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表示里沒有語音元素的問題[1]早已引起很多關注和改進建議,但至今沒有進展。 實際上,這個問題首次引起重視正是中國文明第一次大量吸收外部文明、面對如何翻譯佛教的大量詞彙的唐朝時代。例如,印度原始發音ra都被譯為漢字“羅(羅)”,這說明當時在長安,“羅”的發音是ra。實際上,這也正是在長安留學、借鑑唐朝語言創造的日語漢字“羅”的發音,沒有假名的古日語就是象現在中國一樣,用這樣的漢字來表示發音的[2]。例如,梵文अर्हत् arhat、巴利語arahant,漢字譯為“阿羅漢”,接近唐朝長安語音的日語發音あ(a)ら(ra)かん(kan)比今天的漢語發音更接近印度原始的發音。同理,ma的發音被譯為漢字“摩”,現譯為《羅摩衍那》[3]的印度古典詩文如果譯為《拉瑪王子傳奇》,更符合現在的中文語音和理解[4]。 在討論語音元素之前,首先要面對漢字讀音的難關,這主要是來到中國傳教、經商的西方人士的功勞,就是用拉丁字母拼讀漢字[5]。漢字讀音問題再次引起危機性的重視和突破性的改進是清末-民初年代,其中與語音元素相關的是1892至1911年的“切音字運動”,實際上第一次提到“漢字和漢音元素(切音字)並用”的主張[6],可惜被“如何給漢字注音/拼音”這個更大的問題埋沒掉了。切音字運動的創始人是盧戇章[7],主要的代表成果還有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8]和勞乃宣的《增訂合聲簡字譜》[9]。章太炎[10]和吳稚暉[11]等借鑑表示外來語發音的日語片假名,創造了注音字母,1912年由政府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但“注音字母規定不作拼音文字用,只作漢字注音用”[12]。在此基礎上修改為注音符號,台灣至今以此為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與此同時,漢字改革的大討論也涉及國語羅馬字運動[13]。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14]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 注音和拼音方案的意義自不用提,但都沒有解決如何簡明準確地表述任何一個語言中存在的語音元素(人名、地名、物名、音響等)問題。例如,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考證到:“甲寅歲莫,上虞羅叔言參事撰《殷墟書契考釋》,始於卜辭中發現王亥之名。嗣余讀《山海經》、《竹書紀年》,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並與《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辭·天問》之該、《呂氏春秋》之王冰、《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之振、《漢書·古今人表》之垓,實系一人。”就是沒有準確表述人名發音的書面語音元素的一個災難性的例子,類似的混亂例子舉不勝舉。這個問題之所以今天都沒有得到解決,正如我在新的漢語文字設想[15]一文中指出的那樣,很大的原因是方塊字印刷的技術局限。在今天大量吸收外部信息的全球化時代,用表意漢字來翻譯語音元素(如簡單的地名Stockholm為譯為複雜的漢字組合“斯德哥爾摩”)的局限越來越阻礙了中國人的思維。現在更需要一個創新的方案把表示語音的元素直接賦予漢字那樣的地位同時表示在中文句子裡,在技術上也相對容易了。 如何開始呢?以一句Ah! You are in California.“啊!你在加利福尼亞。”為例。如果直接導入拼音的表示:“啊!你在jialifuniya”、 “啊!你在jia li fu ni ya”或更準確的表示“啊!你在jia1 li4 fu2 ni2 ya4”,很難為人接受,因為拼音只是用於輔助單個漢字的發音,除了學習和在(只顯示數字和拉丁字母的)鍵盤上輸入漢字,不能在中文句子裡表示/顯示/印刷出來。大概是按趙元任的提議原則(數目少、既存常用),拼音選用了英文字母(除了v)作為表音符號,拼音的單一符號是音母,而不應該叫“字母”,叫“音素”更恰當。拼音音素不用來直接組字(而拉丁字母用來直接組詞),只適合為單個漢字注音,不適合直接寫進漢文,不能象片假名那樣與漢字並用在文章里。 現在來看導入注音符號的效果:ㄚ[16]!