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这是一群掉在历史夹缝中、几乎被世界遗忘的人,他们的经历,时空跨度甚大。当我来到“金三角”寻访时,老一代的国军官兵多已凋零,在当地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早已淡化了国共相争、你死我活的历史情结,前朝政治遗事已经云淡风轻,他们的两大主题,一是如何走出贫困,二是如何传递中华文明
“义民”——这是这群1950年在云南被解放军击溃、逃出国境、流落到缅甸、泰国的国军及其后裔的自称。 这支军队的官兵多系云南人。人数最多时号称“雄兵三万”,但离乡背井,被所在国的军队包围、驱逐,没个安生日子。经过折冲交涉,先后有两批人得以撤到台湾安置,但还有四千人由于各种原因留下来,在当地娶妻生子,拖家带口,军不军,民不民,政治上没有名分,经济上无人接济,精神上寄人篱下。直到1970年,被泰国政府招安,交易条件是:派他们去剿平泰北的苗族共产党游击队,才给他们合法居留身份。这批残军才总算安顿下来了。 事过40年,我雇了一辆车,司机兼导游还兼翻译,来到“金三角”寻访。老一代官兵多已凋零,在当地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处在归化过程之中。他们对泰皇口称“吾皇”,按泰国习惯用“佛历”而不是“西元”(今年,2011年,是“佛历2554年”),更淡化了国共相争、你死我活的历史情结,谈起与“苗共”的血战,也好像谈起前朝遗事,云淡风轻。 但他们办起了一所又一所用中文、泰文双语授课的学校,希望将中华文化一代代传下去。我在金三角一处叫帕当的深山,与当地培英学校的校长,一位在曼谷受教育、也去北京淘过金,最终回到第二家乡“金三角”来栽培桃李的华裔中年人,一杯清茶深谈至夜深人静。我总想着有一天将他讲的父辈和他本人的故事,原原本本如实写出来,却一直静不下心来。 我妻子还想,应该建议像哈金这样的小说家,来写这一群掉在历史夹缝中的人,这一个时空跨度甚大(中国大陆、泰国、缅甸、台湾甚至美国)的故事……
在泰国北部的美斯乐(Maeslong),建起了一座“泰北义民文史馆”。
义民文史馆前的“佛手持莲许愿池”。
文史馆内除了供奉阵亡者的牌位,还介绍了这支军队的源流变迁。 1961年,在台湾《自立晚报》工作的柏杨,根据记者采访撤退官兵获得的资料,用笔名“邓克保”写了《异域》。2003年,柏杨为文史馆题辞:“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战死,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仍是天地不容。”
虽然有了安身立命之地,但第二代华人依然未摆脱贫困。他们在文史馆周围盖房,准备建造民族风俗村,招徕游客。
夕晖斜照,萧然无声。下级军官和士兵就这样埋葬在异国的山坡上。每块墓碑千篇一律地写上“碧血千秋”——他们多半目不识丁,想必根本不懂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导游兼司机蔺先生的父亲是这支军队中的上校团长,他的墓就气派花哨得多。我问蔺先生,为什么你父亲当时不撤到台湾呢?他很诚实地说:因为父亲吸大烟,到台湾就没得吸了。我问,团长管多少人?他说,不能跟正规军比,也就两三百人吧。
这支军队的指挥官之一段希文将军的陵墓修得是模是样,十分气派。
细看一下,著名毒枭坤沙居然也是段希文将军墓的赞助者之一,牌子上第一个名字就是他——张奇夫。
段将军率领这支比乞丐好不了多少的孤军,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居然能够置办起五六栋房产。不过这些房子虽然号称“别墅”,在茅草树丛中也简陋得可怜。
段将军著实算是有点家底,有人说他有生意头脑,有人说他靠克扣军饷发家,不管怎样,他退休之后,又开茶叶店,又开饭馆,惹人眼红。但他的儿子不争气,没有多少年都已经转卖给他人了。不过,“段将军”在这一带有知名度,新主人还是打著“段将军”的招牌。
在靠近泰国、老挝边境的山间矗立的这座“彩然亭”,是纪念又一个指挥官李文焕(字彩然)的。
这些放学的孩子,已经是“义民”第三代了。他们的父母办起用双语教学的学校,他们都可以说中、泰两种语言。
相关图片:
维也纳皇宫内外:琴剑江山(组图)
洋腔洋调:瞧各国这些民间艺术家(组图)
