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西方道德的異同 (1) 老幾 大致說來,猴鴨兔這些畜牲是“生命”動物,以活命為目的,弱肉強食是唯一的原則。 人是“生活”的“類”的動物,即要活着,還要活得快樂;不僅要自己活得快樂,還要親朋好友同類都活着,活得快樂;不僅要自己這一代活得快樂,還要子孫後代都能夠活得快樂,自由自在。 為了能夠實現自由自在的生活,人類的理性必然為此要共同制定和遵守一些自我限制性的原則,以減少不可避免的利益衝突,求得和諧相處。這些限制性原則就是道德倫理。康德稱之為自律,孔子稱之克己。 這些道德倫理是人類規範行為所應當共同遵守的規則,也就是所謂的通則。 然而,一個簡單的事實是:這些通則,為什麼在中西方社會似乎並不通行?難道真的是中國人進化成了人,而西方人還停留在猴子階段? 事實上,我們在大堆大堆的中國人群里,有無數貌似為人的猴子鴨子兔子;西方貌似猴子鴨子兔子堆里,經常見到大群大群的人。東西方都有猴子都有人,這一點並沒有什麼不同。 那麼是西方的理性與中國的理性有什麼不同嗎?西方理性的邏各斯(規範)和努斯(自由精神),用中國話說,就是“道”“理”,是由老子和孔子所共同開創的。人性一樣,理性自然一樣,這個問題太過於簡單了。(當然,對於鴨子兔子這些無人性之異類,事情就另說了,呵呵。) 既然東西方均是人猴相雜,理性相類,這樣以來事情就有些尷尬了,為什麼道德倫理的通則不通? 其實不是不通,而是人們自己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弄糊塗了,(老穆這種搗漿糊的最擅長此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呵呵。)是把道德和倫理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道德是根本原則,是天道,是絕對的,是不變的;而倫理是道德(天道)在人這個層面的實在狀態(即兔子說的定在),是相對的,是隨具體條件環境變化而變化的。 在西方, 道德是從創世的神那裡來的,在中國,道德的根基是從生萬物的天道來的。 從蘇格拉底到耶穌最後到康德,都是沿着神的天道求索道德的。而康德之所以能夠於與蘇格拉底和耶穌並列,其偉大之處在於,第一次用理性的原則將神道合於人道,徹底打破了宗教迷信。而這個工作,老子和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完成了,而且有過之。 舉個簡單的例子,人為己,為私,隱私,是天道;父子人倫也是天道,是絕對,不可違;社會公平正義是相對,是倫理,是可以調和的。所以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文革中鬥私批修,父子互相檢舉,違背人倫,就是悖逆天道。 有因私出國學成博士在澳獲得教職,猶豫不決,覺得不回去對不起國內大學不道德。殊不知他這樣想恰是不知道德為何物。萬物競自由,道德的目的是自由自在,只要不損害別人,有利於自我發展,就是最大的道德。 《道德經》《易經》《聖經》,從天道到人道,神不迷人,人自迷。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