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中学生们在“发现身边的历史”探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值得深思的命题,如:历史课本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身边最熟悉的人却是最陌生的人,家族(民族)血脉记忆的断与续,如何从胜利者历史的史料崇拜中找到客观史料……这些发现,正是举办“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动机所在 ◆高伐林 我在前面的博客文章中曾感叹:“人们是不是正在离历史而去?——历史爱好者时常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历史’则越来越边缘化”。 学者林达来信,提醒我关注中国大陆刚刚结束的“90后写历史”活动。这个活动我倒不是没注意到,而且也存下了中学生们写下的几篇应征好文章。不过,尽管估计到了活动主办者和投入活动的中学生们会有很高的热情,但却没有想到活动会获得如此圆满的成功:数十万中学生参与,投稿数以万计,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近百名…… 趁这个周末,忙完活儿,便投入对这个活动的进一步了解当中。 公民写史的潮流悄然形成 2011年,中国天南海北,到处有一群群中学生有意识地和家人对话,听父母、祖辈和亲人讲述“自己的历史”;走访自己生长、居住的街道,去了解这片熟悉的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他们参加了由《看历史》(原名国家历史杂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腾讯网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在校方和历史老师指导下,正在进行“发现身边的历史”的探究活动。 这一历史写作大赛,于2010年12月1日发布公告、公之于众。公告规定参赛有个人参赛和集体参赛两种方式,交稿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11年9月15日。 关于大赛的宗旨,公告指出: 今日之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风貌瞬息万变,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正在加速成为历史。……当我们惊叹于“逝者如斯”的时候,公民写史的潮流已经悄然形成。 为推动公民写史的持续健康发展,《看历史》杂志创设了“公民写史基金”,以“公民写史计划”的方式,资助全国各地自发的历史写作。……本次全国中学生历史征文大赛作为“中学生写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得益于“公民写史基金”的资助。 征文大赛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为全国中学生及中学历史教师搭建历史探究活动的交流与展示平台,推动中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 (2)通过历史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途径,培养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3)通过历史写作,初步掌握历史书写规范和技巧,培养基本的历史书写能力; (4)通过比赛,深入交流历史探究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律,促进全国中学生历史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全面提高。 对于作品的主题,主办者规定分成两类: 1,命题写作类:命题为“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要求从各自的家庭或家族入手,探索自己生命的源头,通过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展现时代浪潮下个人或家庭的命运沉浮。此类作品,个人和集体均可参赛。 2,特别策划类:在家族史之外,自行策划设置主题,但须围绕“发现身边的历史”这一基本范畴。此类作品,只接受集体参赛,由教研部门或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加。 两份征文:一篇写成果,一篇写过程 非常有创意的是,主办者要求所有学生参赛作品,均要求一组两篇,分为A、B两文,同时投稿。在评审中,A、B两文各占50%。 A文:探究活动成果。真实地记录和写作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的“身边的历史”。 A文的选题不能脱离“发现身边的历史”这一主旨和“我写我家”这一主题。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家人、家庭、家族及所在的城市、乡村——去发现和记录历史。因此,凡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环境关系不够密切的选题都不符合要求。 主办者在公告中特别强调:历史(已经过去的人的活动)和历史证据(文物、遗迹、历史文献甚至人的记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历史证据并不是历史本身,它只是历史信息的承载和记录。因此,单纯地罗列探究活动所获得的历史证据并不是主办者理解的历史写作。只有通过充分的“历史证据”,在合理推测、论证的基础上还原形成的故事,才是我们所要发现的“历史”。 B文:探究活动总结。 B文不能泛泛地谈历史感悟。首先,需要忠实地记录探究活动的过程,总结本次探究活动的经验教训。其次,对比活动前后,个人或小组成员对历史的态度、认识方法上的变化,即通常所说的历史感悟。因此,B文至少应该包含活动过程记录和历史感悟两个组成部分。 