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六名發明者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華人朱傳榘老先生說:1980年,我回祖國大陸時,見到了鄧小平先生。鄧小平先生一見我就講:“朱先生啊,你看這怎麼好啊,我們共產黨對人民犯了罪啊!對不起人民啊,共產黨怎麼才能挽回嘛……”
◆高伐林
前幾天,我在介紹林彪的大女兒林曉霖及其母親張梅時,提到作家章詒和曾在香港報章發表文章,說她“在春天一個下午,接到北京師大女附中的同學林曉霖打來的電話,頗感意外”。林曉霖說,讀過她的《往事並不如煙》,非常難過。致電給章是要告訴她:“我的父輩對不起你的父輩,我們共產黨對不起民主黨派。我們共產黨對不起所有的受害人,對不起所有知識分子,更對不起所有的老百姓……”一連幾個“對不起”,章詒和形容,像層層細浪拍打、濕潤著一顆衰老乾枯的心,她嗚嗚地哭了。曉霖也咽聲而泣……
這裡我要介紹,我2005年秋天回國時,在北京聽到一位華裔旅美老人演講,回憶鄧小平1980年接見的情景所說的類似的話,好像還鮮為人知。 那天是2005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二樓的一個會議廳,舉行“中國企業公民論壇”,由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旗下的一個委員會和《公益時報》聯合主辦,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等機構協辦。企業如何履行公民社會責任,是許多志士仁人開拓社會空間的又一思路,一家報社的幾個朋友邀我去聽聽,我欣然前往。此會讓我收穫不小,可惜當時沒有來得及寫文章介紹,事過境遷,再寫的話,很多材料也過時了。 這且不提。那天會議主辦機構請了一位老人上台講講話。大部分講員都是有備而來,不僅有講稿,而且帶了幻燈片什麼的,唯獨這位老人是即席致詞。 主持人介紹說:今天的會議,我們有幸請到德高望重的美國華人朱傳榘、朱老,他已經高齡87歲了,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六名發明者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華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他自己首先掏錢,又說服美國很多機構、學校,投資到上海建起了中國第一所商學院;現在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中國的公益事業,這次他與夫人回國,也是繼續要推進中國的公益事業……
朱傳榘老先生,2005年11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高伐林攝)
朱傳榘老先生那天講得很精彩(後來我又有機會聽了他一場小範圍演講,還因一種特殊機緣,參加了中國前民政部長、中國慈善總會會長崔乃夫與他的“餐敘”,兩位老人講的不少往事很有意思,今後或許有機會來追記)。這裡只說他的開場白,一開口就頓時令全場肅靜:
1980年,我回祖國大陸,見到了鄧小平先生。鄧小平先生一見我就講:“朱先生啊,你看這怎麼好啊,我們共產黨對人民犯了罪啊!對不起人民啊,共產黨怎麼才能挽回嘛……”
中共三十年來的口徑,都是將“文革”罪行首先歸咎於林彪、“四人幫”的陰謀破壞,其次歸咎於毛澤東晚年的嚴重錯誤。鄧小平出來講話時,倒也說過對於“文革”,黨中央和很多領導同志也都有“責任”。但是這麼明確地對一個黨外、海外人士說:共產黨是“犯了罪”,“對人民犯了罪”,或許我孤陋寡聞,我這是第一次聽說,當時就深受震動。 朱傳榘的夫人榮智珍與榮毅仁、榮智健是親戚:榮智珍的爺爺榮宗敬,與榮毅仁的父親,是親兄弟。 《南方人物周刊》曾刊出徐琳玲的深度報導《紅色資本家榮毅仁家族》,介紹說,麵粉業起家的榮氏兄弟創業第一代核心人物榮宗敬,1938年病逝於香港。榮氏家族子孫眾多,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和港澳地區,大多延續着祖輩道路,在實業界頗有建樹和影響力。1986年,鄧小平提議,乘榮毅仁70歲生日和金婚之際,由中央統戰部和中信黨組邀請,組織榮氏親屬回國觀光。浩浩蕩蕩的200多人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鄧小平、彭真的接見——對一個家族的海外親屬接待規格如此之高,共和國建國以來絕無僅有的。 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中國出版了朱傳榘《朱傳榘與中國改革開放》(哪家出版社未查到)。九旬老人朱傳榘在自序中發自肺腑的剖白,令人感動,見下面所附摘錄。 我由徐琳玲《紅色資本家榮毅仁家族》文中所談到的內容,與朱傳榘《朱傳榘與中國改革開放》自序中的介紹參照着推算: 大房榮宗敬,其兒子榮鴻元,榮鴻元長女為榮智珍; 二房榮德生,其四子榮毅仁,榮毅仁獨子為榮智健。 鄧小平的那番話,是否帶有對在“文革”中遭到衝擊的榮家表示歉疚之意?或者,鄧小平畢竟也算“文革”受害者,用這番話向人表明把自己主動擺進責任者之列的高姿態? 人民大會堂那一天的會議有兩百多人出席,首都的新聞單位幾乎全到齊了,當天和第二天都做了詳略不等的報導,當然,無一提到朱傳榘老先生的這句開場白。 幸而朱傳榘於2008年在那篇自序中,用相對來講比較含蓄的語言也回憶說:
1980年10月,通過趙東宛和吳明瑜的安排,我見到了鄧小平先生。他的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他說,共產黨犯了很多錯誤,欠人民很多,我們必須向中國人民還債。我被深深地感動了,下決心從此要為中國的改革事業貢獻我的力量。
當年,鄧小平勇於坦率地承認共產黨對人民犯了罪,必須向中國人民還債;過了若干年,我們看到中國的各級官媒將當今時代不由分說地定義為“盛世”;看到電視屏幕上和文藝舞台上極力謳歌黨的各種英明決策和偉大成就;看到重慶帶頭樹立起37.4米高(足有十二、三層樓那麼高)的毛澤東塑像;看到媒體津津樂道“四川建起了毛、鄧、江、胡四位領袖的花崗岩塑像並陳一處”的“四領袖”廣場……我就想起了朱傳榘轉述的鄧小平這幾句話—— “我們共產黨對人民犯了罪啊!”“我們必須向中國人民還債”……
