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西海岸的深山老林盘桓多日,乐不思蜀,我却必须赶回新泽西。因为我不能错过一位有奇特阅历、透彻见识、敏锐感觉和遒劲笔力的作家演讲、演奏并答问。他的许多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意义,也达到很高的文学成就,《证词》让我想起大师的《古拉格群岛》《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高伐林 在北美西海岸的深山老林盘桓多日,时而在峭壁上俯瞰太平洋惊涛裂岸,乱石崩云,卷起千堆雪;时而在深谷里仰望雷电大作,暴雨倏至,森立的巨崖上顿时增添十几道瀑布银练;最令人醉心的,是在一棵棵直径丈余、高达数十米的红杉树林中悟道,在这些千年、数千年树龄的巨人面前,领悟自己力量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虽然乐不思蜀,却必须飞回新泽西。因为,9月18日,中国作家廖亦武在新泽西演讲、演奏并答问,我不能错过。 廖亦武1958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盐亭。“文革”爆发后,他父亲成为批判对象,其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吧:竟然是因为教陶铸的著作《松树的风格》教得很好!父母都失去自由,使得8岁多的廖亦武一度成为流浪儿,后靠打零工过活。 1970年代廖亦武回到学校读书,但1976年由于书写反动诗歌、清明节散发传单《请不要相信他们》而受到学校严厉警告、并被捕。1977年到1980年,才华横溢的廖亦武四次参加高考,都未被录取。1988年他进入武汉大学作家班——所以也是我的校友,但正是那年3月6日,富有开放意识、改革精神的刘道玉校长丢掉了乌纱帽,廖亦武入校不久后仍被开除。 我得知廖亦武这个名字,是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了。那时他以《人民》《儿子们的时代》等诗篇步入诗坛,几年间获得二十多个官方诗歌奖;1983年与四川的一批朋友主办民间刊物;1983年到1988年发表《死城》、《黄河》等诗而成为新诗潮代表人物之一,但也成为“清除精神污染”的批判对象和监视目标。 读到他的《高原》、《大盆地》等汪洋恣肆的诗歌,以及他的同龄人的作品,我感到:中国诗坛被像我这样的诗歌作者“瓜菜代”的时代,应该写下休止符了。 那段岁月,诗坛争论激烈,四川一些年轻诗人尖锐抨击、扫荡中国诗坛上“伪诗”“非诗”,我也成为其鞭挞的矛头所向,记得我1986年在“文革”爆发20周年时,写过一首《关于设立文革国耻日的建议》的长诗,在《诗刊》头题发表,就被他们骂了个狗血喷头。其中固然有过份言辞(例如要将我“赶出诗坛”之类),但我也感到,他们的嘲骂不无道理。记得当时我发表了一篇读后感,自嘲说:各领风骚没几年,没想到在诗坛上刚刚以“革命动力”自诩,转眼间就堕落成了“革命对象”! 现在我不记得批评我的人中是否也有廖亦武,但以他的血性方刚的锋芒棱角,很可能参与荡涤诗坛、除旧鼎新的大业吧。 我退出了诗坛,又来到美国,对中国诗歌界情况渐渐隔膜。再次接触廖亦武这个名字,已经是近十年之后。原来他也基本上不再写诗,而潛心于对中国社会底层人士的专访。 “六四”之后,廖亦武发表诗作《大屠杀》并且筹划诗歌电影《安魂》而被判有期徒刑四年。1994年1月31日由于国际人权团体关注,而提前46天出狱。 此后,廖亦武写作不懈,被抄、被禁不断。1999年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被中宣部定为年度禁书之首,出版该书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也被整顿;同年出版《漂泊─边缘人访谈录》,随后也被查禁。2002年廖亦武又出版《中国底层访谈录》,为前一书的增订版,结果中宣部强力查禁,出版该书的长江文艺出版社被整顿,推荐该书的《南方周末》也发生“人事地震”,主编等主管都被撤换。