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中原突围” (上) ——写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七十周年 余不洁 “中原突围”被看作是国共全面内战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自不待多言。不过,值得探讨的是,早在侵华日军投降前后,国共大规模军事冲突就连续不断,为何全面内战却由此开始,其中中原军区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中原军区是原新四军5师的根据地,全面内战爆发前,其师部位于鄂豫两省交界的孝感市宣化店,距离华中重镇武汉不足150公里。在新四军5师建立的过程中,李先念为中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初,西路军失败后,任职30军政委的李先念历尽艰险和考验来到延安。在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一九三八年末,八路军政治部决定李先念到由原四方面军部队改编而成的129师部队任营长。然而毛泽东认为此事太不公平,建议李先念出任高敬亭所部新四军四支队(即后来的新四军2师)的参谋长(李先念年谱 第一卷 211页)。不过,蹊跷的是,李先念离开延安后,却另有使命——带领新组建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共160余人从河南确山出发,深入江汉一带。说来,李先念真正起家的本钱也就是这一个连的人马。在此基础上,李先念和他的战友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武汉外围地区,终于创建了新四军5师和鄂豫边区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中共军委随即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陇海路以南所有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编成新四军共七个师,其中新四军3师黄克诚所部为原八路军115师之一部,李先念所部被编为新四军5师。新四军部队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和安徽一带,只有5师在湖北和河南交界,远离其他主力部队。“北则肩摩皖豫,南则襟带江汉,远出挺进,艰苦辛勤,独立支持战局”(陈毅 “新四军在华中” 《新四军文献》第3册1021页)。当然,更加特殊的是,自一九四二年七月下旬起,5师及其根据地即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或者说,它直接受毛泽东的辖制,尽管它始终没有脱离新四军的战斗序列。 到一九四三年底,新四军5师的规模和装备水平在整个新四军序列中,已位居第二,共有6个主力团、21个地方机动团和20个指挥部(《新四军文献》第3 册1030页)。在抗战结束前夕,李先念麾下的新四军5师部队已经扩充到了5万多人,民兵武装达到30多万人。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建议中共中央,全面放弃孤悬江南的不牢固的根据地,集中力量抢占东北和绥远,依托苏联发展自己的力量。中共中央此后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迅速将华北、山东等地的原115师各部派往苏军占领下的东北地区,黄克诚所率新四军3师也千里行军进入东北。随后,浙江、江苏、安徽的新四军其他部队随即梯次北上、移防苏北、山东,原根据地仅留下少量人马。中共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的核心是控制东北,同时避免江南的孤立部队在内战爆发时被优势国军全歼。一九四五年四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讲话中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抗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国家的和平,国共两大政治集团的冲突反而日渐严峻。早在抗战之初,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便似蛟龙入海,超越地域和战区的限制、超越番号和编制的限制,放手扩大军队的规模,并在军队的支持下,建立地方政权,发行货币,征粮征税,逐渐控制了华北农村地区,到抗战结束时中共已经拥有百万武装。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在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的当天,便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向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下令,要求“所有在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之日军(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日军在外),应暂时保存一切武器、资材,静候我军受降,不得接受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以外之命令。”显然,在对日受降的问题上,中共一开始便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法统和权威、公然否认八路军、新四军属于国军序列,公开和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由于在华北一带的巨大优势,中共军队在山西上党、河北南部、平绥等地与前来受降的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仅在上党和邯郸两个战役就歼灭近20个师的国民党部队。而此前的八年抗战,中共军队从未成建制歼灭过日军一个大队。与此同时,王树声所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在和国民党军队的冲突中失利,遂受命南下,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5师汇合,两位西路军的老战友再次合作。一九四五年十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以新四军5师、八路军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等组成中原军区,正规部队共有9个旅、兵力不少于6万,还有大量地方干部,与晋冀鲁豫、晋察冀、山东、华中以及东北等并称六大“解放区”。由于中原军区位于华中重镇武汉周围,一经建立,便和周围的国民党军队冲突不断。鉴于中原军区的实际困难,资望不足的李先念一再向中央请示,希望派徐向前、程世才等人前来主持局面,但都未能实现。 日本投降后,国共冲突最为惨烈的地方是东北地区,按照协定,占领东北的苏联军队将该地移交国民政府。但是,具有地利的中共抢先派出十万大军进入东北,得到了大量武器装备,并准备独占东北。随后,国民党也调集部队开进东北,双方军事对抗不断。一边是林彪率领的十万雄兵,一边是中国远征军的精锐之师。鉴于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国共双方都志在必得,战况尤为激烈。由此形成了所谓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