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令狐冲 |
|
留言时间:2010-07-22 20:18:51 |
|
|
谢谢老高,受教了。我刚才在在网上搜了一下,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我想我对这句话的印象可能是以前从教科书上来的,土共的教科书真假交织(我不好说他全是假的),害人不浅。篡改历史这一点土共比乾隆爷做得还好。老高何不把“分共不流血,终究是幻想”加入这段呢。我同意汪前半生的历史有很多正面的地方。
以后跟老高说话前要先做好功课再来。:-)
我刚才搜到的一些链接列在下面: <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04577" target="_blank">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04577</a>
<a href="http://hi.baidu.com/510823080/blog/item/df020900d6aa2ade277fb52e.html" target="_blank">http://hi.baidu.com/510823080/blog/item/df020900d6aa2ade277fb52e.html</a>
<a href="http://hi.baidu.com/wccj/blog/item/0e127931dc3a3e11eac4af2e.html" target="_blank">http://hi.baidu.com/wccj/blog/item/0e127931dc3a3e11eac4af2e.html</a>
<a href="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55238.html" target="_blank">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55238.html</a>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22 18:29:47 |
|
|
谢谢令狐冲。“宁可错杀一千(一说三千),不可放过一人”这句话,过去中国的史书上,多归到蒋介石名下,这方面的资料很多,不用多举例(像《陈立夫大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等)。但有学者钩沉探微,考证出是1928年元月,桂系军阀陶钧在武汉首创:“有人说我陶钧乱杀人,我姓陶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错放一人!”
当然,这里的关键不在首创权,而在于汪精卫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在写《汪精卫的“容共”与“分共”》(请见上面的链接)一文时,查阅过“7·15”前后汪精卫的演讲、文章,没有发现这句话或类似的话。当然,资料浩如烟海,我肯定没有看全。不过,这样有刺激性的一句话,若他说过,当时他的手下或者攻击他的人,一定会大加引用。 恰恰相反,汪精卫主持的国民党武汉政权强调的是对苏联人士“礼送出境”,对中共是“和平分共”。汪精卫声称,说“采用和平的‘分共’,这是最稳妥的步骤”。武汉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根据汪精卫的要求,向各级党部发出《保护共产党员个人身体自由的训令》和《保护农工之训令》,声称:7月15日限制共产分子的提案是执行党的纪律,“中央虽然因为发现共产党消灭国民党之阴谋,不得已而与之分离,然其分离,必经过郑重的手续,且其分离必采用和平的方法,而不用激烈的行径。”并非妨害共产党员个人身体自由,若压迫共产党而妨害其身体自由,定要依法严办。
武汉政权杀害中共人士是在得知八一南昌起义的消息之后开始的。8月1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要国民政府内的共产党员“务须洗心革面”,否则一经拿获,即行明正典刑,“决不宽恕”。
至于您所说的汪精卫的权力欲,根据我看到的资料,尚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早年就有“六不”的宣布,其中一条就是“不做官”。辛亥革命尘埃一落定,他谢绝给他安排的职务,立即率亲友到法国留学。他是在孙中山去世之后,应党内元老催促,才开始出任党和政府职务,但遇到风波时他宁可自己退让,屡屡辞职或者请长假,例如中山舰事件之后,以及本文写到的1932年公开要求与张学良一起辞职。
当然,汪曾跟蒋打过(例如本文上篇开头涉及的大战)。但那主要不是个人权位之争——阎锡山、冯玉祥並不是汪精卫派系的,犯不上支持汪来一起反蒋。 |
|
|
|
作者:令狐冲 |
|
留言时间:2010-07-22 16:35:10 |
|
|
谢谢老高,老高确有长者风范,佩服!
我也一直有跟老高之前关于汪精卫的帖子,看来汪的个人修养不俗,人品也不差,如果不是在那种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一念之差,他在历史上会有很好的评价的。
不过,715以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好像就是他说的吧,感觉他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走得太快,信仰不坚定,性格似乎也有问题。
“我们党”里似乎也有一个类似的人物,他的人品修养无懈可击,作过毛的上级犹如汪作过蒋的上级。他斗不过毛犹如汪斗不过蒋,但他不像汪有那样大的权力欲,也不走极端,性格温和,因此在历史上的地位大不相同。是不是,如果汪能真心服从蒋,他的结局会好得多? |
|
|
|
作者:捂被子笑° |
|
留言时间:2010-07-22 09:04:56 |
|
|
老高修养也高.
