们主要也是远征队英雄们的儿子(长寿的智者Nestor/ㄋㄜㄙㄊㄛㄦ/涅斯托尔参加了远征,后来也与他的儿子们参加了Troy/ㄊㄨㄛㄌㄨㄛㄧㄚ战争)。 ㄏㄛㄇㄜㄌㄛㄙ史诗代表了希腊文明与周围“野蛮”部族的显著不同特征,他生长的小ㄟㄒㄧㄚ海岸Ionia/ㄧㄛㄋㄧㄚ/伊奥尼亚(据说是Chios[ˈkaɪ.ɒs]/ㄎㄧㄛㄙ[8]岛)曾经是希腊文化的中心(包括哲学思考的产生) 。但吟游诗人并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那些后来竞相申请成为ㄏㄛㄇㄜㄌㄛㄙ出生地的城邦当时都没有收留他。据说是ㄊㄨㄛㄌㄨㄛㄧㄚ战争之后新起的城邦Sparta/ㄙㄆㄚㄊㄚ/斯巴达的立法者Lycurgus/ㄌㄞㄎㄜㄦㄍㄨㄙ[9]把在小ㄟㄒㄧㄚ传播的史诗介绍到希腊半岛,奠定了ㄙㄆㄚㄊㄚ作为希腊世界领袖的地位[10]。“在政治秩序的变迁中体现出来的作为精神家园的希腊罗马社会规范”一文,我对很多名字都没有翻译,现在可以修改如下:[ㄙㄆㄚㄊㄚ的立法者ㄌㄞㄎㄜㄦㄍㄨㄙ为了妨碍国人的贪婪风气甚至连金银也害怕,立法处死私下藏有金银者,用铁造币。“不用提,禁止金银后,所有的诉讼立即停止了。因为既没有贪婪也没有贫穷了,只有平等”。当然,毫不奇怪,ㄙㄆㄚㄊㄚ社会也是一个压制的告密社会。特别是与Athens/ㄚㄕㄋㄚ/雅典市民的自由相比,缺乏公民权利和军事化体制是历史学家们贬低ㄙㄆㄚㄊㄚ社会规范文明程度的重要原因][11]。对ㄚㄕㄋㄚ大批名字的译法将会在希腊哲学的论文中展开,在此从略。 图3紫线是Persia/ㄆㄜㄦㄒㄧㄚ大王Darius/ㄉㄚㄌㄧㄡㄙ(大流士)I/一世公元前490年派兵进攻希腊的路线,在Marathon/ㄇㄚㄌㄚㄙㄨㄥ(马拉松)被ㄚㄕㄋㄚ军击败。ㄨㄟㄎㄧ百科对这场“ㄆㄜㄦㄒㄧㄚ蛮族-希腊文明”的战争解说得很详细[12],因为主要的记述来自“历史学之父”Herodotus[hᵻˈrɒdətəs]ㄏㄧㄌㄛㄉㄜㄊㄜㄙ(希罗多德)。 ㄏㄧㄌㄛㄉㄜㄊㄜㄙ公元前480-440左右生长在小ㄟㄒㄧㄚ,广泛旅行,后半生在ㄚㄕㄋㄚ鼎盛时代的希腊本土度过,结交了当时的ㄚㄕㄋㄚ著名政治家Pericles/ㄆㄜㄌㄧㄎㄌㄧㄙ(伯里克利或伯利克里)等人物。ㄏㄧㄌㄛㄉㄜㄊㄜㄙ的《历史》首先记述在小ㄟㄒㄧㄚ统一希腊文明的Lydia/ㄌㄩㄉㄧㄚ/吕底亚(最早铸造货币)王国公元前546年被ㄆㄜㄦㄒㄧㄚ帝国的创建者Cyrus/ㄎㄩㄌㄨㄙ/居鲁士II/二世(大帝)击败为止的历史,包括ㄌㄩㄉㄧㄚ与希腊本土的联系、ㄙㄆㄚㄊㄚ的立法者ㄌㄞㄎㄜㄦㄍㄨㄙ、ㄚㄕㄋㄚ的立法者Solon/ㄙㄛㄌㄨㄥ/梭伦、以及铁器时代的第一个铁匠Glaucus/ㄍㄌㄠㄎㄛㄙ/格劳科斯(不是同名的海神)为敬奉Delphi/ㄉㄜㄦㄈㄧ/德尔斐神庙锻炼的炼铁托盘。包括ㄊㄨㄛㄌㄨㄛㄧㄚ、ㄏㄛㄇㄜㄌㄛㄙ的出生地以及希腊字母的发源地Phoenicia[fəˈniːʃə]/ㄈㄜㄋㄧㄒㄧㄚ/腓尼基都在ㄌㄩㄉㄧㄚ。ㄏㄧㄌㄛㄉㄜㄊㄜㄙ虽然也介绍了对ㄊㄨㄛㄌㄨㄛㄧㄚ战争的“非希腊主流”或非希腊的述说,但基本上把ㄌㄩㄉㄧㄚ的历史联系着希腊神话和希腊式命运的预示(虽然ㄌㄩㄉㄧㄚ国王致命地解读错误ㄉㄜㄦㄈㄧ的模糊预言)。他结论到:“ㄆㄜㄦㄒㄧㄚ人在征服ㄌㄩㄉㄧㄚ之前,不懂得享受生活的奢侈和乐趣”。[13] ㄏㄧㄌㄛㄉㄜㄊㄜㄙ其次记述“最古老的”ㄧㄐㄧㄝㄆㄨㄊ/埃及故事:按12个月划分的年历、Nile/ㄋㄞㄦ/尼罗洪水泛滥、几乎所有希腊神都来自ㄧㄐㄧㄝㄆㄨㄊ(但他们不信仰英雄人物,英雄们是希腊的独创)、ㄊㄨㄛㄌㄨㄛㄧㄚ战争期间Helen/ㄏㄞㄌㄣ/海伦和Paris/ㄆㄚㄌㄧㄙ/帕里斯在ㄧㄐㄧㄝㄆㄨㄊ、Pyramid/ㄆㄧㄌㄚㄇㄧㄉ/金字塔的建造,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提到ㄧㄐㄧㄝㄆㄨㄊ有两种非常不同的书写文字:神圣的和普通的[14]。尽管最早发明了字母,我们至今不知道ㄆㄧㄌㄚㄇㄧㄉ的奇迹是如何建成的,没有希腊或ㄆㄜㄦㄒㄧㄚ那样的普及大众的诗歌,ㄧㄐㄧㄝㄆㄨㄊ的文字和文明本身都失传了。