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历史长河有很多拐点。在满目疮痍又日新月异的大地上,总算留下了一些拐点的遗迹:一座石桥,一幢老宅,一片断墙……让人走到这里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独怆然而无语。 这里贴上几张我近年所拍的照片。第一张是中共“八七会议”旧址——放在第一张,因为这是我平生最先接触的一处“革命旧址”,我在武汉的家离这扇朴素的门只有咫尺之遥,童年时常常从这里经过,当然那时我茫然不知,1927年8月7日,正是在这里,中共作出建立武装、暴力夺权的决定。
“八七会议”,是“4·12”蒋介石在上海“清共”、“7·15”汪精卫在武汉“分共”之后举行的,由于时局紧张,交通不便,只有在武汉的中央委员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等,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等,共青团中央委员陆定一等,湖南省委代表彭公达,湖北省委代表郑超麟,中央军委代表王一飞,中央秘书邓小平等22人出席,因中央委员不到半数,既不能称中央全会,也不能叫政治局会议,故党史上称之为“中央紧急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及另外两位俄国人也参加了会议。 由于白色恐怖,形势紧迫,会议仅开了一天。会议共有三项议程:1.共产国际代表作报告;2.中央常委代表瞿秋白作报告;3.改选临时中央政治局。 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作了关于《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和结论。然后,他就《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草案的主要内容作了发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等发言,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强调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就党的任务和工作方向问题作了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等。 会议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和长江局。
“银锭观山”是燕京八景之一。汪精卫等人1910年就是看中这什刹海上的银锭桥是清摄政王每天凌晨上朝必经之地,在附近埋炸药想刺杀他,事情败露被捕。此事让汪精卫名声鹊起,成为他后来在国民党内树立人望的最重要资历之一。 2007年我在网上贴出这张图片,有署名为“过路”的朋友指出我的说法有误:“汪精卫刺杀醇亲王的桥不是现在的银锭桥,是一座早已拆除的小桥,叫作甘水桥。……刺杀时的旧迹现不仅是前不见古人,也后不见来者了。” 关于汪精卫等人刺杀醇亲王不是在银锭桥旁而是在甘水桥旁,早有此说。我查过许多当时的报导和有关人士的回忆,其中绝大多数也是说的银锭桥,但值得重视的是与汪一同参与刺杀、也同案被捕的黄复生的回忆《庚戌纪实》:“最后始择定什刹海旁之一小桥,名甘水桥。” 关于这个问题,后来有一番令我很有收获的网上讨论。稍后我会贴出有关文章。
坐落在武昌阅马场的鄂军都督府,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爆发的地方。迄今已经99年了!中国离“共和”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 最近有好友写了关于寻访辛亥革命首义故址的文章,并拍了很多照片来,有机会我当介绍。明年是中华民国成立一百周年,想必两岸政府都会大肆纪念,争夺在这个历史事件上的话语权。 曾有网友对这里树立孙中山铜像颇有微词,说:“辛亥革命首义爆发好像没孙大炮什么事,立他的铜像不公平吧?”但又有网友说:“辛亥革命,是受到孙中山多年鼓吹的思想的影响。立他的铜像还是有道理的。”
蒋介石1936年12月下榻在这陕西临潼华清池的五间厅。12月12日凌晨他被张学良、杨虎城兵谏的枪声惊醒,仓皇翻过后墙,在卫兵搀扶下逃往半山。
西安张学良公馆中的三栋楼之一。1936年12月中旬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从陕北赶来,住在这栋楼与张、杨等商量如何妥善解决西安事变。终于给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画上句号。
在陕西省政府大院内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群中,这座建筑显得十分矮小、破旧了。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这里是张学良、杨虎城的指挥部。到现在,七十多年过去了,走马灯一样来到这里的省长、副省长们,还会注意到这里曾发生过影响到他们的父辈、他们、他们的孩子命运的大事吗?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