俺的意思是,后人研究前人的历史研究,尤其是意图扭转主流或大众或权威或专家的定论或成见时,要加倍小心求证.
一个高中都混不过的人,或在政治经济领域毫无研究毫无资本的人, 指点时政时, 尤其是意图"砸烂旧世界”时,最好别只为嘴巴上的快感而一味发泄. 韩寒,用自己的偶像行为影响千万个半吊子反叛青年对时政的看法,本人认为,会对社会添乱.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22 07:58:58 |
|
|
谢谢信济!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您冒犯,真的。 眼下我还没有打算写“汪精卫传”。只打算就他最受人们非议的几个问题,一一去查寻史料,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看传闻与史实隔了多远。弄清事实应该是第一位的。眼下关于他的传记出了多种,但我确实没有读到很像样的——我不是指观点,而是说没有做到翔实、准确,布满意识形态说教痕迹而违反(至少是不遵守)专业规范。
您关于对历史人物的大节小节的看法,我基本上同意。不过,按照这一标准,似乎您不必执着于汪氏“搔首弄姿、装模作样”吧?“一事无成、一塌糊涂”之说,我也不同意,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了他的力,干了也干成了一些事,否则孙中山也不会那么信任他了。他干成的事当然比不上蒋、毛那么多,但若以成败论人(不说论英雄),岂不重踏“成王败寇”的覆辙? |
|
|
|
作者:信济 |
|
留言时间:2010-07-21 17:02:15 |
|
|
应该是:在那个时期,功大罪小当然胜于功小罪微,至于功微罪大者,自然等而下之。 |
|
|
|
作者:信济 |
|
留言时间:2010-07-21 16:57:10 |
|
|
高兄,您很有风度。我为人性急,如有冒犯之处,尚祈海涵。 其实传记作家同情传主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只是提醒您一下而已。一般的传主有所溢美也没什么,但汪某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极其恶劣的,甚至于玷污了美好的精卫传说,程度类似于“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您作汪某的传记看得出来是颇为严肃的,只是因为这个人物的特殊敏感性,在大节上理应特别谨慎,才对得起抗战阵亡的先烈。 我最早与您沟通时提出毛蒋汪的龙气神骨皮之说,自以为是百世不易之论。当然,您和许多西化的当代知识分子不会同意,我理解。恐怕正是因为毛公、蒋公的地位在执著小节的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已颇污秽,所以汪某的小白脸样子才显得有些“可贵”吧。其实在判断中国现代化关键时期的关键历史人物时,小节真的是毫不足道;在那个时期,功大罪大当然胜于功小罪小,至于功微罪大者,自然等而下之。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21 16:13:42 |
|
|
谢谢信济再次发表意见。看来我们确实在若干问题上看法相左。
但要在这些问题上充分阐述,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一来现在记忆力减退,2006年写这篇文章时所查阅的若干资料得重新再查,方能作为准确论据;涉及的有些问题又相当大,像抗战起止时间等。所以只能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涉及了。你的意见我会认真考虑!