ㄚㄕㄋㄚ人相信他们的创始人Cecrops[Kékrops]/ㄎㄜㄎㄌㄛㄆㄨㄙ/凯克洛普斯公元前1550年率众从ㄧㄐㄧㄝㄆㄨㄊ来此建城。[15] ㄏㄧㄌㄛㄉㄜㄊㄜㄙ延续了古人夸大数字的习惯[16],说ㄉㄚㄌㄧㄡㄙ一世的儿子Xerxes/[ˈzɜːrksiːz]ㄗㄟㄦㄎㄜㄙㄖ/薛西斯(又译泽克西斯或泽尔士)I/一世率领5,283,220男人的海陆大军(还有无法统计的随军妇女和宦官)入侵希腊[17],所向披靡,只是在Salamis/ㄙㄚㄌㄚㄇㄧㄙ/萨拉米斯岛海域不听忠告,在不利的条件下开战,海战失利后才暂时放弃了征服全希腊的野心。ㄙㄚㄌㄚㄇㄧㄙ海战往往被赞为文明对野蛮的胜利,“天呐!Mardonius[18],你带领我们来对战的是什么样的人啊—他们互相竞争[19],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荣誉!”[20] ㄏㄧㄌㄛㄉㄜㄊㄜㄙ屡次历数希腊的将领们,如ㄙㄆㄚㄊㄚ的Leonidas[21]、Aegina[iːˈdʒaɪnə]/ㄧㄐㄞㄋㄜ/埃伊纳岛海陆军司令Leotychides[22],是Hercules(拉丁语)[23]即(希腊语)Heracles/ㄏㄜㄌㄚㄎㄜㄌㄜㄙ/赫拉克勒斯的后代,这使人联想到后来由希腊语写成的《新约》也如此历数耶稣的来历。 Peloponnesian War被译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准确,因为没有Peloponnesian伯罗奔尼撒这样一个名词。按照中译的习惯,不应该把形容词的发音直接用表意汉字翻译对应,否则会带来更多的翻译混乱,日语也是按名词翻译的。Peloponnesian是名词Peloponnesusㄆㄟㄌㄛㄆㄛㄋㄜㄙㄨㄙ的形容词,所以应译为《ㄆㄟㄌㄛㄆㄛㄋㄜㄙㄨㄙ战争史》,或者《古希腊文明世界内战史》。在史诗和神话中,作者往往借智者或预言者之口揭示出即将展开的历史悲剧结局,但在《ㄆㄟㄌㄛㄆㄛㄋㄜㄙㄨㄙ战争史》,作者、历史学家(Thucydides/ㄕㄨㄕㄉㄧㄉㄜㄙ/修昔底德)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自己占据了先知/预言家的位子,特别在第三章“The Mitylenian (名词Mytilene/ㄇㄧㄊㄧㄌㄧㄋㄧ/米蒂利尼或密提林) Debate辩论: Sedition in Corcyra/ㄎㄛㄦㄕㄞㄌㄚ[24]的叛乱/煽动 (427 B.C.)”抒发了他本人的政见、价值观和人性论。正是因为被剥夺了在ㄚㄕㄋㄚ的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才使他具有希腊(人类)文明的视野:“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赢得一时的赞许,而是为了在历史上占据一个位置”[25]。 ㄆㄜㄌㄧㄎㄌㄧㄙ在ㄚㄕㄋㄚ阵亡将士葬礼的集会演说所体现的价值观值得引用:我们的体制不因袭邻邦的法律,我们不是效仿者、而是他邦的范本。我们的行政权力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多数人服务。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民主。在私人事务上,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公共地位方面,每个人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他所属的阶层来获得名誉。如果一个人有德有才,只要他能服务国家,就不会因出身贫寒而影响他的升迁。我们在政治活动中享受的自由也延伸在日常生活。…认为幸福来自自由,自由来自勇气,而不畏战争的危险。…因为只有对荣誉的热爱不会衰退。