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治环境之下,能不能发挥自己报国的一身本事,完全要看能否被某位位高权重的伯乐所青睐。詹天佑为此念念不忘袁世凯的知遇之恩。京张铁路竣工通车,袁世凯正被贬回河南隐居之时。势利眼对袁避之唯恐不及,詹天佑却派了专人,带着亲笔感谢信和一套京张铁路照片,千里迢迢送上袁府
关于詹天佑,我们从读小学起,就耳熟能详了。一个世纪前的美国“海归”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而且是在地质状况十分复杂的地段修建的,据称动工之初,有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能建筑铁路通过南口者尚未出世”。詹天佑则以自己的事迹证明:这样的中国人才“不仅已经出世,且现在存于世也”。这条线路,至今仍是全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毕业之后到北京工作,周末带女儿去八达岭长城,还特地去青龙桥瞻仰了詹天佑铜像,重温了他发明“詹氏挂钩”的事迹。后来我调到铁路系统工作,詹天佑自然更是时时提起的一位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
我得知,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1905年10月动工,四年后1909年9月竣工,全长201公里,连通居庸关、八达岭,这里层峦叠嶂,石峭弯多,相当艰巨。通车后又立即开始伸展至绥远(到达今内蒙呼和浩特与包头),1923年1月完工,干线长818公里,还另有门头沟等多条支线。我还得知,这是中国用自己的人才和资金修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此外,我更得知,詹天佑的功劳不仅于此。在此前,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詹天佑经手完成的:1902年,袁世凯为跟慈禧搞好关系,奏请修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长42.5公里的新(新城高碑店)易(易县)铁路。袁氏就是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1902年12月动工,仅用4个月时间,以不到60万两银子的费用,就建成了。
不过,直到去年以来,读到一些史书史论,才知道,自己以前所了解的詹天佑事迹,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例如,读到芦笛一篇谈一个多世纪前法国投资滇越铁路的文章《拒绝文明》(载《新史記》第12期),作者順便说了一句:
教科书上说,自动挂钩是詹天佑发明的,此乃“美国西点军校学雷锋”一类神话。那确实叫“詹氏挂钩”,可惜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在1873年发明的,其时詹天佑才12岁。
我吃了一惊,赶快去查,果然:
资料显示,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创造的。詹内于1868年4月21日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比芦笛所说的年代更早)。后来,詹内继续改进,并于1873年4月29日获得第二次专利权。
詹内发明的火车自动挂钩与现今火车使用的自动挂钩基本一样,英语写作“Janney Coupler”。我国早期铁路材料目录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由于詹天佑太有名了,所以,有些人就把火车自动挂钩挂到他身上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启恒、李希泌著《詹天佑和中国铁路》一书中,配了一幅火车自动挂钩照片,题目是“詹天佑自动挂钩”。
据说,詹天佑生前曾听说过这种误传,他诚恳地对周围的人说:“请同事们帮助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后来,詹天佑自己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收录“Janney Coupler”这个词条,他有意不用“詹”字,改用“郑”字,译为“郑氏车钩”。
一字之差见精神!读到这里,我反而更敬佩詹天佑严肃诚实,不掠人之美的品德。
关于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后来我读到袁伟时教授所著《昨天的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其中有一篇《中国铁路(1863—1949):在愚昧、专制、侵略下挣扎》一文,用了一节介绍袁世凯与詹天佑的辉煌二者的关系。(顺便说一句,袁教授这本书,将2011年10月书面答覆我的专访也收入了,题为《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成败得失——答高伐林》)
袁伟时教授指出,在修建京张铁路过程当中,詹天佑以高度的责任感,不辞劳苦,深入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包括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料,把中国传统的建造石拱桥技术用于建造铁路桥梁。京张铁路用款693万两,建成后很快就收回投资。詹天佑的墓地和纪念馆在路旁伴随着飞奔的火车,这是他应得的荣誉!