我要特别感谢你最后一段的提醒,这也是我时时自我怵惕的。不过,本文所谈内容,史料都不是汪精卫的女儿、女婿提供的,他们当时年幼,没有与闻这些大事(文中只有一处闲笔是他们讲的,即汪精卫送手杖以感谢救了他的命的张学良等。而这一细节,与我对汪、张的评价无关)。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21 16:01:44 |
|
|
欢迎令狐冲!你与信济的对话我都看了,很有启发。 我不认为与博主有不同意见,发表出来会对博主不敬——相反,认真讨论问题,这就是对讨论各方最大的尊重。今后还请多多指正。 你说得对,晋绥军不少部队在长城抗战中是相当顽强的。 |
|
|
|
作者:信济 |
|
留言时间:2010-07-21 11:53:33 |
|
|
高兄,谢谢您纠正我的两字笔误。 看来我们对于正面、反面角色有很大的分歧。
首先我不认为抗战是14年,虽然这是个流行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真正关键的抗战应该是五年(西安事变~珍珠港事件),其间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苦熬,以空间换时间,以血肉筑长城,之前是人心未定的试探和准备,之后是美国介入和安然僵持。如果按14年说,我们同样可以说从甲午战争乃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琉球争议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我们不能认为台湾琉球和东北热河作为中国领土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在西安事变之前的未定期,蒋毛等人都忙于内战,张学良等人都各怀观望,皆在情理之中,此后就完全不同了,否则不能想象韩复渠能说毙就毙。所以如果说汪精卫这政治小白脸在西安事变之前的两年中表现正面的话,难道各争主义、忙于内战的蒋公、毛公反而负面吗?
本来,当局势尚未激化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优先次序来做事,而激化之后就必须按照民族的价值优先次序来做事了。所以张学良作为一方领袖在东北尤其在热河的局部激化形势下确实做了错误选择,一度做了反面角色,但汪精卫是从来也没有做过什么正面角色,只知道搔首弄姿、装模作样,从来毫无远见、定见、真知灼见,所以他一辈子一塌糊涂、一事无成,最后也是万夫所指,无疾而死。如果把他的搔首弄姿也看作正面表现的话,那么他在附日以后也相当重视所谓“宪政建设”,动以国父为辞,为日寇稳固后方、以战养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否也是正面表现呢?
我觉得高兄梳理历史事实是对的,但过信传主后代的一面之词,淡化其大节之恶丑,强化其小节之似美,有悖史家大旨。 |
|
|
|
作者:令狐冲 |
|
留言时间:2010-07-21 08:11:01 |
|
|
出来冒个泡,很喜欢老高的这句话“随着岁月流逝,我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了一个历史爱好者,从想象的云天落到了史实的丛林。”不过我从来就是历史爱好者,也潜水看过老高很多好文章,谢谢了。
不过这篇我有不同意见。通常情况我和博主有不同意见时我不会留言,不想对主人不敬,所以我选择了到信济兄那去留言。看了老高和捂被子笑筒子的对话,我觉得老高是君子,所以想出来顶一下老高的文品。
关于长城抗战,其实傅作义将军的晋绥军也有很好的表现。对于汪精卫与张学良,我同意信济兄的看法,虽然我不是很赞成他对毛的评价。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21 04:58:14 |
|
|
捂被子笑°,你说“我们现在看汪精卫,哪如当年的人看的真切,看得仔细,看得专心,看的人多?”——希望你的本意,并不是主张取消后人研究前人的历史研究。
你痛斥“一个高中都混不过的人,都有指点时政的营业执照”——希望你的本意,并不是主张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议论,只能是某些拥有“营业执照”者的专利。
谢谢你的提醒和鞭策。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21 04:51:02 |
|
|
谢谢诸位光临,发表高见。 谢谢信济兄认同“张学良和汪精卫两个人在抗战正是(想必是“正式”之误——高注)爆发前一个做了正面典型、一个做了反面典型”,这正是我这篇《张学良与汪精卫》从这段史实中阐述的看法:在1932-33年,汪精卫是正面角色,张学良是反面角色。
(不过上面这句话中有一点我不同意:热河、长城抗战,就是抗战的一部分,而不是“正式抗战之前”。中国抗日不是八年,而是1931年之后的14年)
我这篇文章基本上没有涉及对汪精卫(以及张学良)的总体评价。以我这个历史业余爱好者的一孔之见,我们探究历史人物,最好先从一个一个事件入手,具体看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样判断、推理才有坚实的支撑。
李时雨(你写错了,不是“李时语”)谈汪精卫那篇文章我早看过,有很高可信度,与我所了解的关于汪精卫那段时间的思想是吻合的。与我在《汪精卫从“容共”到“分共”》和这里《张学良与汪精卫》的所描绘的他的思想演变一脉相承。我下面的文章,还会进一步涉及,敬请关注和批评。 |
|
|
|
作者:捂被子笑° |
|
留言时间:2010-07-20 20:45:57 |
|
|
我认为信济说的大致没错.