[26] 作为政治创新的民主制度的希腊语原文democratia/ㄉㄜㄇㄛㄎㄌㄚㄊㄧㄚ/德谟克拉西来自demos(人民)、kratos(权力),由贵族成员Cleisthenes/ㄎㄌㄟㄙㄕㄟㄋㄧㄙ/克里斯提尼“出于自身利益”在前508/507年对ㄙㄛㄌㄨㄥ以来的ㄚㄕㄋㄚ政治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废除血缘部落而代以地域自治、抽签挑选立法成员、陶片放逐法等)而制定、确立。当然,希腊polis/ㄆㄛㄌㄧㄙ/城邦自治体只有很少部分人是公民,我们所讲的民主指的是这少部分人(之间的平等)的政治权利和权力。他们在中心广场就重大的公共事务进行公开的讨论并表决决定。而神的意愿,尽管被人周知,也不能决定一个ㄆㄛㄌㄧㄙ的政策[27]。正如Aristotle/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亚里士多德指出的那样:“目光转向城邦事务,男子们发明了建立城邦的法律和各种方法。他们把这种天赋称之为知识智慧”[28]。这种智慧包括“毫无准备涉入政治的人会伤害自己和别的公民”[29]。Sophist/ㄙㄛㄈㄟㄙㄊ(智者)派继承了ㄙㄛㄎㄜㄌㄚㄊㄜㄙ(Socrates)思考,确立了法律必须以理性(而不是少数有权人、多数人、或者弱者的利益)为基础[30]。 “在政治秩序的变迁中体现出来的作为精神家园的希腊罗马社会规范”一文,我介绍到:[ㄙㄛㄌㄨㄥ的四百人议会也没有什么活动记载下来[31],但模仿它而在ㄎㄌㄟㄙㄕㄟㄋㄧㄙ提议下成立的五百人议会则留名青史。“它的五百名成员来自10个新成立的部落,每部落出50名,30岁以上。…根据人口规模被代表,…对于ㄚㄕㄋㄚ民主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除非节日或以外,议会每天开会”,可以想象在ㄚㄕㄋㄚ这个四万人左右[32]的城邦维持民主运行的艰辛以及ㄚㄕㄋㄚ市民的悠闲财力和民主素质之高。除了五百人议会,任何人也有权利直接诉诸全体市民大会][33]。为什么只有在ㄚㄕㄋㄚ产生了民主制度?一个原因是ㄚㄕㄋㄚ的社会规范和集体政治智慧高度文明化,没有ㄙㄛㄌㄨㄥ这样的立法者和ㄎㄌㄟㄙㄕㄟㄋㄧㄙ这样的“希腊民主的发明者”等任何领袖人物谋取个人权力和利益的基础(自我流亡或被流放)。[34] ㄆㄟㄌㄛㄆㄛㄋㄜㄙㄨㄙ战争以ㄚㄕㄋㄚ在Sicily/ㄙㄙㄌㄧ/西西里岛无谋的远征全军覆没为转折,最终ㄚㄕㄋㄚ被攻占而投降,终结了ㄚㄕㄋㄚ以及希腊的黄金时代。不惜与希腊世界的敌人ㄆㄜㄦㄒㄧㄚ结盟的ㄙㄆㄚㄊㄚ也很快衰落下去,以polis/ㄆㄛㄌㄧㄙ/城邦自治体为单位的希腊文明世界不久将沦为“半野蛮的”君主制ㄇㄚㄙㄜㄉㄨㄥ王国的臣民。 希腊的另一个著名历史学家(兼哲学家、军人)是Xenophon[ksenopʰɔ̂ːn]/ㄎㄜㄙㄜㄋㄛㄈㄣ/色诺芬。在Anabasis/ㄚㄋㄚㄅㄚㄙㄙ/《远征记》,他记述了自己和一万三千名希腊雇佣军随小ㄎㄩㄌㄨㄙ进攻ㄆㄜㄦㄒㄧㄚ意图夺取他的哥哥Artaxerxes[ˌɑːrtəˈzɜːrksiːz]/ㄚㄦㄊㄜㄖㄜㄦㄎㄜㄙㄖ/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王位,小ㄎㄩㄌㄨㄙ战死后这一万名希腊军人在ㄆㄜㄦㄒㄧㄚ孤军奋战到ㄆㄜㄦㄒㄧㄚ帝国心脏、并最终从黑海的殖民地安全返回希腊的历程。[Plutarch/ㄆㄌㄨㄊㄚㄎ/普鲁塔克传记中唯一的非希腊罗马英雄是ㄆㄜㄦㄒㄧㄚ王ㄚㄦㄊㄜㄖㄜㄦㄎㄜㄙㄖ(ㄉㄚㄌㄧㄡㄙ的父亲),说明希腊以外的蛮族的社会未开化程度。…“有力地证明了ㄆㄜㄦㄒㄧㄚ国王和帝国虽然有大量的金银财富和女人,却只是浮华的外表,希腊人有勇气击溃蛮族”,为即将到来的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ㄦ远征提供了可行性实验。][35] 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ㄦ大帝远征的战果是历史上的偶然,如果没有这个来自希腊文明边缘地域的幸运之星,就不会有这个历史事件。