你在ㄐㄧㄚㄌㄧㄈㄨㄋㄧㄧㄚ。 懂日語“ア!貴方はカリフォルニアにいる。”的人馬上會看出,把注音符號導入中文表示是一個非常簡明、準確的方案。注音字母是具有漢字外形的漢語音素,除了為單個漢字注音,還可以直接連成詞word漢音詞或音詞[17]。而所有的外來語都是詞,所以正好可以作為漢文的另一部分補充漢字,與片假名功能類似。本來並不高深難懂的《羅摩衍那》譯為《ㄌㄚㄇㄚ王子傳奇》[18],小學生也能理解了。不用提,這同時會極大改善中文的思維,也順帶解決了許多歷史上因為必須用表意漢字來表示發音引起的困惑。 以此更進一步,一、雖然非常困難,可以在原來只為了單個漢字注音的符號基礎上修訂出“漢音元素”,在計算機處理上,也容易加入現有的Unicode 10.5 Bopomofo一節。最終,是否採用注音符號、或者如何修改注音符號變成漢音文字,需要諸如國家文字委員會這樣的機構確定,交由全國立法機關批准[19]。二、參照英文、日文(甚至從阿拉伯字母向拉丁字母轉化的維吾爾語等[20]),把漢音元素之間的連接更合理地修改為適用於詞而不是單字[21](如California大致表示為ㄎㄚㄌㄧㄈㄛㄋㄧㄚ)。三、按照突破“畢升難關”的漢語文字設想[22]改進漢字character和漢音元素組成的音詞word的顯示/印刷(現在的系統無法顯示出其效果),整個中文表示更接近我們的自然語言表達。 普及漢音元素方案不需也不能急功近利,首先可以在比較專業的領域試驗,比較容易達到共識,也避免任何可能的誤會曲解,所以我選定第一在印度經典(必然含佛教)的翻譯介紹領域[23],第二在希臘[24]、第三在羅馬(拉丁語)的翻譯介紹領域推行漢音文字表述並進一步改進漢音文字方案。同時,我也希望別的專家學者在中國方言[25]、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甚至外語[26]、世界藝術史、世界宗教研究等領域先行推廣擴展[27]。 為了順利實現漢音元素的導入,在過度初期,先把漢音以小體印刷/顯示在原有漢字的上邊;在過度後期,把漢音印刷/顯示在句子裡,而把原有漢字小體印刷/顯示在漢音的上邊。除了少數很有名的語音漢字/詞,過渡期後所有的語音漢字/詞都被漢音所取代。 拼音方案晚出於注音,所以在中國大陸詞典的“漢語拼音方案”里,由注音符號來表示拼音字母的發音。現在,大陸的人只懂拼音反而不會注音,要由拼音來拼讀注音符號。導入漢音元素後漢字、拼音、漢音的關係為:漢字和漢音元素(目前為注音符號)都由拼音來輔助發音/注音[28],而漢語文體由漢字和由漢音元素組成的音詞表示(如ㄌㄚㄇㄚ王子傳奇)。可以說,這個方案全面地繼承利用了歷代漢字改革的成果,圓滿地解決了歷代漢字改革所遇到的包括翻譯、發聲在內的一系列難關,更簡易、準確、自然地表達、掌握中文語言。 [趙京,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2016年7月5日初稿,12月12日第二稿,2017年6月23日第三稿[29]]
[1] 按照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只有兩種文字的體系:(1)表意體系。…這種體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漢字。(2)通常所說的‘表音’體系。”《普通語言學教程》緒論第6章第3節“文字的體系”,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北京。 [2] “直音法盛行於漢代,是指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註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反切法流行於東漢末年,盛行於唐宋各代,是指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的注音方法”。“中國歷史上的直音、反切注音法,都是以整個漢字的音節來注音的,沒有突破漢字形體的限制,局限性很大”。《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 [3]因為譯者那一代人沒有直接經歷過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新政治思想文化運動的洗禮,這樣的複雜化譯法,直接違背了文字改革/文學革命的宗旨。 [4] 本文初稿發表後,我在幾篇印度古典研究論文裡根據此文音譯了許多印度古典詞彙,在此有必要對拉丁化的梵語發音略為解釋,以便統一。