现在的人,"反思"都反得过了头. 好象不骂毛共,就不时髦,就不是独立思考,不跟共党叫板挑刺,就不现代不先进不文明不高人一等一样.
骂完毛共还不过瘾,就骂国人骂祖宗哈.
便有了一群以颠覆国人价值观为人生目的的糊涂蛋.
希望老高莫落此套.
我们现在看汪精卫,哪如当年的人看的真切,看得仔细,看得专心,看的人多?
还原历史可以, 颠覆前人与大众,须有高出前人和众人的智力,能力,须花过比前人更多的精力.
在此,顺便问那些对毛共,国人百般辱骂的人,你们有这些资本么?吾丁,韩寒,还有什么腾飞?(什么世道?一个高中都混不过的人,都有指点时政的营业执照.)
吾丁肯定也会看到你的大作.说不定这个爹日派受此文感染正酝酿大作呢.
星辰,真希望你能一分为二.一个是聪明爱思考的星辰,一个是粪土毛共的翅膀. |
|
|
|
作者:信济 |
|
留言时间:2010-07-20 20:41:39 |
|
|
高兄,我给令狐冲网友回帖时说:
抗战中包括川军在内的地方军阀部队打的都很猛,大家在蒋公率领下众志成城,才熬过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最艰难的四年,内部倾轧再起是后四年的事,因为形势已经不一样了。 关键还是张学良和汪精卫两个人在抗战正是爆发前一个做了正面典型、一个做了反面典型。所以后来韩复渠(就是梁漱溟先生依傍做乡村建设的那个聪明的小军阀)在山东做了张学良早年做过的事,以为还会没事,结果立即被蒋公正法,然后军心益振,人人皆以不积极抗战为耻。台儿庄一役令李宗仁将军名垂青史,可参战主力和阵亡数却以中央军为多,蒋公亦无所顾惜。这些慷慨男儿事,都不是只知沽名钓誉、夸夸其谈、青春作赋、因人成事的政治小白脸做的出来的。 汪某之所以现在被一些热恋民主、敌视专制的西化智识分子重新拿出来说事,就是因为他讲究一些立法、宪政的表面文章,言谈举止也颇有风度,既不像蒋公那么僵、那么旧,更不像毛公那么土、那么横,而后二者已经因其专制失了西化智识分子的欢心了。刘晓波不是说了吗?“中国应该被殖民三百年。”他们和汪精卫的共同特点是被西方(包括西方的好学生日本)吓破了胆,至今未苏,所以对于违背常识、违背民心的判断,也可以安之若素、不以为忤。
其实如果比较一下我在尚未完成的《惊涛骇浪张拔都》中的主角张柔和汪某人,同样被称为汉奸,可前者面对的是久分的中国和无敌的蒙古,百战助中国统一、文化延续,而后者面对的是新裂的中国和弄险的日本,狐媚为暴寇张目、斯文扫地。我说前者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后者是个仰人鼻息的小白脸,有什么错吗?
李时语谈汪精卫那篇文章,建议您好好看看。 |
|
|
|
作者:星辰的翅膀 |
|
留言时间:2010-07-20 16:20:49 |
|
|
捂被子笑,你不要太抬举我了,我哪能和汪精卫相比?呵呵,我倒是想卖国,想卖给美国,但美国一定不要。要是14亿中国人集体变成美国人,那下届总统就是俺们黄皮肤的了。汪精卫那个时代还能卖出个价,现在就算卖给日本,日本也不要了,人家只要钓鱼岛就好了。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20 05:26:42 |
|
|
看到信济网友一篇反驳我的文章,转贴到这里,供读者参考。 谢谢信济说我“历史梳理做的不错”,也谢谢表明“相关分析则绝难令人苟同”,并提出了他自己对汪氏与张氏二人争论的分析。汪、张二人,都经历复杂、性格复杂,大有可议,今后我还将继续梳理。将史实捋清楚是第一位的,这样的基础上,各方如何解读,尽可见仁见智。
信济说:“我不会说汪精卫是汉奸。实际上我不说任何人是汉奸,因为汉奸这个概念很难定义而且极易误解。”我觉得点出了国人品评人物的一个要害,值得深思。然而信济接着说:“但汪是个没有骨头的政治小白脸是肯定的”,这就让我费解了:难道“政治小白脸”不是比“汉奸”这个概念更难定义而且更易误解吗?
