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员”这个概念,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说的是毛泽东在发出“大学还是要办的”最高指示之后,大学逐步恢复招生,但是废除过去的高考招生制度,改用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的方式。据统计,从这时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 这段话有问题,毛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毛说这话,应当是在1970年以后说的,所以没有所谓“从这时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工农兵学员的叫法,是1971年开始出现的。全国第一次招生的只有清华、北大。可能与当年的试点有关。 “王沪宁硕士:1972年被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法语。” 华东师范大学文革前就有,我当年大串联(1966年),就在华东师范大学住过。因为第一次去,华东师范大学牌子上的这几个字,至今历历在目。白色牌子黑色字体,竖挂。 印象中,中国的师范大学中称师范大学的只有北师大和华东师大,其余只能称“师范学院”,如天津师范学院,八十年代才改称“天津师范大学” 王沪宁当年能进入这么一个法语培训班,肯定有莫名其妙的背景。所以前些日子《多维》发文称:王沪宁的官方简历被删,看来其中有玄机,现在看来不是王沪宁有问题被查,而是故意隐瞒掉他这段不可告人的历史。以防其入常后被大家查阅。“体弱多病,因而没有下乡,反而被选送”这种官面文章,掩盖的是背后的常人无法探究的诡谲。王是山东人,在上海出生长大,其父很可能是当年由山东解放区进入上海的共产党干部。官职虽不大,但文革期间未被冲击,有一定的官场活动能力,那个时候中国“走后门”开始大规模的流行起来。王应当属于“走后门入校的”,所以有连个版本的入校时间,一为1972,一为1974。应当是1972年较为准确,72年是法语学校,74年又进入法语“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