而且,他像其父Philip/ㄈㄧㄌㄧㄆ/菲利浦一样学ㄟㄒㄧㄚ君王的习俗娶多个妻子、又自封为神(甚至在希腊地区)—连最大的希腊英雄ㄏㄜㄌㄚㄎㄜㄌㄜㄙ也是死后才成神的,不为希腊人接受[36]。随着他昙花一现地死去,他手下的将领们占地为王,经过半个世纪的自相残杀,最终按地域瓜分为三个帝国:Lysimachus/ㄌㄩㄕㄇㄚㄎㄜㄙ/利西马科斯占据欧洲和部分小ㄟㄒㄧㄚ,Seleucusㄙㄜㄌㄧㄡㄎㄜㄙ/塞流卡斯占据亚洲,Ptolemy/ㄊㄛㄌㄜㄇㄧI一世/托勒密占据ㄧㄐㄧㄝㄆㄨㄊ。ㄊㄛㄌㄜㄇㄧ一世骗得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ㄦ的尸体,埋在以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ㄦ命名的港口Alexandria/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ㄌㄧㄚ,使那里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取代已经衰落的ㄚㄕㄋㄚ,成为希腊世界文化的中心[37]。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ㄦ以及后继者的帝国疆域与其说是Hellenic/希腊世界,不如说是Hellenistic/“希腊式的”/“泛希腊的”世界,最终只能等待罗马帝国的征服。 希腊另一个历史学家是Polybius/ㄆㄛㄌㄧㄅㄧㄜㄙ/波利比乌斯,生于公元前200年-前118年,见证了罗马共和的兴起,包括亲身体验了Carthage[ˈkɑːrθɪdʒ]ㄘㄚㄦㄕㄟㄐㄧ/迦太基城的陷落。从希腊的思想家那里,他确认罗马的强大在于基于法律的竞争政治势力的均衡[38]。他留下的《历史》残篇第四章“罗马宪法”对各种政体的观察分析:“一个政体的起源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由此在每个人心中产生了责任的意义和理论的概念,这正是公正的起源和目标。”“理性取代了至高的野蛮勇气和身体力量”[39],完全抛开了希腊神话、吸收了希腊哲学的理性,追求政治平等和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特别值得后世历史学家、政治思想家的参考。 汉音方案的具有表意汉字翻译没有的准确性、标准化和排列检索功能的优点,提供了揭开希腊历史翻译和解释的有力工具,印证了我在《印度(含佛教)经典新译尝试》(2017年2月20日第4版)的同样结论。 【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2017年8月8日第二稿】
[1] 赵京,2017年2月5日第三稿。此文与许多文章一样随时更新,所有引用请参考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网址http://cpri.tripod.com/。另外,对拼音中不存在的fi、ki、to等新创汉音的解释散见于运用此文的后续经典印度、希腊研究,在本文中不一一指出。 [2]赵京,2017年1月20日第一稿。 [3]赵京, 2017年3月6日第二稿 [4] “希腊神话新译尝试”:Hellen/ㄏㄜㄌㄧㄣ,希腊人祖先,形容词Hellenistic意为“泛希腊的”,指古希腊文明影响所及之处,包括印度。 [5] 对于现有的非常普及的名字的汉语翻译,如希腊、印度,可以暂时使用;对于使用频度不特别高的翻译,如波斯,可以与汉音ㄆㄜㄦㄒㄧㄚ并列显示,过一段时间再取消;对于罕见或新译的名字,可以在第一次显示原文后直接用汉音表示。 [6] 来自拉丁语“太阳升起的地方”,指罗马帝国的东方,与小ㄟㄒㄧㄚ地域重叠。中译“东方”、日译“東洋”都不准确,日本现改为音译“オリエント”。 [7] Minoan(现译为“迈诺安”或“迈诺亚”)作为形容词来自ㄎㄌㄜㄊㄜ岛神秘国王的名字Minos/ㄇㄧㄋㄛㄙ(ㄨㄟㄎㄧ百科列出“米诺斯”、“迈诺斯”、“弥诺斯”的译法)。