也谈汪精卫与张学良
—— 驳高伐林《汪精卫与张学良》
作者:信济
高兄为汪精卫树碑立传,可以理解,因为现在正是一个价值昏乱、是非混淆的时代。其《汪精卫与张学良》一文的历史梳理做的不错,相关分析则绝难令人苟同。
我不会说汪精卫是汉奸。实际上我不说任何人是汉奸,因为汉奸这个概念很难定义而且极易误解。但汪是个没有骨头的政治小白脸是肯定的。他一度有那么高的地位,总归是曾经有一些浮华作为(比如对清摄政王匹夫之勇的失败刺杀)、有一些虚夸人品(比如附日前动辄去职,附日后当然不敢了)令人赞赏,但他至死也并不真的理解政治,其所好者唯名而已。从他那么天真的去督促张学良热河抗战就知道,他对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多么的无知。
张学良的公子哥脾气是让人讨厌,但他宁肯与宋子文泛舟北海也不愿见汪精卫,可并不是像他自称和高兄解读的那样出于交情和贪玩,而是宋比汪有用——宋管南京的钱,汪只管自己的清誉。汪的口才但凡正经发挥一点怎么就不能说些让张觉得靠谱的话呢?比如越不积极抗战越会被中央军找借口倾轧、东北军将士的先赔后赚、张将军在东北军内的地位危机、与日寇作战的统一事权作用,等等。正因为他对国内国际政治军事形势既无知也无能,只会唱高调,所以张学良才懒得搭理他。
热河失陷后的下野赴欧和塘沽谈判分别是张学良和汪精卫两个人的思想转折点。
张学良过于看重家业,眛于国运,所以为保实力从东北到热河一败涂地、一塌糊涂,他自己心理压抑还染上了毒瘾,于是下野赴欧、痛定思痛,戒毒瘾、亲中共,才有后来的西安事变与自我牺牲,此后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历程方才正式展开,国共合作、不顾牺牲,终于把日寇拖成疲兵,进退有如鸡肋,不得已珍珠港弄险而自取死路。张将军少年得志,本来轻狂,经重创幡然悔悟,终于做了民族复兴的杠杆,是非常可敬的,得百岁乃去,是理所当然的。
汪精卫之塘沽谈判,好像是牺牲清誉、顾全大局,实际上他对张学良等军阀的简单激愤态度已昭示了他对中国国运的绝望与对日本侵略的破胆,如此为之不过是为自己从主战派向投降派突变涂脂抹粉罢了。后来日本都快投降了他还死心塌地卖命,同时诗文不断,抒发小情小感,顾影自怜,正说明了他骨子里的懦弱与自恋。其万夫所指、客死东京,永受后世唾骂,为清谈误国者戒,不亦宜乎?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0-07-19 18:18:32 |
|
|
别性急,我当然要写到的,慢慢来。这篇札记,只是写1932年到1933年张学良与汪精卫的争论,不可能包罗万象么。谢谢你的提醒。 |
|
|
|
作者:捂被子笑° |
|
留言时间:2010-07-19 17:26:24 |
|
|
写的很好. 几乎可为汪兆铭反案.
但汉奸就是这样爱国的.爱国汉奸就是这样行为的.
吴三桂,秦桧等都有和晚年汪精卫一样金子一般的心.刘晓波焦国标,还有万维的吾丁,星辰(半)阿妞(半)等也都是一心要使中国人过好啊.(跟谁过,怎么过,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
另外,旺精卫的底线是不是底了些?或越来越低呢? 他最终不是同意<<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了么? 《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密约的条款,连陶希圣高宗武都觉的日本太苛刻,一致都离汪而去.老高没提这段,有些遗憾啊.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