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1910年,汪精卫和他的战友埋炸药谋刺溥仪的父亲摄政王,是在北京什么地方?一些相当可靠的史料上载明是什刹海上的银锭桥,但另一些相当可靠的史料上却又说是甘水桥。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居然也众说纷纭,连两个行刺的当事人也各执一词 老高按: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临近,我想起来四年前写的这一篇读书札记。当时我在多维博客上贴出之后,引起了网友纷纷跟帖,搜掘史料进行考证。今天我先将这篇札记贴出,随后我会再将当时网友的跟帖贴出。可惜的是,不少网友贴出的历史地图我没有及时存下,现在很难找到了。 北京什刹海上的银锭桥(高伐林摄) 我曾拍过一些历史遗迹的照片,其中有北京什刹海上的银锭桥。我在图片说明中写道:“银锭观山”是燕京八景之一。汪精卫等人1910年就是看中这银锭桥是清摄政王每天凌晨上朝必经之地,在附近埋炸药想刺杀他,事情败露被捕。 照片在博客上刊出之后,网友“过路”随后留言,指出上述说法有误: 汪精卫刺杀醇亲王的桥不是现在的银锭桥,是一座早已拆除的小桥,叫作甘水桥。这在张江裁编的《汪精卫先生行实录》中讲得很清楚。刺杀时的旧迹现不仅是前不见古人,也后不见来者了。 过路君这一指正,让我再次警悚自己好读史却不求甚解的毛病。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醇亲王载沣,是在银锭桥还是甘水桥?因困于琐务,抽不出时间去图书馆,只能在网上检索,并翻阅家中的书籍资料。 先说句题外话:我不是北京人,对北京的景观、沿革其实不甚了了。“‘银锭观山’是燕京八景之一”这句话,其实也是有问题的。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是指老北京城的八个景观。“八景”各地多有、历代多有,与世界古代七大奇迹、当今七大奇迹如出一辙,差别只在中国人评选的景观爱以“八”或“十”为限,名目上也更文绉绉而已。北京八景的说法最早见于金代古籍《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均有提及,具体是哪八景则略有出入。直到1752年风雅成癖的乾隆皇帝钦定了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才算被“最高指示”一言九鼎地固定下来。 无论是乾隆钦定的燕京八景,还是之前金章宗的燕京八景,都没有“银锭观山”。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过可以肯定是在乾隆钦定燕京八景之后),流传有“外景”和“补景”,“外景”指南囿秋风和东郊时雨,“补景”为银锭观山和西便白羊;也有人搞了个“后燕京八景”,列入了银锭观山。 “外景”、“补景”、“后燕京八景”……其实都表明,即使是天子旨意,也不能一锤定音、封住天下人之口,民间和文人总是涌动着有所突破的潜流。 google地图。图中A处,即为银锭桥。 再说回汪精卫图谋行刺摄政王的地点。过去读关于此事的记载,一般都是说发生在银锭桥。例如,溥仪《我的前半生》提到他父亲险些被刺的地点,就说是在银锭桥,还明确地说 “当时把这案件叫做银锭桥案件”(27页注解,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不过,事件发生时他还年幼,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错误也多,同一页上就将此次行刺未遂的时间错成1901年。 我也读到过甘水桥之说。程舒伟、郑瑞峰《汪精卫与陈璧君》(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说:“最后,选定什刹海旁的甘水桥下为爆炸地点。该地三面环水,仅一面有居民数家,非常僻静。桥畔长有几棵大树,树干粗壮可以藏人”。虽然程舒伟是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法学博士,还是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但这本书“硬伤”真是不少,实在不是一本能作为信史的书,此书说是甘水桥,我也不敢贸然采纳。 