考虑到用法广泛的Minoan一词已经独立于Minos,中译把他们分别译出。“ㄇㄧㄋㄛㄙ被认为建立了地中海的海军”,“一旦ㄇㄧㄋㄛㄙ建立了海军,他把多数岛屿殖民化排除了海盗,海运变得通畅起来。”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Thucydides: Book I: The Beginnings, p.220, p.222. [8] 日语和中文都按[Khíos]翻译:ヒオス/希俄斯。 [9] ㄨㄟㄎㄧ百科列出“来古格士”、“吕库古”、“莱库古”等译法。 [10] Edward S. Ellis & Charles F. Horne, The World’s Famous Events, Vol. 1 Greece, p.187. New York: Auxiliary Educational League, 1921. [11] 赵京,2015年8月10-11日第一稿。 [1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ond_Persian_invasion_of_Greece。这个条目还没有中、日译文。 [13]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Herodotus, Book I: Lydia. [14]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Herodotus, Book II: The Antiquity of Egypt. [15] Edward S. Ellis & Charles F. Horne, The World’s Famous Events, Vol. 1 Greece, p.177. New York: Auxiliary Educational League, 1921. [16] 也有人认为他把ㄆㄜㄦㄒㄧㄚ语chiliarch/千夫长当成myriarch/万夫长。Anthony Everitt, The Rise of Atte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6, p.147. [17]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Herodotus, Book VII: The Persian War after Marathon, p.136. [18] ㄗㄟㄦㄎㄜㄙㄖ手下征服希腊的大将。 [19] 指Olympic/ㄛㄌㄧㄇㄆㄧㄎ/奥林匹克运动会。 [20]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Herodotus, Book VIII: The Persian War after Marathon (Continued), p.168. [21]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Herodotus, Book VII: The Persian War after Marathon, p.141. [22]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Herodotus, Book VIII: The Persian War after Marathon (Continued), p.209. [23] 拉丁语的翻译计划在以后的罗马帝国研究中展开。 [24] 本来是Corinth/ㄎㄜㄌㄧㄣㄙ/科林斯(在新约圣经中又译哥林多或格林多)的殖民地,它与ㄎㄜㄌㄧㄣㄙ的争端激发了ㄚㄕㄋㄚ与ㄙㄆㄚㄊㄚ的战争。 [25]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Thucydides: Book I: The Beginnings, p.231. [26]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Thucydides: Book II: The Funeral Oration of Pericles (431 B.C.), p.267-272. [27] Ed. Jacques Brunschwig & Geoffrey Lloyd,trans. Catherrine Port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64. [28] 引自Ed. Jacques Brunschwig & Geoffrey Lloyd,trans. Catherrine Port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35. [29] Ed. Jacques Brunschwig & Geoffrey Lloyd,trans. Catherrine Port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39. [30] Ed. Jacques Brunschwig & Geoffrey Lloyd,trans. Catherrine Port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140-141. [31] 但是,至少投票计数的实践由此开始。Ed. Jacques Brunschwig & Geoffrey Lloyd,trans. Catherrine Port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64. [32] ㄆㄜㄌㄧㄎㄌㄧㄙ时代有约4万3千名成年男子公民。Alexander Eliot & The Life Editors of Life, Greece, New York: Time Inc. p.30. [33] 赵京,“在政治秩序的变迁中体现出来的作为精神家园的希腊罗马社会规范”,2015年8月10-11日第一稿。 [34] Anthony Everitt, The Rise of Athens, “Chapter 7 Inventing Democracy”.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6. [35] 赵京,2015年8月10-11日第一稿。 [36] The Greeks, ed. Hugh Lloyd-Jones.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 p.241, II-32 “Alexander in Egypt” between pp.244-245, II-35 “The Wedding of Alexander” between pp.250-251. [37] The Greeks, ed. Hugh Lloyd-Jones.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 p.237,246. [38] Ed. Jacques Brunschwig & Geoffrey Lloyd,trans. Catherrine Port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38. [39] The Greek Historians, ed. M. I. Finle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Polybius, Book VI: The Roman Constitution, p.476, p.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