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密电”:无中生有 移花接木 (补)
余不洁
风云突变的两天
在红军草地分裂事件中,身为四方面军的总政委和红军前敌总政委,陈昌浩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在红军分兵北进后,陈昌浩明显受到毛泽东的影响。特别是在张国焘率领的右路军被大水阻隔无法迅速向左路军靠拢后,陈昌浩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从现有的资料看,左右两路分开行动后,就一直有暗潮涌动,而九月八日、九日则是风云突变的两天。九月八日以前,陈昌浩虽然赞同北进,但是,在张国焘短时间内无法与之会合的情况下,究竟是北进还是南下,陈昌浩并没有固定的成见。而九日后,陈昌浩则明显主张南下。出现这样的变化,这其中除了陈自身职位和阅历所限之外,另在的关键性因素是毛泽东、张国焘二人博弈的影响。在九月八日之前,毛泽东显然并没有向陈昌浩坦白他一心北上的意志。在陈昌浩的印象中,毛泽东、张闻天二人还在犹豫究竟是北上还是南下。这一点从九月八日9时徐向前、陈昌浩希左路军北上致朱德、张国焘电一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电文摘录如下:
(一至四项为具体军事部署,省略)
(五)中政局正考虑是否南进。毛、张皆言只有南进便有利,可以交换意见;周意北进便有出路;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万一左路若无法北进,只有实行下策。如能乘向北调时(?)松潘、南坪仍为上策。请即明电中央局商议,我们决执行。 向、浩
以后见之明看,不仅陈昌浩对毛泽东缺乏了解,毛泽东对陈昌浩也显然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在表面看来,陈昌浩似乎一直是北进坚定的支持者,所以毛泽东对于后来陈昌浩从北上转为南下感到很意外。从上述电报可以看出,陈昌浩的确是认为北进是上策,但是他坚持的唯一原则是不分散主力,实际上也就是不分散四方面军部队,对陈昌浩的这一点毛泽东好像估计不足;在陈昌浩看来,毛泽东当时对北进、南进并不持特定立场,似乎是只要对红军有利便可,而且“中政局正考虑是否南进”。显然,毛泽东在有意实施模糊战略,而陈昌浩的确是战略模糊。
实际上,毛泽东当时早已做出决断,并就北上事宜和一方面军的主要将领彭德怀商量过多次。从《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可见,在得知陈昌浩有意南下后,彭德怀甚至建议扣押陈昌浩作人质。这也就意味着毛泽东显然向彭德怀交过底,就是说要尽全力北进。但是,他们在陈昌浩面前并没有表露什么。因而陈昌浩、徐向前并没有意识到红军面临分裂的危险,更没有意识到毛泽东有先发制人的可能性,至于他们派人监视中央和一方面军部队的传说明显是子虚乌有。
八日晚22时,也就是在陈昌浩、徐向前致电朱德、张国焘“中政局正考虑是否南进”十三个小时后,毛泽东草拟了那封最后通牒式的电报,以恩来、洛甫、博古、向前、昌浩、泽东、稼祥联名给朱、张、刘。电报共有三项内容: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
(二)立下决心,改道北进
(三)弟等并拟于右路军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25、6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面)。
这封电报的由来显然还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它究竟是针对张国焘九月八日22时南下的电令(三军暂停留向罗达进,右路军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所作的答复,还是中央又做出了新的指示,依据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并不能得出结论,把它认定是对张国焘南下电令的答复,从发报时间和内容看,似乎过于武断。该电报除了明确要求张国焘改道北进外,并在最后提出“于右路军抽出一部,先行出动”,这句话很值得关注。在八日9时陈、徐给张国焘的电报中可以看到,陈、徐安排1军为前卫,已经前出大部队大约200里,并有让3军跟进的考虑。当时,彭德怀率领的3军,实际上只有四个团,林彪的1军有六个团,两个军总和约有六、七千人。若从陈、徐二人的立场看,一部分先行北上,大约是指这两支部队。
不过,“一部”究竟是多少,并无法限定,其中伸缩的空间甚大,毛泽东在这封电报里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左、右路军分道扬镳的伏笔。只不过,这句话的内在涵义,一同署名的陈昌浩、徐向前二人当时由于事发突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显然并没有想到,但张国焘明显意识到了,于是有了随后的电报。
关于张国焘在九日针对七人联名电报的回电,其发报时间上同样也存有疑点。一九九一年十月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记为九日24时,二OO四年五月出版的《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则记为九日2时。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众多电文中,这封左路军全体政治局委员和前敌总指挥部联名的电报,明显非同寻常,张国焘不可能轻视之。从常识推断,他也会马上和朱德等协商,迅速回电,不至于拖一天多的时间才回应,据此判断该电文发报时间应在九日2时,也就是说十日凌晨才率部出走的毛泽东应当看到过这封电报。
张国焘回电全文如下:
徐、陈并转恩、洛、博、泽、稼: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脚病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4.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各级干部,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岸到松岗,约六天路程,沿途有二千户人家,每日都有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崇有六千户口,包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坝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5.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
6.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9日2时
从《彭德怀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几天前,彭德怀便准备了电台、重新编制了密码,准备绕开前敌指挥部与林彪的1军联络。这显然是非常之举、不可能是彭德怀个人的决定,事先一定得到了毛泽东的授意。换句话说,毛泽东等几天前就已经作了北进的具体部署。而这一切,陈昌浩、徐向前二人都还蒙在鼓里,并无察觉。而且,在毛泽东等连夜出走的当天,彭德怀上午到陈昌浩的前敌指挥部去了一趟,午饭后又去了一趟。在发现陈昌浩的态度突然倾向南下后,便急忙去见毛泽东商量对策。彭德怀的驻地距离陈昌浩的前敌指挥部相距约20里,一天之内竟然去了两次,由此可见,当天“右路军一部先行出动”已经箭在弦上,七人联名电报只是知会张国焘而已。
到底姜是老的辣,张国焘显然意识到了“右路军先出一部”的危险含义,回电明确指出“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此时,毛泽东全部的期待就是“左右两路分开行动”,如果张国焘对此没有明确表态,那毛泽东便可以宣布张国焘已经认可这个决定,由此可以名正言顺地率领左路军“一部”离开。从这段时间的情况可以看到,毛泽东一直在造势,试图形成一个左路军不得不单独北上的局面、让陈昌浩别无选择,只得顺势而为。毛泽东给张国焘的这封最后通牒式的电报,实际上是他造势的最后一次努力。勉从虎穴暂栖身,道破英雄惊煞人。张国焘的回电不仅向众人点破了毛泽东的迷底,而且还对四方面军两个主力师的情况以及贸然北上可能大量减员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想必是从理和情两方面打动了陈昌浩,这个电报应该与陈昌浩对左路军北进态度的根本性改变不无关系。而张国焘的这个“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明确表态无疑戳到了毛泽东的痛处,这恐怕才是让毛泽东真正感到危险而裹挟中央仓皇出走的由来。
红军草地分裂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在相关档案资料没有全部公开的情况下,就需要人们不仅关注宏观走向,而且更要分辨相关资料的具体细节。从毛泽东、张国焘这两封电报的交手可以看出,两人都出手不凡,而年轻单纯的陈昌浩和毛、张则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在中共早期群雄当中,毛泽东、张国焘可谓棋逢对手,只不过,张国焘到底是书生意气,难以抵挡毛泽东的江湖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