动员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参与 主办者聘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高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史学理论专业教授陈新、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抗战、文革物品收藏家,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齐健、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李惠军等人,组成征文评委会。 在奖项上,设置:特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0000元;一等奖5名,奖品价值5000元;二等奖10名,奖品价值3000元;三等奖20名,奖品价值1000元;优秀奖50名,奖品价值500元。 除了对学生征文的奖项,主办者还设有特别策划奖、指导奖、组织奖,以动员校方、历史老师和民间团体参与。 《看历史》杂志对每一阶段活动进行报道,选登优秀作品;2011年11月出版特辑,颁布评奖结果,刊登优秀作品。2012年3月前,将优秀作品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这项大赛不是光搞历史征文,主办者还宣布,与全国一些历史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在大赛颁奖时同步向社会公布。还要举办“中学生历史教育研讨会”,根据大赛和“当代中学生历史意识调查”的结果,在组委会认为条件成熟时组织中学生历史教育论坛。 在全国寻找“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1月,这项“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正式启动,得到热烈广泛的回响。但是大赛主办者发现,许多孩子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知识化教育之下,无法理解本届大赛所倡导的“发现身边的历史”、“非虚构历史写作”、“我写我家”等主题理念。 要想征文大赛成功,使孩子们真正学到东西,就不能“守株待兔”,坐等稿件。这是我感觉到的这项比赛的第二项创意:他们展开了“全国师生交流与座谈”活动,巡回全国,深入到学校和学生、老师们中间,面对面交流。 “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人吗?”“你知道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离合悲欢吗?”“你知道他们为了在座的各位承受过怎样的艰难困苦吗?”“如果你们扪心自问,会不会发现,就在我们的家里,同一张饭桌上坐着的其实是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连串的提问不断出现在交流座谈会上。当大赛发起人、《看历史》杂志资深记者李远江把这串问题抛出来的时候,每次,台下总是一阵悸动。“真的是如此吗?”学生们开始自我追问和窃窃私语。 “全国师生交流与座谈”已经在北京、深圳、广州、东莞、清远、上海、杭州、扬州、济南、西安、兰州等城市几十所中学顺利举行,均取得了强烈反响。学生们明白了这不是一次写秦皇汉武、名胜景点的“作文比赛”,而是去了解自己的亲人、家族、居住地,去探究这些在自己身边的历史,并将之记录下来。龙应台说,“一个社会缺乏历史感的时候,你会对你身边的人漠视、不认识,因而不珍惜。你对你父母、祖父母辈的历史没有兴趣,因为自己的无知”。这种无知,不是孩子的责任,在于历史教育的失误,本次大赛希望不仅唤起中学生们“记录身边历史”的热情,也唤起更多的人拿起笔、摄像机等,去记录“亲人的历史”。 这场从孩子开始的、抵抗失忆的全民运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其中。人们身边的历史,正在鲜活起来。 授人以渔,成果累累 2011年5月,“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师生交流与座谈,在北京八中、十二中首次试讲。 李远江将如何进行历史探究、如何处理探究到的素材、如何写出一篇非虚构的好文章等诸多关键问题制作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生动讲解。他还以北京八中某同学写作的,关于家中老物件的稿件为案例,进行点评:这个素材虽好,但不仅应对物件本身进行说明性描述,还应还原物件与过去人物发生关联的历史现场进行记叙。 6月15日下午,巡讲人员来到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在针对如何客观叙述家族历史时,一位同学问,如果家中没有身居要职、背景显赫的长辈,该如何将历史记录得精彩呢?李远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普通人的历史命运也有跌宕起伏,把握好他每一次人生的拐点,平凡的生命同样能折射出大时代的精彩。 6月16日下午,广州真光中学,已经放假的数百名高中学生接到临时通知返校参加巡讲交流。同学们将存在心中良久不得其解的疑问纷纷抛出:如何写好主旋律以外的家族历史、如何分辨好与坏历史、如何从胜利者历史的史料崇拜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客观史料……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们的疑问,也是我们成年人认知历史时,同样需要面临的问题。 李远江指出,面对历史更多地进行反思,不要随便为历史贴标签,要全面、尽可能多地掌握史料,特别是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正反双方的史料考据,怀有警惕心与质疑力,就能尽可能地贴近客观历史…… 45所中学历史老师亲临沙田中学巡讲现场观摩。 “全国师生交流与座谈”在各地举行,卷入的就不再只是师生们;各地媒体报道、网络上热议、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倡议与响应,使之成为一个社会热点。8月,组委会向全社会发出“1+1志愿指导计划”的倡议,邀请热心于中国历史教育的名家参与,不少资深学者、媒体人、作家、撰稿人欣然同意,与参与的学生结成一帮一、一教一的对子。例如: 钱钢(香港学者)——重庆八中学生余林(《我的祖父》的作者) 张典婉(台湾作家)——东莞厚街湖景中学调查小组(《变迁的客家人》作者) 作家野夫、近代史学者章立凡、历史作家笑蜀,也纷纷加入本计划。 本次活动的纪录片《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开始拍摄;据称完成后,将被推送参加国际纪录片展播、评奖。 这项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获奖名单也已经在腾讯网等媒体刊登: 一等奖: 左馨兰(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十二年的漂泊之路》 雷宗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被找回的家族记忆》 陈子萱(青岛第57中学)《追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吴雨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我家的户口簿》 郑和惠(青岛第26中学)《平凡的传奇:在尘封的朱门中寻梦》 二等奖: 高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映射在记忆中的大字报》 变迁中的客家人调查小组(东莞厚街湖景中学)《变迁中的客家人》 陈艺演(佛山市顺德一中)《七十年代的旧记忆》 黄颖琳(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秀全中学)《一个家庭,两个农民》 李嘉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幸福终会降临》 张娅婷(云南大学附中)《猢狲》 周丽婷、陈依晴(惠州市惠东中学)《凿在心中的日子》 王砚书(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未完成的梦想——我的复旦》 沈重光(江苏扬州中学)《外公的故事》 严赋瑞(连云港市东港中学)《爷爷和钻石的故事》 张珺(西安市第70中学)《三本书》 三等奖20名和优秀奖50名(名单从略) “野史”队伍接班人在成长 对这项活动,我这里只是提纲挈领、干巴巴地介绍了一个梗概——有位“随笔1”就中肯地批评过我:“你的文风一向是中规中矩,死死板板”! 好在,《南方周末》写出了生动翔实、有血有肉的报导。下面给出链接,请关心的朋友移步前往——哦,这可能会让这位“随笔1”不快,他曾抨击我在文章中介绍明镜历史网和《新史記》杂志是搞“植入性广告”,“精明的生意头脑却是有目共睹的”,让我哑然失笑:向读者推荐历史文章、历史媒体和探究历史的活动,这难道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的本分? 网友肖薇曾经在我的一篇博客文章后留言:“历史走到今天,仍然只有唯一的统治阶级来书写所谓的正史,真是可悲可怜可恨可叹”。好在,今天的技术手段、社会交往方式已经今非昔比,白桦诗曰“阳光,谁也不能垄断”,今天则是“历史,谁也不能垄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写历史,官史由于长期说谎、掩盖、失语,已经越来越没有公信力,而“野史”中某些杰作的公信力却世所公认。最近的一例,就是已故历史学家高华的巨著《红太阳怎样升起》,尽管在中国大陆无法出版,但却赢得了海内外史学界的一致好评。现在,我们又欣喜地看到“野史”队伍的“90后”接班人正在成长。 《写历史,“九零后”有话说》(《南方周末》记者叶伟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5158 两篇获一等奖的征文: 左馨兰:十二年的漂泊之路 http://news.qq.com/a/20110623/001094.htm 雷宗兴:被找回的家族记忆 http://www.mingjinglishi.com/2012/01/blog-post_3021.html 相关文章: 无路可走了,革命是最后的一条路 清除百年来思想“三害”任重道远 文学家面对历史悲剧的成败得失 不能“告别革命”,也该“告别革命史学” 爱国和卖国是两个空泛的情绪化词汇 补充回忆1979年13校联合主办《这一代》 他说:中国的历史是“失败者”写的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皇上 |
|
留言时间:2012-01-10 13:30:51 |
|
|
皇根老兄说得对。
所以你老兄以后也别尽把你自己的无知去怪在教课书的‘灌输’头上。
哈哈! |
|
|
|
作者:公道話 |
|
留言时间:2012-01-10 07:24:40 |
|
|
历史是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为什么那个被史学家涂成红色的历史,不能被人涂成橙色的,黄色的,绿色的,青色的,蓝色的和紫色的呢?只要那个色彩斑斓的画相对准确地描绘和代表了那些人物,事件或历史,历史就不是史学家的历史,而是人民的历史了,她也就从天上重归了人间。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1-10 05:55:52 |
|
|
陛下,自己的无知和“教科书”灌输可是两个概念哟。不信陛下可以微服私访一下,看看朝外有多少不知道圣上年号的。 |
|
|
|
作者:别煮啦 |
|
留言时间:2012-01-09 23:31:17 |
|
|
好文, 好活动! 只有敢于面对的民族才是自信的, 只有自信的民族才可能是健全的,美的。 |
|
|
|
作者:皇上 |
|
留言时间:2012-01-09 22:41:19 |
|
|
我认识的日本中学生,有的连“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听说过。
有的会说“日本人不是亚洲人。”
皇根认为这是“九牛一毛”?
