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得失探析 (上) 余不洁 一九四七年八月,毛泽东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不要后方,跨越式深入敌后,这就是历史上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以刘伯承为司令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是依托晋冀鲁豫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同样,其他的几支野战军也都是依托各自的根据地发展起来。而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发展实际上是和根据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互为依托、合作共生,从红军到八路军,他们的建立和发展无不如此,而长征和西路军的例子则是代价沉重的反证。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迅速分兵华北、山东各地,先后建立了以一一五师为骨干的晋察冀和山东根据地、以一二〇师为骨干的晋绥根据地、一二九师为骨干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以及以新四军为基础的华中根据地,正是八年抗战建立的这些根据地为中共最后夺取政权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共的五大野战军就是依托这些根据地发展起来的。 鉴于抗战时期的形势,各个根据地实际上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彼此基本上是独自发展,其兵员和武器都受限于各自的区域。到抗战结束时,八路军、新四军各部的规模与改编前之红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支军队的装备水平总体上还很低,尤其是制约其攻坚能力的火炮装备非常有限。虽然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补给了一些武器和弹药,同时八路军的根据地也可以生产步枪、掷弹筒等轻武器和相关弹药,也曾生产过数门山炮,但八路军的重装备基本上还是来自缴获敌方。 毋庸讳言,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很少成建制消灭日军,即便是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记录都不多见。由于日军陆军只有大队及大队以上单位才装备火炮,炮兵部队的山炮或者野炮作战时可能临时配属大队或者大队以下单位行动。通常情况下,只有全歼或者重创日军一个大队或者中队,才能缴获到日军的山炮或者野炮。特殊情况下,八路军的小部队在袭击日军的军用火车和运输队的时候,也曾缴获过几门日军的山炮或者野炮。总的来看,八路军从日军手中缴获的火炮数量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八路军的武器、特别是火炮主要缴获自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国共的多次摩擦中,八路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先后成建制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十多万人,其中消灭石友三六十九军、朱怀冰九十七军、庞炳勋四十军、高树勋新八军等重大战役都在晋冀鲁豫军区进行,仅仅在歼灭朱怀冰所部国军第九十七军的磁武涉林战役中,就至少缴获八二迫击炮24门(注1),故而在抗战胜利前晋冀鲁豫军区的大口径迫击炮数量居于八路军各部队之首。 在抗战结束前夕,八路军山东军区拥有山炮1门、迫击炮44门、平射炮2门、机炮 2门(注2);晋察冀军区拥有山炮1门、迫击炮 31门(注3);晋冀鲁豫军区由冀鲁豫、冀南、太岳、太行四个军分区组成,其中太岳区拥有山炮 4门、迫击炮16门 、平射炮 1门(注4);太行区拥有迫击炮34门(注5);此外,冀南军分区也拥有相当数量的火炮,其中包括《陈再道回忆录》以及许多军史资料津津乐道的缴获自日军的八八式野炮。 毛泽东极为关心八路军的炮兵建设,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唯一的炮兵团曾经深入华北敌后,百团大战结束后,为了国之重器的安全,毛泽东亲自指令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应集中延安附近训练”。为了确保炮兵团千里转移的安全,除了要求严密侦察行军路线,还指令各部安排重兵沿途护卫。到抗战末期,除长期驻扎在延安南泥湾的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之外,八路军各大军区拥有的山炮总数不超过10门,其中晋冀鲁豫军区拥有6门。 抗战胜利后,自一九四五年八月到一九四六年六月大约十个月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国共军队共进行了十二次大规模的交战,其中共产党部队歼敌超过两万人以上的战役有四次,晋冀鲁豫和山东军区平分秋色。