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舉特首的奧妙 (上)
余不潔
這個星期四,香港特區警察強制驅離了占中的學生和民眾,並有兩百多人被捕,其中包括一些立法會議員和社會賢達。但是,香港市民對民主的嚮往和對專制的抗爭已經贏得了廣泛的敬意和支持,再次為華人世界贏得榮譽。香港民眾的占中行動可以被驅趕,被壓制,但是,香港民眾對於普選特首的堅持,並不會因警方的強制而改變。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成熟的法制社會,香港警方目前還不可以像大陸公安一樣為所欲為、濫施暴力,強制驅離所產生的威嚇的效果顯然不能和64大屠殺同日而語。
經歷過中共統治的百姓,對於香港所發生的情況並不會感到任何意外。相反,當局如果不如此,才會令人有意外之感。對於一個頑固堅持獨裁的政黨,即便不得已承諾讓香港民眾普選特首,也一定會儘量地缺斤少兩或者假冒偽劣,在實施過程中總之要大打折扣。而目前全國人大給出的選舉辦法無疑是一個假普選,其結果必然會產生一個偽劣的特首。
由於特首的產生和普通市民幾乎沒有任何關係,所以,特首和特區政府對於民眾的抗議行動完全可以置若罔聞,對學生的絕食抗議無動於衷。當然,這並不單單是梁振英個人的人格問題,更關鍵的是產生梁振英這樣特首的制度。特首言行的確從反面證明了香港市民占中行動的正確性,證明了香港市民非常需要一個能夠聆聽民眾呼聲的政府。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香港市民的抗爭會長期持續,當然方式會有所調整。
目前,真普選還是假普選的焦點集中在所謂的選舉委員會。北京堅持只能通過選舉委員提名,而且要得到超過半數委員的提名,然後再讓香港市民來投票。正如北京官方輿論所說,這樣可以確保排除不愛國的人士出任特首。眾所周知,在目前黨國的語境中,愛國實際上就是愛黨。說的直白一點,中共是不會允許中共之外的任何人執掌權柄的。在中國大陸如此,在香港也是如此。而主張真普選的香港市民要求在選舉委員會提名之外,同時允許公民提名。在遭到北京的拒絕後,香港市民和學生不得不採取公民抗命的辦法,開始占領中環。
顯然,在不能直接尋求民意的情況下,由一個有廣泛社會基礎的代表機構推舉特首,只能算是一個權宜之計。一旦有條件實現直接民選,那麼,推舉機構便無存在的必要。特別是一個只有幾百萬選民的城市,既然已經有各級民意和立法機構,選舉委員會的存在便是疊床架屋,毫無必要。那麼,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是,北京為什麼如此信任這個選舉委員會、並堅持由它提名特首候選人,它又是如何確保選出的特首愛國的呢?
這其中的奧妙就在這個選舉委員會的產生過程。首先,選舉委員會是一個只有極少人可以染指的結構。因為參與的人少,除了便於北京滲透外,也便於控制和利誘。即便花錢收買,也不過有限一些人。選舉委員會的全部委員來自四大界別,比如,第一界別“登記選民”(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選民,只是有資格參與投票的人)總共只有 26,829人,詳情如下:
飲食界 34人競逐17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7,935
商界(第一) 21人競逐18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860
金融服務界 29人競逐18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568
酒店界 19人競逐17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101
保險界 19位競逐18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135
旅遊界 25位競逐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1,118
航運交通界 21位競逐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201
批發及零售界 23位競逐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6,879
從參選者的角度看,最激勵的競爭不過是飲食界兩個候選人競爭一個席位。其他界的選舉,除金融服務界29人競逐18個議席外,其他基本上都接近一比一,基本上無需竟爭便可當選。此外,有資格投票的人數原本就很少,而真正參與投票的人數則更為有限。整體的投票率大約只有兩成,近乎遊戲。此外,第一屆別還有158人自動當選。也就是說,只要被推舉出來成為候選人,根本不需要競選和選舉程序便可當選。自動當選情況如下:
香港中國企業協會 (自動當選) 16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321
商界(第二) (自動當選) 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1,783
金融界 (自動當選) 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125
香港僱主聯合會 (自動當選) 16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122
進出口界 (自動當選) 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1,434
工業界(第一)(自動當選) 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610
工業界(第二)(自動當選) 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 695
地產及建造界(自動當選) 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754
紡織及製衣界(自動當選) 18 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3,188
也就是說,在第一界別總共300位選舉委員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158:142)是不需要進過選舉程序而直接當選,而另一些基本上無需競爭也可當選。上述情況足以讓人們好奇,這些人究竟是向所謂的選民負責,還是向其他什麼人負責,他們的身份到底如何?鬼才能知道。
競爭最為激烈的是第二界別,也就是所謂專業界,共有“登記選民”204,430人。
第二界別
1.會計界 65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24,634
2.建築規劃界 78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6,778
3.中醫界 71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5,864
4.教育界 65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86,626
5.工程界 49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9,055
6.衛生服務界 67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39,130
7.高等教育界 46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9,107
8.資訊科技界 61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5,526
9.法律界 66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6,591
10.醫學界 83位候選人競逐 30個選委議席 選民登記數字11,119
在專業界的選舉中,從參選者視角看,只有工程界、高等教育界候選人和議席小於二比一,其他八個界別都高於二比一,甚至接近三比一,比第一界別競爭明顯要激烈一些。而且專業界選民人數還比較多,不容易被操控,參選人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尤其是教育界,有86,626個登記選民,占“選民”總數的42.3%,卻只有30個席位,僅占席位總數的2.5%。如果沒有教育界和衛生服務界的125,756“選民”(共60個議席)裝點門面,那麼,剩下的一千多個議席才僅僅代表了區區78,674個“選民”,不過是香港人口的一個零頭。第三界別的情況和第一界別相似,一個令人疑竇叢生的現象是漁業界,只有“選民”159人,卻有60個席位,(而且,60個候選人都“自動當選”)相當於教育界和衛生服務界兩個界別之和,選舉委員會其中的詭譎可見一斑。在總共四個界別的1200位委員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屬於這種“自動當選”,其他的大多也屬於推舉出來就可當選。可想而知,這樣的選舉委員會有什麼公正性和代表性,他們憑什麼來替全體選民圈定候選人、然後讓所有的香港市民替他們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