韻母上的-表示長音:如fā -> far, swīt -> sweet, cūl -> cool; h是送氣音:如kh, gh,jh;聲母如ćurch -> church,ś介於s和sh之間。Śivadāsa, The Five-and-Twenty Tales of the Genie, trans. Chandra Raian. Penguin Books,2006. Key to the Pronuciation of Sanskrit Words, xi. 不過,有些符號無法或很難在微軟拼音中找到,音譯也不嚴格。從根本上,漢音元素的制定必須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同和接受、使用,需要正式的確認,本文的譯法主要是示範於印度古典和佛教的外語翻譯。 [5]以下介紹引自《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第一個創製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是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他的拼音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成的。這兩個方案是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寫的,適合於拼寫北京音。它“引起了漢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漸演進,形成二百年後製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英國人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815年至1823年出版了一部中英對照的《中文字典》,用他自己設計的官話拼音方案拼寫漢語。他在字典中還附錄一種廣州方言的拉丁字母音節表。這是方言教會羅馬字的萌芽。威妥瑪(又譯偉德,Thomas F.Wade)1867年出版一部京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起初是作為使館人員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後來由於他的方案接近英文,擴大了用途,成為音譯中國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稱的通用標準,不但外國人用它,中國對外出版物上的漢語譯音也用它。清光緒年間,中國開始辦理郵政和電報,實權都掌握在英國人手中,他們把英文裡的中國地名譯音作為郵政和電報的書寫標準。這些郵電地名,除個別方言拼音和習慣寫法以外,一般都是官話拼音。郵政式跟威妥瑪式相近。1931至1932年,法國和加拿大的兩位天主教傳教士合作制定了“辣體漢字”方案。這是根據漢字古代讀音《廣韻》設計的拉丁字母漢語注音方案。它試圖利用古代漢語的聲韻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的條件,使一個方案在不改變字母的情況下可以讀各地方言的方音,以此解決方言的分歧問題,成為一種“方言際”的漢字拼寫方案;同時,它又試圖對同音漢字採用不同的拼音法式,解決拼音文字中的同音詞問題。 [6]以下介紹引自《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1891年宋恕在《六齋卑議》中首先提出“須造切音文字”的主張。盧戇章在1892年寫成了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製的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康有為提出“凡文字之先必繁,其變也必簡”的觀點和“以字母取音,以簡易之新文”來書寫“中國名物”的設想,並親自擬制過拼音方案。梁啓超為沈學的《盛世元音》寫序,介紹切音字運動,贊成創製拼音文字,主張漢字和切音字並存。譚嗣同也在他的《仁學》中積極提倡拼音文字,提出“盡改象形為諧聲”(即拼音)的主張。據倪海曙《清末漢語拼音運動編年史》所載,1892年到1910年,全國各地提出的切音字個人方案有28種。