好在,中国毕竟还有中宣部鞭长莫及的台湾和香港,更有中国之外的世界,《中国底层访谈录》先后出现台湾与法国版本。而香港明镜出版社,也陆续出版了他编著的《中国“上訪村”》和《证词》。 《中国底层访谈录》我没有看全,但《中国“上訪村”》和《证词》我从头读到尾。如果说,前一本书侧重具有社会学意义,那么后一本书,更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它让我想起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其描写铁窗生活真实到严酷、解剖各色人等心灵深处黑暗的勇敢,都让我震撼。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是纪实,但是其中穿插了作者狱中诗抄。这里我抄录一首,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杰出诗才。这首诗不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但却是较短的,也是较“文明”的,而其它许多诗,可能会冒犯一些有洁癖的读者: 假信 没有笔的时候我想笔 想在家写信的苦闷日子 笔在桌上横七竖八 犹如被滥砍滥伐的非洲 童年养成的胡乱涂抹的习惯 逐渐蔓延成一个人的饭碗 一个人的厄运 他抛下妻儿坐牢去了 这是另一种流浪方式 腿从眼珠里伸出来 接著是行踪不定的风 犹如在铁栅间挤进挤出的鞋匠 我灵魂的鞋 早该补一补 它已经跑了太多的地方 并且在长江下游的某个小镇 给肉体寄信 明天是发信的日子么? 上帝或警察会安排的 他们还会安排 判决、眼泪 致命一棒 或千篇一律的劳改故事 哨兵升起了 跟著才是月亮 周围点缀著星光 这是一封 多大多浪漫的家书呵 然而我却不能剪下来寄给谁 一九九二.三.一 廖亦武的名声远播海外,曾经多次接到外国笔会、文化团体的邀请,但除了2010年被当局开恩放其去了一次德国,另有16次禁止他出国,不允许他参加的项目,包括:法兰克福书展朗诵会、德国科隆文学节、澳大利亚悉尼作家节……当局也对他下了禁令,不得在海外出版作品。直到今年他离开中国,辗转经越南河内、波兰华沙等地后于7月6日抵达柏林。 我最近读到他由子夜出版社、明鏡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上帝是红色的——中国基督徒访谈录》。廖亦武以他粗砺而跳脱的笔锋挑开的话题,一如此前的著作,是中国又一个不堪回首的阴暗面:毛泽东时代农村基督教徒所遭受的惨重迫害。这又是一本震撼心灵的好书。 上帝为什么会是“红色”的?“红色”象征血?火?还是朝霞? 作者在序言《山路是紅色的》中写到该书写作的缘起: 每块泥巴都是红色的,在阳光下闪耀,浸透了鲜血。 我这么写道。 这是2004年秋天,因为又一次家破人亡,我走投无路,从四川来到云南。 ……天黑前,我们抵达则黑乡,并连夜造访了两位80多岁的老人。非常多的泪水,正因为创伤太沉重,他们信了主。第二天大早,我们翻山越岭,步行几个小时,直趋金沙江边,对面是四川大凉山地界。我在这儿的村落,遭遇了更为沉重的创伤——几十年前,一个孩子的父亲被杀,这个孩子被迫背著自己父亲的头颅,走几天几夜。 山路是红色的。孩子被父亲的血染透了。他哭著,他被长枪指著,不得不向前。太阳和泥土更红,还是血更红? 我被震撼了。信仰原来是这么产生的。 明天,这位我钦佩的作家,这位有奇特阅历、透彻见识、敏锐感觉和遒劲笔力的作家,这位被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等人认为有资格成为候选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将在新泽西中部位于罗格斯大学图书馆的会议室演讲。 演讲由新泽西书友会、华光文化协会和火凤凰文化协会共同主办。 时间:周日,9月18日下午1点半到4点 地点:Pane Room,First Floor, Alexander Library, Rutgers University, 169 College Ave., New Brunswick 08901 停车:周日免费停车 联系电话:732-6196827/732-9797531
|