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梦想(5)
春去夏来,秋收冬藏,转眼来到了一九七六年。这一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国家层面,委员长死了,总理死了,主席也死了。个人层面,再过一年,俺就十八岁了。俗话不是说,十八年又一条好汉吗?心想,国家已经改朝换代了,个人的命运也该有所改变了吧。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身边发生了两件对我影响很大的事。 一件是生产队里的几位武汉知识青年都返城了。从1968年开始,陆续有本地小镇和县城里的知识青年,下放到生产队来。74年,从武汉下放来了五个女知青。与往年不同,这批知识青年没有散居在农民家里,而是集中居住在知青房。生产队为迎接她们,在高大的仓库旁,专门新建了一幢宽敞的砖瓦房。 知青到达的第二天晚上,全体村民围坐在禾场上举行欢迎会。看着几位美丽的姑娘,大家终于将名字和真人相对应。名字都很文雅,陈文敏,由淑华,胡健,魏新华,和王晓宇。月光下,胡健为大家独唱了《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王晓宇跳了独舞,知青们一起跳了群舞《不敬青稞酒不打苏油茶》。大家都非常高兴和激动,亲眼目睹月宫里嫦娥们的到来,感觉奇妙和美好。 大城市来的知青就是不一样,无论是说话谈吐,还是衣着打扮,都让乡亲们感到新奇,增长见识。知青们所用的水壶,军大衣,雨衣,雨鞋,都让大家羡慕不已。 我对知青留下深刻的印象,则是在1975年的四五月份,人间四月天,青黄不接。遇上阴雨连绵,普通农民都不出工,在家休息。可我必须去放牛,每天的活络基本一样,早上起床,找点吃的,穿好蓑衣戴上斗笠,卷起裤腿,打上赤脚,带上麻袋绳索,去放牛。 走出门前的一片洼地,通过民德与民方家的窄巷子,穿过铁柱铜柱家的菜地,沿着国荣国强家的竹篱,绕过一大片竹林,来到村前的池塘边。走到这里,沉闷的村庄便留在了身后。眼前视野开阔,麦浪起伏一望无际。身边,翠绿欲滴的水浮莲布满池塘,赤橙黄绿各色小花,挤在莲叶中,点缀在湖面上。 走过小堤向右转,一条小路引向禾场。新修整过的禾场,有四个篮球场大小,平坦如镜,薄薄的一层水,倒映着低矮的天空,乌云翻滚,感觉从头上和脚下席卷而来。 禾场中央,躺着几个石𥕦。禾场的一侧是仓库,仓库的高墙边,停放着风车,水车,板车,脱粒机,铁犁等一些大型农具。仓库迎面的一端是知青房,另一端是柳林环绕的牛棚,紧挨着一条新开的灌渠。 阴雨中的清晨,走过知青房,有时会听到歌声,更多的时候,这里的黎明是静悄悄,知青们春眠不觉晓。 傍晚,我放完牛收工回家。虽然一天的忙碌,让人感到郁闷和烦躁。但想到第二天也不必早起,心情有时候会感到轻松愉快。拴好牛,走出牛棚,到渠边洗洗手,清去腿上的泥土,舒缓一下。心情好了,看周围什么都好,流水潺潺,垂柳摇曳;不远处的村庄,吹烟缭绕,静谧而美丽。 细雨中, 走过知青房,总会看到知青,在门前捧着厚厚的书本,聚精会神地读书。 突然觉得,眼前的景象好美!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一边看一边赞叹,绿萌环绕细雨陪伴,悠闲读书的知青,是多么美丽,多么高贵,多么优雅! 我由衷的从心里感激,这是多么美好的岁月,让月宫的嫦娥们来到了我们乡下人的身边;多么伟大的时代,将令人神往的诗和远方,画卷般的展现在了眼前。 当然,走过知青门前,并不总是觉得充满诗情画意和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候,心情也会发生极端的变化。看着自己浑身透湿,饥肠辘辘,眼前美丽的画面中,自己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装饰,就像一个石磙一个木桩一架风车或者一张犁,不如一棵麦草,不如一头牛。心中生出莫名的愤怒和仇恨。书上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知识青年就有种乎? 就这样,一天天在知识青年门前走过,不知不觉中,知识青年成了我的向往,几乎是终身的向往。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知识青年”几个字,有了特别的感觉;对知青文学和知青影视也有着特别的兴趣;生活中与人交流,如果得知对方是曾经的知识青年,立刻会产生一种幻觉,自己似乎瞬间变成了眼前场景的一个陪衬。要调整好一会,理智才能恢复过来。 七六年底,村里的五个知识青年全部返城了。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去看一看,去看看仙女们生活的宫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精彩。(要知后事如何,下次继续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