從字母形式看,有以下幾種類型:漢字筆畫式14種,速記符號式5種,拉丁字母式5種,數碼式2種,自造符號式1種;從音節的拼音方式看,有17個是聲韻雙拼制,4個音素制,1個三拼制,6個拼法不詳;從拼寫的語音看,有10個是拼寫官話音的,9個是拼寫方言的,9個拼音不詳。從總體上看,切音字運動的主流是拼寫官話音的雙拼製漢字筆畫式字母方案。 [7]以下介紹引自《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盧戇章認為:切音為字,就可以做到“字話一律”,“字畫簡易”。但他並不主張廢除漢字,而是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通過切音字“可無師自識漢文”。他的這種“切音字與漢字並行”的觀點是切音字運動的一個普遍觀點。盧戇章的方案採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的變體,他取拉丁字母“l、c、כ”三種筆畫,加以變化,編制出一套55個字母的拼寫方言(廈門、漳州、泉州等)的切音字方案。在台灣三年,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影響,放棄了變體拉丁字母的方案,設計了漢字筆畫式的方案《中國切音字母》。這個方案有聲母25個,韻母102個,主要用來拼寫北京音,也可以拼寫泉州、廈門、福州等方言。1905年,盧戇章到北京,向清朝政府學部呈繳《中國切音字母》。途經上海時,把《中國切音字母》修改、補充,改名為《北京切音教科書》。此外,還出版了包括北京、福州、泉州、漳州、廈門、廣東等六種切音字方案《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1913年,盧戇章代表福建省參加在北京召開的“讀音統一會”,對會議通過的注音字母採用三拼制持不同意見,回廈門繼續推行他的方案。1915年,他出版了第三個漢語拼音方案《中國新字》,也是漢字筆畫式的。1920年,…他不再反對注音字母,還設計了一套用於拼寫廈門、漳州、泉州方言用的注音字母。 [8]以下介紹引自《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變法維新失敗後,王照作為“戊戌黨人”被通緝追捕,逃亡日本避難兩年。在日本期間,王照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啟發,制定了一個假名式漢語拼音方案。1900年,他秘密回國,潛居天津。用“蘆中窮士”的筆名發表了雙拼制假名式方案《官話合聲字母》。《官話合聲字母》是最早的漢字筆畫式方案。這個方案,初稿有49個字母(聲母),15個喉音(韻母);後來改為50個字母(聲母),12喉音(韻母)。王照把漢語語音的i、u、ü三個介母,合在聲母當中,這是為了便於雙拼。王照在《官話合聲字母》一書的“新增例言”中,表達了他對切音字的幾點設想:第一,採用官話。第二,拼寫白話。第三,拼音方案可以“士民共用”。第四,漢文和官話字母互為補充。“漢文及俗話互有長短,不特吾國舊書終古不廢,以後翻譯西書用漢文俗話並行,互為補助,為益更多”。他認為拼音文字並不排斥漢文,更不能代替漢文,主張“勿因有捷法而輕視漢文”,而應並行並用,互為補充。1903年,王照以“奉旨嚴拿”的政治犯身份,冒險在北京設立“官話字母義塾”,由他的學生王璞當教員,他在屏風后面傾聽。1904年,王照為了能以公開身份推廣官話字母,決定自首入獄。三個月後被釋放,去保定辦“拼音官話書報社”,並在保定出版《對兵說話》官話字母書。1905年,王照回北京,開辦“官話字母第一號義塾”。 [9]以下介紹引自《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勞乃宣贊成王照的官話字母,在南方推行王照的切音字。1905年,他徵得王照同意,修改補充《官話合聲字母》,增加南京、蘇州、福州、廣州等地方言字母,制定《增訂合聲簡字譜》。 勞乃宣主張先學方言拼音,然後統一國語。 [10]以下介紹引自《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巴黎中國留學生辦的無政府主義刊物《新世紀》發表吳稚暉的《評前行君之“中國新語凡例”》一文。認為漢字遲早必廢,應採用萬國新語(即世界語),鼓吹廢除漢語、漢文。章炳麟在《國粹學報》第41、42期上發表《駁中國改用萬國新語說》的長文,與吳稚暉等展開論戰。他並不贊成拼音文字,但是,他承認漢字“太深密”,需要有“使易能易知”的辦法,於是他“取古文籀篆徑省之形”而制定了“紐文(聲母)36、韻文(韻母)22”的方案。