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形式逻辑 老几 前面提到过,爱因斯坦将形式逻辑体系归结于为近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基础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形式逻辑体系? 老几认为,这与古人治学的“得意忘形”的方法论有关。 “得意忘形”一说源自《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是指因为高兴而忘了自己常有的形态;现在通常生活中,用来讽刺过分得意的狂妄姿态。 在治学方面“得意忘形”是另一种说法,即得到其中的意思而忘掉它表面的形式;它还有一种更普遍的说法,叫做“知其意而忘其言”,实际意思一样。“得意忘形”,代表了中国古人治学的一大特点。“得其意而忘其形,斯为善学”。古人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懂得所学习的内容,而忘掉它原来的形式。 金庸在他的武打小说里,把“得意忘形”运用到了极致。《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小说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是老几比较欣赏的一部;原因除了其趣味性以外,强化了人性的作用,同时对早期鼓吹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有了些矫正)。其中的男主角张无忌,为金庸小说中武功绝顶的高手之一;身兼“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三大绝学,内力之深厚,几近无敌于天下。 想想《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太极拳完后的对白, 张三丰问“还记得吗?” 张无忌刚开始时答“全都记得。” 学到中间问“现在呢?” 答“已经忘却了一小半。”“啊,已经忘了一大半。” 张三丰说“不坏不坏,忘得真快,那么现在呢?” 张无忌最后说“已经全都忘了,忘得干干净净。” 只有全部忘记了,才算学会了。这就叫“无招胜有招”,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这与老几以前解说《道德经》里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一个道理,边学习,边消化,才能全部明白其中的道理。类似场景在金庸的武打小说里还有很多,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理解“得意忘形”非常重要。不注意这一点,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就会出现生拉硬套的危险。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老几看来,中国人“过于玩弄智慧”了。玩来玩去把科学的基础玩没有啦。为什么这么说哪?让咱们来看看“得意忘形”在哲学上面的意义。 儒家提倡礼乐并举,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形式就是内容。而“得意忘形”这种为学观点,在哲学是将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冰炭不同炉”,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形容形式和内容这种对立关系的名言。 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在治学上放弃了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选择接受了儒家的死对头法家的哲学观点。正是“得意忘形”的治学方法来,放弃了任何有意义的“形式”,哪里还能谈得上发展“形式逻辑”体系呢?! 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古代文人们会放弃儒家传统,接受法家的哲学观点来治学?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需要”的问题,有机会再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 无极和太极的区别 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不了科学的原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到底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