也有人索性两说备列,像薛伟强《京津同盟会与直隶辛亥革命》一文(载“学术中国”网)就说:“1910年4月2日夜,汪精卫、黄复生和罗伟章在载沣必经之银锭桥(一说甘水桥)下埋下炸弹……” 甘水桥是怎样一座桥呢?北京旅游网(www.SkyYoo.Com)上一篇谈“甘露胡同”的资料说:“甘露胡同北端为鼓楼西大街,明时,与胡同相对应的一段,称甘石桥,清改做干水桥……甘露胡同南端旧有南北走向明沟,东西方向架有一座小石桥。宣统三年(1911),汪精卫谋炸摄政王即于此桥之下。桥、沟现已不存。” 这里没有说这“一座小石桥”的名称,而且行文错误也甚多(例如将谋炸摄政王说成是1911年),难以尽信。 北京近年来声势甚炽的《法治晚报》今年5月8日,有一篇实习记者姚瑶写的《拆桥百座,却是古桥救星》的人物特写,采写的是从1951年起迄今和古桥打了56年交道的孔庆普。文中倒是很有些值得重视的说法。 79岁的古桥养护维修专家孔庆普告诉我们:“1951年春天我开始负责北京所有桥梁的养护工作,遍查古籍发现基本上没有关于明代和清代古桥的档案记载。”于是,他和一位同事走街串巷进行实地考察,“我查桥,他查路”。 但是他根据半个世纪以来,自己考察、拆除、填埋、挖掘桥梁的亲身经历撰写的《北京古代桥梁结构技术考》书稿,出版社认为没有市场,于是至今未曾出版。 ——看到这里,我放弃了到附近大学的东亚图书馆查找北京古桥档案史料的打算:明代、清代古籍中没有记录,当代专家的记录又没法出版! 孔庆普明确地说,后海的游人很少知道,银锭桥胡同北口的银锭桥其实是被改建“移位”的古石拱桥。 他还提到甘水桥:“原甘水桥大街(今鼓楼西大街)中部的甘水桥”,这是他列入“在街名曾带有桥字的街巷内或附近挖出过的28座石桥或桥的局部构造”者之一。这28座桥中,有22座是石板梁桥,其中三孔以上的桥有13座,“甘水桥”正是三孔以上的石板梁桥之一。 他说的甘水桥虽然与上述北京旅游网说的方位相符,但这是一座“三孔以上的石板梁桥”,规模较大,显然又不是上述“一座小石桥”。 关于桥的探寻受阻,只好先搁在这里,求教于各位。 青年时代的汪精卫。(网络图片) 下面再看史料中对汪精卫谋刺摄政王如何叙述。 过路君很有经验,一上来就直指张江裁编的《汪精卫先生行实录》,这确实是最有权威的一种史料,不同于其它二手、三手乃至七八手的坊间传言。 我手上这一份张江裁(字次溪)编纂的《汪精卫先生行实录》,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月东莞张氏拜袁堂校印”,有周佛海、周作人等题写书名和篇名,周佛海等人作序。这本出版于1943年,即汪氏已经从事和平运动期间的书,内容相当全面,有汪精卫的年谱、著述年表,主体部分是张江裁本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撰写、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删改的《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也就是从汪精卫筹划行刺,到事败被捕,到审讯囚禁的全过程的详细记述;此外还有围绕这一事件的相关资料“北京银锭桥史迹志”,其中有张江裁本人撰写的《银锭桥考》《银锭桥话往图记》,也有徐一士撰写的《银锭桥庚戌史料》,等等。 张江裁认定的选定行刺地点,正是银锭桥。从上面介绍的篇名也可看出这一点,如果他相信是在甘水桥,那么就不必写《银锭桥考》《银锭桥话往图记》了。 张氏写道: 三月七日先生谋炸晴摄政王,置药弹于北京地安门外银锭桥。(《汪精卫先生年谱》) 最后始采定什刹海(该书作“十刹海”)旁之银锭桥。(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 自二十三日夜,有警士于银锭桥洞发见铁线铁匣之物,知非寻恒之事。(同上) 银锭桥在北平地安门外三座桥北,桥甚小,以形似银锭得名。清季摄政王载沣入朝所必经也。民国纪元前二年,汪精卫先生为振奋天下人心计,埋药弹桥下,于是银锭桥遂成北燕革命剧迹,为人所乐道矣。(《银锭桥考》) 这本书中,辑录了当时许多报刊的报导,其中关于事发地点的说法不一,有的说“东华门内某桥”,有的说“内城鸦儿胡同小石桥下”,考虑到当时这些报馆都是在得知抓了人之后迅即抢新闻,对于案情未必能准确翔实地获知,情有可原。 张江裁的父亲张伯桢(篁溪)是汪氏同学,汪精卫1911年出狱时,他到狱门迎迓,并为汪氏的 “供词”作跋。论关系而论,张江裁所述应该说是最权威的了。 