呵呵!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2-01-09 19:17:23 |
|
|
华山,欢迎你来访,但你的看法,我不同意。 记得几年前与一位要好的朋友争论,他说:“世界上你找得到绝对的真善美吗?”我老实承认:“找不到。”他得胜般地叫起来:“找不到的东西,找它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嘛?还寻求真相、寻求公理干嘛?”在他看来,利益就是一切,任何东西都可以归结到利益,除了利益,他不相信人们会有任何崇高的价值目标,会有即使毕生追求不到也矢志追求真善美的冲动。任何光辉的行为,他都坚信下面必定有鄙俗的动机、甚至是险恶的用心。
眼下的中国,正是这样变得日益功利,所以如你所说“所谓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对历史进行涂抹的涂抹匠”,我一点也不奇怪。
夫复何言?我只是觉得,心中只有这样的念头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何等晦暗。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2-01-09 19:03:51 |
|
|
多谢gugeren、肖薇、皇城根儿、公道話、华山几位光临并发表看法! 非常同意gugeren、肖薇、皇城根儿、公道話的意见。
尤其是皇城根儿所说:中国的“教科书”毒害了好几代人。以至于现在的很多人,哪怕人已到了海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思维方式和立论基础都一直是基于中国的“教科书”。我看,华山大概就是这样——其思维方式和立论基础都一直是基于中国的“教科书”。
公道話也讲的十分精辟!——“我们的历史断在我们的先辈身上,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不敢说。至今他们还心有余悸,就如他的三叔一样。其实,我们在鼓励90后拒绝历史遗忘,更应该让90后鼓励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来寻找真正的历史。” |
|
|
|
作者:华山 |
|
留言时间:2012-01-09 18:38:55 |
|
|
“一部红楼,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历史是什么,大概只有历史自己才能清楚。所谓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对历史进行涂抹的涂抹匠。举例来说,从一个角度看,反恐是一部历史,这是西方主流统治阶级的观点;从对立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宗教战争史。薄熙来要把中国近代史抹红,他人在中国,观点一定有利于中国的统治阶级;老高就想把中国近代史搅黄:从袁世凯,汪精卫到林彪,一股复辟翻案风,当然丝毫不会得罪西方的统治阶级。
把希望寄托在娃娃身上,算是用心良苦,但娃娃是会变的,就像韩寒一样,会变得让你找不到家。所以还是悠着点好。
“历史走到今天,仍然只有唯一的统治阶级来书写所谓的正史,真是可悲可怜可恨可叹”。此话等于白说,白悲,白叹。 |
|
|
|
作者:公道話 |
|
留言时间:2012-01-09 09:35:05 |
|
|
浏览了所有的征文和南方周末记者叶伟民的评论,少年雷宗兴的文章最为震撼。我们的历史断在我们的先辈身上,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不敢说。至今他们还心有余悸,就如他的三叔一样。其实,我们在鼓励90后拒绝历史遗忘,更应该让90后鼓励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来寻找真正的历史。<看历史>开了一个头,但愿更多真正的历史能重见光明。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1-09 07:57:46 |
|
|
日本有日本的“教科书”现象。中国有中国的“教科书”现象。比较起后者,前者不过是九牛一毛。
中国的“教科书”毒害了好几代人。以至于现在的很多人,哪怕人已到了海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思维方式和立论基础都一直是基于中国的“教科书”。
应该说作者的这种通过还原历史的“反洗脑”方式应当是最有效的。比我们教主更是传教有方,技高一筹。其改变的不是简单的政治观点,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呵呵~。 |
|
|
|
作者:肖薇 |
|
留言时间:2012-01-09 06:17:46 |
|
|
历史悄然地发生变化,从中学生的名字可以反映出来: 以前是荣鑫,培源,锦涛 ... 再往后是富贵,发根,招娣 ... 文革时学军,向红, 志刚 ... 再看博文中的名单:左馨兰,王砚书, 郑和惠,陈子萱 ... 猛一看还以为是台湾同学的名单。
名字都和谐了,其他方面也渐渐会好些吧。假以时日。 |
|
|
|
作者:gugeren |
|
留言时间:2012-01-08 17:04:49 |
|
|
写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 一网打尽,一、二等奖都在这儿了。 http://www.zxxk.com/ArticleInfo.aspx?InfoID=1642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