中國前民政部長、中國慈善總會會長崔乃夫(左)與朱傳榘餐敘。(高伐林攝)
————————————————————
【朱傳榘先生簡歷】
朱傳榘,1919年生於天津,1939年赴美留學。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與其他五人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部計算機(ENIAC),獲得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的“計算機先驅獎”(IEEE Computer Pioneer Award)。曾任美國BTU國際、斯坦福研究院(SRI)董事兼總裁辦公室高級顧問、哥倫比亞國際公司主席、霍尼威爾信息系統公司(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s)副總裁、王安電腦公司高級副總裁、阿爾貢(Argonne)國家實驗室高級科學家等職。在中國,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榮譽院士、中國工程學會高級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校委會委員、榮譽教授以及南開大學、山東大學等校榮譽教授。現居波士頓附近。 197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代表黨和政府會見了朱傳榘夫婦。他心直口快、一針見血地向方毅副總理談了一系列對國家發展的建議,包括“引進來,走出去”、“培養有國際經濟競爭觀念的高級公務員和企業經理人才”等。 此後數年裡,鄧小平、王震、萬里、江澤民、李瑞環、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會見過朱傳榘夫婦。 近年來,朱傳榘經常到內地大專院校及非營利組織推動公益事業,被人譽為公益“傳教士”。他曾在母校上海交大設立“朱傳榘英文獎”,後來又推動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中國最早的商學院,並設立“朱傳榘精神文明獎”。
附:朱傳榘為《朱傳榘與中國改革開放》一書所寫的自序(摘錄)
1943年,我娶了美國妻子,建立了家庭,加入了美國國籍,過起了完全美國式的生活。從那時起,我開始了在電子計算機領域中的漫長職業生涯。我參與了第一個電視台WPTZ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的設計與製造,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在美國一家藍籌股公司擔任高管職位的中國人,在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所管轄的芝加哥大學阿爾貢國家實驗室有着高級科學家的頭銜…… 1970年我與榮智珍再婚。她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大實業家榮鴻元(溥仁)先生的長女。榮鴻元先生是榮氏家族叔伯大排行的長兄。那是我生活工作經歷發生巨大變化的一年。 今天,回想起68年前我給父親的信中比較孔夫子和西方哲學家時說的話,感到當時的頭腦是那樣簡單,對中國的了解是那麼少。孔子曾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關心的是社會中的人怎麼才能過得幸福和諧。在科學上有這樣的說法,最簡單的往往是第一流的。從這個意義來講,孔子是有着科學的思維方法的賢哲。 ………… 回顧我從1940年抵達美國直至1978年第一次回國的38年間,我經歷了世界上的一場工業革命,參與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整個歷程。但是,我為中國做了什麼呢?在我離開祖國的這38年間,我的家人怎樣地被揪斗,中國老百姓遭受了多少苦難,又有多少人亡命天涯,而我卻在過着安逸、奢華、充滿名望的生活。我知道,現在該是我報答祖國的時候了。 1978年, 我59歲。 那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先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掌舵人。 智珍深知我思念祖國,勸我回國看看。當時, 美國到中國沒有直飛航班機,唯一的航線要途經歐洲、近東和印度再到北京,要花將近3天時間。……我們於1978年10月8日到達北京。智珍的四嬸(榮毅仁夫人)在機場迎接我們。 從各地參觀訪問三周后,當我們回到北京時,方毅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我們。 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我選擇了社會科學和科技發展政策作為我為之貢獻的領域。於是國家科委和社會科學院成了我活動的中心。科委的趙東宛、宋健、吳明瑜、鄧楠和楊培青等,以及社科院,還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馬洪、李泊溪和王慧炯等都曾在一起工作。 1980年10月,通過趙東宛和吳明瑜的安排,我見到了鄧小平先生。他的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他說,共產黨犯了很多錯誤,欠人民很多,我們必須向中國人民還債。我被深深地感動了,下決心從此要為中國的改革事業貢獻我的力量。 這些信件、談話稿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記錄搜集,並於上世紀90年代初退還給我,讓我整理發表的,但被我擱置了15年,最後還是榮智珍堅持要我將其編輯出版。為此,我再次向楊培青和吳明瑜尋求幫助。在此文集出版問世之際,我謹向這兩位老朋友和其他參與此書搜集資料,編輯和最後出版而付出辛勤勞動的所有朋友們致以衷心的謝意,也願這本文集,能為熱情關心,積極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人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