为这最权威的说法背书的,则是汪精卫本人——他读过张江裁所写的《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后,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2月3日写下一篇文字,这篇文字的手迹,也辑入本书中。汪氏对该文提出六点辨误,一一指出“无此事”,“决无此语”,“全属误传”。但是对银锭桥,并无一语否定,足见他是认可这一说法的。 看来此事可以下结论了?不然。 我翻看此书,到快末尾处,突然读到黄复生的回忆录《庚戌纪实》——黄复生是与汪精卫一起策划行刺、又同案被捕的炸弹专家,他说的却是:“余复多方调查,最后始择定什刹海(文中也写成“十刹海”)旁之一小桥,名甘水桥,距摄政王府最近,为出入必由之地。” 咦?黄复生说是甘水桥?! 黄复生(1883-1948年)在同盟会一干人中,不仅富于献身精神,而且具有较丰富经验。原名位堂,1904年毕业于泸州川南经纬学堂,后赴日本学习印刷,1905年加入同盟会(与汪精卫的革命资格不相上下),任同盟会四川主盟人兼《民报》经理。这时他就受孙中山派遣,从横滨梁慕光制造炸弹。1907年初,奉派回川组织革命活动。亲自赴泸州、永宁策划,并约集党人在叙永研制炸弹,不慎爆炸身负重伤。痊愈后更名复生。1909年夏赴汉口设伏阻击端方未成,来到北京与汪精卫、陈璧君等谋刺载沣,又未遂,被捕入狱。民国建立后,他任参议院议员兼印铸局局长、四川国民军总司令、代理四川省长等。1926年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参加西山会议派。 黄复生记错了?或者因他是四川内江人,对京师人生地不熟?但这种推断又似并无根据。 而且奇怪的是,张江裁将黄复生此文收入这本书,对这一明显不同的说法却未加辨析。莫非当时人们认为银锭桥就是甘水桥?——但孔庆普又说甘水桥是“三孔以上的石板梁桥”,而我们看到的虽然移位却并未重修的银锭桥,明明是单孔拱桥啊。 感谢过路君,从我读书无疑处指出了一个大疑点——不过我暂时未能解除疑问,只写下这一篇读史札记,请教识者! 近期图文: 读史札记:汪精卫行刺地点果然不是银锭桥 难忘乒乓少年时 政客与文人——从中国高官出书说起 廖亦武演讲:不写就放不下心灵重负(组图) 贫民区的草叶:寻访诗人惠特曼出生地(组图) 解谜“九一三”?先答百道题 想念台北国际书展的那些读者(组图) 寻访辛亥遗址,见证首义史实(组图) 上帝说:要有光 一份百年来革命家热衷国土送人的备忘录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过路 |
|
留言时间:2011-10-08 00:31:59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10-06 18:22:05 |
|
|
过路君,太感谢了!此前我按您的提示,找到了张江裁《汪精卫先生行实续录》,但打字相当麻烦,正为这发愁呢,有你提供的这个链接,我就全文下载下来了。 第二篇,您原来给过我;第三篇也很有用。
有这些材料,尤其是张江裁的这篇《北京庚戌橋史考》,应该说这一悬疑基本上有了答案。谁能想到,行刺者本人、被刺者的儿子,居然都弄不清行刺地点究竟准确名称是什么呢!
我另外写了一篇读史札记,本来只打算将张江裁的《北京庚戌橋史考》摘录放上去的,但现在既然有了全文,我就都放上了,长是长了一点,但比较完整了。
再次感谢! |
|
|
|
作者:过路 |
|
留言时间:2011-10-06 06:55:15 |
|
|
高博,过路我一向对汪精卫感兴趣,今天我又来了,哈哈!
提供点资料: 1、《汪精卫先生行实续录》张江裁著中有《北京庚戌橋史考》,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请高博过目。全文请看:http://hi.baidu.com/wccj/blog/item/86ae9e2f6051323d1e308954.html
2、老北京的回忆,选自《文史资料选编》第14辑,1982年出版。全文请看:http://hi.baidu.com/wccj/blog/item/169443a9cc45d5f91f17a25e.html
3、最近《北京晚报》登的。全文请看:http://www.bjd.com.cn/10fk/dwc/201109/20/t20110920_1090614.html
我觉得张江裁的考证基本可以算定案了。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