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发动中印边界战争原因探析 余不洁 毛泽东一生嗜权如命,为个人权力从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然而,由于毛泽东手段高超,特别是宣传机器欺骗有术,令百姓眼花缭乱,难辨真假。不过,事实是戳破欺骗最有效的工具,我们将中印边界战争前后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自然可以窥得端倪。 一九五八年,为了和苏联争夺共产党世界的头把交椅,在毛泽东的直接推动下,中国开始了疯狂的大跃进,准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却给工农业带来惨重损失,数千万百姓成为饿殍,消沉低落的情绪笼罩了整个国家,毛泽东的声望由此一落千丈。为了鼓动士气,一九六二年一月中央召集县团以上各级主要领导来京开会——是谓“七千人大会”,准备继续推行大跃进。然而,大会的主题遭到了与会代表的消极抵制,鼓劲会竟然开成了吐苦水大会,毛泽东被迫在会上作了一生中罕见的检讨。按照中共的规矩,当时早就应当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假如正式开会,毛泽东这个主席就必然会下台,去坐那把为他量身定制的名誉主席的交椅。七千人大会后,他已下定决心要打到刘少奇,但是,需要积蓄力量、改善他不利的政治处境,从大跃进惨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故而毛泽东当时特别需要证明自己能够伟大、光荣、正确一次、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然而,他对经济建设一窍不通,在管理国家方面近乎是白痴。除了整人玩弄权术之外,毛泽东自认的长项大概就是能驾驭军队,所以选择对印度打一仗便在情理之中了。为此,不惜调动驻军四川的王牌部队54军入藏参战。54军乃邓华44军、黄永胜45军合并而成,为陆军第一流主力。然而,毛泽东的真实目的并非是占领藏南,而是为了摆脱个人在国内的政治困境。发动对印度边界战争是一次投机,侥幸获得成功后,便完成了他的全部心愿。 但是,当时毛泽东面对这样一个不妙的局面:在国内,由于刘少奇等人威信的飙升、很多人见风使舵不再服他;在国际上,毛泽东那时已经和西方为敌,加之又不惜一切代价要充当斯大林二世,注定还要和苏联共产党及东欧集团反目,如果再和印度这个不结盟国家的盟主彻底决裂,必然要面对被世界彻底孤立的严峻形势。故而他不得不小心谨慎、避免遭受任何重大挫折,所以,胜利后见好就收,放弃一切,退避三舍的策略自然是毛泽东的不二之选。他甚至不惜向印度负荆请罪,后退二十公里,将所缴获印度的武器装备清洗后全部归还,其姿态比战败国还谦恭,其事例旷古罕见。 毛泽东从此再也不与对手交战,这样在国内就永远保留了他胜利者的形象,由此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党内政治对手。故而,一九六二年底中印战争结束,一九六三年五月便拉开了文革的序幕四清运动。如此紧锣密鼓,亟不可待,明明已然暴露了他的全部算计。 在毛泽东生前,印度不仅占领了全部藏南领土,而且还吞并了历史上中国的属国锡金,在一九七一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彻底打败了中国的准盟国巴基斯坦,九万多巴基斯坦军队被俘,严重地改变了中印边境势态,而中国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反应。可怜当时布托先生在联合国呼吁,竟没有一个大国出手帮助。当时,不论是从中国的国际形象考虑,还是从国家利益考虑,中国都应该在印巴战争时再次仗义出兵藏南,让印度两面作战、首尾不能相顾,如此既收复了国土,同时也等于给巴基斯坦以最有效的援助。可惜,那时毛泽东在国内的个人威望已经如日中天,他再也不需要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任何行动了。他的全部兴趣一直在于算计如何搞掉刘少奇集团、林彪集团等党内对手,自然无暇他顾。 在中国百姓由于大跃进而遭受巨大痛苦的时候,毛泽东不去改弦更张,反而发动中印战争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利用一个局部的军事胜利欺骗百姓、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正是树上开花之计。时至今日竟还有人为毛泽东涂脂抹粉,曲解历史。奈何史实如铁,早已无情戳穿了毛泽东这个诡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