袁伟时教授又指出:不过,人们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
为什么这么说呢?袁伟时写道:当时,关内外铁路有盈利,但有关借款合同规定,这些款项必须存入天津汇丰银行作为还本付息的资金。袁世凯派人交涉,达成协议,只要留下足够六个月支付的资金,其余中方可以动用。他正是向朝廷申请得到批准,用这些资金建设京张铁路,决定“此路即作为中国筹款自造之路,亦不用洋工程司经理”,从而为詹天佑大显身手开辟了道路。半个多世纪后,一位美籍华人史家断言:“(京张铁路)是由袁发起、提出和取得的惊人成就。”
袁世凯有此贡献绝非偶然。他是20世纪第一个十年清末新政的主要支柱,是继李鸿章之后接纳中国“海归”最多、也是最为倚重他们的高官。袁伟时论述说,詹天佑这样的耶鲁大学毕业的专修铁路的专门人才,在当时的中国真叫凤毛麟角。可是,1881年回国后,竟然无人赏识,难寻用武之地,被派往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学习驾驶,真是典型的“学非所用”“大材小用”!中法战争期间,他甚至奉命参加了马尾海战。
直至七年之后,1888年,詹天佑才受聘于李鸿章组建的天津铁路公司(又名中国铁路公司),这才专业对口,一偿夙愿,得展长才,他也赶上了中国铁路的开创期,参与了津沽、关东、萍醴等路的建设。袁世凯更是放手赋予重任。
在人治的环境之下,能不能发挥自己报国的一身本事,完全要看能否被某位位高权重的伯乐所青睐。詹天佑自己也很清楚,能有所作为,得感谢袁世凯的知遇之恩。1909年,京张铁路竣工通车之际,正是慈禧和光绪都去世、袁世凯失势被贬回河南彰德,在洹上村隐居之时。许多势利眼对袁世凯避之唯恐不及,詹天佑却派了专人,带着感谢袁世凯“创议修筑,殷殷归美”的亲笔信和一套京张铁路的照片,千里迢迢送到袁家。
袁伟时教授披露说,专使到达袁府,已经是腊月二十八日。袁世凯感慨万千,援笔写下回信:“京张全路告蒇,皆赖执事总司建造,力果心精,故得克期竣事。……嘉贶全部摄影,八达岭工程既极艰巨,其余桥梁山洞靡不一律精坚。目想神游,至深倾服。”
惺惺相惜,溢于言表。两位中国现代化先驱的这段佳话,也令百年之后的我为之心折。
--------------------------------------------------------------------------
写完上面文字,又想起关于詹天佑铜像和詹天佑墓的一些信息,简短补记如下:
▲詹天佑于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去世,享年58岁。当时他为汉粤川铁路督办。
▲去世后第五天,1919年4月28日,汉粤川铁路湘鄂线局长颜德庆领衔的525位中国工程师,签名呈文就送到了北洋政府交通部。该呈文称他“忠勤厥职,勇于敢为,接物以诚,自奉克俭,论功绩既为全国所景崇,论道德尤足为末流所矜式。慨其壮岁,为国驰驱,心力交瘁”,请求“大总统明令优恤,彰此殊劳”,“并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更饬京绥路局,指拨附近地点,立祠铸像”。
▲北洋政府迅即批准请求,1922年铜像落成。旁建有碑亭,立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颁给之碑。这位大总统不仅写了很长的碑文,还写了长达40句四言诗,其中不乏这样的高度评价:
君之始事,中外危疑;
及其成功,鬼设神施。
众归君能,异喙交誉,
君则擅谦,萧然无与。
楚材用晋,客卿入秦,
惟君觥觥,吾国有人。
川粤万里,经营伊始,
周道四辟,冀昭同轨。
命则有终,名则不磨……
▲令我震惊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铜像曾被推倒!
是因为反动统治者徐世昌的碑文的原因么?那可以将碑文磨去或者将碑砸碎即可,何以将大长了中华民族志气的詹天佑的铜像也推倒?
▲还有墓。徐世昌总统亲自为詹天佑治丧,指示其灵柩南下返乡安葬。后詹天佑家人念及其生前曾说“梦魂所寄,终不忘京张”,又曾表示愿终老北京,遂改移灵北上,1921年灵柩安葬于北京市海淀万泉庄。1926年,詹天佑的妻子谭菊珍逝世,与詹天佑合墓。“文化大革命”期间,詹天佑夫妇墓也遭到损毁!直到1982年5月20日,铁道部等单位将詹天佑夫妇的骨灰迁葬于詹天佑铜像后的新墓中。
近期文章:
袁世凯的诗真写得不同凡响
痛恨卍符号却并不反感锤子镰刀的原因何在?
“民主党派”的历史就是普世价值破灭的历史
“90后”问:不信教科书,又该信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