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大师门前,不由得想:在他眼中,无处不充满笑料,那个年代若有互联网,想必凭他的毒眼、毒舌,必定会是声震八方、力扫千军、无人能有招架之功的网络高手。他也应该庆幸,没有哪个读者或者同行憤而砸上门来,声讨他大揭美国疮疤,不仅不“爱国”,而且还“卖国”,南北战争一来要先毙了他! ◆高伐林 昨天介绍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新著,我不由得浮想联翩,想起很多美国的作家。 在我最着迷于读小说的那个年代,相对来说,美国作家的翻译作品虽然比不上俄国(以及苏联)和法国那么多,但也相当不少。“文革”爆发后当然一无可读,不过“文革”后期又开始用“灰皮书”的形式翻译出版了若干,我都利用各种机会弄来看。不过,现在检讨,对美国当代作品了解甚少(只有《战争风云》等大部头,算是通俗畅销小说吧),而读的好像多是厄普代克、更早的斯坦贝克、更早的菲茨杰拉德之前的作家,尤其是海明威、杰克·伦敦(列宁喜欢读他的作品,于是在中国得以一度大行其时)、德莱塞、乃至霍桑等等。这些人各有长处,文学史上自有地位,但一想到他们,脑海中总是出现不苟言笑或狠歹歹的形象,硬汉也罢,牛仔也罢,或许可敬可畏,难说可亲可近——实际上美国人特别喜欢开玩笑,不过当时我哪知道美国人的性格呢,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来想象他们;他们的作品,虽然我知道有很高价值,像《红字》呀《了不起的盖茨比》呀这些小说,至今仍是美国中学生的必读经典,不过我看了也就忘了,到现在大多印象不深了。 只有一个作家是例外:塞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他的长篇、短篇,都让我一捧读就从头笑到尾,笑得岔气,甚至笑到肚子疼。 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叫:马克·吐温(Mark Twain)。 看这张照片,可真严肃得紧!幸亏当年是先读到他的书,而不是先看这张照片。 为什么叫“Mark Twain”(“两个标记”)?一说源自其早年水手生涯,亦即水深两浔,水流平稳(1浔约1.8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又一说称其在美国西部流浪时,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孰真孰假,无从稽考。 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不夸张地说,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只要是他翻译成中文的虚构和纪实作品,我都读过。 当年,我津津有味地狂读《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和《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在他的眼中,无处不充满笑料(甚至是无厘头的笑料),而且他笔头极快。若那个年代有互联网,想必他凭他的毒眼、毒舌,必定会是声震八方、力扫千军、无人能有招架之功的网络高手。 不过到如今,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是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一个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更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难怪前者至今仍列入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有人说,这部书出版之前,马克·吐温是一位著名作家,这部书出版之后,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实在应该庆幸,没有哪个读者或者同行憤而砸上门来,声讨他大揭美国疮疤,败坏美国名声,不仅没有“爱国”优秀品质,而且还等同于有“卖国”言论,南北战争一来要先毙了他! 至于他的《镀金时代》,尽管当时中国的出版部门是想用它来帮助人们认识美国社会光鲜繁荣其表、官商道德堕落其里的本质,不过今天回想起来,他在這方面是太没有想象力了、太小儿科了,若到今天的中国走一圈,他会承认耳闻目睹的现状,比他写的何止宏伟百倍——顺便说一句,最近读到一本易中天和阎真等名作家推荐的长篇小说《二号首长》(黄晓阳著,重庆出版社),这部“官场小说”虽然最后还是正气压倒了邪气,但其中揭示的现状,让我也大开眼界,推荐给读者。 马克·吐温4岁时,全家迁往密苏里州滨临密西西比河的汉尼拔,他的许多作品,都与这条河有关。18岁时,他去纽约、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当印刷工人;22岁时,又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纽奥良的旅途中,当轮船领航员——据说,这是当时全美薪资第三高的饭碗,每月250美元(据维基百科上介绍,等于现在的73,089美元)。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他和朋友加入联邦的民兵部队,打了一仗之后,他就激流勇退,到他当了内华达州长秘书的哥哥奥利安那儿去。早年干活和这次旅途都很艰苦,但是在作家手里,没有什么不可以变成财富,他以这些经历为素材,写了一本又一本书。到了内华达,他先当矿工,后来进了报社。然后又到加州,又采访又演讲。 1870年,35岁的马克·吐温与欧丽维亚·兰登(Olivia Langdon)于纽约结婚。1871年,他们迁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德。在那里欧丽维亚生了3个女儿:苏西、克拉拉和让。吐温之后再度到欧洲旅游,吐温的婚姻维持了34年,直到欧丽维亚于1904年去世。她生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都在马克·吐温之前去世,所以这位给读者带来欢乐的作家,晚年过得相当忧郁。 就是这个哈特福德吸引了我。康州离新泽西不过两小时之遥,女儿又在那里求学和工作,怎能不去登门拜访呢? 我对瞻仰作家的故居、墓地有瘾。在我的博客上,我先后刊出过《中国人应该向赛珍珠深深致敬》和《贫民区的草叶:寻访诗人惠特曼出生地》等图文。尽管我知道,大师故居早已人去楼空,就算推开门扇,亲炙手稿,也不会让我平添一缕才气。但我就是改不了,或许总是相信“百闻不如一见”吧,或许还有我亲眼见到了某某大师的书桌、某某大师的卧榻、某某大师的酒盅水杯烟灰缸之类的虚荣心吧。 总之,一个雪后初霁的日子,我拜访了位于哈特福德的马克·吐温故居。马克·吐温的这座房子十分独特,给我印象深刻,下面放上若干我拍的照片。室内有些地方不让拍,没有不让拍的地方我又没拍好,就不拿出來献丑了。 这天游人稀少。 是不是颇有点城堡的韵味? 没有想到,马克·吐温的邻居是比切·斯托夫人(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她写下著名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百年前,中国翻译成《黑奴吁天录》)。这部作品1852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出书大热,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被视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诱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这里的纪念品商店与其它名胜古迹的纪念品商店不同,主要卖书——多半是马克·吐温的作品。 相关图文: 贫民区的草叶:寻访诗人惠特曼出生地(组图) 中国人应该向赛珍珠深深致敬(组图) 中国读者是否能接受哈金《南京安魂曲》 该把他们扔下海?女儿的美国教书笔记(下) 我要逃出你的网:女儿的美国教书笔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