上党战役晋冀鲁豫部队缴获山炮24门,迫击炮40余门,平汉(邯郸)战役又缴获各种火炮共310门,晋冀鲁豫军区先于其他野战军基本完成了从过去的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一九四六年九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即“泰山军”第十军)全部,开创了共产党军队成建制歼灭国民党中央军一个整编师(军)的记录。该战役缴获坦克6辆、各种火炮200余门,并紧随东北野战军之后建立了全军第二支坦克部队。一九四七年六月鲁西南战役全歼国军4个整编师9个半旅,为三大战役之前歼敌规模最大者,其中羊山集之战,刘伯承所部以阵亡8000多人的代价,克服据守严密工事的国军精锐整六十六师,晋冀鲁豫野战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此役缴获含野炮12门、山炮52门等各种炮共计872门。仅此一项,就足以让参战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四个纵队的装备水平进入全军最强之列。 到一九四七年,晋冀鲁豫军区拥有第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十纵、 十一纵、十二纵共十个野战军纵队28万人。其中,二纵、三纵、四纵是由原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发展而成,也是晋冀鲁豫建立最早装备最好的野战军部队,十二纵队乃是李先念所部,从中原突围而来。其他几个纵队都是晋冀鲁豫地方部队升级而成,其中六纵后来也成为军区的一线主力部队。 关于当时中共的军事实力,毛泽东在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给东北林彪等的一份绝密电报中有所提及:山东有27个旅;晋冀鲁豫共有31个旅;晋察冀有13个旅;东北(包括察北、冀东)共有32个旅,晋绥有7个旅。由此可见,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实力与东北野战军不相上下。 另外,从根据地的弹药生产能力看,晋冀鲁豫在各个根据地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在一九四二年,八路军根据地一年只能生产掷弹筒弹60000发、 八二迫击炮弹 6000发(注6)。到一九四六年,晋冀鲁豫已经有“每月生产八二迫击炮弹 8000发”的能力,产量已经是四二年各根据地总产量的十几倍以上(注7)。到一九四八年,除了东北根据地之外,晋冀鲁豫的兵工生产能力是最强的,其中八二迫击炮弹的年产量达81万发,超过晋察冀、华东、晋绥区三个根据地之和(注8)。 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之前,综合部队的数量、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等因素以及作战经验特别是参与重大战役的数量看,这支部队的实力在全军无疑是名列前茅的。一九四七年八月,正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处于巅峰之际,其主力受命千里跃进大别山。这项决定无疑关系到毛泽东的一个重大战略布局,其中应当包含了他对日后国共决战以及决战后事态的精心考虑。不过,称此次行动为战略大反攻似乎并不恰当,因为这绝非通常意义上的进攻作战。不要说是一位军事家,就是稍有常识的人也应该知道,一个重兵集团如果没有弹药和粮草,不要说是进攻,就是能否保全自己都是问题。而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跨跃到大别山,前前后后要穿过黄泛区、汝河、涡河、茨河、新黄河(沙河)、泉河、淮河等激流险滩,还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避免陷入重围,部队不得不一次次轻装,大批辎重被弃毁,火炮几乎损失殆尽,类似美制榴弹炮、载重汽车等付出巨大代价得来的现代化装备不得不忍痛炸毁。国民党等于没费多少枪弹,便将这个重兵集团从一支强大的野战军变回了游击纵队。而后,为了维持这支部队的基本作战能力,毛泽东又先后调晋冀鲁豫第十纵队、十二纵携带物资和补充人员在当年十一月先后进入大别山与野战军主力汇合。跃进后,晋冀鲁豫的部队实际上被分成三个部分,除位于大别山的六个纵队外,还有三个纵队位于伏牛山,余下部队包括坦克大队等后来编入华北野战军。 虽然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出发前要沿途根据地准备了一些弹药和自军阀混战的时代就流行的硬通货——黑货和银元,然而,相对于十几万之众人吃马喂,这点硬通货实在是杯水车薪。来到大别山后,粮食没有可以征派,冬装没有可以向百姓借布借棉,虽然不能丰衣足食,但也可以勉强度日。可是,这样一支时刻面临战斗任务的军队,弹药短缺却该如何解决?在日本投降后不久,国共冲突于山西上党,尽管对手只是战斗力相对薄弱的晋军,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门还是准备了小炮弹5万发、八二迫击炮弹3万发,还从抗战初期卫立煌将军拨给八路军、并且一直珍藏着的几千万子弹中拿出500万发交付部队(注9)。上党战役仅仅是国共对抗的一个序幕而已,尚且需要如此规模的弹药准备。让晋冀鲁豫野战军这样一个有稳定的弹药生产和后勤保障的战略重兵集团,远离自己的根据地,弃毁所有重型装备、失去了弹药和后勤供给,部队的处境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无法有效打击敌人,甚至还面临被敌人打垮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