匈牙利独一无二的革命雕像公园(组图)
萨尔茨堡音乐朝圣之旅(组图)
跟着唐·吉诃德漫游西班牙(组图)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02-26 09:37:30 |
|
|
山哥说的没错,大体上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义军”“义民”个人的误判:当时台湾远不如后来那样经济发达,而且在中国大陆的压力之下,似乎风雨飘摇(至少在他们看来,可能沦为战场),他们担心去了又赶上炮火硝烟;而他们在这里,正逐渐站住了脚,不少人娶妻生子——日渐融入当地社会,有些人如我文中介绍的导游的父亲,有吸鸦片嗜好,于是就决定不去台湾了。 |
|
|
|
作者:山哥 |
|
留言时间:2011-02-25 20:00:57 |
|
|
老高好文。 我想造成这些同胞的悲剧有较多政治原因而不是民族主义。
因为他们一直认同台湾为正朔,中国官方就不会关心他们。。。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02-03 15:47:17 |
|
|
|
作者:dj2010 |
|
留言时间:2011-02-03 14:35:45 |
|
|
"他们战死,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仍是天地不容". 如果这是一群犹太人,以色列政府会怎样对待他们?还是中国人口实在太多,在国内不值钱,多余的满世界随便一扔(自愿的或被自愿的),你就自生自灭,发扬光大去吧?!等到某个时候,会想起你的。 越冷越开花--中国人的这种梅花精神,有时候是一种自豪,好些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啊。 最后那张在车上孩子们的照片,让人看到了他们这群人生存的希望! 涓涓细流,你就溶入大海吧。当你再次化作春雨时,你滋润的或许仍是祖先的那片土地。 “云南境外蒋军残部官兵们”--春节好。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01-13 09:45:09 |
|
|
呵呵,我做导游肯定不够格。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西班牙旅行笔记》是我的“导游手册”,他们后来又去考察过意大利和印度,我还等着他们写出新书来,做我的新指南呢。 |
|
|
|
作者:北岸 |
|
留言时间:2011-01-12 18:03:58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01-12 17:56:43 |
|
|
令狐冲您好!我是自己到泰北并拍摄这些照片。我的博客上,凡标明“组图”者,都是我自己用傻瓜相机拍摄的。 93师后裔“义民”确实很中国,正如我文中所述,他们不仅自己讲中文、保留中国的习俗,也让后代不忘中文。有几位人士曾经跟我说过,为什么自己坚持保留中国文化传统。他们觉得,与当地民族的文化、习俗比起来,中国文化更博大精深。 但是他们要在泰国生存,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当地社会环境,要与其它族裔交融。
在泰北的某几个点,例如美思乐和帕当,原来就是当局划给93师的驻地,现在后裔在那里繁衍,华人集中,可能中国的习俗就保留得更多一点,就像纽约的唐人街一样。
他们并不怎么关注原籍。我所认识的几位人士,都到大陆旅游观光过,有的还不止一次,但是都没有回过云南故乡——他们生于泰国,长于泰国,祖父的出生地对于他们来说太过遥远,感情已经相当淡薄了。
我没有听说他们被限制在泰北居住。实际上他们中不少人到曼谷、到清迈求学和求职。与我深谈过的那位校长,就是到外面闯荡过的,后来又回来,娶了一位很贤惠的当地女子(不过,她不会说中文)。 |
|
|
|
作者:令狐冲 |
|
留言时间:2011-01-12 15:48:21 |
|
|
老高你这是转贴还是你自己去的泰北?我朋友在泰国做生意,也雇了来自泰北的93师的后裔,感觉他们还是很中国的,比一般泰国华侨后裔更中国。他们的泰国身份好像只限于泰北,不能到曼谷。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