這個方案有15個字母為後來的《注音字母》所採用。 [11] 梁容若說吳稚暉在國語上的主要貢獻:“(1)主持民國二年的全國讀音統一會,制定注音字母(以後改稱符號),審定常用字讀音,手編第一部國音字典,為國語統一奠定基礎。(2)從民國八年…起以三十年的長期領導教育部的國語統一會。(3)審定各種國語重要書籍,如國音常用字彙、中華新韻、國語羅馬字拼音方式等。(4)設立國語師範學校,並於師範學校增設國語科、訓練推行國語人才。(5)倡導語文的科學研究。(6)注意平民教育教材,使其通俗化、簡易化”。“注音符號使每字讀音標準化,因此造成了標準的語音。”“‘語同音’現在已經達到標準化了,我們不得不感謝吳老先生三十年領導之功,”“我國今以注音符號與漢文結合,…最輕便的解決二百兆平民大問題。(稚老閒話)”。引自蔣夢麟“一個富有意義的人生”,原載《傳記文學》第四卷第三期,收入《新潮》台灣榮泰印書館,民國56年。以上的引用說明漢音方案是對注音成果的繼承和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值得進一步推廣時借鑑。 [12] 《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 [13]以下介紹引自《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北京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1/03/content_26991953.htm 。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一文。 他贊成吳稚暉提出的辦法:限製漢字字數,夾用世界語,逐漸廢除漢字。自從陳獨秀、胡適表示了贊成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的意見後,漢字改革的討論就圍繞着這個問題深入地開展了,逐漸形成了國語羅馬字運動。在討論中,贊成羅馬字母拼寫漢語的意見居多。錢玄同在討論中放棄了用世界語代替漢語的主張,表示對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有信心。吳稚暉仍然堅持主張用世界語代替漢語,反對用羅馬字拼音。傅斯年針對吳稚暉的觀點,發表一篇長文《漢語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談》,主張用羅馬字母的拼音文字拼寫漢語。他認為:漢字絕對的應當用拼音文字替代;漢語絕對的能用拼音文字表達;漢字絕對的不可能無須改革而用別種方法補救,“只有根本推翻,沒法補救”。對於制定拼音文字,他認為:字母,以羅馬字母為本;字音,用“藍青官話”;文字結構,以詞為單位;先從編寫拼音文字字典開始着手。趙元任發表《國語羅馬字母的研究》,提出詳細的“國語羅馬字的草稿”,特點是限用26個拉丁字母,聲調用字母拼法上的變化表示,不造新字母,不加符號。這是比切音字運動和注音字母運動時期任何一個拉丁字母式方案都要完善的方案,這個“草稿”給後來擬定國語羅馬字方案提供了基礎。1928年9月,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完全用現成的26個拉丁字母,不用新字母,不加符號;不夠的字母用變讀法,如用j、ch、sh代表今j、q、x和zh、ch、sh兩組聲母,字母的用法比較接近英文。 [14] “文字改革。毛主席作了不少指示,下了很大的決心,以致在一次會議上講要實行拼音化、拉丁化。後來毛主席的想法改變了,但漢字簡化、漢語拼音方案,同毛主席的指示分不開。這件事的起因是毛主席同斯大林談話,斯大林提出漢字太難認,是否可以搞一個民族化的拼音方案,不一定按照別國的字母來設計。“(《胡喬木談中共黨史 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15,P368-369。)“當時有人主張用民族形式的文字,反對用拉丁字母我們聽到內部非正式的傳達,說毛主席到蘇聯去看斯大林,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怎麼辦?斯大林說,你們是一個大國,應當有自己的文字。