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梦想(13) 儿子进入了数理高中。我起初还希望他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在某项高水平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所以,每当他周末回家时,我都会早早准备好早餐,计划催促他利用在家的时间多学习。然而,每次走到儿子床边,心中的想法就改变了。 学校的日程非常紧张,儿子经常睡眠不足。看着他沉睡的模样,睡得那么香甜,我实在不忍心叫醒他。毕竟是亲儿子,不是捡来的,舍不得叫醒。 每当这种时候,我会由衷地敬佩那些有着“豺狼心肠”的金牌教练和“虎爹虎妈”。我也会自嘲:凡夫俗子就应该过凡夫俗子的生活,享受凡夫俗子的快乐。 端详沉浸在梦乡中的孩子,就像在显微镜下观赏生命的花蕊缓缓绽放,美轮美奂。幸福和喜悦沁人心脾,真实而持久。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申请大学的阶段。不过,实话实说,无功不受禄。虽然我对辅导孩子学习十分上心,但对申请大学一事没有插手,仅仅是偶尔听听儿子的计划,谈不上什么贡献或功劳。这背后存在一个观念问题。 我认为,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生活中的实际锻炼,而大学申请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可以独立研究学校和专业,结合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锻炼魄力与胆量。在申请、期待、失败与成功的循环中,他们会学到课堂之外的宝贵经验。这不仅是一场实战,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演习,其价值远超许多门课程的学习。即使失败,也未必是坏事。学生时代经历挫折,总好过步入社会后再跌倒。而且,美国的好大学很多,并非只有名校才能成才。 虽然现在的大学申请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但我始终认为,申请学校应以自我为出发点。如今,不仅包括学校成绩和标准考试成绩这样的硬指标,还要考虑综合素质,例如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社区服务、体育活动、音乐素养等等。这些“软项目”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让学校认识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更明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让真实的自我在挑选学校和专业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反,如果将这些软实力类似一门门课程,硬化为被考核的一项项指标,聘请专家顾问指导,构造一份“完美”的简历,就容易落入更盲目的状态,被动地由学校选择。同时,也会卷入华裔圈难以想象的内卷中,随波逐流,徒增烦恼。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儿子申请大学的过程中,我显得更轻松、更洒脱。 如今的年轻人申请大学时,有个有趣的习惯:在结果揭晓瞬间,拍下自己的反应,记录真实的情感,或喜极而泣,或失望痛哭,为人生留下历史的印记。 儿子早申请的学校是普林斯顿大学。揭晓结果那一天,妻子和儿子显得异常紧张,而我却很平静。我心想,我们的孩子相比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已经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不能以绝对优势胜出,落选也无可厚非。同时,我心中还保有一种文化深植的自信:如果藤校不录取我儿子,我不会认为是儿子不够优秀,而会觉得是学校的价值观扭曲,或者招生规则的败落。这样的藤校,不去也罢。 揭晓时刻终于到了。时间一点点接近,10,9,8,7,6,5,4,3,2,1……鼠标点击链接,全家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展开通知。儿子会如愿以偿吗?(欲知后事如何,下次待续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