那麼根據斯大林這個指示,毛主席回來就倡導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逝年如水 周有光百年口述》,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P271-271。)” http://history./news/2017-01-18/59795046.html 郭沫若、宋慶齡與斯大林的談話記錄,1953年1月13日/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45268.html “斯大林:漢字學習起來是不是有困難?你們採取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困難?/郭沫若:是,是有困難。解決這個困難的方針已經確定了,這就是逐步地採取拼音的辦法來改革中國的文字。/斯大林:我們蘇聯的兒童,只要學習三個禮拜,學會了俄文字母和拼音法,就能夠看書;你們的情形怎樣?/郭沫若:我們不行。往往學了三年還不能夠看書呢。…我們為西康彝族制定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文字,結果很受歡迎。…不過,漢字要實行拉丁化倒反而很困難。…最近的情況有些改變了。為了幫助人們學習漢字,最近我們採用了一種速成識字法:用注音字母和拼音的辦法來幫助學習,同時選定了一種常用字——大約是一千五百字到兩千字的光景,給不識字的人來學習。” [15] 趙京:“突破畢升難關的漢語文字設想”,2009年9月27日初稿。 [16] 擬聲字叭(ㄅㄚ)、叮(ㄉㄧㄥ)、吱(ㄓ)、吽(ㄏㄨㄥ)、呀(ㄧㄚ)、呸(ㄆㄟ)、呢(ㄋㄜ)、咕(ㄍㄨ)、呵(ㄏㄜ)、咍(ㄏㄞ)、呲(ㄘ)、呦(ㄧㄡ)、咯(?ㄌㄛ)、咭(ㄐㄧ)、哎(ㄞ)、咦(ㄧˊ)、咿(ㄧ)、哇(ㄨㄚ)、咩(ㄇㄧㄝ)、哩(ㄌㄧ)、哦(ㄜˊ)、咔(ㄌㄨㄥˋ)、哼(ㄏㄥ)、唉(ㄞ)、唔(ㄨˊ)、啵(ㄅㄛ)、啦(ㄌㄚ)、唷(ㄧㄛ)、喵(ㄇㄧㄠ)、喲(ㄧㄠ)、喔(ㄛ)、餵(ㄨㄟˋ)、嗎(ㄇㄚ˙)、嗨(ㄏㄞ)、嗐(ㄏㄞˋ)、吱(ㄗ)、嗚(ㄨ)、嗡(ㄨㄥ)、嗶(ㄅㄧˋ)、嘛(ㄇㄚ˙)、嘎(ㄍㄚ)、嘓(ㄍㄨㄛ)、噓(ㄒㄩ)、噗(ㄆㄨ)、嘿(ㄏㄟ)、嘟(ㄉㄨ)、嘩(ㄏㄨㄚ)、嘰(ㄐㄧ)、嘻(ㄒㄧ)、嘶(ㄙ)、噹(ㄉㄤ)、噥(ㄋㄨㄥ)、噯(ㄞˋ)、噢( ㄡˋ)、嚆(ㄏㄠ)、嚕(ㄌㄨ)、嚶(ㄧㄥ)、囉(ㄌㄨㄛ) http://myheartworld11.blogspot.com/等都可以直接用漢音表示,極為簡便,在句子中與漢字連接起來很容易讀、寫、認。 [17]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指出:“表意文字很容易變成混合的:某些表意字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價值,終於變成了表示孤立的聲音的符號。”《普通語言學教程》緒論第6章第3節“文字的體系”,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北京。“人們也已承認漢語並不一定是單音節的。”同書第5編第5章第321頁。同頁的校注補充到:“例如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 Karlgren)曾主張原始漢語是屈折語”。 [18] 傳奇的主題是Raj(王)Dharma(ㄉㄚㄌㄨㄇㄚ,道,此詞的翻譯在“《ㄇㄚㄋㄨManu法典》試譯引子”、“佛教基本概念翻譯的新嘗試”中展開得比較詳細), 其他的主角還有ㄌㄚㄇㄚ的妻子Seetaㄙㄟㄊㄚ、弟弟Lakshmanaㄌㄚㄎㄜㄒㄧㄇㄚㄋㄚ、對手魔王Ravanaㄌㄚㄨㄚㄋㄚ和孫悟空的原型Hanumanㄏㄚㄋㄨㄇㄢ。《季羨林文集》第二十卷《羅摩衍那(四)》,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注釋303,442頁就指出:“印度古代神話把世界分為四大洲。中國《西遊記》第一回里說:“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瀘州。”這種看法,連名稱在內,都是從印度抄來的。” [19] 聯想到世界語崇高的理想和失敗的運用,可以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議在所有的各國文字中之間導入一些標準統一的發音符號。實際上,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讓一些感性符號超越不同語言的隔閡得到全球性認可。 [20] 例如,伊利夏提[“東突厥斯坦”還是“東土耳其斯坦”?](2016年4月19日, http://chineseblog.uhrp.org/?p=237)指出:[“Turkistan”是突厥人家園之意,“-stan”後綴來自波斯語,與維吾爾語(突厥語)中的“-ye、yer”是同一個意思,表示土地、家園。…稱呼“新疆為‘東土耳其斯坦’”不是源自維吾爾人,也不是維吾爾語,而是來自漢人的漢語音譯!在維吾爾語中,土耳其被稱為:“Turkiye”,和土耳其語發音一模一樣,…東突厥斯坦,在維吾爾語中,是被稱為:“Sherqi Turkistan”,而不是“Sherqi Turkiye”。也就是說,在維吾爾語裡,東突厥斯坦和土耳其兩個地理名稱中,除掉表達方向的前綴“Sherqi”(東),除掉共同的名詞Turk(突厥),剩下的、表達歸屬的後綴-stan、-ye(家園、土地)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拼寫,發不同的音!如果維吾爾人如上文作者所述,想要表達和土耳其的緊密關係的話,那維吾爾語中的東突厥斯坦應該是“Sherqi Turkiye”,而不是“Sherqi Turkistan”。]很顯然,解決、迴避這種故意或無意的錯亂的方法就是導入漢音元素。 [21] 據稱:“《漢語大詞典》由中國四百多位專家參與編寫工作,從1975年開始到1986年第一卷出版,歷時十一年,到十二卷出齊,歷時十八年。收詞目三十七萬五千餘條。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位《漢語大詞典》為世界權威工具書。2010年出版了《漢語大詞典訂補》,新收錄和訂正《漢語大詞典》詞條三萬多條。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編纂工作於2012年12月啟動,分二十五冊,預計於2020年全部完成”。但問題在於中文的語言缺乏邏輯和理性,沒有詞典編輯的科學性規範(例如表示方式、編排次序)。詞典對應英文dictionary,以word/詞(概念)為單位。如果中英文思維水準相當的話,可以假定為約40萬個詞/概念。如果有20%(8萬)是外來語(從佛教用語開始),再加上漢語本身的單純發音(如啊ㄚ!)表示,會有約10萬個漢音元素概念和發音表示,可以做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的中文詞典。 [22] 趙京:“突破畢升難關的漢語文字設想”,2009年9月27日初稿。 [23] 趙京《印度(含佛教)經典新譯嘗試-漢音元素方案與範例-》,ISBN 國際書號: 5 800120 708634,US-Japan-China Comparative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USA, 2017年1月22日第2版,http://cpri.tripod.com/cpr2016/hinduismtranslation.pdf 。 [24] 趙京“ㄏㄛㄇㄜㄌㄛㄙ史詩中的希臘英雄(漢音元素方案翻譯範例之二)”,2017年1月20日第一稿,http://cpri.tripod.com/cpr2017/homer.pdf 。這一文中討論了一些擴張拼音里缺少的發音(如ki),值得與本文一同閱讀。 [25] 例如“俺”作為方言被收入《新華字典》,但同樣意義的上海話ㄚㄌㄚ[a la]沒有被收入。這涉及到關於方言處理的文字政策,希望得到專家們的進一步討論,但導入漢音文字ㄚㄌㄚ就可以避免政策爭議。以此類推,可以解決所有方言中的類似問題。 [26] 除了藏語、維吾爾語、蒙古語、朝鮮語等在中國境內使用的語言,阿拉伯、越南等與中國接壤的民族的語言的一些發音也可以很容易地被引入漢音文字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漢語國際化的關鍵一步,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最有力工具。 [27] 此文初稿發表以來,得到很多人的鼓勵和建議,我應該一一致謝,但畢竟目前還很不成熟,暫時省略從簡。 [28] 鍵盤上不宜排印出40個注音符號。過去日本曾經把假名字母排印在鍵盤上,但人們更願意用熟悉的英文字母輸入假名,後來就放棄了鍵盤上的假名排印。鍵盤上不宜排印英文以外的各種語言的字母。考慮到鍵盤輸入的方便統一,注音符號也由拼音表示是大勢所趨。 [29] 文章隨時可能更新,以http://cpri.tripod.com/cpr2016/hanyin.pdf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